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乾隆推迟消灭准噶尔,印度会纳入清朝版图吗?准噶尔汗国晚期位于印度的卧莫尔帝国已经步入衰落,此时准噶尔离开西域攻击卧莫尔是否可能取而代之?乾隆是否有可能追击消...
如果乾隆推迟消灭准噶尔,印度会纳入清朝版图吗?
准噶尔汗国晚期位于印度的卧莫尔帝国已经步入衰落,此时准噶尔离开西域攻击卧莫尔是否可能取而代之?乾隆是否有可能追击消灭准噶尔从而把印度纳入版图?如果打开历史地图就会发现,这种设想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不是说准噶尔无法击败莫卧儿帝国,而是还要跨过此时风头正劲的杜兰尼王朝。此时国力已经急剧削弱的准噶尔能否击败阿富汗人建立的杜兰妮王朝都是个问题,何况攻占卧莫尔帝国?退一步说即便能够成功跨越杜兰尼王朝攻入卧莫尔帝国,那么准噶尔能够应付英法殖民者?这如果都无法实现的话,清朝想把印度纳入版图就是一场梦。

应该说此时的准噶尔汗国确实有攻入印度卧莫尔帝国的可行性,虽然这个可行性非常低。这个阶段卧莫尔帝国进入衰落期,逐渐步入类似东周一样诸侯林立的状况。但是杜兰尼王朝的崛起,让这条路充满了荆棘。更何况准噶尔是否想离开凉爽的祖地,去到温暖湿润的印度尚不可知。
历史给准噶尔留下了借助卧莫尔帝国复国壮大的短暂机遇
卧莫尔帝国的开创者是曾经雄霸中西亚帖木儿帝国的末代君主巴布尔。在帖木儿帝国时期乌兹别克民族逐渐定型,帖木儿帝国末年昔班尼(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击败了帖木儿帝国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而帖木儿五世孙巴布尔先逃到阿富汗躲避乌兹别克的锋芒,在力图复国失败后南下印度击败了德里苏丹国。然后他在这块上建立了卧莫尔帝国。如下图所示:

卧莫尔帝国建立后在巴布尔、阿克巴等皇帝治理下,国力逐渐增强。帝国在皇帝奥朗则布在位时达到了顶峰,但是他放弃了前辈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他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导致宗教矛盾激化并演变成武装斗争。虽然帝国国力步入巅峰,但是宗教矛盾的隐患为将来埋下了祸患。奥朗则不去世后帝国四分五裂,而杜兰尼趁机建立了国家,杜兰尼王朝逐渐强大。杜兰尼王朝曾经多次入侵卧莫尔帝国,旁遮普、克什米尔等省份被割占并入杜兰尼王朝。版图的扩大和财富的增加,这些都奠定了杜兰尼王朝的强大基础。
而此时正是清准战争末期,准噶尔汗国已经在清朝的攻击下已经处于明显的劣势。而腐朽分裂的卧莫尔帝国正好可以是准噶尔脱离中原王朝取而代之的对象。而卧莫尔王朝本来就是蒙古后裔建立的政权,所以原则上历史提供了准噶尔攻占印度的历史契机。但是要想顺利完成这个目的,准噶尔要面对两个拦路虎。
准噶尔入主印度的两大拦路虎
第一个显然就是准噶尔攻击卧莫尔帝国必经之路上的杜兰尼王朝,因为准噶尔与卧莫尔帝国并不接壤。如果准噶尔不想通过西藏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话,就只能走杜兰尼王朝控制的克什米尔。况且西藏在清朝控制范围内,所以准噶尔要想攻占卧莫尔帝国就必须击败杜兰尼王朝。
此时的杜兰尼王朝日驱鼎盛,衰落的准噶尔汗国能够击败杜兰尼王朝尚未可知。即便是真的击败了杜兰尼王朝顺利的进入卧莫尔帝国,那么很快就会遇到第二个拦路虎。那就是英、法、葡萄牙、荷兰等开始殖民印度大陆的西方殖民者,此时英法七年战争还没开始所以准噶尔要同时面对几个国家。除非准噶尔甘心在印度大陆的西北部发展,否则准噶尔肯定会和西方殖民者直接对话。西方殖民者希望印度大陆存在一个腐朽落后的卧莫尔帝国而不是希望准噶尔汗国自此逐步强大,所以准噶尔想在印度大陆长久发展困难重重。

退一步说准噶尔成功借助印度复国壮大,清朝也无法将印度半岛并入版图
那么我们再假设即使准噶尔在印度大陆站稳脚跟的话,那么清朝也无法把印度纳入版图。清朝能够击败西域的准噶尔汗国是占据了主场之利,如果清军向从帕米尔高原南征已经站稳脚跟的准噶尔很难。在没有现代化后勤补给的情况下,清军想出兵中亚南下攻占印度太难了。即使在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唐代,也无法克服后勤完成对整个印度大陆的占据。
乾隆时期对缅甸战争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获得名义上的胜利,这还是接壤的境况下。何况远距离远征印度呢?此时西方列强的英法荷等国已经开始殖民印度,岂能坐视印度大陆被清朝并入版图。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首次纳入到中国版图之内。到了唐朝灭高昌、西突厥等国,西域再次纳入到了中原王朝版图。然而从唐朝以后,西域已经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近千年。到了清朝,准噶尔汗国崛起了西域,成为了清朝最大的对手。1745年,准噶尔的第三任大汗噶尔丹策零去世,其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尔继承汗位。他只有12岁,昏庸无能,残暴嗜杀,将自己的姐姐囚禁,引发了各部不满。随后的准噶尔汗国在短短的五年内爆发三次内乱。第一次内乱。1751年,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尔想借围猎之机来杀害长兄喇嘛达尔札,结果自己反被喇嘛达尔札击败,自己被擒获,剜去双目,囚禁于阿克苏。喇嘛达尔札登上了准噶尔汗位。喇嘛达尔札虽然是长子,却是庶出,各部不服,产生了第二次内乱。第二次内乱。1752年,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和硕特部首领班珠尔以及达什达瓦等人谋立噶尔丹策零的幼子策妄达什为汗。事情败露后,达什达瓦和策妄达什被杀,阿睦尔撒纳和班珠尔则逃到了额尔齐斯河一带,投靠达瓦齐。达瓦齐是以前卫拉特盟主巴图尔珲的后裔,在准噶尔汗国是拥有继承权的,也因为这个原因,他遭到了喇嘛达尔札的猜忌。阿睦尔撒纳和班珠尔投靠达瓦齐后,喇嘛达尔札派遣军队去征讨。达瓦齐打算投降清朝,不过道路被喇嘛达尔札阻断,于是三人就逃亡到了哈萨克。随后,喇嘛达尔札派兵3万进入哈萨克,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又潜回原牧地,收集部众千余人进军伊犁,杀死杀死喇嘛达尔札,自立为汗。第三次内乱。达瓦齐也是无能之辈,他嗜酒好杀,部众离心。不久,小策凌敦多布之孙纳默库济尔噶尔反叛,准噶尔陷入混乱。这时候,杜尔伯特等部落开始投降清朝,准噶尔出现了分崩离析的状态。1754年,阿睦尔撒纳提出要和达瓦齐分治准噶尔,达瓦齐不同意,双方爆发战争,结果阿睦尔撒纳战败,也被迫投降了清朝。
清军3个月就灭了准噶尔汗国;准噶尔内部爆发持续的内乱,这给清朝和俄国都提供了机会。同一时间,俄国和清朝都在制定出兵准噶尔的计划,如果俄国抢先一步,那么新疆就可能永远没有了。1755年,乾隆皇帝决定进兵伊犁,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然而,当乾隆皇帝让大臣讨论此事的时候,满朝文武只有傅恒一人支持乾隆,其他人都害怕出现和通泊之战一样的失败,可谓谈虎色变。他们认为出兵伊犁就是劳师远征,空耗国力。但是乾隆决心已下,哪里肯退让。

陕甘总督永常提出“裹粮进剿”,让军队带足6个月的粮草,一共数万百斤出征。乾隆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现在准噶尔内乱,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要用“蒙古行走之法”,以轻骑兵进行远距离进攻,速战速决。因此,他只允许士兵带少量的肉干和干粮,除此之外就只能就地补给。乾隆的计划是两路出击,分别从哈密和科布多出发,原定时间是1755年秋季。阿睦尔撒纳则认为秋季时候,我方马肥,对方也会兵强马壮,不如趁早攻其不备,一战而决后患。乾隆接受了此建议,将出征的时间提前到春季。

1755年二月,清朝的5万大军正式出发了。北路大军从外蒙古出发,主将为定北将军班第,副将为阿睦尔撒纳,一起出征的还有外蒙古的王公、乌里雅苏台的参赞大臣,一共2.5万军队,7万匹马。西路大军以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刺尔为副将,也是2.5万人,7万匹马。两路大军约定在博罗塔拉河(伊犁东北300里)会师,然而直捣伊犁。乾隆帝在推进过程中采取“以准攻准”,让阿睦尔撒纳和萨刺尔分别带领6000人先行出发,作为先锋,清朝大部分则殿后。阿睦尔撒纳在行军过程中打出准噶尔的国旗,一路上招降准噶尔各部,“各部落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无不携酒牵羊以降,兵行数千里,无一人敢抗者”。
仅仅用了两个月,清朝两路大军都到达了博罗塔拉河,随后清军向伊犁发动了总攻。乾隆皇帝早已察觉到阿睦尔撒纳的异常举动,下令班第暗中观察其行为,并要求班第一定要抢先攻克伊犁。然而,班第的的速度还是慢了,阿睦尔撒纳抢先攻克了伊犁,又招降大批部众。达瓦齐则拒绝投降,他带领1万军队退守到伊犁西南的格登山,这里后负山崖,前临泥淖,易守难攻。五月十四日,阿睦尔撒纳和萨刺尔抵达格登山下,在此安营扎寨。晚上,阿睦尔撒纳派遣20多人到达瓦齐军营侦查,结果达瓦齐军以为清军杀到,纷纷逃散。阿睦尔撒纳趁机进军,收降了4000人,达瓦齐带着2000人逃走。达瓦齐逃到南疆,清军一路穷追,并向南疆各部下达檄文。南疆各部纷纷聚集起来,响应清军的号召,围堵达瓦齐。乌什维吾尔族领袖霍集斯和达瓦齐有一些交情,他接到清军檄文后也立即带领部众在各关口堵截,最终在乌什附近遇到了达瓦齐。达瓦齐的部众不断逃散,现在仅仅剩70多人。霍集斯将他引到城内,用酒肉招待,待到喝醉后就绑起来献给了清军。如此,准噶尔汗国就宣告灭亡了。清军从出兵到胜利,只出兵5万,用时3个月,在军事上堪称奇迹。
西域再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战争结束后,乾隆皇帝决定对准噶尔进行分而治之,阿睦尔撒纳被封为双亲王、辉特汗,管理辉特部;车凌被封为杜尔伯特汗、班珠尔被封为和硕特汗、噶勒藏多尔济被封为绰罗斯汗。四部按照蒙古的制度,设置盟旗。如此,就打破了阿睦尔撒纳成为准噶尔大汗的企图,准噶尔汗国正式宣布解体,西域时隔1000年再次纳入到了中原王朝版图。这里提一下,以前发动青海之乱的罗卜藏丹津投靠了准噶尔,现在也被迫投降了清朝。乾隆皇帝念他曾经平定西藏有功,于是赦免其罪,但是将他软禁在北京,后来转移到蒙古。达瓦齐被押送北京后,乾隆帝赦免其罪,封为亲王,软禁在北京。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乾隆下令在伊犁立下《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和《格登山碑》,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两碑是新疆再次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

但是,乾隆的一系列措施又埋下了隐患。在军事布置上,乾隆将伊犁的军队大量撤回内地,只让班第带领500人驻守伊犁,另外少量军队驻扎在乌鲁木齐。由于清朝在伊犁驻扎的军队过少,使得清军无法对各部的叛乱进行有力的镇压。不久之后,阿睦尔撒纳就发动了叛乱,直到1757年才将之平定。清军攻克伊犁后,被以前的策妄阿喇布坦囚禁的大小和卓投降清朝,表示“我等情愿带领属下三十余户投降大皇帝为臣仆”,“若荷恩得回故土,情愿招服喀什噶尔、叶尔羌各处人众,同来归顺”。于是,清军让大和卓到南疆招降,小和卓继续扣留为人质。
不久,清军1400人进入南疆,在乌什击败黑山派,占领了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控制了天山南路。此事标志着南疆地区也纳入到了清朝的版图。不过,清军忽视了对大小和卓的控制,最终大小和卓在阿睦尔撒纳之乱后也发动了叛乱。最终到1759年,清朝才彻底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尽管西域的局势反复无常,但是清朝此次灭准噶尔汗国依然是彪悍史册的。西域自从唐朝中期(790年)之后就一直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占据,先后出现了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西辽、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准噶尔汗国等政权,直到1755年才再次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版图,中间有了将近千年的时间。因此,这次远征伊犁,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如果乾隆推迟消灭准噶尔,印度会纳入清朝版图吗?
题主这是什么意思?
一、是准噶尔有可能南下印度,然后清朝再通过覆灭准噶尔达到吞并印度的目的。
二、还是清朝暂停进攻准噶尔,而是直接南下进攻印度。
我认为这两种方法清朝都不会成功,都不会吞并印度。虽然印度在那个时候,是出于一个松散的国家联盟。
首先就是准噶尔根本就不可能南下,因此准噶尔与印度地区并不接壤,因此要到达印度地区必去还要沿路覆灭几个中亚的小国。但是这是不现实的,以为当时的准噶尔可不仅仅只需要面对清朝,但是的准噶尔还要面对的是一个极富有侵略性的俄国。
因此,有着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在两头准噶尔根本上就被限制死了活动那个范围。
如果是清朝暂缓攻打准噶尔而是直接南下印度,我认为这其实也是不太现实,先不说能不能征服印度,就单单是咱们从南边绕道经云南、缅甸绕道,这条补给线都能够拖死清朝,跟何况当时还有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扎下了根,所以这也基本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