•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刘邦为什么能打败英布(项羽杀了英布全家)

    栏目: 百科 日期:2022-11-03 20:00:08 浏览量(来源:小平

    [摘要]项羽没有亏待英布,英布为什么还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呢?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不同。在英布决定投靠刘邦的时候,有一个很微妙的细节,差点让英布愤而自杀,这个细节,也正能...

    项羽没有亏待英布,英布为什么还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呢?

    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不同。

    在英布决定投靠刘邦的时候,有一个很微妙的细节,差点让英布愤而自杀,这个细节,也正能体现出英布内心的所需,以及在刘、项不同阵营的待遇。

    当年刘邦好说歹说,派人去说服英布“背叛”项羽,在招揽的时候,使者的态度十分谦逊,表现出刘邦对英布的“求贤若渴”,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保证刘邦会对英布“礼遇有加”,基于这些条件,英布就答应了投入刘邦阵营。

    可当英布被刘邦召去面对面交谈的时候,却发现刘邦在洗脚,英布顿时觉得刘邦在羞辱他,他无奈地想自杀,之所以会想着自杀,那就是因为英布知道自己“无处可去”了,背叛了项羽赌了一把,希冀刘邦是个好老板,谁知道刘邦也是一个德性,英布哀大莫过于心死。

    这个时候的英布其实已经成了气候了,或许兵力比不过刘邦,军事能力比不过项羽,但是割据一地独善其身,坐山观虎斗他还是做得到的,可他还是相信了刘邦所说的“礼遇”,决定投靠刘邦,后来又因为刘邦的“无礼”想要自杀,不难想象,英布内心是很希望别人认同他、尊敬他的。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

    所幸的是,当英布退出了刘邦的帐前,进入了专属于自己的大帐中后,发现自己的待遇和刘邦乃是一模一样的,英布顿时喜笑颜开,也把刘邦方才的“无礼”当成了“随和”,自此之后,英布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宿,帮助刘邦攻城略地,所以说,真正让刘邦获得英布的,乃是“尊重”。

    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这个历史的细节或许不起眼,但却从很基础的、譬如是人性的角度来解读了英布转换阵营的心路历程,而英布的表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项羽和刘邦的不同,虽然打仗刘邦比不过项羽,但是在做人问题上,刘邦优于项羽可不是一星半点。

    而项羽这位“人杰”,最大的问题就是做人。

    项羽确实是强,也是个军事奇才,但始终不能掩盖项羽残暴个性的事实,他做事不讲规则,杀上司宋义、杀楚怀王,还学白起杀俘虏,项羽毫不掩饰的张狂,让项羽的麾下几乎没有什么真正忠诚于他的人。

    论出身,项羽在秦末一众诸侯中的出身说不上是最好的一个,毕竟还有旧韩国、魏国等等王室的血脉,项羽只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人。

    可是项羽却是“综合”地位最高的一个人。

    项羽的军事才能或许很早就被叔父项梁发现了,不过项梁自己也不差,作为家族的长辈和“复兴楚国”的领头人物,项梁就要依靠一次次的战争和胜利来铸就自己的名声和功绩,但可惜的是,项梁最终败在了定陶,败在了章邯的手里,最终身死。

    项梁之死,彻底解开了项羽的“封印”,项羽借着给项梁报仇,做了一件很不妥当的事情,那就是“弑杀”了自己的上司宋义,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众人发现项羽有些“失控”了。

    章邯击败项梁后,楚怀王鉴于项梁的付出,让项羽担任“次将军”,然后跟随着“上将军”宋义,一同去救援赵国,阻挡章邯势如破竹的攻势,也顺势为项梁报仇,与此同时,英布、蒲将军等人都是宋义手下的将领,同样也受项羽管辖。

    也不知道项羽是“报仇心切”,还是趁机借着项梁的死向宋义发难,项羽指责宋义贪生怕死,看着章邯步步紧逼却按兵不动,项羽的战斗风格很显然跟宋义截然不同,要是以前,项羽还没什么办法,但借着项梁被杀的事情,项羽有足够的理由和借口掌握主动权,于是他就杀了宋义,彻底掌控了军权。

    英布也是这个时候,彻底附属于项羽。

    宋义被项羽所杀,这件事传遍了天下,大家对项羽这个人有一定的“了解”,说他不臣的人不在少数,就连楚怀王都要指责项羽,而项羽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会面临着什么,但他只能去赌,只要击败了章邯,那么就没人可以挑他的毛病。

    于是项羽就抢在别人对他“发难”之前,指挥着英布等人渡过黄河进行战略部署,狙击秦军,最后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击败了章邯,彻底消灭了秦国的有生力量,“巨鹿之战”是项羽的“封神之战”,项羽除了坑杀秦军二十万降兵、一举控制了章邯等人以外,还掌握了最高的军权,让楚怀王对项羽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也是这个时候开始,英布跟随于项羽。

    项羽风光了,也因为自己的出身加上军事能力、功绩成为天下诸侯中“综合”出身最高的一个人,所以项羽也开始不满楚怀王的分封和统治,于是项羽又让英布去除掉了楚怀王,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布肯定是项羽心腹中的心腹。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负责执行项羽命令的,乃是英布。

    在项羽掌控了权力后,项羽除掉楚怀王,负责执行的也是英布。

    既然这两件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了英布,怎么能说英布不是项羽的心腹呢。

    但问题是,英布未必是这样想的,因为项羽让他做的这两件事,都把英布牢牢“绑”在了项羽的阵营之中,最重要的是,英布所做的事情,都让他背负了巨大的骂名,说白一点,英布成为了项羽的“黑手套”。

    你项羽虽然是强势一时,但夺得权力的方式“太难看”了,比如除掉宋义、除掉楚怀王,这就是正儿八经的“造反”了,而项羽很聪明,他不让这些骂名全部都给自己背,他也分担了一点给英布。

    第一个“杀降”,这就是个大骂名。

    杀降这种行为,自古以来都被人鄙夷,白起杀降看似让他风光了,却同样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骂名,因为杀降乃是“不义之法”,跟什么打胜仗那是完全不沾边的,所以后世对于白起的评价乃是褒贬不一,贬多于褒的,而英布帮项羽执行了这件事,自然也是背负骂名。

    第二个“弑君”,同样是个大骂名。

    在掌控局势后,项羽看楚怀王越来越不顺眼,但是楚怀王乃是项梁等诸侯所共立,其本身也没犯什么错,所以项羽想要拿走楚怀王的权力,只能行不忠之事,也就是杀掉楚怀王,而他把这件事交给了英布去做,这就让弑君的人成为了英布,骂名也都是英布的。

    所以要说英布是项羽的“心腹”,这件事情其实英布和项羽都未必会否认,但问题是,成为项羽的心腹实在是太难了,等于是要给项羽这种“喜怒无常”、“暴戾非常”的性格背锅买单,谁希望自己追随的人是一个不稳定的人,英布也很怕项羽有一天对他下手。

    其实英布这个人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他一开始是简单的,却因为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变得复杂。

    英布出身很一般,祖上能追溯到尧在位时期的名士“皋陶”,但已经隔了快六十代那么远了,这种关系等于是没有了,而英布为人处事不拘一格,越是如此越容易栽在秦朝的“苛令”之下,果不其然,英布就因为犯了法,被判处“黥刑”,也就是在脸上刻字,这对尊严的打击是很重的。

    从“黥刑”这一刑罚来看,英布的内心和性格受此影响是巨大的,而且“黥布”这个称呼跟随着英布一生,可见英布自嘲的心情下又有着别样的在意,这也是为什么陈胜一起义,英布就立马带着人找到吴芮要造反,他太恨大秦了,脸上刻的字,这是一种耻辱。

    也是上过战场后,英布得到了实力的检验,乃是一个出色的军事人才,可惜英布出身确实是不好,他只能靠命去争命,而且英布的包袱是有点重的,他可以自称黥布,但是却不希望别人叫他黥布,或者认为他是黥布。

    很不巧,英布遇上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人,就是骄傲的项羽,项羽的骄傲是无法抑制的,就连韩信这种人才都被逼走了,可想而知,英布在项羽手下也未必多么受尊重,因为在项羽的眼中,他自己就可以无敌,这就是英布并未真正认同过项羽的原因。

    在项羽重新分封诸王的时候,英布也被分到了一个“九江王”,可英布对此十分提防,他不觉得这个诸侯王有这么好得到,说不定项羽又是要让他“当炮灰”,所以当齐王田荣背叛项羽的时候,项羽要求英布增兵救援,英布只是给出了数千人做做样子就算了,他并没有全心全意地给项羽卖命。

    也是这种微妙的关系,让刘邦看到了英布和项羽的矛盾,于是他趁机拉拢英布,刘邦乃是一个审时度势的人精,他看出来了英布缺乏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尊重”,既然狂傲的项羽给不了你,那么我刘邦给你。

    刘邦的使者随何代表着刘邦去见英布,一开始英布还不愿意接见,后来随何声称愿意用死来“拉”英布下水,英布就接见了随何。

    刘邦也好,随何也好,他们都知道英布顾虑什么,所以随何与英布讲了很多的道理,无非就是忠、义之类的话题,但这些都是表象的,随何说出最有水平的一句话就是,“杀楚怀王乃是楚国人所为”,言外之意就是,跟你英布没关系,起码我们认为没关系:

    夫楚兵虽彊,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

    随何的原话是,楚国虽然强大,但是却有弑君的不义之名,而在英布听来,这就是有弦外之音。

    首先,楚怀王乃是英布追杀的,英布心里纠结的也是这个问题,他被项羽当枪使了,而现在随何告诉他,杀楚怀王的乃是项羽,不是你英布,这句话就有两层意思:

    一、我们帮英布你做辩解,将你从杀楚怀王这件事中摘出来。

    二、你英布只要起兵反抗项羽,和楚国对立,那么过去的所有罪名,就都全部丢回给项羽了。

    显然随何是睿智的,他抓住了英布的痛点,也是这番理由下来之后,再加上随何带着刘邦开出的一系列“优待”条件,英布决定响应刘邦,起兵反抗项羽,而后来英布能在刘邦的阵营留下来,也是因为刘邦大方的“礼遇”,再次抓住了英布内心的痛点,让英布对刘邦忠诚。

    其实英布不是项羽手下的特例,项羽的残暴、自负乃是项羽一生最大的缺点,因为这两个缺点,项羽不知道都“赶跑”了多少手下,也让多少人跑到了刘邦那里去,所以为什么刘邦能赢项羽,就是差在了这里。

    当然后世也有人说英布其实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反贼,不断投靠、不断造反,后来不也是背叛了刘邦。

    事实上,在汉朝建立后,英布“造反”这件事很多人是不信的,比如夏侯婴就放出了这个疑问,他觉得英布是不会造反的,这侧面说明了夏侯婴对英布的“直观感受”,就不是一个造反的人,和后世人对英布是“贪得无厌”的人并不符合:

    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问之。令尹曰:“是故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

    而令尹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他说英布造反,这怪不得英布,就是因为韩信、彭越都被吕后给除掉了,英布和他们两人一样,都是军功高得震主的人物,英布觉得他俩遭殃了,自己也立马也被刘邦“过河拆桥”,于是便造反:

    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所以说,英布之所以后来会造反,不是他自己想当皇帝了,而是他没有办法了,以前可以投靠刘邦打项羽,现在连投靠的机会都没了,只有造反才不会任人宰割,从一开始,英布的命运都没有改变,被迫争命,也被迫拼命。

    如果吕后不去动韩信和彭越,那么英布也未尝不会老老实实当王,但问题是,刘邦在晚年已经有明确的意识立下“白马之盟”,这就注定了英布等人的命运,再说白点,刘邦确实是有“过河拆桥”的意思,就是为了避免英布等人未来威胁他的子孙后代。

    当英布明白这一切时为时已晚,只叹息这世上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明君”,不是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项羽,就是心思缜密的刘邦,或许他就不该争命,假如要争命,又更应该靠自己,只是人的一生,不走过惨淡的一遭,又怎么会明白这个道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项羽没有亏待英布,英布为什么还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呢?

    原因有些让人无语,项羽和英布都被自己给坑了,这才让刘邦捡了便宜。

    英布和刘邦一样,是平民出身,甚至他混得还不如刘邦。刘邦好歹祖上曾是贵族,刘邦自己也混了个亭长当当,在地方上也能耍耍威风。

    英布则是实打实的平民百姓,整天靠土里刨食为生,这也注定了此人没有什么见识。

    英布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人给他看相,说他将来必定犯事受刑,但是只要他能挺过去,就能称王一方,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别人都认为这是玩笑话,但是英布却将此事牢记于心。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英布后来真的犯事了,被处以黥刑,也就是在身上刺字。对此英布不仅不害怕,反而很高兴,他认为自己的好日子要来了。

    后来他被罚到骊山服苦役,他就借机与同样流放至此的豪杰们往来,收服了一大批人,最后竟然带着这帮人逃出骊山当起了盗匪,英布则是这群人的首领。

    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国义军四起,英布也加入了反秦义军的行列。

    当时义军之中势力最强的要数项梁的队伍,项氏一族是楚国的贵族世家,项梁乃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加上项梁尊奉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仍叫楚怀王),其他义军纷纷加入项梁的队伍。

    英布也是因此投奔了项梁,在其手下为将。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楚怀王就是个傀儡,义军的实权掌握在项梁和一干有实力的将领手里。

    不过谁没有点梦想呢?这楚怀王自然也不甘心只当个傀儡,而这也是一连串问题的起因。

    他趁着项梁战败被杀、义军群龙无首的时候站了出来,将项羽、吕臣等人的军队收归己有,然后又破格提拔宋义为帅,统领各路义军出兵讨伐秦军。

    宋义曾经在楚国当过官,此人颇有智谋,可惜在义军中地位低下,不受重视。

    当初,项梁接连大败秦军,有些飘飘然了。宋义发现后,曾经劝说项梁,指出此时义军将领骄傲自满而士卒又怠慢松懈,反观秦军不断调兵遣将,兵力越来越多。这样下去,项梁必败。

    可惜此时的项梁根本听不进去,不过项梁好歹是贵族,涵养还是有的。他便将宋义打发去出使齐国,省得他在自己身边指指点点的。

    宋义在路上恰好遇到齐国使者,他便劝使者慢点走,因为项梁必败。走快了只会和项梁一起倒霉。

    结果一切都被他言中,秦朝全力调动军队增援前线,加上项梁轻敌,最终被章邯率领的秦军消灭。

    也正是因为此事,楚怀王才知道有宋义这么一个人,立刻对其破格提拔,意图扶持自己的势力。

    当时章邯的秦军正在围攻赵国,宋义率领大军到达安阳后便止步不前,一呆便是四十六天。

    项羽看不下去了,前去要求宋义立刻出兵营救赵国。宋义告诉他,秦军强大,此时出兵胜负难料。最好等秦军和赵军打出个结果再说。


    如果秦军赢了,那也是疲惫之师,此时出兵胜算将大大增加。如果赵军赢了,到时候再出兵和和赵军前后夹击,不用付出太多代价便能消灭秦军。

    最后宋义还不忘嘴贱补一句:领军作战我不如你,运筹帷幄你不如我。

    这明摆了是在指桑骂槐,说项羽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

    项羽哪里咽得下这口气?更何况他早已对大军驻足不前充满怨言,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借口商议军务,直接将宋义给咔嚓了,夺取了大军的指挥权。

    此后义军便一直在项羽的统帅下与秦军作战,楚怀王再次成了一个摆设。而英布也是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逐渐得到项羽的器重。

    当时义军和秦军隔河而望,项羽派英布率先渡河击退秦军,为大军渡河创造了条件。其后,项羽破釜沉舟和英布互相配合,硬是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后来项羽的大军被阻挡在函谷关外,又是英布率领少量兵力通过小路偷袭函谷关守军,使得义军得以通过。

    可以说,如果没有英布,义军难以击败秦军,推翻秦朝的统治。

    也是在这一连串的战斗中,英布和项羽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项羽将英布当做心腹。

    后来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并以义帝的名义分封诸王,英布被封为九江王。

    此时项羽和英布的关系好得不得了,就连英布自己都想不到自己会背叛项羽。

    然而,义帝的死却改变了这一切。

    就在完成了分封诸王后不久,义帝熊心便启程前往他新的都城长沙。项羽安排英布等人在半道上暗害了义帝。

    项羽想要杀义帝,原因很简单。


    义帝是他项家所立,身无寸功却居于他项羽之上。虽然义帝没什么实权,但是项羽见到义帝还要行礼称臣,这让只认同强者的项羽非常不爽。

    而且义帝趁着项梁战死的时候,竟然企图夺取义军的军政大权,还让自己听命于宋义这种没有什么军功的人,他不服气。

    别看义帝平时啥用也没有,但是他又是当时不可或缺的存在。

    因为义帝的存在是分封制存续的根基,分封制之所以能存在那么久,是靠着一套严谨的礼法体系,而这套体系的最顶端便是天子。过去是周天子,此时是义帝。

    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五霸都尊奉周天子,而战国七雄想要搞点大的结盟,必须拉出周天子这面大旗。

    凡事都要师出有名,这名便是天子,便是义帝。所有诸侯王在名义上都是义帝分封的,他们都是义帝的臣子。只有义帝在,分封这套体系才能玩得下去。

    义帝一死,各种问题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田荣赶走齐王,自立为齐王,公然起兵反对项羽。接着赵国与齐国结盟,一同对抗项羽。

    还有就是一直图谋天下的刘邦也开始吞并三秦之地。

    这些事情看上去没什么关联,其实正是分封体系瓦解的征兆,君臣尊卑关系已经乱了。也就是从义帝死的那一刻开始,一切便重回战国时期,诸侯国间互相争斗已经无法避免。

    但是此时的项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上项羽根本不理解,项梁当初为何要立熊心这个楚怀王。

    项梁是真正的贵族,他明白熊心的价值所在。有了熊心,军心民心尽归项氏一族,这样才能号令群雄。

    项羽从小不学无术,只好武艺,根本算不上贵族。在他看来,拳头大的就是老大,就是天子。毕竟他生活的战国晚期,就是这么一个世道。

    对于项羽来说,当时他的实力最强大,他就是天子,他就是老大。其他诸侯王都是他的臣子、小弟,听从他的号令是应该的。

    所以他在讨伐齐国的时候征召英布一同出兵,这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结果英布只派了手下将领带了几千兵马同往。

    其实这事情很好理解,英布奋斗了几年,好不容易当上一方诸侯,是该享福的时候了。秦朝这个敌人已经不在了,他可没兴趣掺和项羽和田荣的私人恩怨。

    再说了,英布是义帝的臣子,不是项羽的臣子。此时义帝不在了,还是英布自己干的。从他杀死义帝的那一刻起,君臣体系便已经崩溃了。英布就更没有理由听命于项羽。

    英布派兵一方面是看在往日的情分,另一方面是畏惧项羽的强大实力。就算他拒不出兵也完全说得过去。

    英布以为自己派几千人意思意思也就够了,结果却把自己给坑了。

    对于英布的敷衍,项羽非常不满。多次派人斥责英布,并催促他全力出兵。

    英布怎么可能这么做?他和田荣无冤无仇,他凭什么为了项羽消耗九江国的国力?

    于是他继续装死、拖延,就是不出兵。

    后来发生了彭城之战,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这下子英布害怕了,他担心自己遭到项羽的清算。

    恰逢此时刘邦的说客随何前来拜访。

    随何帮英布分析形势,认为和刘邦结盟对英布最有利。

    首先,英布屡次拒绝项羽的征召,已经把项羽给得罪了。项羽强大,等他收拾了刘邦、田荣等人,必定会清算英布。

    到那时候英布不仅荣华富贵没了,甚至会有性命之忧。

    其次,别看刘邦现在打输了,但是刘邦的赢面还是很大的。只要英布肯和刘邦结盟,一定可以打赢项羽。

    最后,刘邦答应事成之后给英布更大的封地。

    英布动心了。倒不是因为刘邦许诺的好处,或者吹嘘的实力,而是他真的担心遭到项羽的清算。

    所以第二日项羽的使者到来,他才会犹豫不决,在考虑有没有可能和项羽修复关系。他真的不想卷入这场席卷天下的战争,他就想享受下好不容易得来的荣华富贵。

    结果随何得知项羽使者到来,直接找到使者,声称英布已经和刘邦结盟。英布一看这些怎么都解释不清了,只得听取随何的意见,杀死项羽的使者,正式起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布并非真的想背叛项羽投靠刘邦。而是项羽和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导致了一场无法挽回的误会。

    英布为求自保背叛了项羽,可惜却并没能得到善终。

    在刘邦战胜项羽登基称帝后,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英布被封为淮南王,封地比之前大了好几倍。

    没过多久,刘邦就开始着手除去异姓诸侯王了。在看到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人都被杀后,英布惧怕不已。

    这一次,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得起兵反叛,搏一个未来。为此英布开始积极整军备武。一方面偷偷扩充军备,另一方面四处派出斥候,监视周边的一举一动。

    一旦等英布准备完毕正式起兵,刘邦都要避其锋芒,他这汉初最能打仗的武将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到时候虽说英布无法消灭汉朝,但是称霸一方是绝对没问题的。

    可惜这中间发生了意外。英布因为怀疑自己的小妾和他手下一个叫贲赫的臣子有染,于是下令抓住贲赫。

    可惜贲赫事先得到消息,逃离了淮南国。贲赫一口气跑到刘邦面前告发了英布的计划。

    这使得英布在没有准备周全之前就仓促起兵,刘邦亲率大军征讨英布,最终将其斩杀。

    如果项羽没有杀死义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英布在接到项羽的征召时,立刻率领九江国的大军出击,也就不会出现英布与项羽反目的事情。那么楚汉争霸的结局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项羽杀义帝,坑了自己。而英布只派了几千人敷衍项羽,也坑了自己。至于刘邦,只不过是捡了个便宜罢了。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