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的过万骑兵为何不能打败外国几千人?既然提到了《亮剑》中的骑兵,那就不应该忽略另外一个细节:李云龙为了创建一个小小的骑兵连,竟然用五挺轻机枪去交换一个叫孙德胜...
清朝的过万骑兵为何不能打败外国几千人?
既然提到了《亮剑》中的骑兵,那就不应该忽略另外一个细节:李云龙为了创建一个小小的骑兵连,竟然用五挺轻机枪去交换一个叫孙德胜的骑兵军官。
在多年后的一次交谈中,李云龙强调独立团有20多挺轻重机枪,当场就让丁伟和孔捷吃惊无比,可见八路军一个团拥有这样的火力着实不容易。拿五挺轻机枪去换一个孙德胜,这显然也是下了血本的,那李云龙为什么要忍痛去掏这个腰包?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骑兵可不是找个人找匹马那么简单,马匹得是专用的战马,骑手更得是训练有素的马上战士,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转换成一个骑兵。别看李云龙是个老兵,在对骑兵一窍不通的背景下,他根本就组建不了骑兵,只有特定的人才才能做到这一点。

1、专用的战马得是精挑细选,真正的战马在庞大的马群中百里挑一都有可能选不出来。
2、一个骑兵可不仅仅是会骑马那么简单,如何控制战马的各种状态,甚至如何在马上使刀和打枪,即便是几年的训练培养,这样的骑兵也只能算是个新兵蛋子。
3、想要让骑兵批量培训出这样的技能,必须还有足够数量的骑兵教官,这也是李云龙痛下血本的原因。
4、但光凭上面三点还不够,战马庞大的消耗量也是一般人承受不起的,在战时状态下,一匹战马的耗费很可能会相当于十个步兵的开支。
这也是旅长管李云龙要走两个骑兵连的装备,李云龙却不得不忍痛割爱的原因之一,舍不得是一方面,可另外一个问题是,他根本就养活不起一个骑兵营。把上面这些问题搞明白,你也就可以初步理解僧格林沁在八里桥之战中为何会打的一塌糊涂。

事实上,在1860年八里桥之战前,清军体系下的骑兵就已经暴露出了问题。例如1853年的河南归德之战,500多人组成的清军马队遭遇差不多同等数量的太平军步兵,竟然被后者打的全军覆没,所有马匹也被缴获。遥想200多年前的萨尔浒之战,500后金骑兵可是将明军东路军数千人组成的浙江兵团杀的全军覆没。
200多年后的清军骑兵为何如此脆弱?至少在太平军的缴获清单中你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获得的500多匹所谓战马当中,竟然还有大量的骡子,而骡子只能充当运输工具,根本就替代不了战马。
说白了,眼前的500多清军骑兵其实就是一群东拼西凑的骑马步兵,专用的战马找不到就用普通的马来代替,普通的马找不到就用骡子来顶替。这些清军连马都找不到,你就可以想象他们的骑术是什么样的等级?别说骑马奔跑,能骑在马和骡子上保持行进已经是他们的最大技能了。
所以面对早期战斗力极强的太平军,这些清军骑兵全无抵抗力,哪怕对面只有一群步兵冲锋,他们也会下马逃跑——因为他们的马根本无法长时间奔跑,他们也同样不懂得如何驭马奔跑。

归德之战是如此,七年后的八里桥之战也是如此,在这一战中,僧格林沁可谓下了血本,他从蒙古特意调来了一支上万人组成的蒙古马队。这一次的马可都是标准的蒙古马,可问题也接踵而来,马虽然是马,但这些马可不是战马,而这上万蒙古马队所配备的上万骑兵,其实也只是一群临时招募的牧民。他们虽然精通马术,甚至也擅长骑马射箭,但这跟打仗可不是一回事。
尤其为了对付蒙古骑兵,英法联军更是做足了功夫:
1、几百年的欧洲战争,让英法联军的步炮配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状态,远距离炮火覆盖近距离火枪齐射,蒙古马队连英法联军的步兵方阵都难以突破。
2、装备了惊吓战马且杀伤更远的康格里夫火箭弹,根据英法联军的记载,八里桥之战他们至少发射了数百枚火箭弹,也成功造成了蒙古马队的慌乱。

3、为了再加一道保险,英军甚至有一个标准的骑兵团出现在了战场上,近2000名训练要素的骑兵面对上万名由牧民组成的蒙古马队,结果又会是如何?
至少根据史料的记载,两个骑兵军团在八里桥之战中曾经进行过一场近距离的肉搏战,蒙古马队阵亡140余人,英军骑兵仅阵亡两人,双方死亡比高达70比1,牧民对付专业的骑兵,就是这样的差距!
清朝的过万骑兵为何不能打败外国几千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亮剑》这种缺乏基本军事常识的小说,当然是不能信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战役之前,僧格林沁就曾经在张家湾和英法联军交过手。
当时僧格林沁统率清军共计达30000人,其中蒙古马队共近10000人。但遭遇英法联军迎头猛击是,僧格林沁选择撤退。
其实早在之前大沽口战役中,僧格林沁就认为,当时已经非常强大的炮台和火枪兵,尚且不能对付英法联军,依靠冷兵器的骑兵也是无法对抗的。
这是僧格林沁的聪明之处。

其实张家湾战役刚开始,英法联军甚至刚刚开炮和发射火箭,就导致骑兵的马匹受惊,四处乱跑,骑兵陷入混乱,甚至冲散了后方的步兵。
僧格林沁如果此时不撤退,而是坚持死战,肯定一败涂地,甚至刚开始打就溃散了。

随后,僧格林沁在得到胜宝大部队的增援后,才决定在八里桥同8000英法联军决战。
这倒不是说僧格林沁愿意打了,主要是他无法再退。因为八里桥已经在通州,再退就得进入北京城了。
此战清军2.5万至3万人,其中约一半是骑兵。
然而,此次骑兵根本不能对英法联军造成威胁。
其一是,当时已经是1860年,英法联军都是经历过的强悍部队,有着极为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们装备了先进的线膛炮,大型火箭弹,精度更高的火枪,更重要的是士兵训练有素,组织严密,兵力也高达8000人,并不是800。
相反,清军则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1万多骑兵基本都是蒙古牧民,平时人和马都没有受过严格训练。而马匹是很胆小的动物,需要经过训练才能打仗。
实战中,蒙古马听到大炮的轰鸣以及火箭的撕裂声,吓得到处乱窜,导致骑兵队列混乱。
而精确炮弹和火箭弹,远距离杀伤了大量骑兵。
少数能够冲到英法联军阵地前,又遭遇准确的排枪射击,死伤狼藉。

很多人吹嘘八里桥蒙古骑兵打的惨烈,其实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可见,英法联军伤亡微不足道。
而清军伤亡也只有1000多到3000人,大约是部队十分之一,这就全面溃散了。
可见,八里桥根本没有什么激战。
法军20人伤亡,具体为:清军的火炮导致法军2人轻伤,骑枪导致法军1人负伤,其余17名伤亡人员均由清军火绳步枪或抬枪造成。

也就是说,法军17人是被英军步兵打伤打死,2人被清军火炮打伤,仅有1人是被蒙古骑兵的骑枪打伤,而蒙古骑兵的马刀和弓箭没有杀死杀伤1个法国人。
这打的什么垃圾仗!上万满清骑兵只打伤1个法国人,还有脸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