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夏又引申为夏天的“夏”?夏者霞也,袭啊切。啊为伟大美好的感叹音,即赞音。夏就是继承那个,是伟大美好的存在。宅兹中国以肇区夏是...
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夏又引申为夏天的“夏”?
夏者霞也,袭啊切。啊为伟大美好的感叹音,即赞音。夏就是继承那个,是伟大美好的存在。宅兹中国以肇区夏是联盟之主就位的表达,责有三音:有其位就有其责,居其位就是宅,就负其责。齐发宅音,静思自己之责也。不负责就是贼,贼寇奸宄,冦才是把人家的东西扣出来据为己有。贼夫人之子,就是对人家孩子不负责。中国为联盟之主所居之地,从无血统地域内涵,当时的联盟之主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中国类似今日联合国所在地,号为皇,帝,天子的联盟之主称王者,表达其王天下。天子公卿可以理解为联合国常任理事,联合国工作人员就是滑族骨干精英,因为他们住在联合国所在地,所以又叫中国人,简称国人。中国这个联合国辖区,美称夏区,中国夏区简称中夏。就如彩霞来自太阳的反射,中夏地区美好的面貌,是中国这个联合国治理的结果。所以除了历代天子京畿的所有中国辖区之人,都称之为夏人。各邦谓之诸夏,语言谓之夏言夏语。翻译谓之夏音释之,华夷译语后,才由华人代替了夏人,但是这个用法一直到民国新儒家。我们从上古到大清国人国姓国语不同,夏音夏文夏言夏语夏姓到华音华文华言华语华姓不变。今日的中文是夏文到华文来的,不信可以查看文字学简目,除了以邦号称人,我们统称只有中夏到中华,从来没有其他定语!



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夏又引申为夏天的“夏”?
最具权威的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夏”字为:“夏,中国之人也。”可见在汉代时,“夏”意指“中国”之人。


汉代的“夏”字字形有小篆,有隶书,其字形正是一个人的形象。突出的大眼,手足俱全。因此,“夏”字又引申为“大”的意思。夏族的人口众多,各方面的实力都远超于周边,因此被周边民族称作“大族”,也就是“夏族”,这或许就是“夏”字的本义。
此外,还有诸多的观点,如“夏”因古夏水而得名,因某种图腾而得名,因西方而有”夏“等等观点。
一般来说,探索“夏”这个字的本义基本上都会从夏字的字形上入手。“夏”这个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汉代的“夏”字是比较明确的,根据汉代的“夏”字,从东周时期的金文中又识别出了一些“夏”字。最早的,也是得到学界公认的“夏”字为秦景公(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时的秦公簋。
秦公簋铭文中的“夏”字

有学者认为这个字的字形来自夏朝时的一个君王,即“夏桀”。“夏”字所表现的正是夏桀被杀时的惨状。我们看一下这个字,既然汉代的“夏”字是一个人的形象,那么更早的“夏”字应该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而若是同样参考《说文解字》 :‘桀,磔也。’”

“磔”是古代时的一种酷刑,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据说这种刑罚在虞舜时期就有。
联系秦公簋铭文上的“夏”字,其形象正是一个断腿残肢的形象。夏桀,这位有名的暴君在夏朝灭亡之后便成了夏朝的代名词。按照这个观点,夏的本义指得是“桀”这位夏末君王。

然而,也有学者找到了商朝时期的“夏”字。商代“夏”字表现的是一个人在太阳下,举首望日。但是,商朝的“夏”字尚存在争议。同样具有争议的还有二里头卜骨上的一个“夏”字,一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在河南密县黄寨遗址发现的一个二里头文化灰坑中的一片卜骨上释读出了两个字,其中一个疑似为“夏”字。


可以看到这个所谓的“夏”字与商代的“夏”字确实较为接近了。这片卜骨上的“夏”字中也有表示人的部分。整片卜骨的意思为夏人从事捕猎的活动。
可以发现,尽管夏商时期的“夏”字尚存在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确认的最早的夏字,即青铜器秦公簋上的“夏”字,还是汉代的夏字,这些“夏”字在字形上都是人的形象,或人是这个字形的一部分,所以,我比较赞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即“夏”为中国之人,或者说“夏”在最初指的是某个区域的人,而这个区域在当时被称作“夏”。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