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清军叶志超

    栏目: 房产 日期:2023-03-24 10:00:20 浏览量(来源:小郑

    [摘要]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就一条,有钱了,惜命!以前是光脚,啥都不怕,想改命只有拼命!现在田产多处,妻妾成群,变成穿鞋的了,要是去拼命,得不偿失!...

    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就一条,有钱了,惜命!以前是光脚,啥都不怕,想改命只有拼命!现在田产多处,妻妾成群,变成穿鞋的了,要是去拼命,得不偿失!华为为什么不上市?一样的道理,不上市都得奋斗赚工资,一旦上市成了亿万富翁,谁还奋斗啊!

    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甲午战争中,在朝鲜战场的前敌统帅叶志超放弃平壤,“狂奔五百里”,仓惶而逃,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叶志超的可耻行径,无论有什么说辞,都绝不能“洗白”!

    不过,细究叶志超逃跑前后的细节,我们会发现:大清的惨败,绝不只是因为有一个不称职的指挥官那么简单!

    “裱糊匠”的“结晶”:不想打仗的军事统帅

    叶志超原本是个勇猛之人。他从基层开始,每战必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其中还曾差一点战死沙场,最后靠着一刀一枪打出头来。

    然而,甲午战争前,当李鸿章命其入朝作战时,他却不敢前往。

    当时,朝鲜发生东林党起义,中日皆要派兵协助镇压。不过,明眼人都看出:中日在朝鲜交战的可能是比较大的。

    或许是有了荣华富贵就怕死了,或许是有其他考虑,总之,在接到命令时,叶志超托周馥说情,希望不要让他入朝。

    然而,李鸿章却“宽慰”:亦未必战,何怯?

    如此,叶志超才勉强入朝。

    也就是说,叶志超是在“亦未必战”的前提下,才不“怯”,才愿意出征的!

    未战先怯,如此人物,怎么还能做指挥官呢?

    叶志超“怯”了,李鸿章也知道叶志超“怯”了,可是,李鸿章还是让“怯”的叶志超领军出征!

    这一切,不过是李鸿章“裱糊匠”风格的一贯延续罢了:做做样子,祈祷不要出大事。但样子做得再漂亮,一旦遇到大事,就一定会”出大事“!

    继续“裱糊”:不想当统帅的统帅

    一个抱着“亦未必战”才勉强前去的将军,到了前线,一旦遇到“真打”,自然拉跨!

    其后,叶志超与聂士成驻牙山,遭日军进攻。

    叶志超本不愿战,仓皇难安。聂士成敢战:海路已被封锁,牙山是绝地。公州地形好,你在公州为后援,我在成欢阻敌,如果取胜,我们就在公州待援,如果失利,我们再撤往平壤不迟!

    叶志超采纳了聂士成的建议,各自行动。

    不料,聂士成尚在苦战,叶志超居然就先逃走了!聂士成无奈,也只好绕道返回平壤!

    战后,叶志超发扬清军谎报战功的“传统”,谎称大捷,受到朝廷嘉奖。

    吹牛是吹牛,但怯懦依然是怯懦!

    退守平壤后,叶志超与诸将商议,准备放弃平壤,继续后撤,但遭到左宝贵、马玉昆等人的坚决反对。

    如此,叶志超以“头眩心跳之症”,请求“回津调养”,不干了!

    叶志超知道自己不行!诸将也知道叶志超不行!

    败军之将,谎报战功,能糊弄朝廷,却糊弄不了前线将士呀!

    因此,诸军多不服叶志超,叶志超来平壤之前,诸将还“日督勇丁并朝民于城内外筑垒,环炮而守”,然而,“及志超至军,弥庸懦,无布置,识者忧之“。

    其实,朝廷也知道叶志超不行。

    朝廷知道,前线没有统帅之人,“有将无帅”,本想请名将刘铭传来担任统帅。

    然而,刘铭传未来赴任后,朝廷就依然让叶志超担任这个统帅了!

    朝廷知道叶志超不行,李鸿章知道叶志超不行,诸将知道叶志超不行,叶志超自己也知道自己不行!

    然而,上上下下都知道叶志超不行,叶志超却还是担任了统帅!

    只能说,大清王朝上上下下令人发指的低效率,使他们在大战来临之时,仍然在“裱糊”!

    进退失据:荒唐的多方指挥系统

    此时,大清内部有两种意见。

    一种以光绪帝为主,主张趁日军兵力未集,主动出击。

    另一种则是叶志超、卫汝贵提出的,要放弃平壤,集结于后路,然后发挥兵力优势与日军作战。

    其实,无论采取哪一种策略,都比后来在平壤“坐守”要好一些。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是稀里糊涂!

    李鸿章、叶志超均不敢公然违背天子的意思,于是,叶志超提出“秋后合力前进”的计划,被李鸿章赞许为“老成之见”。

    其实,李鸿章、叶志超,都不想真的主动出击,李鸿章的意图是“以守为上”,叶志超更是想要后退。

    他们出于政治上的狡猾,服从光绪帝主动出击的战略要求,但实际上,并没有准备出击,也没有进一步加强在朝鲜的力量。

    因此,当日军逐渐集结后,其在朝鲜战场的兵力超过了清军,清军白白丢掉了战机。

    其后,叶志超再次请求后退。

    然而,光绪帝则要求趁日军分进之机,“半济而击之”。

    李鸿章不敢公开忤逆光绪的意思,遂要求叶志超“同心奋勇,出奇制胜”,主动出击。

    然而,当叶志超真的出击时,李鸿章又十分紧张:你们往前扑,如果日军绕攻你们后路,“则进退失据,为患甚大”!

    于是,本就不想出击的叶志超马上将出击兵力调回,“婴城而守”!

    原本,清军或主动出击,或稍为后退,都有机会。

    然而,李鸿章、叶志超既不敢反驳光绪,不敢执行后退的原本打算,要按照光绪的意图做出击的样子,又不敢真的出击···结果,稀里糊涂之间,失去了一切主动。

    最后,只能婴城而守,被动挨打!

    所谓被动,就是指:即便在大多数方面打得不错,一旦一个地方出了问题,那就要陷入极度危险的状况!

    打得不错,但形势恶化

    9月15日,平壤大战!

    清军官兵表现英勇,尤其在东、南两个方向打得都很不错,不仅粉碎了日军的进攻,而且,付出的伤亡也远远少于对手。

    然而,在北战场,形势却恶化了。

    当时,在北战场,日军集结了2个支队,7800余人。而清军只有2900余人,双方兵力对比为2.7:1,清军兵力严重不足。

    而且,城北所修筑的保留既少且近。北部城外的几处高地,均未设垒,使日军可以在此从容设置炮兵阵地,居高临下轰击清军。

    结果,左宝贵战死,牡丹台、玄武门相继失守。

    如此,当日结束时,平壤清军的情况已经十分危险。

    都很吃力的关键时刻

    此时,中日双方的情况都很吃力。

    叶志超与众将商议时,提到: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运转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军连夜攻打,何以防御!

    其中所说的困难,大部分是属实的。


    城北的牡丹台和玄武门,是平壤的制高点,为日军所得,平壤城防自然十分危险!

    同时,“子药又不齐全”,也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后来,不少学者认为当时平壤“军储丰厚”,也不算是虚言,但又不全面。

    当晚,叶志超率军仓皇撤离后,平壤城内留下了各类大小口径炮35们,步骑连发枪550支,后膛单发枪极其枪610支,炮弹792发,子弹56万发···

    总量确实是丰厚的。

    然而,炮弹和子弹的数量却是严重缺乏的!

    按照当时邱凤池的奏折,在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平壤清军共消耗了子弹74万发,炮弹2800发。

    要知道,这三天中,最主要的交战只是在八月十六的大半天时间里。

    也就是说,清军剩下的炮弹、子弹,确实不足支撑半日了。

    叶志超与诸将所陈述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

    然而,打仗,从来不是一方面的事情,你困难,你的敌人困难吗?

    日军的情况,也很困难!

    当体进攻结束后,日军第5师团长野津道贯表示:“明日之战,举全军以进逼城下,冒敌弹,攀城墙,胜败在此一举!我军幸得陷城,我愿足矣;如若不幸败绩,平壤城下即我葬身之处”!

    明日之战,日军是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企图的!

    而日本历史学家藤村道生在《日清战争》中则直接描述:如果连续激战两天以上,那么弹药和粮食将同时失去补给,只有放弃围攻,实行退却。

    可见,日军,也就最多只能再支撑一日了!

    事实上,从日本史料看,日军当时许多部队的弹药也已经告罄!而且,比清军更困难的是,日军的粮食也严重不足,许多部队一日未进餐,又饿又累,疲惫不堪了!

    而且,当夜,风雨交加,更不利于日军攻城作战!

    同时,玄武门虽失,但内城尚未被攻破!叶志超当时调集兵力,继续抗击,仍能拒敌于城外!而且,如果当夜发起反击,是有机会收回玄武门和牡丹台的。

    正如日本史料所说:清兵仍然有继续战斗额可能性,但是,总指挥官的失败主义招致了大溃退,使日军在第二天早晨几乎是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就占领了平壤!

    双方都很困难,这时候比拼的就是精神力了!

    原本,叶志超就“怯”,慷慨激昂要与日军血战的精神领袖是左宝贵。

    左宝贵既已牺牲,清军的精神力也就垮掉了,叶志超的失败主义得以毫无忌惮了!

    左宝贵弃城,雨夜崩溃!

    狂奔五百里,彻底崩溃

    原本,叶志超就不主张死守平壤,他一直表示要退守安州。

    在与众将商议,做出撤退决定时,叶志超也是表示要”暂弃平壤···再图大举,一气成功也。

    所以,叶志超逃往安州时,聂士成建议:守安州,集结兵力!

    然而,叶志超却策马而过,弃而不守,一路狂奔500里,逃过鸭绿江!

    如果说此前,主张后撤,还是一种带有失败主义的方略的话,那么此时,叶志超放弃安州,一路逃奔,就已是一个完全失去理智,被恐惧所征服的懦夫了!

    这样的人,不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那历史就没有耻辱柱了!


    平壤战败,奇耻大辱!

    叶志超,先是企图不奔赴战场,勉强奔赴战场后,在牙山之战时抛弃战友,仓皇而逃,其后,又谎报战功,以败为胜,在担任主帅后,又稀里糊涂,进退失据,在进入僵持阶段时,一溃千里,再次仓皇而逃!

    可以说,叶志超,是一个耻辱!

    然而,在叶志超已经表现出怯懦不敢出战时,为何仍要派他出战呢?在明明知道其并非统帅之才时,为何又要以他为统帅呢?

    大清的低效和混乱,使叶志超的个人耻辱,最后变成了整个民族的耻辱!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