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谢谢邀请!在南北朝时期,北魏是最强大的国家,北魏的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北魏的鲜卑人,原先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自西...
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谢谢邀请!在南北朝时期,北魏是最强大的国家,北魏的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北魏的鲜卑人,原先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自西晋灭亡后,我国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了北方,才结束了长期混乱的局面。
北魏初年,官员们没有固定的薪水,薪水都是靠战利品来发放。天下太平了,没有战利品了,官员们的工资就难发放了。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必须要适应汉民族的农耕生活,才适合北魏的社会发展。可是鲜卑人游牧生活惯了,哪里喜欢长期定居的农耕生活,因此出现了官员贪污腐败、剥削人民的现象,导致人民纷纷反抗拓跋氏的统治,若这样长期下去,将要危及到北魏的国家政权。
到魏孝文帝执政的时候,深感这种社会制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行,要想国家富强,必须接受汉文化,学习汉族人的治国方略,改变鲜卑人的统治方式。
魏孝文帝公元471年即位,当时年龄小,由祖母冯太后垂帘听政,重要的国家大事都由冯太后做出决策。冯太后是汉人,将汉民族的治国思想带入鲜卑族,对国家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孝文帝的祖父、祖母也曾经两次想迁都,都遭到保守派的阻挠,没有迁成。孝文帝深受祖母的影响,立志借鉴汉人的治国思想,重新振兴国家。公元493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亲政后立即实行改革。
为了防止保守派的反对,孝文帝以出兵南方为借口,带领数十万大军来到洛阳,把洛阳和邺城反复比较,最后决定定都洛阳。
孝文帝一说定都洛阳,立即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两次发动叛乱,都被孝文帝平定下去。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将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
孝文帝定都洛阳以后,立即发布诏书,将鲜卑人南迁,并规定鲜卑人死后必须葬在南方,不许葬在北方,这就断绝了上层贵族想回老家的念头。
孝文帝实施汉人的官员制度,设刺史、太守、县令等,官员的薪水由朝廷发放。官员有了薪水,不准搜刮民财,贪污腐败,违者将受到处罚,严重的会判死刑。
孝文帝还规定鲜卑人一律穿汉服,说汉话,使用汉字,用汉姓,和汉人通婚。若不穿汉服,不会说汉语,一律不得做官。鲜卑人必须和汉人通婚,不准鲜卑人和鲜卑人结婚。孝文帝主动把拓跋姓氏改为姓元,也就是将拓跋宏改为元宏。还将太祖拓跋珪以来的八大姓全部改为汉姓,如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贺氏,贺楼氏改为楼氏等。
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通过魏孝文帝的这次改革,彻底地改变了鲜卑人的政治、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和整个国民素质,使统治者和广大人民融成一体,促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使北魏政权得到巩固。这就是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的原因6。在我国古代,改革的次数不少,可成功的不多,魏孝文帝真是个了不起政治家。



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元姓的主要原因是北魏的发展需要,文治需要,统一需要。下面讲一下个人理解。

1.发展需要
当时北魏的平城位置相对靠北,风沙雨雪的天气较多,自然环境恶劣。北魏早期,社会经济相对薄弱,总人口不是太多,平城做为都城还可以应付,粮食供应也比较充足。
但是随着北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到孝文帝时期,平城的人口越来越多,粮食供应不足问题就凸显出来,外地运粮成本又高。
而洛阳的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有一片不小的冲积平原,可以养活大量的人口。迁都洛阳可满足北魏发展需要。
2.文治需要

正如孝文帝所说“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平城是用武之地而无法文治,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元姓是文治需要。
文治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当时南北朝群雄纷争的时代,文治的国家就拥有更强的实力,就可以取得最终胜利。
当时文治基础最好的地方应该在洛阳,洛阳曾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的国都,是儒学文化的中心。
对于北魏而言,虽然用武力统一了北方,但统治上野蛮乏力,所谓“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孝文帝急需吸纳先进汉文化进行国家有效治理。因此,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并改元姓以示文治决心。
3.统一需要

孝文帝雄才伟略,其志在统一天下,迁都洛阳是统一天下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对抗北方柔然还凑合,但要以平城做为平定南方的据点,显然不行。平城距离南方过于遥远,孝文帝显然无法坐镇平城去指挥平定南方,统一天下。
洛阳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的国都,位置重要,北魏迁都洛阳后,有利于北魏的统一天下战略。因为讨伐南齐时,北魏可以从洛阳出兵,向西直取关中,向南直取荆州,向东渡淮河直取南齐国都。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