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却留下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么

    栏目: 房产 日期:2023-05-25 12:04:01 浏览量(来源:小谢

    [摘要]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却留下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又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让出皇位 然而李世民做完这一...

    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却留下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么?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又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让出皇位.然而李世民做完这一切后却未收手,而是当着李渊的面,把十个侄子一口气全部斩杀。虽然他们年龄都很小,甚至大多数还是在襁褓中或者还在咿呀学语的幼儿也无一幸免,并且将他们从宗族中除名。但李世民却把十一个侄女全都留了下来,难道他对这些侄女还有什么邪念不成?今天百味就给朋友们揭开谜底,讲述历史真相!首先给大家简要讲解一下“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可以算得上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皇位争斗中,最惨烈的一次政变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在这场宫廷政变中,扮演着一个极为不光彩的角色,也可以说他的上位充满着血腥。武德九年(既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长安皇宫玄武门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位,史称“玄武门之变”。李渊让位前,让李世民答应自己:一定要放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所有的子女,不可再遭杀戮。李世民也满口答应。但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却以“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故事”劝谏李世民“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本来犹豫的李世民,最终被哥哥弟弟逼到了墙角,手下们群情激昂,冲突也就变得不可避免。作为绝世名将,一旦把你当作了敌人,那么所有的攻击,都是快准狠,所以只有几百府兵的李世民,摧枯拉朽般干掉了拥有太子六率的李建成。玄武门,见证了这一切,也结束了这一切。

    为皇位兄弟阋墙,绝后患秦王杀亲;当李渊得到消息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杀,窦氏所生的三个儿子,只剩下李世民一人,无论怎样痛苦,他都只能接受这个事实,这个因为自己优柔寡断所造成的的悲剧,而李世民那带血的刀,却还没有到放下的时候。

    李世民的刀,砍向了自己的侄子们,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共有十个儿子,在玄武门事后,不论年纪不大,全部被杀。如此狠辣,着实令人齿寒,这也是李世民一生最为后人诟病的地方。刀却也就此停住,侄子们全部杀掉,但是侄女却毫发未伤,只是有些区别对待。比如李建成的五个女儿,在资料中信息不多,但根据有记载的推断,应该是一起被后来的长孙皇后收养,后来都给了县主之类的封号,这是亲王女儿们的待遇。而李元吉的五个女儿,信息比较充足,齐刷刷的被关进了掖幽庭,看过《琅琊榜》的人,应该知道,那个地方关的都是犯事的皇家宗亲后代,整日里没有自由,不停的做苦力活,天潢贵胄之女,到了那种地方,可算是受了大罪。由此可知,李世民最恨的怕是李元吉,对李建成怕是无奈更多一些,毕竟处在那个位置,有些事便由不得自己作主,而李元吉志大才疏,在战争时期就经常捅娄子,比如留守晋阳竟然弃城而逃,最终都是李世民给他擦屁股。

    后来依旧蹿下跳,挑拨离间,给李世民喝毒酒的人也是他。李世民后来还纳了他的老婆杨氏为妃,算是给他戴了顶绿帽子,虽然杨妃长的确实漂亮,对李世民也不抗拒,却也不能说没有报复的心理在内,对李建成的老婆,李世民就特别以礼相待,没有逾越之举。

    等李世民的地位稳定之后,他也把李元吉的五个女儿都给放了出来,统统封了县主,都许配给了大臣们的儿子,少部分家里有点破事,大部分都安安稳稳的善终,这也说明李世民的杀性其实不重,而是有时候不得不为。

    那么为什么侄子们非死不可呢?帝王之家多无奈,斩草除根难留情;首先,李世民兵变成功后,还没有得到最后的胜利,他的隐患还有很多。

    一、李渊和他的核心班底,也就是晋阳起兵的老臣。

    二、太子六率的将领和太子府的文臣。

    三、李建成征伐河北时,在当地提拔收拢的文臣武将。李渊的那些老臣,一贯是支持太子,对李世民持打压态度。原因在于这些老臣把天下视为战利品,分而占之是主流思想,而李世民和手下的年轻一代锐意进取,志在改革,会触动他们的核心利益。太子有大义名分,且李建成虽然才能不如李世民,但也算是个合格的太子,对手下们也很尊重,所以恩情仍在,这些人对李世民并没有归属感。

    河北久战之地,李唐精锐有一部分就在那里,当地的将领和本地豪族,已经被李建成收服,属于利益共同体,李建成被杀,商量好的利益没了,又不确定李世民会怎么对待他们,自然是不知所措。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李建成或者李元吉的儿子还活着,上述的三方势力,就会在支持李世民的选择外,多出一个选项,那就是拥护这两位的某个儿子,打出勤王的旗号,把李世民变成阴谋篡位者,从而让他功亏一篑。如此复杂的局面,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把那个选项抹掉。也就是杀掉那十个侄子,这样一来,李家的嫡子只剩下李世民自己,嫡孙们也只有李世民的儿子,李渊没得选,所有的人都没得选,除非他们要造李家的反。

    那这个风险就太大了,而且单纯以军事硬杠来说,除了李靖能和李世民这位天策上将平分秋色,其余的人怕是鼓不起勇气的,当然,这也要看李世民怎么做,他如果欺人太甚,一味的搞流血清洗,恐怕也会把人逼反。幸运的是,作为历史上的杰出帝王,李世民绝不是浪得虚名,他的屠刀在杀了侄子们后,就此擦干,先是收了太子洗马魏征,然后派他去河北安抚。这一招堪称高明,收魏征能让太子府的旧人放心。

    魏征又是河北人,在当地人脉很广,派太子府的人去安抚太子在河北的人,就明确释放出信号,杀戮就此停止,只要你们愿意,都可以像魏征这样,在新太子手下当官,商量好的事情一切不变。于是这场本该后患无穷的夺嫡之争,在当时,就这么消弭无声了。只是可怜那十个孩子,本该富贵一生,却早早归天。至于为什么留下侄女,原因就很简单,在古代,女人的社会定位,根本不会构成威胁,除非嫁进后宫,还能折腾折腾,但本就是皇家女,只能嫁到外面,所以就更不用担心,还能作为拉拢大臣的筹码。最重要的是,李世民虽然在战场上杀人无数,本人却不喜欢杀戮,这也是他和开国功臣们融洽的原因,而且李世民杀了哥哥弟弟和侄子们,一生都在不安中度过。这也是他后来做噩梦,让尉迟恭和秦琼把门的原因。

    至于李世民后来大部分时间都努力工作,恐怕也有这个因素,所有的亲情都被自己斩断,除了搞好事业,或许再没有别的事情,能让他心安。自古无情帝王家,不外如是。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百味简单讲解一下“淮南王刘安”的故事:原来这淮南王刘安是厉王刘长的儿子,也是刘邦的亲孙子。因刘长造反失败,被汉文帝刘恒流放到边疆。后来,汉文帝顾及兄弟情义,便没有处置刘长的儿子刘安,让刘安继承了刘长的爵位和领地,又封为淮南王。可没想到,刘安非但不感激汉文帝,反而带兵谋反。虽没有成功,但也给汉文帝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李世民最终痛下杀心,传下圣旨:将这十个侄子全部杀死,对兄弟们的后代斩草除根,并从宗族中除名。就这样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共计十人,全部被李世民杀死。结果李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孙子们全被杀后痛哭流泪,万分伤悲中对着李世民撂下一句狠话: 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现在你残杀了我的子孙,将来你的子孙也会有如此的下场!在这里,百味跟大家说点题外话:其实,当时的李世民并没有将父亲这句话放在心上,却不料多年以后,这十四个字竟全部应验到自己的身上。李世民一生阅女无数,总共生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除第九子唐高宗李治和十三子赵王李福外,竟有十二人不得善终:其中有三人夭折,六人死于非命,还有三人被流放幽闭,也可谓惨不忍睹。其实晚年的李世民,也很后悔当年的血腥杀戮,害怕同样的事儿会发生在自己的儿子当中。为了避免同样的杀戮发生,李世民最终选择了懦弱无能的李治继承皇位,但最终他的儿子们还是大部分以悲剧结尾,真让人唏嘘,我想:这终究还是轮回报应吧!倘若李世民知道自己的儿子也会有这样的结局,当初会不会对自己的十个侄子手下留情呢?:据历史记载中:李世民残忍地屠杀了自己十个侄子,却没有处决任何一个侄女,相反地还对她们非常好,难道这李世民对这些侄女还有什么非分之想不成?

    太子李建成共有六个儿子和五个女儿,除了长子李承宗已夭折,只剩下五个儿子。齐王李元吉有五个儿子六个女儿。李世民的十个侄子分别是:李建成之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 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 巨鹿王李承义;李元吉之子:梁郡王李承业、 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 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这些侄子按年龄来看:年长者不过弱冠,年幼者也都尚在襁褓之中。

    李世民不仅杀死两个兄弟,还毫不留情地杀光了十个侄子,而且还将他们从宗族中除名,这手段的确是很残忍的。相反的,李世民却放过了自己的那些侄女,还十分善待她们,不仅保留着宗室女待遇,而且还封她们做了“县主”,享受着荣华富贵,到最后还给她们都嫁了个好婆家。李世民的十一个侄女分别是:李建成共有五个女儿:长女李氏,次女闻喜县主李婉顺,五女归德县主。不知为什么,由于史料缺失,这五个人的详细情况并不全,只留下了次女和五女的一些资料,其她三个女儿的信息资料皆不全。李元吉的六个女儿中,有一女没有信息,其她五人也都得到了李世民的封赏:她们分别被封为新野县主、和静县主、寿春县主、文安县主和归仁县主。在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人说李世民乃是好色之徒,就连仇人的女儿,弟弟的老婆,堂兄的小妾……等等,统统收入后宫,拥入怀中。说李世民完全也有可能等这些侄女再长大一些,再全部纳入后宫,拥为己有。百味认为这种分析也不无道理:因为毕竟李元吉那貌美如花的杨妃都被李世民纳入了后宫,而且还为他生下了一个大胖儿子曹王李明。至于李世民为何没有将这些侄女们一并纳入后宫,我想也并不是李世民怀有“君子之心”,而是她们年龄都太小,如果再稍大一些,那就不好说了。作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杀伐果断,深谋远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除掉十个侄子,是政治需要,而留下了所有侄女,亦是政治需要。接下来百味就给朋友们讲解一下这到底是为什么:

    第一:李世民根本就不怕这些侄女们会对自己的皇位有丝毫的威胁;因为李世民心里清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古代婚姻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基本上不可能由自己来决定嫁娶问题。按规定:女子嫁到哪户人家之后,从此以后就是婆家人了,跟娘家没有任何关系了。这些侄女们早晚都会嫁出去,成为别人家的人,根本不会太在意家仇的。还有,这些女子手无缚鸡之力,又能掀得起什么大风大浪?就算李建成和李元吉昔日的手下若想报仇,也不可能全靠着这些女子吧。再有,在李世民看来,历史中就从来没有过女人当皇帝的先例。

    (只是李世民无论无何也没有想到,在后来中国历史上唯一出现的女皇帝武则天,竟然会出现在自己的后宫之中。)而古代男孩的家族观念和作用在家族中起着主导地位,是家里的顶梁柱,担负着拯救家族的使命。就像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亲眼见到自己的叔叔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心里又怎会没有仇恨的种子呢?因此,李世民认为:他们长大以后一定会报仇的,所以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自己的后代、再有就是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那些手下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威胁。比如:杀死李元吉的最大功臣尉迟恭,还有众多参与的其他大臣:孙无忌、侯君集等人,这些人可都是“玄武门之变”中的有功之臣。李世民能护得了尉迟恭们一时,他还能护得了一世吗?答案是肯定不能。因此,李世民为了手下人将来的安危,才不得不痛下杀手,将侄子们全部诛杀,以免留下祸患。这就是李世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忠实的拥护者的原因。其实也正是因为他把这些问题都考虑周全了,为手底下的人免除了后顾之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豁出命来跟着他干。

    基于以上几点:李世民认为这些侄女不可能对他的皇位造成威胁,所以才会放心大胆地留着她们。

    第二,李世民认为李家的女眷,对维护自己的皇权有很大作用;李世民虽然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但却留下他们妻女的性命。

    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在“玄武门之变”后居住在长安门,抚养着她与李建成的幼女们。公元676年正月,郑观音因病去世,终年78岁,死后与李建成合葬。而李元吉原配齐王妃杨珪媚,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可谓是平步青云、一步登天。此次政变之后杨氏受宠于李世民,并为其生下十四子曹王李明。据《新唐书》记载: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乃止。

    当李世民原配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想立齐王妃、也被称作巢王妃的杨珪媚为皇后,但终因宰相魏征的强烈劝谏,这才没有付诸行动。看到这里有的朋友问了:太子妃和齐王妃同为女人,为何差距如此巨大?百味认为可能有以下三点:第一、齐王妃杨氏有着美艳绝伦、倾国倾城的容貌,远胜于太子妃郑观音。李世民之前就认识齐王妃,对她的美色也许早就垂涎三尺;第二、齐王妃杨氏出身名门世家,她是唐朝宰相杨恭仁的女儿,而杨恭仁的弟弟就是隋炀帝。所以齐王妃杨氏显贵的出身及家族背景,还有所代表的势力相当强大。对李世民来说,此举纯属有意拉拢,若将齐王妃杨氏纳为妃嫔,借以巩固自己的权势,可以起到笼络前朝宗室和巩固皇位的作用;第三、在李世民心里,李元吉比李建成更加阴险歹毒百倍,他每一天都在处心积虑的欲置自己于死地。所以李世民对他是恨之入骨,霸占其妻可能也是一种报复行为。所以百味认为:李世民可能是出于政治的考量,或是出于报复的心态,亦或是被齐王妃杨氏的美貌和和才气所迷恋。所以他才不顾世人的耻笑和非议,强行霸占了这位弟妹。好了,接下来话归正题,继续说说联姻对李唐江山的巨大作用:自古以来皇帝需要通过联姻来聚拢人心,被笼络的目标包括国家大臣,还有需要被投资的政治新贵等等。李唐皇族也不例外,需要跟这些政治贵族和各方诸侯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关系,这样李唐才能持续长久地坐拥一统江山。这就需要那些宗室女子发挥出她们的人生价值,服从皇帝联姻安排,进一步来稳定政治集团的利益关系。

    也正是因为有她们的联姻,所以才能保证李唐皇族在几代人或是若干代人以内,都和这些贵族都有“亲戚关系”,互惠互利。比如:李建成的二女儿李婉顺,被封为闻喜县主后,嫁给了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再如:李元吉的6个女儿中,有5个都被李世民封为县主。其中新野县主嫁给了河东裴重晖,河东裴家,在当时可是大户人家。和静县主嫁给了宰相薛元超的孙子薛道衡做媳妇儿。寿春县主,嫁给了唐高祖李渊的外孙子杨豫之做媳妇儿。文安县主也是嫁给了唐高祖李渊另一个外孙子段俨。朋友们,放眼这些家族,在唐朝初期可都是显赫一时的,李世民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这些人家,结局也是相当的完美。换句话说,李世民也是利用这些侄女为自己的江山又编织了一张保护伞。第三、李世民为了自己的名声而留下了这些侄女的性命。李世民此举绝非宽宏大量,而是基于对自己名声的巧妙算计。李世民认为放过这十个侄女,对于自己的声誉是有很大好处的。

    像李世民这样的历史著名人物,通过采取赦免侄女的这种手段来挽回自己的声誉,有效粉饰和遮盖了自己夺宫的合理性,这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一种政治手段而已。朋友们,李世民通过饶恕侄女们性命的举动,让大家感觉自己尽释前嫌、胸襟宽广,这样对自己治理国家也极为有利。但这也对于李世民那些劫后余生的侄女们来说,也算是一种最好的结局了。而这些侄女儿们也都特别低调,懂得自己的存在就伴随着大罪在身,一个不小心就会连累夫家性命,所以从不过问外事,一心只修身养德,最后全部得到善终。

    我们可以站在李世民的角度来看:“玄武门之变”就是不得不为之。因为历代的皇室斗争都是异常残酷,要么登上皇位,胜利欢呼;要么身死族灭,一败涂地。再换句话说,如果这场政变要是换成李建成赢了,恐怕又将会是另外一种说法。在李世民后来的统治时期,带领着大唐走向了太平盛世,最重要的其李世民还对自己的臣民非常仁义。所以百味认为: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非但没有错,反而倒是显露出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帝王作风。而且最难得的是:他明知这么做会背负一世骂名,但他宁愿被骂,也绝不给后世、给手下人留麻烦。

    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却留下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么?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除掉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又将十个侄子全部诛杀,但他却放过了所有侄女,他这么做并非是良心发现,而是因为留着这些侄女还大有用处。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长安城玄武门爆发了一场宫廷之变,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率部下提前埋伏在此,将前来上朝的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世民当场诛杀,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发生后,李世民派尉迟恭进宫向唐高祖李渊禀报,而看到李世民已经掌握局势,无奈之下的李渊只得同意立李世民为太子。

    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一方全面胜利而告终,但杀戮却并没有因此停止。

    在此之后,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以及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均被李世民派人杀掉,并且,李世民还下令,将他们十人的名字从宗室的名册上删除。

    对于李世民的这个举动,后世多批评他为残暴冷血,并说他是由于担心留着这十个侄子的话,将来他们长大成人后悔对其进行报复,所以才会心狠手辣的下令将他们全部诛杀。

    正所谓“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就是大部分人认为的李世民这么做的动机。

    表面上看,这种解释似乎合情合理,毕竟李世民杀了侄子们的父亲,称得上是有不共戴天之仇了,双方的仇恨也就此埋下,因此,他这么做也有情可原。

    但是,真相却并不是这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李世民的几个侄女就保住了性命。

    如果仅仅是为了斩草除根的话,那么李世民大可将他的几个侄女也一道杀死,反正手上都已经沾满了血,再多沾点也无所谓。

    但是,偏偏李世民却只杀侄子没有杀侄女,这又是为什么呢?背后又隐藏了什么真相呢?其实也很简单,李世民杀侄子是为了给手下人铺路,而不杀侄女则是因为她们还有大用处。


    很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担心他的这些侄子将来会对他进行报复,但实际上,他根本不担心这一点。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要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已经成为太子,并且马上就是皇帝,而此时他的几个侄子,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左右,也就是说,此时的他们是没有能力报复李世民的。

    真要是想报复,那最起码得长到十几岁或者二十岁左右才行,而在这期间,李世民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将侄子们幽禁起来,除了提供吃喝之外,其他任何也不提供,这样如果养上十几二十年,那么即便是将来把他们放出来,也差不多成了一个傻子。

    明朝的太子朱标死后,留下了几个儿子,而在朱棣赶走朱允炆后,对待大哥朱标的儿子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根据记载,朱标的三子朱允熥前后一直被囚禁了十五年之久,等到永乐年间时,他几乎与废人没什么两样。

    别以为李世民想不到这种方式,况且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即便是他的几个侄子体质和才能异于常人,但毕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生活在李世民的严密监视之下,要是他们胆敢有一点非分之心,那么李世民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更何况,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身边的护卫力量肯定要大大增强,作为他的几个侄子而言,无权又无势,又拿什么去暗害李世民。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李世民杀这十个侄子,还真不是担心他们将来会报复。

    既然不怕这些侄子们将来报复,李世民为何还要残忍地杀掉他们呢?难道他就不怕担上“暴君”的恶名吗?

    其实他这样做,首先是利大于弊,其次是不得不这样做。


    前文说到,李世民确实不担心侄子们将来会报复他,并且,即便是他们留住了性命,也没有能力报复李世民,但是问题就在于,他们报复不了李世民,但是会报复李世民的手下。

    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居首功的尉迟恭,他可是结束李元吉性命的“直接凶手”。

    虽说这些孩子现在年龄小,但假如留住他们的性命,未来他们长大了,哪怕手里没有什么权力,但是皇室宗亲这个身份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有了这一层身份,杀尉迟恭或者尉迟恭的后人还是很容易的。

    哪怕是他们来阴的,作为臣子的尉迟恭和他的家人,又该怎么反抗?总不能还像杀李元吉一样再次杀掉他们吧?

    况且,即便是李世民能护得了尉迟恭一时,他能护得了一世吗?肯定不能。

    除了尉迟恭之外,还有众多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其他大臣,比如长孙无忌。比如侯君集等等,这些人可都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大功臣。

    因此,为了手底下人将来的安危,李世民才不得不痛下杀手,将侄子们全部诛杀,以免留下祸患。

    为什么李世民会有那么多忠实的拥趸?其实也是因为这一点,他把这些问题考虑到了,并且为手底下的人免除了后顾之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豁出命跟着他干。

    不然,明知道玄武门之变是一件诛九族的大罪,但为何像尉迟恭、侯君集等人还毫不犹豫地愿意去?

    难道就是因为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大?肯定不是,真相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跟着李世民,不仅没有后顾之忧,并且也不用担骂名,李世民把所有一切都扛在了自己身上。

    玄武门之变中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就是李建成被李世民射落马下后,当时并没有马上断气,紧接着李世民前去追赶李元吉,却不慎掉落马下,而李元吉则趁势过来准备干掉李世民。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匆匆赶到,这才帮李世民解除了困境。


    那么,在尉迟恭赶过来之前他在干什么?根据当时的局势分析,他是补刀去了,而补刀的对象,正是李建成。

    也就是说,在李建成被射落马下后,尉迟恭看到李世民追赶李元吉,为了免除后患,策马来到了李建成身旁,并最终结束了他的性命。

    而是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是尉迟恭杀了李建成,所有的责任,全部都被李世民担了下来。

    这和李世民诛杀自己的十个侄子性质基本一样,从内心将他并不是很想杀自己的侄子,但是为了自己的手下,更为了自己将来的统治,没有办法,只能残忍一次了。

    而他之所以不杀侄女,原因则有两点。

    首先,这些侄女不具备像侄子一样的威胁。

    在封建时代,女人的地位很低,也没有什么势力可言,因此,这就让她们不可能成为李世民或者其部下的威胁。

    况且,李世民不管是杀李建成、李元吉,还是杀侄子,总之目的就是为了清除威胁和障碍,并不是为了杀而杀,在这些侄女不具备威胁的情况下,自然就会留她们的性命。

    另外,留她们性命,也算是给自己博一个好名声,这一点在当时很重要,毕竟李世民未来是要当皇帝的,为了朝局稳定和自身形象,肯定要有所考虑。

    这种既能彰显自己仁爱,又利于统治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会去干。

    其次,留着侄女,是因为她们还有大用处。


    什么作用呢?很简单,就是用她们来联姻,也就是把她们当做一种交换投机手段,嫁给需要嫁给的人。

    这一点其实不仅仅是在唐朝存在,包括在历史上,皇室用公主来进行联姻这种事情,就屡见不鲜。

    比如在汉朝时,就将汉家公主嫁给匈奴,只不过,当时所谓的汉家公主,要么是宫女选拔出来的,要么是一些不受宠的妃子所生的女儿。

    但不管原先是什么身份,经过朝廷一包装,就成了尊贵的皇家千金,而匈奴人也不辨真假,十分乐意娶一个汉家公主回来。

    除了把公主嫁给游牧民族之外,历代皇室还经常会与大臣进行联姻,比如某个重臣的儿子娶了皇帝的某个女儿,或者是某个大臣的女儿嫁给了某个皇子。

    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皇帝在拉进双方关系,并稳定人心的一种策略,毕竟都成了亲家,那理所当然就该好好效忠皇帝了。

    因此,李世民留下了几个侄女的性命,目的也是如此。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建成的二女儿李婉顺,她就是李世民作为联姻手段,嫁给了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刘林甫出身广平刘氏,隋朝时就是一名能吏,李渊建唐后,他又担任中书侍郎,因其颇有才干,被封为乐平县男,可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臣。

    而李世民登基之后,自然要对这种能臣干吏多加笼络,因此,就将李建成的女儿李婉顺,许配给了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除此之外,还有李元吉的几个女儿,情况大多也是如此。

    比如,李元吉的女儿文安县主,就嫁给了纪国公段纶的儿子段俨,李元吉的另一个女儿寿春县主,则嫁给了宰相杨师道的儿子杨豫之。

    尤其是寿春县主嫁入杨家,更能体现皇家与重臣之间的联姻性质。

    而这无一例外的,均是出自李世民之手,他几个侄女的婚姻,差不多都是他安排的,这便是李世民留着侄女们性命的主要原因,说白了,就是她们还有利用的价值。


    总而言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杀掉侄子,并非是担心报复,而是因为这些侄子们未来会对李世民的部下产生直接威胁,因此为了部下考虑,这才痛下杀手,而不杀侄女,则是因为她们还可以作为联姻的人选,继续发挥她们的作用。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