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24节气是什么(24节气是谁发明的)

    栏目: 房产 日期:2023-02-20 14:00:18 浏览量(来源:小卞

    [摘要]24节气是谁发明的?24节气还真没有人能回答是谁发明的。我认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用来指导农耕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先是把一年分成四季,然后把每一...

    24节气是谁发明的?

    24节气还真没有人能回答是谁发明的。我认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用来指导农耕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先是把一年分成四季,然后把每一季分初中末三部分,此时基本形成12节气,再经过漫长的岁月,不断完善气侯变化与农业生产的结合,最后形成了我们现在的24节气。在此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点赞!









    24节气是谁发明的?

    对于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我只能回答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史中的古人们推算出来的,具体到哪一个古人还真不清楚。因为不只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推算的,而是几代人、几十代人一步步推算并完善的。而后又结合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加以改进,最终演变为现如今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推算出来的天文学文化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物候变化、掌握农事节气以及判定闰月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萌芽于夏商时期,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气节当先出现;发展于周末春秋时期,从四气节发展为八气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完善于秦汉时期,由八气节最终完善成为了二十四气节,(与现代的二十四节气很是相像)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且通过长短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及象征意义: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冬去春来,春天开始到来。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天气暖寒交替,北方开始由雪转雨。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天气时寒时暖,惊动冬眠生物。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射与赤道,白天、黑夜接近等长。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逐渐回升,天气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农作物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夏天到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夏天成熟的农作物颗粒开始饱满,但并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谷麦类等有芒农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三伏天,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夏去秋来,秋天开始,多数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到来。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炎热的天气即将结束,天气开始凉爽起来。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太阳直射南移,气温下降,晚上与清晨地面草木上有白色露珠(露水)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阳光再次直射赤道,再次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阳光直射点南移,北方气温下降,天气转冷,露水渗透着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天气更加阴冷,地面上水汽转化为霜。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秋去冬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气温迅速下降,下雨时开始夹杂着雪花(雨夹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北方昼短夜长,北方下雨转换成下雪。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是为冬至。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气温骤降,天气开始寒冷起来。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步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严寒阶段。

    二十四节气主要适用于我国北方。(如:大雪、小雪南方海南、香港、广东等地基本上是见不到下雪的;还有芒种北方普遍种植小麦与谷类,而南方则少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