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赵构坚决支持岳飞北伐不肯议和,会有什么后果?会冒着南宋可能亡国的后果有人可能会说危言耸听了,南宋与金议和的时候,金国早已今非昔比,没见到岳飞已死金国也还是不...
如果赵构坚决支持岳飞北伐不肯议和,会有什么后果?
会冒着南宋可能亡国的后果
有人可能会说危言耸听了,南宋与金议和的时候,金国早已今非昔比,没见到岳飞已死金国也还是不敢贸然南下吗?这么说自然是没错的,但这里指的南宋亡国的因素主要并不是金国。

首先来看看,南宋到底是什么力量在促成议和或者说,如果宋高宗一力支持岳飞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阻力。
第一股力量就是文官士大夫集团,宋朝的过程是重文轻武,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文官的地位就远远凌驾于武将之上。讲究的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且有金明池唱出才算是好汉的说法。但南宋初期北宋灭亡之后,战乱不断,国家动荡风雨飘摇,这个时候为了抵抗金国稳住国家,武将的地位可以说是得以大大的提升了。但一旦国家站稳了脚跟,国势趋于稳定,那么就会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官与武将在朝廷上话语权的问题。

对于文官来说,重文轻武是祖制,文官就该凌驾于武将之上,而阻止武将进一步控制权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于金议和。毕竟如果与金开战,那么前线的将领就需要海量的资源,兵员民壮钱粮都会源源不断的向前线输送,被武将掌握从而为战争做准备。但需要知道的是,在一个国家之中谁能掌握更多的资源,谁也就更有话语权。为了武将不能掌控更多的资源,最好的方法,就是与金议和休战。就好比明朝的时候郑和下西洋,为了防止巨大的远洋船队在海外自立,于是皇帝任用太监控制船队,而下西洋最终停止,甚至连航海图都给烧掉,并非下西洋真有多劳民伤财,而是巨额的投入以及下西洋带回的珍奇异宝都掌控在太监的手中,而作为太监集团对立面的士大夫阶级为了不让太监掌控资源,宁可废了下西洋的事情。
宋朝便也是如此,从狄青到岳飞以及后来的孟珙、余玠,赵构要想坚决支持岳飞就要与士大夫集团为敌,就要打破宋朝百余年来的传统与祖制,这是极可能引发朝廷的动荡与乱局,赵构自己的皇位都可能不稳,更甚之引发南宋亡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第二股力量就是南宋的地方势力,南宋的地方势力也就是北宋的时候,南方的地方势力。北宋覆灭,宋室南迁,金兵也一度南下。这大大搅乱了南方原有的局势,北宋覆灭之后,大量人口南迁,这无疑对南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北宋灭亡之后,汴梁等精华之地被金国夺去,为了抵抗金国,强军抗敌南宋不得不大量加征赋税,而当时的家国意识远不如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百姓揭竿而起,岳飞平灭的好几次起义就是这么来的。
等到南宋初步站稳脚跟之后,这些南方的地方势力或者说南方的地主阶级们其实是不愿意北伐的,宋朝南迁之后,他们的话语权比之北宋要提高了不少。而如果北伐先不论北伐能不能成功,首先就是数以十万计的兵员与民夫,而且战争恐怕几年内都结束不了,还需要支援源源不断的粮食与钱财,这些都需要整个南方来供应来支撑,换言之是需要南方为前线输血。而哪怕打赢了,中原之地作为战场彼此拉锯,早已经不是当初的繁华之地,变得十室九空。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需要重新恢复元气,不得不休养生息鼓励耕作,给流民发放种子农具,减免赋税,而这同样需要南方输血。但北方打下的土地不是这些南方地主的,如果真收复了北方,宋朝还都汴梁,那么南方地方势力对于朝廷的影响力反而下降。
在这样的情况下,南方的地主阶级实权势力又怎么会支持与金国开战。他们也许成事不足,但败事绝对有余,那么宋高宗如果一力支持岳飞,就必须对南方整个地方势力进行大清洗,这结果很可能会动摇南宋的根基。
所以宋高宗赵构支持岳飞只是一句话,但如果要想有实际行动,就需要对当时南宋从朝廷到地方进行大清洗,这样才能保证与金开战时内部一心没有人会拖后腿,但这么做结果最轻也是南宋动荡,导致亡国也并非没有可能,历史上的宋高宗不敢下如此决定。
如果赵构坚决支持岳飞北伐不肯议和,会有什么后果?
这事要从岳飞指挥岳家军于1140年七月先后在郾城(今属河南)、颍昌(今河南许昌)大破金军,取得了收复中原计划的关键性胜利之后说起。
由于正面战场已无力打破岳飞的进攻,背后又有活跃的忠义军马,金军内部本来就有的民族矛盾顿时迅速扩大起来。金军大将(完颜)突合速的合扎亲兵千夫长纥石烈和其他一些民族的军官,都先后投降或者叛逃到宋军方面来。战败后驻扎在长葛县的金军汉军大将韩常也派来秘使与岳飞接洽,商量投诚的事宜。
当时金兀术还准备在河北签军,抽壮丁补充军队。但这时才发现北方州县之中,早已是义旗飘飘了。在幽州以南,金朝的号令已几乎无法执行下去,“河北诸郡无一人从者”(《三朝北盟会编》卷202《汪若海札子》)。金国大臣乌陵思谋曾出使过南宋,在南宋态度非常嚣张。他当时镇守重镇怀州,他听说太行山上的义军都下山来活动,还攻破了万善镇,距离怀州已不过二十里,居民们都蠢蠢欲动。他不得不安抚居民,叫他们不要生事,他对大家表态,自己只待岳飞部到来之后就开城投降。
当时,整个北方都在风传,南宋的皇帝发动了亲征,攻势很猛。河北、河东的人民群众都开始互相串联,偷偷的准备军用物资,以供北伐军使用。有的州县甚至白天都没有人开市,大家都去忙迎接北伐的事情了,于是没有人去市场进行买卖,晚上还安排人值班,时刻等待北伐军的到来。
这几次作战的胜利,消息传得相当远,连在关外的被俘宋人都颇有耳闻。当时出使在北方,遭金人扣押的南宋使臣洪皓在家信中告诉家人,自顺昌败后,岳飞的攻势让他所在的东北地区都震动起来,在后方的金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让他非常震动。多年以后他回到南方,在宋高宗面前谈及此事,竟然还忍不住潸然泪下“忠宣还,因奏事,论至公死,不觉为恸” ,忠宣是洪皓的谥号,公指的是岳飞。甚至连被俘的南宋皇族也都知道这个消息。宋高宗的生母韦后在绍兴十年南返后,就曾点名要见岳飞。
北方糜烂到这个地步,统治动摇人心离散,导致签军补充军队不得,幽州以南号令又不行,最佳的做法自然就走为上策。金兀术先发遣家眷老小等数千人渡河北上,之后又开始将军队逐步发往河北,做撤退的准备。
在当年的闰六月二十九日,王贵部下的刘政就早已从郑州方向抵达开封外围的中牟县,距离开封也不过只有一天行程了。
但是,一心只想着苟且偷安的宋高宗和执掌国政的秦桧是看不到这一点的,或者说,他们中有人其实根本不愿意看到这一点。在七月下旬,岳飞兵指开封之时,一封要求军队撤退,且岳飞优先赶回临安朝见宋高宗的命令传到军中。岳飞拥有“便宜从事”的战地指挥权,可自行决策战场上军队的部署与行动。为防止出现岳飞使用战地指挥权忽视这道命令,宋朝中央政府还另外给出征的各军级指挥官都各自发了一道要求撤退的命令,这就是所谓的十二道金牌。金牌,即金字牌,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明确记载过这种传递御前命令的权威工具是如何运行的。
“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梦溪笔谈》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岳飞能忽视这道命令,要求各军继续行动,但其他指挥官没有权力违背来自宋朝中央政府更高级别的命令。可见,违背最高政治独裁者命令的代价会是非常沉重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岳飞只得命令撤退。
当时收复区的人民群众都很不理解,为什么大好形势不把握住,还偏偏要撤退?岳飞只能对他们解释其中的原因。大家都号哭不已,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一点。岳飞决定临时再留五天,保护愿意南下的群众迁徙到南方去。
七月下旬,岳飞班师回朝。派往敌后坚持作战的梁兴、李宝、赵云、李兴等,也只能率领部下四处转战南下,有的甚至转战一两年之久才回到鄂州。北方的其他义军,如河南、河东的很多人民武装,由于没有正规军的支持,在敌军的强大攻势面前,也逐步失败了。在这失败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值得歌颂的英勇事迹,但他们的努力在失败面前显得如此的渺小,实在是令人痛惜。
总之,当时如果赵构支持岳飞的北伐,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通过新的胜利与时局,逼迫金军收缩战线,最终收复北方大部分地区,起码收复开封,是非常有可能的。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