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长锋可以写魏碑吗?用长锋写魏碑完全可以。不论写什么书体,用笔没有统一标准,而是依据书写者的个人习惯以及控笔能力来决定。长锋和短锋则是以笔头长短而言的。长锋羊毫...
用长锋可以写魏碑吗?
用长锋写魏碑完全可以。
不论写什么书体,用笔没有统一标准,而是依据书写者的个人习惯以及控笔能力来决定。长锋和短锋则是以笔头长短而言的。长锋羊毫锋颖长,锋腹柔,蓄墨也多。传统产品有“顶峰”“盖锋”等,新品种则有“鹤颈”“长颈鹿”“金不换” 等。还有超长的如“滴泉”“风眉”等。细长如玉将,用以画衣褶、柳枝等袅娜的线条,而不适于一般的书法上用。短锋羊毫的典型品种有“玉笋”等。据了解,长锋羊毫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间,历二百余年不衰,当代日本书道界人士亦多半喜爱使用,这说明长锋羊毫自有其优越之处。潘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一书里有篇“论长锋羊毫”的短文,他认为:毛笔须笔肚子厚而有力,方可助长笔尖在纸上运行时的弹力,而使点画能如人意。“长锋羊毫由于笔毫过长,竟可以说是没有了肚子。这样就破坏了最重要的‘健’字条件。运行时,即便十分小心也是拖踏缴绕,使书者用不上劲。再则吸墨量甚多,而 因笔身瘦长,一经垂执,墨汁迅即泻下。除了故意要在生纸上出涨墨。无人愿用这种湮没锋棱不显笔法的笔。”对于潘先生的这些论述,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长锋羊毫的产生和盛行的原因,是由于生宣在书法上的应用,以及碑学书派的兴起。
长锋的好处是蓄墨多、易变化,运笔灵活,适合写较大的字,缺点是不易操控,有时候不能精准表达书写者的理想状态。在实践中,我对长锋毛笔十分偏爱,特别在写汉隶碑帖时,能够增加线条的张力,让一个字中的线条出现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在表现粗细笔划的对比中显得十分得心应手,短锋毛笔往往不能具备这样的优势。有些书家还用画法融入书法,在生宣上充分表现墨趣,长锋羊毫比其他品种的笔含水量足,就更是理想的工具。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一面之词,仅供批评。
用长锋可以写魏碑吗?
周慧珺写魏碑是用的长锋,效果不错,她写魏碑行书时,用的毛笔笔锋更长,是平时所用毛笔笔锋的二倍左右,书写难度很大,所以建议不要用太太长的那一种。中长就够了,用兼毫的,既含墨多又有弹性,易于表现魏碑刀刻味。
(周慧珺书法作品)
(周慧珺书法作品)
周慧珺用笔特征:
一、用刷字法,用笔速度快而沉着,万毫齐力。刚劲痛快。
二、用荡的笔法。用笔顶纸推进,由于有阻力,所以有颤笔出现,随着笔的提按顿挫,出现起伏震荡,苍茫浑厚的效果。
周慧珺谈"知白守黑″
她说:“字是点画组成,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相守、才成艺术品。″
(周慧珺书法作品)
魏碑《郑长猷造像》(见下图)
此碑方笔多,锋芒角出,雄奇而厚重,方整劲厉,重心下移,外紧内松。动静结合,有隶意,有天真烂漫自然天成的拙趣。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