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处置曹操的继子何晏时,司马懿暴露怎样的残忍?司马懿是怎么对何晏的?生前和身后的双重毁灭。何晏,是大将军何进的孙子,是曹操的继子,又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为妻,身份...
在处置曹操的继子何晏时,司马懿暴露怎样的残忍?
司马懿是怎么对何晏的?生前和身后的双重毁灭。
何晏,是大将军何进的孙子,是曹操的继子,又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为妻,身份尊贵。肤白貌美,是魏代最顶级的高富帅。但何晏作为清谈玄学领袖及司马氏的政敌,在史书上对于何晏的评价是相当的无能。
据资治通鉴记载,何晏因与曹爽等人勾结,夷三族。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魏纪七·邵陵厉公中》:戊戌,有司奏:“黄门张当私以所择才人与爽,疑有奸。”收当付廷尉考实,辞云:“爽与尚书何晏、邓飏、丁谧、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阴谋反逆,须三月中发。”于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并桓范皆下狱,劾以大逆不道,与张当俱夷三族。
同是资治通鉴记载:
晏等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
但是这会不会是司马氏对于何晏残忍的污名化呢?

西晋傅咸曾评论何晏道:“正始中,任何晏以选举,内外众职,各得其才,粲然之美,于斯可观”。这可是西晋司马氏当皇帝的朝代啊,这么赞扬司马氏昔日的政敌。
傅咸为官峻整,疾恶如仇,直言敢谏,曾上疏主张裁并官府,唯农是务;并力主俭朴,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他为何晏张目,应该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明代的思想家王夫之也认为:史书称何晏用人不当是司马氏对他的污蔑。何晏罢退的是阿附司马家的私门之党,升进的是效力于曹氏的人才。
史称何晏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傅嘏讥晏外静内躁,皆司马氏之徒,党邪丑正,加之不令之名耳。晏之逐异己而树援也,所以解散私门之党,而厚植人才于曹氏也。
何晏、夏侯玄、李丰之死,皆司马氏欲篡而杀之也。而史敛时论之讥非,以文致其可杀之罪,千秋安得有定论哉?
如此看来,司马懿怀欲篡之心,诛杀效忠曹氏的大臣并污名化是很有可能的。
夷三族加史书污名,司马懿真是何其残忍。
在处置曹操的继子何晏时,司马懿暴露怎样的残忍?
何晏是何进的孙子,他的母亲也被曹操纳入后宫,因此是曹操养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令何晏审理曹爽的案子,何晏彻查其党羽,司马懿看后说道:“参与的共有八族。”何晏当即列出丁、邓等七姓,司马懿说:“还没完。”何晏这才恍然大悟:“难道是说我吗?”司马懿点头应是,何晏被诛灭三族,杀人诛心不可谓不残忍!

曹操养子、神童何晏、傅粉何郎
1.曹操养子
曹操有个“好人妻”的名声流传千古,可是从某些方面来说,曹操其实是一个很负责的男人。
当年攻破邺城,为儿子曹丕娶袁绍儿媳妇甄氏为妻,后来曹丕以世子身份带着甄氏出席拜客,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就看不起甄氏的出身,不仅不拜,反而平视。

曹操听说后就为儿媳妇做主,严厉处罚了刘桢,准备将其处死,在他人求情之后将其治罪,罚为苦役。
其后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三国志·刘桢传》
相比之下,曹丕当上皇帝之后,不仅不封原配妻子甄氏为皇后,反而将其处死,其心胸远远不如乃父。
曹操的大度还体现在收养养子一方面,不仅对曾经的部将后人如此,对那些收入后宫的女人孩子也是如此。

曹真兄妹的父亲原本是曹操部将,为曹操展示之后,就被曹操收为养子,一直养在宫中,跟曹丕等人一起长大,因此在曹丕、曹叡在位期间,备受重用。
而秦朗、何晏则是因为他们的母亲,而被曹操收为养子。
有个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刘备的下邳被吕布偷袭得手之后,带着关羽、张飞投奔曹操,并跟随曹操攻打下邳。在途中,关羽几次三番向曹操求取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曹操虽然满口答应,但是后来发现杜氏是个大美人之后,又舍不得给关羽,自己将其收入宫中,关羽为此还差点行刺曹操,秦朗就是秦宜禄的儿子,跟随母亲杜夫人一起在曹操后宫中生活。

初,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於濮阳,时秦宜禄为布求救於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及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色,自纳之。后先主与公猎,羽欲於猎中杀公。先主为天下惜,不听。故羽常怀惧。——《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
相比起秦朗出身低微来说,何晏来头可就大多了,他的母亲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妇,可以说她的母亲在被曹操收入宫中之前,可比甄氏的身份还要高多了。
2.神童何晏
何晏七岁的时候,就有神童之名,因为其聪慧过人,备受曹操的宠爱,曹操多次表现出想要收他为儿子的想法。
何晏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

有人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何晏回答:“这是何家的房子。”
曹操得知这件事后,当即作罢,将何晏送回了何家。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
关于何晏说这句话的意思,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何晏表达了自己只想居住在何家的房子的意思,哪怕只有方寸之地,也并不稀罕住曹操的宫中,而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何晏认为他口气大,敢自己划地盘。

3.傅粉何郎
何晏的容貌极其俊美,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我想这也是他的母亲能被曹操收入后宫的主要原因吧。
魏明帝曹叡一直怀疑他脸上涂了一层厚厚的粉,可是何晏的母亲毕竟是曹操的妾室,何晏名义上也是他的长辈,所以,虽然曹叡一直不喜欢何晏,但在他没有犯错之前,也不好当面羞辱,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夏日的一天,烈日炎炎,魏明帝让人将何晏招来,并赏赐了他一碗热汤面,魏明帝就看着他吃,等着他脸上脂粉掉落,露出原型的时刻。
果不其然,没吃多久,何晏便大汗淋漓,迫不得已抬起袖子擦干脸上的汗水,可是令曹叡目瞪口呆的是,他脸上竟然没有脂粉被擦掉之后的丑态。
原来何晏天生就有这么好的皮肤,这就是“傅粉何郎”的由来!
当然,我之所以提到傅粉何郎,并不是为了讲他的貌美,而是这件事的背后,魏明帝曹叡之所以要这样对他,是因为曹叡对他的印象并不好,甚至到了厌恶的程度,他觉得何晏等人虚浮不实。
初,并州刺史东平毕轨及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皆有才名而急于富贵,趋时附势,明帝恶其浮华,皆抑而不用。——《资治通鉴》

被抑后又大兴大落
1.两朝被抑
曹丕从某些方面来说,是一个很容易意气用事的人,比如说羞辱投降的老臣于禁,令其惭愧而死。
这样的人,一般是比较重感情的,所以对于那些少年时期一起长大,又没有威胁的人来说,还是比较信赖的,最有名的莫过于曹真、夏侯尚等人。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在曹丕病重的时候封为辅政大臣,留给曹叡;夏侯尚也是自幼就跟随曹丕,一路平步青云,官至征南大将军、荆州牧。

夏侯尚娶了曹真的妹妹,也算是跟曹丕一起长大的德阳乡主,后来夏侯尚喜新厌旧,有了更宠爱的小妾,曹丕竟然不顾自己人主的身份,将夏侯尚的小妾绞杀,夏侯尚也因此悲伤致死。
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適室;適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三国志·夏侯尚传》
曹丕对这些一起长大的兄弟其实是不错的,哪怕是没有血缘关系,也算厚待,但是唯独何晏却是个例外,他甚至见到何晏,都不叫名字,而是以“假子”来称呼,算是当面羞辱了,这是为何?

原因只是因为何晏太过嚣张,无所顾忌,甚至穿的衣服都跟世子相类似,这让好不容易才当上世子的曹丕如何看得下去?
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何晏出身显赫,他的祖父是大将军何进,虽然早已经时过境迁,但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麾下不少人都是曾经的汉臣,也受过何进的恩惠,比如曹操的重要谋士荀攸就是受何进征辟入朝为官,在当时社会,也算是何家门生。

有这些人在,无论曹操是否宠爱,他只要不犯大错,都不会有性命之忧,反之,无论他做得再好,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不会升迁发达。
曹操也不知道是真心喜爱何晏,还是疼爱何晏的母亲,或者说是为了做给汉朝忠臣们看,他对何晏表现出非常喜爱的样子,并将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何晏,这些也都是何晏无所顾忌的原因。
因此,曹丕非常厌恶他,每次见到他,不仅不礼貌地称呼表字,甚至连名字都不喊,以“假子”来羞辱,可见在曹丕时代,何晏有多么不得志。
而在曹叡时期,何晏辈分高了一级,虽然曹叡为了笼络人心,也给他封了一些名义上的官职,但都是冗官,华而不实。
2.一飞冲天
好在曹丕、曹叡都不是长命的皇帝,两人在位期间一共不满20年,熬到了曹芳时期,何晏终于苦尽甘来,开始一飞冲天。

当然,并不是皇帝曹芳如何,才七八岁的曹芳懂得啥,是何晏跟辅政大臣曹爽对了眼了!
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临死前立8岁的曹芳为皇太子,曹叡死后,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开始,司马懿一心蛰伏,曹爽一手遮天,与曹爽关系好的何晏也因此一飞冲天,不断升官进职,一路升迁为为吏部尚书、侍中。

3.被灭三族
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兄弟陪同曹芳拜谒魏明帝高平陵之时,发动政变,曹爽被迫交出权利,司马懿掌控大局。
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懿让何晏负责审理曹爽的案子。
何晏是怎么选择的呢?
是要为曹爽尽忠,然后趁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是要向司马懿表忠心,彻底与曹爽一系决裂,大肆株连?

《魏氏春秋》中说的是他彻底查办曹爽党羽,目的是为了免除自己的罪责。
初,宣王使晏与治爽等狱。晏穷治党与,冀以获宥。宣王曰:“凡有八族。”晏疏丁、邓等七姓。宣王曰:“未也。”晏穷急,乃曰:“岂谓晏乎!”宣王曰:“是也。”乃收晏。——《魏氏春秋》
司马懿对何晏说:“参与此事的有八族。”
何晏一一列出丁、邓等七姓,司马懿说:“还有一个”。

何晏显然并非浪得虚名,他一听司马懿的意思,就懂了,说道:“难道还有一个说的是我吗?”
司马懿点头:“说的就是你!”最终将何晏夷灭三族。
在处置何晏之时,司马懿表现出了其非同一般的残忍,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无论什么原因,何晏之于司马懿,犹如砧板上的鱼肉,妖杀要宰都无可厚非。可是他先是给了何晏希望,让他以归附的身份为其审理曹爽,最终却无情地向他挥起了屠刀,可谓是“杀人诛心”。

后世对何晏的尊崇一般在于他的文学艺术上;而批判一般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好玄学,喜空谈,其二是趋炎附势。我个人对他的趋炎附势并不赞同,比较赞同王夫子的评论。曹爽主政,他不趋附曹爽难道应该依附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后,连曹爽都投降了,难道何晏还应该主动赴死?至于审案,曹爽主政近10年,满朝上下多少人算是他的党羽,可也只被何晏指出了7家无论如何难以幸免的,做主的无非看司马懿想要多少人死罢了!

而司马懿的残忍,却让人不敢恭维,不过是大势在手,愚弄他人而已。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中,很难找到比司马氏名声更差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