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列夫改革共同点,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其对苏联又有哪些贡献

    栏目: 房产 日期:2023-04-01 20:00:21 浏览量(来源:小马

    [摘要]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其对苏联又有哪些贡献?勃列日涅夫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苏联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经济变革。1964年,勃列日...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其对苏联又有哪些贡献?

    勃列日涅夫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苏联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经济变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政权,这个事件被称为苏联历史上的“勃列日涅夫政变”。这个政变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可以说是赫鲁晓夫在苏联国内外政策上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和不受欢迎的改革导致了他在党内的威信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勃列日涅夫成功地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政权,并在此后的苏联领导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在巩固党的权力方面,勃列日涅夫试图恢复党内的纪律和统一性,并打击腐败和政治异见。他认为这是保持苏联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措施。为此,他在1966年组建了“正义”行动小组,该小组被授权打击腐败、追查叛国者和反对派,并加强了苏联的安全体制。此外,勃列日涅夫还试图增强党的中央集权,通过重新组织地方政府和加强宪法中对党的权力的规定来实现这一点。

    在经济改革方面,勃列日涅夫的政策主要集中在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加消费品的供应。他试图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和加强计划经济管理来实现这一目标。在此期间,他推动了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以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率。他还提出了“钢铁和谷物为主”的方针,旨在增加生产和消费品的供应。此外,他还鼓励生产和供应更多的房屋和日用品,以改善苏联人民的生活。

    在外交政策方面,勃列日涅夫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维护苏联的国际地位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他试图改善苏联与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与美国和欧洲国家展开对话和谈判。此外,他还在苏联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行动,试图扩大苏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1968年,他支持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试图阻止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自由化运动,维护苏联在东欧的霸权地位。此外,他还在中东地区发挥了重要的外交作用,支持埃及和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的战争。

    总的来说,勃列日涅夫在苏联领导期间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和外交政策方面。他试图通过改革和改进经济体制和生产工艺,提高苏联经济的效率和生产力。他还通过积极的外交政策,扩大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维护了苏联在东欧的霸权地位。然而,他的领导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他试图加强党的权力和中央集权,限制了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以及在对待政治异见和批评时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这些都引起了人们的质疑和批评。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其对苏联又有哪些贡献?

    一场本应该悠闲自在的度假,竟然让赫鲁晓夫一夜之间失去了国内的控制权。

    原本呼风唤雨、动动嘴皮子就能决定别人生死的苏共第一书记,破天荒地被踢下政坛,每个月只能可怜巴巴地领着500卢布度日,苏共中央主席团甚至还假惺惺地称这是赫鲁晓夫的“特殊养老津贴”。


    而造成这一悲剧产生的,正是赫鲁晓夫一直信任的勃列日涅夫,如果不是他的那通电话,赫鲁晓夫也不至于被骗回莫斯科接受审判。

    一通电话让赫鲁晓夫嗅到危机,匆忙从黑海折返莫斯科。

    1964年,赫鲁晓夫刚刚过完自己的70岁生日,当时的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满面春光、意气风发。因为就在不久前,赫鲁晓夫凭借雷厉风行的手段把党内的异己统统清算了一遍,国防部长朱可夫、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监察部长莫洛托夫等人皆被撤销了职务。

    这样的结果让赫鲁晓夫十分高兴、又恰逢自己的70岁寿诞,于是便在克里姆林宫里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苏联所有高层官员全部盛装出席,他们手举香槟将赫鲁晓夫围在中间,一个劲地赞颂着他的丰功伟绩。赫鲁晓夫最信任的助手、身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勃列日涅夫更是表达了心中崇高的敬意。


    看着眼下局势已经稳定,赫鲁晓夫便决定开始自己的度假计划。仔细回想起来,自己从1953年当选第一书记以来,已经整整11年的时间没有好好放松一下了,眼下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1964年10月3日,赫鲁晓夫乘坐专机来到了黑海边上的别墅里,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度假计划。可他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麻烦就找上门了!

    10月11日上午,赫鲁晓夫正怡然地躺在沙滩上晒日光浴,助理却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并小声示意有紧急电话需要接听。他一边破口大骂着、一边毫不情愿地伸了一下懒腰,居然有人胆敢在自己最舒服惬意的时候打扰,一定要好好训斥一下。

    赫鲁晓夫刚拿起电话,勃列日涅夫的声音就传来出来:“赫鲁晓夫同志,很抱歉在您度假的时候打扰,但现在有个十分紧急的事情要告知您。”

    见是自己最信任的助手,赫鲁晓夫心中的怒火顿时消了一半,他平整了一下心态询问起到底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现在主席团正在讨论您关于划分农业机构的草案,希望您能够赶紧回莫斯科参加会议。”勃列日涅夫回答道。


    对于这个要求,赫鲁晓夫是十分怀疑的,自己是苏共第一书记、而勃列日涅夫是主席团主席,如果没有他们两个人点头,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是根本不可能召开会议的,除非莫斯科发生了重大变故。

    想到这里,赫鲁晓夫敏锐地嗅到了阴谋的气息,他果断拒绝了回莫斯科的要求。

    事实上正如赫鲁晓夫所想的那样,莫斯科发生了重大变故。就在当天,中央主席团就召开了撤换赫鲁晓夫的会议,并且决定由勃列日涅夫担任新一届的第一书记。所以那个电话的目的就是诱骗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然后将他控制起来。

    见赫鲁晓夫不上当,勃列日涅夫在下午又拨通了电话,这次他的态度带着些许强硬:“赫鲁晓夫同志,因为这场会议十分重要,如果您拒绝回莫斯科,主席团将在您缺席的情况下继续讨论。”

    虽然赫鲁晓夫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但他对自己的威望和手中的权力还是有绝对自信的,毕竟国内的政敌大都已经被降伏,谁又能动自己分毫呢?


    所以,抱着这种盲目自信的心态、再加上对当时莫斯科局势的不了解,赫鲁晓夫坐上了回莫斯科的专机。

    刚刚落地莫斯科,赫鲁晓夫就被控制起来,一身职务瞬间被扒得干干净净。

    10月13日傍晚,一架飞机缓缓落在莫斯科机场,正是赫鲁晓夫的专机。等他走下飞机的那一刻,立即意识到情况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偌大的机场,竟然只停着自己这一架飞机,显得格外空荡静谧。更让他感到心慌的是,赫鲁晓夫以往回到莫斯科,政府的大小官员都会整齐划一地守在这里迎接,而这次又是勃列日尼夫亲自打电话请自己回来的,他不应该来这里接机吗?而现在,只有一辆汽车孤零零地停在那里。

    赫鲁晓夫没有办法,只能孤身一人坐着汽车赶回克里姆林宫。


    刚进到会议室,所有人直勾勾地看着赫鲁晓夫,眼神中充满敌意。向来乖顺的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米高扬等人频频发难,逐一列举他在政策上的失误之处。

    赫鲁晓夫被劈头盖脸地指责了一顿,心中的怒火霎时间燃起,在会议上粗暴地进行反击,并且不顾形象地大骂起来。可是木已成舟,主席团早就决定撤销赫鲁晓夫第一书记等重要职务,只保留中央委员的虚职,可是因为他的态度极其傲慢、而且言行举止充满了侮辱性词汇,主席团最终更改决定,撤销掉了赫鲁晓夫的全部职务!


    最终,向来高傲的赫鲁晓夫垂下了头颅,在辞职申请书上签上了名字,并且在广播中宣称是因为身体原因而自愿辞职。

    就这样,苏联的赫鲁晓夫时代就此终结、进入了勃列日涅夫统治时代。

    都说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是苏联的巅峰,那他都做了哪些贡献呢?

    苏联的巅峰期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也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 经济发展飞速提升。

    赫鲁晓夫曾经致力于农业改革,但是效果却稀松平常,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开始转变思路,开始逐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管控,利用供需关系进行市场的自主调整。


    正是这条策略把苏联僵硬的经济“盘活了”,在他执政的16年时间里,社会生产总值增长了1.5倍,国民收入增长了1.4倍,职工的平均工资从96.5卢布上升到了172.7卢布,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 增加军费投入,军事实力上一度碾压美国。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宣布,把八成以上的工业投资用来发展军事工业,苏联的军费每年提升。1965年时军费开支是326亿卢布,而到了1981年卸任时,已经提高到了1550亿卢布。这样的增长速度让当时的美国也望尘莫及。


    在如此巨大的投入下,苏联军事势力暴涨并且超过美国,首次在冷战中夺得主动权,如此一来美国的尼克松总统便开始主动示好,邀请勃列日涅夫一同签署了许多缓和军备竞赛的条约。

  • 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与邻国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而勃列日涅夫则提出了“欧洲缓和”的外交主张,把和平放在首位,争取能够与欧洲国家取得合作。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苏联与西方的贸易合作频繁起来,十几年的时间贸易额增长了6倍。


    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还大力帮扶亚非拉的落后国家,扶植起了一大批亲苏政权,在世界各地建立军事基地,为以后继续争霸做足了准备。


    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在政策上自然也有许多差异。

    虽然勃列日涅夫夺取政权的方法令人可耻,但在他的统治下,苏联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不争的事实。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