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运动改变命运的故事有哪些(神奇的运动故事)

    栏目: 房产 日期:2023-02-11 00:08:31 浏览量(来源:小安

    [摘要]运动改变命运的故事有哪些(神奇的运动故事),关于《运动改变命运的故事有哪些(神奇的运动故事)》的内容介绍。关于名人运动的故事 1、美国总统布什:坚持跑步身体好对美国人来说,总统布什堪称他们运动及锻炼身体的楷模。布什的...

    运动改变命运的故事有哪些(神奇的运动故事),关于《运动改变命运的故事有哪些(神奇的运动故事)》的内容介绍。

    运动改变命运的故事有哪些(神奇的运动故事)

    关于名人运动的故事 1、美国总统布什:坚持跑步身体好对美国人来说,总统布什堪称他们运动及锻炼身体的楷模。布什的习惯是在健身房利用健身器材及跑步机强身,他的重量训练还包括...

    关于名人运动的故事

    1、美国总统布什:坚持跑步身体好

    对美国人来说,总统布什堪称他们运动及锻炼身体的楷模。布什的习惯是在健身房利用健身器材及跑步机强身,他的重量训练还包括坐姿推举、扩胸与扩背运动。因工作繁忙,布什经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隙跑步。

    曾经在访问墨西哥途中,他就在空军1号会议室里的1台跑步机上跑了起来。可以说,布什是走到哪里就跑到哪里,他跑步的身影在美国许多地方出现过。在总统套房里,在戴维营的林间小道上,当然,还有位于白宫顶楼的健身房内。

    迄今为止,他个人跑步的最好成绩是6分钟45秒跑完1英里。布什每周跑步4次至5次,举重至少2次。其中周四进行长跑,周日一般进行快跑训练,其他时间进行慢跑和器械练习。

    2、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每天长跑20分钟

    新加坡前总理、现内阁资政李光耀已年过古稀,但仍然头脑清楚、精神饱满、腿脚利落。不论在家还是出国,每天雷打不动坚持长跑20分钟。李光耀说:“我每天都做运动,如果不做、便感到懒散,我发现健身操使我感觉更好,能开胃,也睡得更好”。

    李光耀经常从事的运动项目除了跑步外,还有游泳和骑自行车。如果是应邀去没有运动设施的国家开会,他的随身行李一定要带着可折叠的健身脚踏车,清晨或晚饭前进行运动。李光耀认为,有了运动,还要有足够的休息才能健康,每天睡眠8个小时最理想,但通常他只睡六七个小时,因为睡眠质量好,从不失眠。

    李光耀曾是个胖子,喜欢吃炸鸡翅,喝啤酒和葡萄酒。他现在这副身板,都是他努力进行体育锻炼的结果。他特别倡导体育运动,他认为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必须注意锻炼身体,这方面他也率先做到了。

    3、法国总统希拉克:步行上班也锻炼

    法国总统希拉克是欧洲各国政府首脑的老大哥,与他年龄接近的有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和德国总理施罗德。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都比他年轻许多,但他一直拥有一副运动健将的身板。

    希拉克身材高大,体魄健壮。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其实并不太喜欢体育运动,也没有到森林或海滨散步的习惯,他健身的秘诀是一有空闲就抓紧时间睡觉,常做的运动是每天早晨8时30分离开爱丽舍宫公寓,步行去办公室上班。

    4、新加坡总理吴作栋:默想号码健身法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中学时最大的爱好是游泳和骑自行车,并当过学校的游泳队长。他36岁出任财政部高级政务部长时,开始定期打网球和高尔夫球,每次1个半小时的运动。

    后来,他坚持每天早上打网球或高尔夫球,早晨10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每逢星期六,他还要跟一对儿女打网球,有时他骑自行车。吴作栋鼓励全体新加坡人把体育锻炼当成刷牙和看电视一样的生活习惯。除了运动外,吴作栋还有一套自己的减压法。

    他深有体会地说:“假如我很疲倦或突然来了许多工作,我的办法是躺下来,闭起双眼,让地板承受身体的重量,然后集中只想一个号码,比如说,‘l’,只想这个‘l’,其他什么都不想。这时,思想就像进入真空状态一样。15分钟后起来,整个人就觉得轻松多了。”

    5、古巴领袖卡斯特罗:篮球、垂钓都爱好

    菲德尔·卡斯特罗目前是古巴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从1959年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建立拉丁美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起,他已执政40多年,是世界政治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

    卡斯特罗身体特别好,完全不像一个70多岁的老人。他曾对外国媒体常驻哈瓦那的记者说:“我的身体像运动员一样棒,脉搏每分钟跳60次。”卡斯特罗迷恋篮球,他的投篮技巧十分高超,非常喜欢为别人露一手。

    即使当上了古巴的最高领导人后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他有时会和遇到的街上的孩子兴冲冲地玩起篮球来,弄得安全人员尴尬、紧张万分,他却笑得像个孩子似的。卡斯特罗是个钓鱼迷,他的记录是在不到4小时当中钓了180公斤鱼。他经常戴上氧气罩练习潜水,对他来说,潜到18米深的海底不在话下。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人民文摘2004年第三期外国政要健身习惯

    跑步运动员励志故事(2)

    跑步运动员励志故事

     

    跑步运动员故事三:

    马拉松选手巴尔蒂尼——从奶牛场跑出的奥运冠军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在奥运会最后一项引人关注的压轴戏男子马拉松比赛中,第一个跑进第一届奥运会开幕式场地、雅典帕纳西奈科体育场并第一个冲过终点夺冠的,不是来自肯尼亚的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特加特和在这个项目强大的非洲选手,而是许多人并不熟悉的意大利的斯特法诺·巴尔蒂尼。

    巴尔蒂尼的马拉松生涯是从1995年10月的意大利威尼斯比赛开始的,当时他以2小时11分01秒的成绩获得了第11名,一年后他便在帕尔马举行的世界半程马拉松赛上赢得了冠军。但他取得重大突破是在1997年的著名英国伦敦马拉松赛上,他不仅以2小时07分57秒的成绩创造了他的第一个意大利全国纪录,而且还排在葡萄牙的平托之后获得亚军,让赛事的组织者惊奇不已。

    继1998年获得了欧洲田径锦标赛马拉松冠军后,巴尔蒂尼又先后在2001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和2003年法国巴黎田径世锦赛上两次获得该项的铜牌。对巴尔蒂尼来说,今年的雅典奥运会是他运动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4年前的悉尼奥运会上,他因臂肌受伤而不得不放弃了那次赢得奖牌的机会。那段痛苦的经历至今让巴尔蒂尼难忘,但却使他变得更坚强。

    巴尔蒂尼和教练每年冬天都要到纳米比亚的高原训练,而每次从高原下来他的成绩都很好。今年的雅典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是在公元前490年希腊英雄菲利比德斯跑到雅典报告胜利喜讯的原马拉松线路上进行,丘陵和小山很多,加上8月的雅典气温炎热,对运动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巴尔蒂尼为此做了充分的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准备。果然,巴尔蒂尼在比赛进行到第35公里时开始赶超领先的巴西选手利马,最终不负众望,继汉城奥运会博尔丁之后,巴尔蒂尼成为第2位赢得这枚奥运会金牌的意大利人。

    当巴尔蒂尼头戴橄榄枝花环站在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冠军领奖台上,在全世界数十亿观众的注目下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授予的金牌时,他成了意大利的英雄。

    跑步运动员故事四:

    坦桑尼亚选手约翰•阿赫瓦里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当一次奥运会过去很多年以后,人们或许并不会记住那么多的冠军,但一定会记住那些伟大的失败者。这里记述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的故事。

    说起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有一个最后到达终点的选手,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他的行为不仅仅被誉为"当代奥林匹克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记录他的那些镜头,更是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用来诠释奥林匹克精神。

    夜幕已经降临,漫长的道路上,只有阿赫瓦里一个人孤独的身影,陪伴他的,是来自摄影师手中的微弱的光线--这一切都只是偶然,因为没有人预计到会出现这样的一幕。这个运动员的名字叫约翰·阿赫瓦里,来自非洲的坦桑尼亚。

    他一瘸一拐地跑着,简单包扎过的绷带上还在不停地渗出血水,他的腿受伤了。

    此时,距离比赛开始已经四个多小时了,距离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冲过终点赢取金牌,也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这是一场有44个国家超过70名运动员参加的奥运会马拉松比赛,阿赫瓦里是其中的一员。

    1968年的时候,坦桑尼亚刚刚独立并成立联合共和国不久,这是他们第一次以坦桑尼亚的名义参加奥运会。所以,这次来墨西哥参加奥运会的三名队员,每个人都为自己能够代表国家来参加奥运会感到骄傲。在马拉松比赛之前,阿赫瓦里的两名队友--一位参加的是拳击比赛,一位参加的是400米跑--都已经完成了赛事,也都没有取得出铯的成绩。而阿赫瓦里就不同了,他是坦桑尼亚这次参加奥运会的一个希望,一个被认为可以第一次为他们的国家赢得奖牌的优秀选手。

    当时的阿赫瓦里已经不年轻了,30岁的他出生在坦桑尼亚的阿路沙地区。他的童年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一家人住在一座小小的土屋子里,粗茶淡饭和衣衫褴褛构成了他儿时的全部记忆。

    然而非洲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却也是他玩耍的好地方,在上学途中,在放学以后,阿赫瓦里就会和一群小孩子一起,在草原上奔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非洲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在世界上风光无限的长跑冠军。

    当体育场里的观众已经走得差不多的时候,一阵由远而近的警报器声引起了还留在体育场内的人们的注意,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留在场里做着赛后的收尾工作的工作人员和裁判员。因为很久以前大家就以为全部的运动员都已经完成了比赛,所以,就连通向体育场内环形跑道的大门都已经关起来了。

    这时候,在墨西哥城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了。体育场入口处的大门缓缓地打开,阿赫瓦里跌跌撞撞地跑进了--不如说是走进了--体育场。在场的人都被他的状态惊呆了!

    近乎蹒跚的步履,脸上痛苦的表情,绷带和血迹--这一切,在暮铯中,在灯光下构成了一幅画面,而这幅画面几乎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就在这天的午后,阿赫瓦里和70多名参赛选手一起开始了奥运会马拉松的比赛,在这个行列里有曾经蝉联过奥运会马拉松金牌的埃塞俄比亚选手阿贝贝,还有后来获得本次比赛冠军的沃尔德,肯尼亚名将纳夫塔利。

    比赛一开始,大家都跑得很正常,但到了11公里以后,超过2200米的海拔让许多运动员感到了高原的威力,本来就有伤的卫冕冠军阿贝贝第一个退出了比赛。

    到了18公里的时候,一直在低海拔高度训练和比赛的阿赫瓦里也开始难受了:"我们所有的人都觉得头晕,"他后来回忆说:"那种条件导致人疲劳,他们开始晕倒。"

    阿赫瓦里感到肚子痛,而且一阵一阵地抽筋,运动医学上叫痉挛。缺氧导致他失去了方向感,除了要尽力向前跑以外,他还要尽力保持身体的平衡。就这样又跑了一公里多,他终于坚持不住摔倒了,结果是右腿严重受伤。

    他的教练赞比看到他受伤了,赶紧跑过去为他进行了紧急包扎,用绷带裹住了他的伤口,并且问他还能不能比赛,阿赫瓦里一边因为痛而皱着眉头,一边毫不犹豫地说:"可以。"在耽误了许多时间以后,他又开始跑了起来。但是跑没了多久,赞比就看出来了,他的这个队员无法再进行比赛了。于是他开始说服阿赫瓦里放弃,到最后甚至开始强迫。

    但此时的阿赫瓦里却不这样想。他后来说:"我知道大家都已经结束比赛了,我知道我做得已经够好的了,我的教练也在对我说,放弃吧。但我却在心里对自己说,要继续!"

    迈着艰难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就像挪进体育场一样,阿赫瓦里感动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工作人员、裁判,还有那些为数不多的观众。当他们明白了阿赫瓦里的状况时,全部都停下了手中的事,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起为这位来自非洲的运动员鼓起掌来。而阿赫瓦里则一面继续慢慢地跑向终点,一面有礼貌地向所有给他鼓励的人回礼。

    这一幕被当时的拍摄者誉为"奥林匹克史上最伟大的一幕"。

    终于到达了终点,此时的终点门已经被拆掉了,但响在体育场各个角落的掌声,变成了对阿赫瓦里最好的奖励。

    刚刚通过终点,他就精疲力竭地倒在了地上。被送进医院以后,一直修养了两周的时间。在医院里,他对媒体说:"我的祖国从7000英里的远方把我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的,而是让我完成比赛的。"

    这句话,在当时成为了媒体的热点,而在后来,则变成了激励成千上万人的信念。

    ;

    运动员的故事励志故事

    邓亚萍的故事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4次世界冠军。她小时候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因为个子矮、手脚粗短,不符合要求。于是,邓亚萍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每天练完体能后,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动作。她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便在腿上绑上了沙袋,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她的衣服、鞋袜,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平时只好忍着。付出总有回报,由于她的执着,10岁时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两项冠军。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她的这种拼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身残志坚的奥运会运动员故事

    19岁时,张小玲因故一条腿被截肢。“命运难道就是如此吗?”张小玲曾无数次痛苦地发问。“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但我不能接受命运如此的安排。”擦干眼泪后的张小玲,决心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是,她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

    1984年,中国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召开在即,凭着自己曾打过乒乓球且水平不错的特长,张小玲开始给广西群体处、广东群体处写信自荐。但由于报名时间已过,张小玲与第一届中国残疾人运动会擦肩而过。当1985年参加广西自治区残疾人运动会时,张小玲知道,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她要抓住它。因为不适应当地天气,张小玲病了,发起了高烧,但她知道,自己不能输,“第一步一定要迈出去!一定!”张小玲这样对自己说。凭着顽强的斗志,凭着平日刻苦的训练,咬牙拼搏,张小玲夺取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事后,张小玲写了详细的打球笔记,自己为什么输,每一个球都是怎样输的,应该怎样打,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直到今日,张小玲还保持着记录打球笔记的好习惯,不论是比赛还是平日训练,她都详细分析每一个球的得失,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天道酬勤”,在1987年第二届中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张小玲终于一举夺得了冠军,并在1988年汉城残疾人奥运会中,摘取了乒乓球单打的桂冠!作为一名残疾人,张小玲了解残疾人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遇到的困难、困苦。她关心着残疾人的工作、生活,在打球之余,为残疾人的事业奔走忙碌。

    谈到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状况,张小玲说,目前,特别是在基层,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条件还较差,缺少经费,运动员完全是凭自身的努力在坚持训练。说起残疾人就业状况,张小玲说,现在有很多基层单位,依旧不愿意接收残疾人工作,觉得单位里有个残疾人,好象是很不好看的一件事。她希望政府能在切实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上,采取更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当记者问到她的人生信条时,张小玲说,要想成功,就要吃苦,还要坚忍。她也对所有的残疾人朋友说,在生活中,要保持好自己的良好心态,面对困难、挫折,一定要咬牙挺过去,残疾人更要自立自强。她说,她相信,经过努力,每一个人都能走过困难!

    在这个世界冠军的背后,我们知道她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但她走过来了,还将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倔强劲儿,一路走下去……

    猜你喜欢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