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5年来规模最大,中央国家机关精减编制5%,背后有何深意?谢邀关于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其中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简,那么是...
25年来规模最大,中央国家机关精减编制5%,背后有何深意?
谢邀
关于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其中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简,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要裁掉5%的公务员,铁饭碗也不再铁了呢?
其实我们要明白编制与人的区别,如果用公司来做比喻,人和编制就相当于是办公桌和员工,其中办公桌是编制,员工是人。一张桌子,一个员工就相当于一个编制一个人,那么只有空桌才能招人。
正常情况下,办公桌肯定是要多于员工,同时也会预留一些空桌用于后续的招人。那么这次的5%编制精简,其实就是把这些空编减少,而不是把人员裁掉。所以说,这5%的编制精简,就是为了留出5%的机动编制,统一用于一些重点工作的用编需求。
从2013年起至今已经十年了。全国的编制总量就基本保持着不变,但是由于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以当前方方面面其实都是需要人手,而又因为每个部门的难易复杂程度不一样,造成了一定的冗员以及名额分配不均的问题,所以这次回收编制相当于编制资源重新配置。那么这次的精简从短期看会影响国考招考的人数,毕竟减少空编会影响招生人数,就算还有一定名额也会省着用。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当前只是个试点,那么后续肯定会往全国地方推进,所以对于想进入的新人来说,以后的门槛会越来越高,对于学历的要求也会慢慢提升,但是也从侧面证实了当前公务员仍然是我国最铁的铁饭碗。
25年来规模最大,中央国家机关精减编制5%,背后有何深意?
首先,必须澄清一点,那就是这5%的编制不是精简,而是现有各部委精简后收归中央,统筹投入重点领域。也就是说,整体编制数量并不会减少。
其次,不必过度解读编制问题,因为编制精简不代表人员精简,在编人员精简也不代表总体使用的人员精简。上级部门解决人力问题的渠道很多,可以事后增加内设机构和编制,或者过一段时间增加事业机构和人员,或者向下级以轮岗学习、跟班培训等名义借调人员,或者增加劳务派遣、见习、公益等岗位(非编人员多是在市县)。
再次,关注重点应该看事权的划分和精简,该管理的加强,不该管理的坚决放开。
相对而言,建议更多关注党政机构改革整体方案,能够更好反映出执政思路和权责划分。
最后,一味强调编制精简和人员压缩不是好事,相对而言,把事权理顺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