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曾红极一时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流行了?过时了吗?这各姓氏中修祠堂,盛行修谱排辈,到民国后期基本停止,新中国成立后,讲究新事新办,让民众生活方式不受传统...
农村曾红极一时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流行了?过时了吗?
这各姓氏中修祠堂,盛行修谱排辈,到民国后期基本停止,新中国成立后,讲究新事新办,让民众生活方式不受传统的框框捆制约,出生的下辈其父母可以顺其自己的意愿不按族辈取名,甚至还可以易姓。
提倡取消辈份,其原因是,可以消除姓氏之间的隔阂,抑制以姓氏为抱团而成立帮派,减少大姓欺负弱姓的成见,这样以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姓氏之间的团结。
在某一时期,取辈修谱建祠堂,对计生工诈也有干扰,取缔祠堂修谱是有一定道理的。
☆配图
各姓氏按辈份取名,有重复音近之概率,叫起来别扭,象本地有张姓,刘姓,高姓这些大姓中,都有带“福”、“复”字辈,以致有叫福和、复河;福祥、复强;福友、福寿、福礼、福高、福财、福宽、福德、福青、福林、福明、福旺、福信、福海、福贵、福源、福潮、福云、福平、福新、福深、福发、福胜、福生等……这些名字特别多,原音加谐音,互相混淆,一个村都有好几个人名字同字同音,或同音不同字,大众场合,叫其名有几个人答应,不利于正常生活地进行。
另还有就是音韵味相近,象本地鲍姓,有“官”字辈,叫官信、官兴、官印、官应、官运、官胜,音调太近,也容易混淆。就这鲍姓“官”字辈,为取名曾发生过大的争吵,某年长者,年已50岁,取名“官正”,当年有一小房头同辈份出生,取名“官振”,老者不服,与其家人理论,说侵犯了姓名权,找来村干部与族中长辈评理,小房头之家说他孩子取名叫“官振”,同音不同字,老者输理。后来又有一家孩子出生叫“官震”,前两家虽心中不服,却有口难辨,尤其本地孩子在小时候,其母唤其名,喊声是“小官震咧——!”,对同音称呼委实难受,但又无奈。
在八十年代至零零年代这三十年中,出生的新生儿取名大多都是姓+1个字,重复率也高,象叫“张伟”、“王伟”、“陈伟”的单字用名,全国同名人数有20多万,甚至上学在一个班级都有同名的,
现在又流行叫“子涵”、“梓涵”的;“子轩”、“梓轩”的,真喜欢跟风,一哄而上。
前些年,修祠堂,排族辈之风又起,大喊“不忘先祖”、“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姓氏为了显示本姓强大,不妨开通网址,耗用人力财力,大张旗鼓的进行,其果如何?本族人只好跟进,按人头出钱了事,可以说,是族中几个有头有脸的想在本族中鹤立鸡群而显示自己罢了。
农村曾红极一时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流行了?过时了吗?
“君承少师令,世知继仲宗。公汝延时泰,天元宇宙宏。……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瑞衍英华茂,祥开景象新。……”这个就是我们村里王姓的辈分排行,每一个字代表着一代人,比如我爷爷属于“定”字辈,我爸爸属于“有”字辈,我属于“功”字辈,三代人就是根据族谱中的行辈来排序的,一般是人名中的第二个字代表辈分,在我爸爸和爷爷那一代人中,大部分人的名字中,都带有自己所属名字的辈分,所以看名字就知道是否同一个族谱。
在我们村里,“王”姓人口占比超过50%,有一个村小组还跟这个姓氏有关,住在那里的男丁都姓王,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之前的,取的名字基本上都带有辈分的字。所以那时大人教小孩喊人时,看名字就知道什么辈分,基本上不会闹笑话,比如应该叫叔叔的,就不会叫哥哥。我家有一本族谱,是10年前修订的,里面记录着整个家族人员的出生、嫁娶、离世等情况,记录的信息还挺齐全,一家几口人,从哪里娶了谁,或者嫁到什么地方去了,都能在上面找到相应的信息。当然,这个排序也是有规律的,就是按照辈分排的。
一、按辈分取名曾经是农村的常态
在我看来,我爸爸、爷爷那一辈,取名似乎很随意,并没有像现在年轻人这样,想个名字还得费尽脑汁,各种研究、查阅资料。他们那时取名字基本上只需要考虑最后一个字,因为第一个姓氏是固定的,第二个字也基本上是固定的,第二个字是直接用辈分,把第三个字想出来,那就凑成了一个人名,所以那时取名相对容易些。当然,有这种现象跟那个年代的经历有关,那时农村的劳动力很少进城打工,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平时亲戚之间来往也很密切,同一个宗祠的人员走动也很频繁,无形中就把这种宗祠文化传承下来了,大家也就习惯性的把辈分当做取名的一部分。
二、农村宗祠文化年轻人未能形成传承的氛围
在我们村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从我这一代人开始,就很少有人把辈分的字放在名字中了,而且取两个字或者四个字的也多了起来。这种潮流的转变很难去评判是否好坏,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当然,在族谱中还是会记载下来,没有按照辈分取名的,会另外按照辈分取一个名字记录下来,相当于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有字什么或者号什么。如今的年轻人很少会按照辈分取名,实际上跟所处的环境相关,其周边生活环境不再像父辈或者爷爷辈那样,有很深的家族情怀,同一个宗祠的三亲六房,也没有来往很频繁,甚至有的关系渐渐脱节。这种背景下,如果年轻人还是按照辈分取名,反而觉得有点唐突,有时也会觉得很尴尬,因为看到别人没这么做了,长辈也没有强制要求要按照辈分取名,也就是说氛围影响着辈分取名的走势。
三、按辈分取名重名率会明显偏高
以前,在家庭户口簿还未全国联网时,给小孩上户口采取的是手工填写的方式,叫张三或者李四,有多少重名的是不清楚的,哪怕是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全国究竟有多少重名的。随着户口簿全国联网后,取名时如何尽量避免重名的问题,就是一个现实问题,重名率高的名字,后面上学、工作等,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在上学阶段,一个班级里有两个或者更多同名同姓的,会经常闹出一些笑话出来。我们村里原来有几个名字重名率高,一个是叫“王功会”,一个小村庄4个人叫这名,而且有的面临相差有1-2代人的。还有一个叫“王功伟”的,有5个人叫这名,经常因为名字闹笑话。
四、多元化取名方式,使得按辈分取名逐渐淡出
名字虽然说只是一个人的符号,主要用于区分其他个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欧美文化的渗透,人们在取名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保留原来宗族的取名习惯,而是追求着个性的张扬。给自己下一代取名时,既要有美好的寓意,又要体现出独一无二,更是在一个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内要降低重名率,取四个字的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取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就是想走独特的风格。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取名字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比如“00后”、“10后”的人名中,就可以看到有不少“梓”、“涵”、“琪”等字,如果还按照辈分来取名,反而会觉得另类。
总之,农村按照辈分取名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不可逆的状态,特别是宗祠文化不再那么盛行的当下,不太可能再出现曾经的取名方式。还有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如果仍然都按照辈分取名的话,重名率会异常高,因为最后一个字可发挥的空间不大,长辈已经把常见的字占用了,越往后取名的考验就越大。当然,农村宗祠文化的意义,依然需要铭记,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