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而要给地主打工?因为做不到古代穷人为什么不去荒野开垦土地,而要给地主打工呢?古代不是没有逃入深山之中,开荒种...
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而要给地主打工?
因为做不到
古代穷人为什么不去荒野开垦土地,而要给地主打工呢?古代不是没有逃入深山之中,开荒种地的古人,但一般占比例都很小,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一般的穷人是做不到在深山开荒种地的。穷人要去开垦荒山,会面临几大困难。
土地的问题

首先,山是荒的,并不代表这片土地就是无主的。比如古代的皇家猎场,也就是供皇帝与大臣打猎的地方,往往方圆数十里都是被围入占地极广。但如果贸然进入里边打猎或者种地那么就有被守卫士兵抓捕甚至杀死的可能。在古代很多荒山看起来森林茂密,野兽横行,但这并不代表这样的土地就是无主的。古代的穷人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有限,信息上并不对等,并不知道哪些山是有主的,贸然开荒其结果往往会很悲惨。
投入的问题

土地问题虽然是一方面,但并非不可以解决,毕竟古代相比现代还是算得上地广人稀的。但对于穷人来说,为什么不去开荒呢,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投入。
开荒并不是不需要成本的,而对于穷人来说是拿不出这个成本进行投入的。新开垦的土地并不是马上就能变成良田,需要耕作几年才行。看看古代朝廷鼓励开荒的时候的政策,前几年往往是下发种子甚至口粮,还给农具与耕牛,并免除赋税,这就是给出的前期投入,帮助开荒者度过前期最艰难的阶段。
然而如果穷人自己去开荒,那么农具、种子哪里来,前几年收获低的时候,入不敷出这个要怎么扛。而且荒山少有人烟,古代那野猪猴子一类的害兽,甚至还有虎狼一类的猛兽都可能造成损失。这都是投入,一般的穷人朝不保夕,哪里有这么多资本进行投入,如果真这么有钱,不如直接在人多的地方买地不就好了。
所以为什么穷人不去开荒,这就好比现在问为什么要去上班给资本家剥削,而不自己开工厂呢,因为开工厂需要投资啊,需要钱啊。
开出来的就一定是你的吗

阻碍古代农民开荒的因素还有一个,那就是开出来的地,就一定是你的了吗?
稍微了解一些古代历史的都知道,土地是拥有地契的,地契是作为土地买卖的凭证,在官府有备案。就好比现在的房产证,你自己跑深山修一座房子,那么自然是没有房产证的。
这片荒地是你的没错,但你没有地契,就无法证明你对这片土地的所有权。这就好比买房拿不到房产证,后续问题就来了。
举个例子,古代有因为战乱朝廷免除赋税鼓励流民复耕开荒的,这里的复耕还不是指荒山是原本的农田复耕,投入要小得多。但很多流民只会耕种两年,就会再次抛荒,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很简单,等你把土地重新培育肥沃了,就会有地主与官差上门,拿着各种类似的地契凭证一类的,再把土地拿走。长此以往就没人愿意好好种地了,这还是朝廷鼓励的垦荒,虽然未必每次都如此,但也不是个别现象。
那么对于古代一般的穷人来说,多半连字都不认识,对于国法一类的更是完全不懂,信息差巨大,你能保证自己辛辛苦苦投入巨大花费几年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土地,最终会属于自己吗?地主,官府多少双眼睛都盯着的。
所以古代穷人为什么不去开荒,因为开荒其实比给地主打工更没有保障啊。
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而要给地主打工?
有一个成语叫做“道旁苦李”。
讲的是魏晋时期大名士王戎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小朋友们出去玩,在一个十字路口看到路旁边有一棵李树,结满了李子,又大又圆,所有小朋友都兴高采烈的去采摘,只有王戎一动不动;
旁边的大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就不怕被小伙伴们吃光了?
王戎说这棵李树生长在十字路口,每天那么多人路过,居然还能结这么多李子,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这棵李树的李子都是苦的,所以路过的人都不吃。
果然如王戎所料,采摘了李子的小伙伴一吃才发现李子都是苦的。
为什么叫垦荒的时期,我要先讲这么一个成语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题目说是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开荒,而要去给地主做佃户,那么肯定不是王朝初期,肯定是中后期了。
那么,王朝中后期好开垦的土地肯定已经被人开垦差不多了,剩下的要嘛特别偏远,要嘛特别难以开垦。
以河南一带著名的盐碱地为例,这些盐碱地绝不是一般普通穷人有能力治理的;上世纪著名的焦裕禄,为了治理河南兰考的盐碱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结果依然是亩均小麦玉米产量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这还是科学已经极大发展的近代。
要是古代,普通贫民根本不要想去治理盐碱地,没有哪个能力;再说盐碱地治理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哪个贫民有资本治理三五年盐碱地?

(盐碱地)
而在古代讲究的是“人离乡贱”,古代老百姓对本乡本土的人是很热情的,但是对外乡人可没有那么善良了;别说一代人,几代人都不行,清代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不就是广西土客矛盾导致的吗?
石达开、韦昌辉在广西金田都生活了三代人了,可当地土著依然还敌视他们,把他们视作外人。
所以,在王朝中后期想要开荒没有那么容易。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开荒成功,做小自耕农也没有做大地主的佃户“舒服”。
这一点是有史料可以说明的。
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学政李调元是四川人,有一次他回老家遇到了他儿时的玩伴王泽润,王泽润见到李调元,两个儿时好友见面很亲热,聊天的时候李调元才发现王泽润以及从他小时候记忆中的地主子弟变成了一个佃户。
李调元大为吃惊,忙问是不是有土豪劣绅逼你卖地啊?你赶紧说出来,我现在也是三品高官,我一定帮你做主。
王泽润说不是的,是我主动卖了十几亩地,主动做佃户的。
李调元很吃惊,觉得你小地主不做,做佃户,脑子瓦特了吧?
王泽润微微一笑,给李调元算了一笔账,王泽润做小地主的时候,虽然朝廷的正税不多,但是地方衙门的各种摊派、加征太多了,是正税的十几倍,他一年辛苦到头都存不下钱,甚至搞不好还要亏。
于是他干脆把地卖给了本地一个举人老爷,而且他还把卖地的钱又给了这个举人老爷,又购买了额外20亩地的永久租赁权。

简单说,就是王泽润把自己十几亩地卖给了一个举人,又用卖地的钱承担了举人老爷另外20多亩地。
王泽润给李调元算了一笔账,虽然现在他要和这个举人老爷5:5分账,但是他可以永远租种三十几亩地了,而且分成比例是永远不变,两家人也立了字据的。
虽然分走50%看似很多,但是从此他不用再承担地方衙门的乱摊派和加征了,就连这三十几亩地的田赋也是举人老爷去缴,他只管和举人老爷5:5分账就可以了。
他现在挣得比他当小地主时多多了,而且还存了一些钱,下半年准备找这个举人老爷,再花点钱多承包二十亩地。
说到这里,大家知道为什么王朝中后期很多人宁愿做佃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