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为什么东汉频出小皇帝却能维持190多年,而曹魏只出了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

    栏目: 房产 日期:2023-01-28 12:00:40 浏览量(来源:小韩

    [摘要]为什么东汉频出小皇帝却能维持190多年,而曹魏只出了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真不一样。东汉是世家的膨胀期,世家自身拥有庞大的力量,却不自知。所以东汉皇权依靠外戚...

    为什么东汉频出小皇帝却能维持190多年,而曹魏只出了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

    真不一样。

    东汉是世家的膨胀期,世家自身拥有庞大的力量,却不自知。所以东汉皇权依靠外戚对抗世家,外戚膨胀了,小皇帝又得依靠唯一能依靠的宦官来夺回权力。在这个轮回中,世家缓慢但稳定发展。

    184年黄巾暴动彻底释放了世家,世家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才有袁绍跳动外戚屠杀宦官,然后逼宦官动手杀外戚,自己再将宦官歼灭。

    军阀崛起,打得世家狼狈不堪。浊族军阀曹操,豪强军阀孙策,寒门军阀刘备,世家不敢轻动,只能采取渗透方式对军阀政权进行改造。

    世家发挥出能力,用教育、书籍、九品中正制最终获取了权力。曹魏一出现小皇帝曹芳,司马懿就获胜了。因为曹魏没有外戚宦官力量可以依靠。

    世家代魏是必然。司马懿死了,还会有其他世家来完成。因为世家骨子里就看不起曹操这样的宦官子弟。

    为什么东汉频出小皇帝却能维持190多年,而曹魏只出了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

    东汉的皇帝,除了初期的光武、明、章三帝外,几乎都是幼主继位。

    可是,就这样,东汉王朝还是传了13个皇帝,延续了190多年。

    接过东汉的曹魏就比较惨了。第一个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刚刚继位10年,大权就彻底旁落,再也收不回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皇权“代理人”

    小皇帝继位,还不具备治理天下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靠得住的人来“代理”。

    小皇帝的爹爹没了,但妈还在呀。哪怕不是亲妈,只是宗法关系上的妈,也比一般人靠得住呀!

    母后临朝,母后自然会启用娘家人来帮忙看着。

    作为成年人,外戚大多是有能力“代理”的,甚至有的还具有极高的政治、军事素养(如窦宪),可以带领王朝获得良好发展。

    另一方面,外戚的权力来源正是与天子的亲戚身份,离开这个身份,他们什么也不是(即使窦、邓这些功臣大族之后,以自己的名望来掌重权,也是要依赖外戚身份的)。

    因此,东汉的外戚虽然多权顷一时,但当天子想拿回权力时,一般都是摧枯拉朽。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窦宪,他曾权势熏天,既掌兵权又掌政权还有大破北匈奴的不世之功。

    可是,汉章帝曾表示: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窦宪?根本不足为患!

    果然,汉和帝在宦官的支持下收回大将军印,收捕、处死窦宪及其党羽。

    此外,掌朝二十余年的梁冀,也被轻松扑灭。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外戚们,真的是完完全全的代理人,他们无论看起来如何权倾一时,其实质都是虚弱的。

    他们替天子“看着”天下,天下却有人在替天子“看着”他们。

    皇权“维护者”

    替天子“看着”外戚的,有三种人。

    1、太后。

    外戚,只是太后委托的“代理人”,而皇权的合法“代理人”是太后(有时是皇后或太皇太后)。

    太后既要娘家人来帮忙打理,但也不可能愿意把江山从自己儿子手里传给侄子辈。

    后来唐朝的武则天,自己都当了皇帝,最后还是要立李家人作太子,就是这么个道理:儿子跟侄子谁更亲还是分得清的。

    所以,太后会重用外戚,但在许多问题上也要与外戚斗争。

    比如:何进要诛杀宦官,何太后死活不同意。

    此外,“窦氏虽不守法度,太后常自减损”,窦氏也屡屡反对外戚的意见。

    其实,在许多外戚倒台前,外戚都曾提出“永绝后患”的建议,都被太后所阻。

    原因很简单,外戚要绝的“后患”,往往是太后母子的“后路”。

    因此,无论外戚权势多大,宫廷内外都保持着一支时刻可以扭转乾坤的力量——宦官。

    2、为天子代言的宦官。

    外戚专权时,天子一般是接触不到百官的,即便接触到了也难以信任。

    因此,天子可以信赖的,也就只有陪伴左右的宦官们了。

    宦官既是天子的“分身”,可以将天子的指令下达各处,自身也拥有一定的实力。

    因此,即便外戚掌控大权,但是,当天子以宦官为基本力量,以宦官传达诏令,对外戚发起致命一击时,外戚一般是没有抵抗之力的。

    而在外戚被除后,宦官往往又可以利用天子的信任专权。

    宦官没有子嗣,即便横行一时也没有自己称帝的可能,其威胁就不展开聊了。

    3、根基深厚的士族。

    豪强地主广占田业,掌握着经济命脉;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垄断仕途,是当时最强大的经济、政治力量。

    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关系纽带是血缘宗族关系,而他们的号召力则来自于世代传经。

    通过世代传经,他们把控舆论导向,掌握人才品评话语权,从而广招门生,门生故吏遍天下,获取特殊的政治地位。

    而只有恪守“忠”,才可能使世家大族们保持口碑,维系其舆论领袖、道德楷模的地位。

    “四世三公”的袁术,就因为称帝,瞬间失去士族们的支持,众叛亲离,一败涂地。

    曾极力辅佐曹操的荀彧,则在最后时刻为反对曹操称公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此,与后来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不同,东汉时的士族领袖多是以忠诚勇敢闻名的。

    动态平衡

    因此,东汉的政治,一直保持着动态平衡。

    小皇帝登基后,母后临政,外戚专权。

    新皇长大后,利用宦官势力,铲除外戚集团。

    宦官得到天子信任,宦官专权。

    老皇帝早早驾崩,小皇帝继位,又是外戚专权。

    东汉的皇权,如此在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中反反复复。

    然而,宦官的背后,站着天子,外戚的背后,站着太后,宦官、外戚即便横行一时,也是上不着天。

    同时,社会的主要政治、经济、舆论力量则掌握在以忠汉经学标榜的士族手中。高高在上的宦官、外戚,下不着地。

    上面天子、太后看着天,下面世家大族踩着地,中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的政治局势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直到何进的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同归于尽,董卓军阀挟持天子,这一微妙平衡才被打破。

    曹丕的调整

    东汉的动态平衡,是以宦官-外戚交替专权为代价的,因此命虽长,但政治黑暗。

    曹丕代汉后,雄心勃勃,决心避免重蹈东汉覆辙。

    曹丕做出了几个调整。

    1、限制后宫及外戚权力。

    “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

    曹丕明确规定: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人,也不得列土受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为限制后宫及外戚参政,曹丕竟然拿出了“天下共诛之”的语句!

    而另一方面,曹丕、曹睿的皇后,出身都非顶级大族,本身的政治资源也十分有限,缺乏参与朝政的实力。

    2、限制宦官权力。

    曹丕一即王位,就下诏: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册著令,藏之石室。

    事实上,新朝初立,限制宦官权力是很常见的。

    随着时间的退役,这些限制通常都“松绑”。

    不过,魏国国祚不太长,还远远没有到“松绑”的时候。

    3、苛禁宗室。

    曹丕令宗亲离开京师,到各地就国。

    同时,曹丕又设立专门的遏者监督侯王,限制其权力。

    曹魏宗亲,除了掌兵的一些将领外,其他人全部远离了政治中心。

    4、借重士族集体。

    曹丕以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为“四友”,引为心腹重用。

    通过推出“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特权。

    得到士族支持,是曹丕得以代汉的最后一步,但也引起了士族权力的进一步膨胀。

    然而,魏晋时期的士族风貌,与东汉时相比,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不一样的风貌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亲亲、尊尊并列,忠、孝两全以维纲纪。

    然而,曹丕代汉之后,这一风貌发生了变化。

    数百年来,以儒家名教和仁政为旗帜的汉帝国覆灭了,过去的礼法思想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了。

    不管怎么粉饰,篡位的事实总是掩盖不了的,因此,尊尊之忠的旗帜不可能再大树特树,亲亲之孝,成为唯一的价值体系。

    对朝廷的“忠”思想大为淡薄,对家族的“孝”思想越发强盛。

    所以,魏晋之际,世家大族们,家族利益已经摆在朝廷利益之前,成为世家大族的第一追求,东汉党锢之祸时,为朝廷不惜求死的风范一去不返了。

    曹家给与士族更多利益,士族就拥护曹家代汉,别家给士族更多利益,士族就会拥护别家代魏。

    曹丕,借重士族,而士族,已不再是东汉时的模样了。

    唯一牵制力量的没落

    曹魏初期,还是有一支力量可以压制世家大族的——谯沛集团。

    曹操的天下,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其间,荀彧、郭嘉等士族代表多是以谋士身份相随,而掌握军队的,多是以诸夏侯曹为代表的谯沛武将。

    曹操时期,领军将领悉数是谯沛武将,士族代表们出谋划策而不能掌握军权。

    此后一段时间内,以曹真、曹休为代表的谯沛集团与以陈群、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集团共同分享权力。

    其中,大司马曹休、大将军曹真对军队的控制权仍然具有压倒性优势。

    可是,曹休、曹真等人去世后,宗亲将领后继无人。

    早在曹真去世后,曹睿去世的几年中,诸夏侯曹就已经没有领军的代表人物,司马懿是唯一带兵的重臣。

    曹睿去世前,考虑过以曹宇、曹肇、夏侯献、曹爽等宗亲集体辅政的方案,也考虑过以曹爽、司马懿(宗亲+士族)联合辅政的方案。

    许多朋友认为,曹睿最终选择曹爽+司马懿的方案是最终失去权力的主要原因。

    其实,当时年岁已经不小却功绩不多的曹宇、曹肇、夏侯献等人,难道会是司马懿的对手吗?

    诸夏侯曹后继无人,谯沛集团人才凋零,已经不足以压制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这才是根本!

    能压制世家大族的最后力量没落了,而世家大族的领袖稳定下来了。

    成为士族唯一领袖的司马家

    曹魏初期,司马懿、陈群都是士族代表,与曹休、曹真等谯沛集团代表一起位为重臣。

    曹魏政权影响力大的士族人物,多是汝南、颍川人士,也叫汝颍集团,郭嘉、荀彧、荀攸、钟繇等人悉数是汝颍人士。

    曹丕称帝后,汝颍集团的领袖是陈群。

    陈群去世后,汝颍集团一度群龙无首。

    不过,曹睿去世后,司马懿是唯一代表士族的辅政大臣,同时,曹爽等人打压汝颍士族。

    为此,荀、钟等汝颍集团“二代”纷纷加入司马懿集团,以司马懿为领袖。

    同时,河北等地的士族则早已经拥护司马懿了。孙礼甚至曾经埋怨司马懿,对司马懿迟迟不对曹爽动手感到失望。

    如此,司马懿成为天下士族的领袖人物。

    世家大族之间的同盟关系,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彼此的利益关系,不会因为家族代表人物的变动而发生根本改变。

    因此,司马懿去世后,“议者咸云”司马师应当继承父亲的地位。

    司马师去世后,曹髦下诏要司马昭留在许昌,令傅暇带兵回洛阳,企图夺回兵权,结果,傅瑕、钟会等人谋议,支持司马昭继续掌握大权。

    因此,司马家通过世家大族的支持,牢牢掌握着局势,不再旁落。


    东汉、魏晋,都是豪族世代,豪族是社会最重要的力量。

    东汉时期,豪族以经学标榜,以忠于汉为号召,其领袖多为经学大师、道德楷模。

    当时朝堂之上,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但由于不为豪族所支持,其根基都是不巩固的,只要皇帝想收回皇权,他们都没有抵抗之力。

    魏国建立后,经学的政治理想幻灭,豪族们以家族利益为唯一标准,选择他们的立场,其领袖成了陈群、司马懿这样的实干、权力人物。

    当时的朝堂之上,外戚、宦官、太后都不能过问政事,当曹操留下的谯沛集团人才凋零后,再没有力量可以压制豪族了。

    因此,当豪族们选出司马家为其利益代表时,曹魏再也不可能拿回权力了!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