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宋仁宗为何不立赵元佐的后代(宋真宗为什么传位仁宗)

    栏目: 百科 日期:2022-10-29 07:00:37 浏览量(来源:小花

    [摘要]宋仁宗为何不传位赵元佐的子孙要传位给赵宗实呢?宋仁宗赵祯(1010-1063),北宋第四位皇帝,个人认为是两宋时代最杰出的帝王 可惜这位仁宗皇帝子嗣不旺,在位4...

    宋仁宗为何不传位赵元佐的子孙要传位给赵宗实呢?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北宋第四位皇帝,个人认为是两宋时代最杰出的帝王.可惜这位仁宗皇帝子嗣不旺,在位42年,没有男丁留下(全部早夭)。在他最后的时光,选择了太宗重孙、商恭靖王赵元汾孙、濮安懿王赵允让13子——赵宗实,也就是后来的英宗赵曙。

    历史证明这是个错误的选择,好在赵曙在位时间不长,继位后神宗皇帝也算不错。不过有朋友不解,为何选择这位赵宗实?为何不选择太宗长子赵元佐一脉呢?



    我就来简单说说吧。

    不选择赵元佐一脉的原因。

    一是赵元佐的政治生涯早已终结

    自从所谓的“烛影斧声”后,北宋帝系到了太宗赵光义一脉。而赵光义原本的接班人就是长子赵元佐。但这位太子却同情叔叔赵廷美,引致父亲不满,结果自己还犯了疯病,被废为庶人。至此,赵元佐这一支算是被终结了政治生涯,因为没人敢讲废太子一脉重新变为正统,毕竟这是祖宗的决定!

    二是考虑到遗传问题

    老赵家似乎有着某种遗传病。太祖赵匡胤的儿子就有疯掉的,太宗一脉也有这种情况,这就要考虑一下了。赵元佐的疯病会不会遗传到后代?谁也不想让帝国的继承人有着成为神经病的危险吧!

    三是考虑到年龄的问题

    如果选择赵祯的接班人,那就必须是他的下一辈。如果看赵元佐一脉,那就的是其孙子辈了。赵元佐的孙子倒是不少,有十多位之多。不过他们的年龄却成了问题。由于资料缺失,很多人的年龄不可考,但从现存的资料来看,赵元佐的孙子中有一位叫做赵宗颜的,算是比较小的,但他的出生年年份是公元1008年。也就是说,这位按辈分是赵祯的子侄,但比他还大了两岁,那么其他的孙子年龄大家可想而知。

    综上,赵祯已经无法选择赵元佐这一支了。那么为何是赵元汾这一支呢?

    一是按顺序排列

    我国古代的宗法制是十分严格的,皇帝继承顺序也是这样。在同等条件下,一般都是按顺序来的。太宗长子赵元佐一脉被否定后,接着就是赵元僖了,可惜他早逝,没有直系后代留下,只有过继的子孙,自然也被淘汰。之后就是真宗赵恒,然后就是第四子赵元汾了。看到了吧,这就是宗法制。

    在看赵元汾这支,他有三子,长子赵允宁继承爵位,次子早夭,第三子就是赵允让了,所以赵祯的继承人就从赵允让这支选择了。

    二是后宫抚养的名分

    这位赵允让在早年间也被选入宫中当做赵恒的继承人,直到赵祯出生后,他才被送回了王府。他的儿子赵宗实也在四岁的时候进皇宫生活,因为仁宗的头生儿子早死;八岁的时候被退还王府,因为仁宗生出了第二个儿子。所以父子俩都曾经当过备胎。后来赵祯彻底没了儿子命,就再次将赵宗实列为继承人。

    三是遗传基因

    北宋的前几位皇帝子嗣都不旺盛,但这位赵允让却生了一大堆,儿子就有二十八个!而当时还未继位的赵宗实就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考虑到帝国未来的继承问题,这一支确实比较合适。当然,赵允让这一支成了帝系后,似乎生育率也没有那么高了,呵呵。这当然是后话了。


    历史证明,这位赵宗实不是一个好皇帝,刚当上皇帝就开始生病,为人也是不怎么样。套用当年明月的话,那就是既不是好皇帝,也不是好人。在位四年,一支就没怎么清醒过,政治守旧,不思改革,但与辽,西夏没有发生战争。“英宗”这个庙号看起来真不是什么好庙号。

    宋仁宗为何不传位赵元佐的子孙要传位给赵宗实呢?

    最近一段时间,电视剧《知否知否》热播,虽然该电视剧没有具体说是哪个朝代,但通过汴京、老皇帝非常仁厚却没有自己的子嗣等细节,稍微知道一点历史的都清楚讲的是北宋仁宗年间的故事。于是,原来不太被提起的仁宗传位事件,也开始被热烈讨论了。很多人感到奇怪:仁宗为什么传位给后来的英宗赵宗实,却不愿意传给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后人?

    就这个大家现在比较关心的问题,笔者好好讲讲里面的缘由。

    赵元佐何许人也?

    来头很大。他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嫡长子,和后来的宋真宗赵恒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他年纪大一些,是长兄。他本来是名正言顺的太子爷,毕竟是嫡长子。

    赵元佐天资聪颖,而且擅长骑射,曾跟随父亲太宗皇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因为能力出众,曾担任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卫王,在中书省办公。后来迁居东宫,被立为储君,改赐名字“赵元佐”,加任检校太尉,进封为楚王。如果一切正常的话,那么太宗皇帝赵光义去世以后,赵元佐将以嫡长子太子的身份,接掌大宋,成为大宋第三代帝王。

    但历史没有如果,问题出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五月。太宗皇帝赵光义忌惮自己的亲弟弟秦王赵廷美,因为他自己就是依靠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大统,他很担心这个弟弟秦王赵廷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夺取自己的江山。所以,他诬陷赵廷美和宰相卢多逊要密谋造反篡位,将赵廷美废为庶人,赶出汴梁,贬到涪陵。赵元佐和这个小叔叔关系极好,他更是清楚知道这个小叔叔是被父亲冤枉陷害的,一心为小叔叔说公道话,希望父亲可以网开一面,放过小叔叔。可他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费了,赵光义毫不动摇。就这样,没过两年,忧心如焚的赵廷美病死他乡,死时才38岁。赵元佐知道以后,悔恨不已,暗自伤心。

    这件事情成了一个转折点,赵元佐因为小叔叔的亡故开始变得疯疯癫癫,一会用刀刺杀身边人,一会更是要放火烧毁自己的宫殿。大宋的江山怎么可以传给这么一个有点神经质加疯疯癫癫的人?赵光义思考再三,忍无可忍,最终废了赵元佐的太子身份,贬为废人,迁居南宫,另立赵元佐的亲弟弟赵恒为新太子。

    赵光义临终前,神智有点不清。这个时候,皇后李氏和宦官王继恩暗中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希望能在此关键时候,拥立赵元佐为新的皇帝,借以谋取最大利益。

    按照宋朝的规矩,太宗病重,宰相有权入宫问病,太宗病逝前,在宫中入值的宰相刚好是平时糊糊涂涂,总是当和事佬的吕端。也正因为吕端这种性格,李皇后和王继恩才没有特别关注他。谁知道,在此关键时刻,吕端一扫平日的糊涂,他发现皇帝病重可太子赵恒不在身边,皇帝身边只有李后和王继恩,觉得大事不好。

    好一个吕端,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不慌不忙,先是亲笔写信,让人送出宫,急召太子赵恒进宫。随后,他施展巧计,把大太监王继恩反锁在宫中,并派专人看守,不让他出宫。然后调动禁军,看守住所有进出宫门的道路,许进不许出,,严防走漏消息。最后,他以昭文殿大学士、内阁宰相的身份,面见李皇后,表明立场,以他为首的文官集团,只认太子,不认任何其他君王,彻底断了皇后的小心思。在这种情况下,李后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斗不过这个看似温和,实际外圆内方的宰相大人,只能选择屈服,拥立太子赵恒登基,成为宋真宗。因为这件事情,后人有诗赞吕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真宗皇帝登基以后,对这个差点夺了自己江山的亲大哥赵元佐还不错,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对潜在竞争对手采取物理消灭的办法。首先,真宗任命赵元佐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并恢复其楚王爵位(被宋太宗剥夺的)。赵元佐不上班,真宗不仅不计较,还给他加了两个封号——检校太师和右卫上将军。赵元佐过生日,宋真宗也没忘记,专门御赐了宝带。宋真宗封禅泰山后,任赵元佐为太傅(注意是“实任”);祭祀汾阴,又升哥哥为太尉兼中书令。这还没完,后来又加了一堆官爵: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天策上将军、兴元牧等等。而且,真宗还特别允许赵元佐上朝的时候身佩宝剑,以及上书不称名等特殊待遇。但大家仔细看,还是能看出来:赵元佐虽然地位崇高,赏赐丰盛,但实际权力真宗并没有给多少。换句话说,真宗皇帝对这个大哥还是多少有点忌惮。

    到了真宗的儿子仁宗皇帝继位以后,对赵元佐会是什么态度呢?

    仁宗皇帝对这个差点夺走父亲江山的大伯,当然还是忌讳。因此,他和父亲真宗一样,对赵元佐尽管地位给得越来越高,并不停增加赵元佐的钱财食邑,但实权还是从来没给过,直到赵元佐去世。

    由此可见,真宗和仁宗父子两代,对这个差点夺走他们皇位的赵元佐始终非常忌惮,始终充满了防范之心,那么不把皇位传给赵元佐的子孙,也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

    脱脱:《宋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