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初刘邦封赏时,张良说了哪些重要的话?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一开始先是分封了二十余个功劳比较大的臣子,比如张良、萧何、曹参。封赏张良的时候,刘邦本来是想给他三万户封...
汉初刘邦封赏时,张良说了哪些重要的话?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一开始先是分封了二十余个功劳比较大的臣子,比如张良、萧何、曹参。
封赏张良的时候,刘邦本来是想给他三万户封邑的。但是,张良知道,自己虽然出谋划策,为刘邦夺得天下出了不少力,但毕竟不是具体办事的人。那些天天在战场上厮杀的将士要是知道,自己动动嘴皮子,功劳就比他们还高,这肯定会让他们不爽,自己将来在大汉王朝恐怕容易受排挤,难有立足之地。
更何况,自己此生最大的愿望是灭秦复仇,然后重建韩国,如今韩国是建不成了,秦朝也已经灭亡了,自己这辈子也没啥好奢望的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所以,张良拒绝了刘邦的好意,他说:“我在下邳起事,和陛下在留地相遇,这是上天要把我送到陛下面前。陛下愿意听我的计策,侥幸我说的都中了,这是运气而已。所以,您把我分封在留地就行了。”
分封完张良这二十几个功劳较大的功臣之后,刘邦就没有再行封赏了。因为其他人都在争论谁的功劳更大,一直争吵不休,刘邦听着心烦,也就没有急着封赏了。
刘邦虽然不急,但是功臣们可着急了。所以,他们就经常聚集在一块儿讨论这些事儿。有一天,正好被刘邦远远地看见了。刘邦就感到奇怪,这些人为什么都坐在沙地上窃窃私语。他就问张良怎么回事。
张良一脸吃惊地看着刘邦,说:“陛下您不知道吗?他们在讨论谋反的事情啊!”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刘邦一听,整个人懵了:“如今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了,他们还谋反个啥呀?”
张良说:“陛下您如今夺得了天下,可封赏的大部分都是您从沛县带出来的那帮老兄弟,而被您所诛杀的很多都是跟您有过仇怨的人。如今,军吏们正在核对他们的功劳,担心天下的土地不够封赏。如此一来,这些将领们不就得担心了么?”
刘邦问:“担心不封他们吗?”
张良说:“要是这样那就好了。他们担心的是您秋后算账,找一些曾经犯过错的,或者对您做过不好的事情的人。把他们一个个都杀了,这样一来,不就空了很多位置出来。封赏也就不必担心不够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刘邦说:“天地良心啊!我可没有这么想过。他们这么想,那我该怎么办?”
张良说:“这个简单,您看看这些人里面,你最厌恶的是哪个,而且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你就先把他封赏了。这样一来,其他人也就不必那么担心了。”
刘邦想了想,最恨的肯定就是雍齿了。雍齿也是沛县的人,跟刘邦一个地方的,但是雍齿一直看不起刘邦这个老混子。当初,刘邦起兵反秦的时候,雍齿也跟着一起。后来,刘邦带兵外出,雍齿就带着丰邑投降了魏国。刘邦回来后,两次攻打丰邑,都没打下来。可见,雍齿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是挺不错的。最后,刘邦是去项梁那儿借了五千兵马才把丰邑打下来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丰邑被刘邦攻下后,雍齿投奔魏国,后来辗转到了赵国。后面,大约是在项羽会师霸上,鸿门宴之后,雍齿又重新投入刘邦的阵营。当刘邦北上攻打三秦、东出函谷之时,雍齿作战勇猛,功勋卓著,这才逼得刘邦想找他报仇都不行。
刘邦虽然对雍齿恨的牙痒痒儿的,但是,为了朝廷的安定,也只能先给雍齿封侯。雍齿封侯后,其他将领们的心,才都踏实了下来。
汉初刘邦封赏时,张良说了哪些重要的话?
张良外号“水晶耗子琉璃猫”,功劳之高,足以震主,刘邦曾怀疑过所有人,唯独对张良一百个放心,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刘邦从沛县起兵,以布衣之身,举三尺长剑,先是和楚汉联合灭掉秦朝,最后在楚汉争霸中夺得天下。自古造反就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不然谁愿意冒这么大风险,整天提心吊胆的活在刀头舔血的恐惧里。
刘邦登上皇位后,与历代开国帝王一样,召集群臣商议论功行赏的方案,但是他手下那帮功臣宿将都是江湖草莽出身,以商贾屠户、贩夫走卒居多,人人都觉得自己的功劳大,谁也不服谁,经常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当众哇哇乱叫,甚至有人故意喝醉酒,在朝堂上拔出佩剑,因为不敢砍人,就冲着柱子一顿乱砍,吵得刘邦很伤脑筋。

为此,张良献出两条计策,帮助刘邦解决了论功行赏的烦恼,同时也保住了自己一条命。
献计封雍齿,确定君臣名分
刘邦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论功行赏一拖再拖,生怕惹毛了他们,再联合起来造自己的反,那就麻烦大了。刘邦为此很伤脑筋,闲暇之余约张良四处闲逛,途径朝堂时发现一群大臣围在一起窃窃私语。刘邦很好奇地问张良,他们在讨论什么。
张良说,他们是在讨论怎么造反。
刘邦心里咯噔一下,说如今天下已定,他们怎么又想起来造反了。
张良说,他们都是粗人不知礼节,造反就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陛下您迟迟不肯兑现承诺,他们自然内心骚动。

刘邦说,那该怎么办。
张良说,陛下平时最痛恨哪位大臣。
刘邦说,雍齿,这家伙平时老跟我顶嘴,要不是念及他功劳大,我老早就想收拾他。
张良说,那就先封雍齿为侯,众人一看雍齿都封侯了,心里也就踏实了。
张良这句话说得非常高明。汉朝结束了秦朝的无道统治,刘邦也成功坐上了皇位,后人再看这段历史,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在秦汉交替时,情况绝非大家想得那样。
刘邦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帝位来源模式,旁门外姓通过武力推翻前朝的方式,然后建立新的王朝。刘氏能够推翻秦朝嬴姓赵氏的天下,凭什么那些“张王李赵”不能夺汉朝刘氏的江山。

秦朝虽然是通过灭六国的方式完成华夏大一统,但是秦始皇嬴政承袭的是秦国王位。只不过面积由秦国旧地扩充到六国地盘,称呼由秦王变成秦始皇,它的根基和头领都没有变。秦始皇把皇位传给秦二世,别管真传还是假传,帝位仍然是嬴姓赵氏。
但刘邦的汉朝不一样,他是布衣出身做皇帝,那些功臣宿将里,有很多都是六国的贵族后裔,比刘邦的出身更纯正,比刘邦更有资格做皇帝。
所以,张良这句话是在提醒刘邦,赶紧稳定人心,尽快完成论功行赏,以防夜长梦多。一旦封赏完成,君臣名分已定,大臣想要造反的激情也就消沉下去。

从后来韩信、英布、陈豨等人反叛的故事来看,完全符合张良的预判。假如说刘邦没有听张良的劝告,先封雍齿为什邡侯,说不定真有人拿刘邦刻薄寡恩为由头,忽悠不明就里的大臣再次举义,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非常有可能根基动摇。
拒绝万户侯,躲过“送命题”
刘邦自己曾说过,他这个人没什么才能,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筹备粮草,自己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自己不如韩信。

表面上看,刘邦是在肯定汉初三杰的能力,实际上他更想表达自己的魅力,自己样样不如汉初三杰,但他们都肯为自己效力,这才是真本事。
汉初三杰里,刘邦最依仗的人非张良莫属。萧何是老成持重的文臣,后勤管理是他的强项,但行军打仗出谋划策的能力就差点了。韩信不是自己人,刘邦自始至终都没有完全信任过韩信,不然也不会因为一个钟离昧,火速把韩信解决掉。
刘邦对张良的赏赐,可以用“出手阔绰”来形容。史记记载:
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刘邦封张良三万户是什么概念?萧何被封为赞文终侯,食邑八千户;曹参封平阳懿侯,食邑一万六百户;周勃封绛武侯,食邑八千一百户。刘邦赐给张良的封赏等同于是他们的总和。
张良是何等聪明,他深知刘邦的心思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与其说刘邦要犒赏张良,不如说是给群臣出了一道“送命题”。因为此时在讨论功劳,就是压死君臣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良坚辞不受,只要留地三百户足矣,再以身体不好为由,请求前往封地调养身体。张良功劳那么大,封爵却是最小,当时来看非常吃亏。但从长远来看,越是自恃功高讨要爵位的人,没过多久都被刘邦一一除掉。

萧何用自污的方式侥幸死里逃生,韩信被一贬再贬,最后被吕雉以“莫须有”解决,只有张良平平安安活到老。
历朝历代开国之初,论功行赏是一件令人非常头疼的事。功臣总想着多沾点好处,皇帝又害怕他们功高震主,不想赏赐给他们太多,彼此的矛盾由此产生,更为日后君臣翻脸埋下隐患。
张良早已看透其中的道理,干脆采取功成身退的策略。让皇帝放心,让自己得以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