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走亲戚饭不吃水不喝、抽根烟就离开,“走场演戏”是为什么?现在人小气自私,你拎什么东西去,他依旧拎着你的东西来,一样不加丢在你家就走了,有些亲戚不走为好。...
在农村,走亲戚饭不吃水不喝、抽根烟就离开,“走场演戏”是为什么?
现在人小气自私,你拎什么东西去,他依旧拎着你的东西来,一样不加丢在你家就走了,有些亲戚不走为好。

话说不到一块,谈的都是收入,子女工作,很少实际的关心亲戚的身体,混得好的就是高谈阔论,钱挣得少的就是沉默寡言,多了攀比,少了亲近,现在走亲戚都成为了一种负担,礼轻的不敢送,礼重了自己腰包遭不住,所以现在年味也就越来越淡了。
都是走过场罢了,亲戚之间也没有了亲情和信任而言,甚至一年都不会联系,过年,邻里相亲的关系更是惨淡得令人心寒,皮笑肉不笑的那种。
没有以往的年味了,其实走亲戚吃个饭,好歹喝点,拉拉家常,多走心,现在年不像年。
亲情尚在,只是现在社会比以前太发达了,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在手机里都能实现,就是吃一顿饭,也都是相约定,路好车快,一会就到,一起招待多个亲戚。没有了以前的麻烦和打扰.是社会在进步。
过年我们几兄妹全部去看我们舅舅,说好了拿钱。拿东西不吃饭,舅舅看我们每个人都拿钱拿东西,非得留我们吃顿饭再走,看望一下亲人聊会儿天唠唠嗑,不一定要吃东西,现在谁家都不缺吃,前辈们的想法就是,水,你都要喝一口才让走。
不喜欢留宿亲戚家,也不喜欢去亲戚家吃饭,麻烦,吃不了多少,还要去陪聊天,而且不是很熟,我舅舅他们长年在外打工,长大也就见见面,不熟,长大了就年年要来往,每年生日都要去,每年逢年过节要去礼,平时吃来吃去,感觉舅舅舅妈也不太喜欢我,娘家妈妈他们自己来往那就好了,还有自己的弟弟,明明是说姐妹之间有伴,结果是弟弟有事就来,没事报警都找不到人,还要女儿一直贴娘家给她们补贴儿子,孩子是她们愿意生的,怎么感觉是我这个姐姐在养弟弟,留守儿童,父母在外面打工,10几年不回来,自己做饭弟弟吃带他读书,洗衣服,出来了自己带他做生意,现在影子都看不到,所以自己选择生一个孩子,自己多留养老钱,父母过世和娘家一刀两断,不来往,父母在少来往,毕竟父母对自己不好,还是自己把自己家过好。

过年把人过烦了,亲戚你走他,他回礼,过完年礼品一大堆,吃不了都浪费了,而且给人造麻烦,家家吃的都是一样的,最好是各过各的年,和老人儿女团圆,拉家长,说说话,热弄一下就好,亲戚朋友问候一声就好,双方都不麻烦,多省心。
走亲访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责任让它发扬光大、经久不衰,纪承好、传承好,让它永不变色、永放光芒。亲情能滋润人的心田,使生命之舟洒满阳光;它是一种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深厚的情感,它可以冲破时间的阻碍,让两颗心紧紧相拥。走亲访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责任让它发扬光大、经久不衰,纪承好、传承好,让它永不变色、永放光芒。亲情能滋润人的心田,使生命之舟洒满阳光;它是一种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深厚的情感,它可以冲破时间的阻碍,让两颗心紧紧相拥。

以前有钱才像样的过年,现在有钱天天过年,以前做客拉家常,讲情义,如今到亲戚家不认识几个人,大家各人拿个手机,没话题。敬老给个红包就是了,以前一代亲,二代表,三代过后断未往了,如今一不亲,二不往了。
主要是现在没时间,交通又方便,所以就一天多去几家,就没时间吃饭留宿了。
我记得小时候和小叔两人走亲戚,赶早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半天,等到亲戚家都中午了,吃完中饭,下午去另外一家更远的亲戚,走到就要吃晚饭了。
人也累得不行,不吃饭没力气骑回去。
大晚上的不留宿骑回去得天亮吧。

现在礼品都不送那么多,因为送去长辈不一定喜欢,都送钱了。
但年年送了,不去还是个心事,长辈还记得,某某今年还没来。
确实是个负担。
现在农村变化很大,大部分都修了公路。都有班車来往。私人都有三轮车和电动车。走亲戚一般都不远。现在大部分都不吃飯了。除非是春节期间。农村里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偶然回去探望也是来冲冲去冲冲。人情世故也慢谈薄了。
越来越是一种敷衍的形式,没有交流、没有感情、没有共同语言,多的是攀比!
在农村,走亲戚饭不吃水不喝、抽根烟就离开,“走场演戏”是为什么?
现在农村走亲戚,有些人是前脚刚进门,转身就要走了。农村走亲戚,可以不留下来吃饭,但如果果盘都没上,就要离开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进门后主人都会上果盘,倒茶,递烟。这几道礼仪到了,就说明主人是比较热情好客的。在当地农村有句话叫“到他家,茶都没得喝”,就是主人不热情,不懂礼仪。客人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喝茶了,会抽烟的人接了主人发的烟就代表客人的礼仪也到位了,来拜访过了。茶水比较烫,比较赶时间的人,一般不喝茶,更不会吃饭住宿,接了烟也代表客人的礼仪到位了。现在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赶场子”式的走亲戚也很常见了。
1、春节假期有限,走亲戚就像赶场子一样。
在昕瑞生态当地农村,大年初一要到同宗同族的人拜年。在我们村50多户都是同一个姓氏,都是同宗同族的人。按照当地农村习俗,大年初一要给同村的人拜年。现在农村的自建房比较散落,先不说拜年要多少时间,单就走路每户都要走遍都要两三个小时。如果到邻居拜年,进门后一起坐下来聊聊天,最少要五六个个小时。现在在本村拜年大部分是进门问好后就离开了,时间短,户数多,又是散居不集中,开车又不方便因为每家每户都要去拜年,一般都是走路去。在大年初一同村人拜年都是不吃饭、不留宿、会抽烟的人接了烟就算来拜年了,也就是农村老人常说的“礼数到了”。这种赶场子式的拜年,当地农村叫“点火”,刚来就走,匆匆忙忙。走亲戚也一样,大年初一到村里拜年,初二回娘家,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初四初五就要开始踏上返回城市的路程。短短四五天,农村的七大姑八大姨,母舅老表都要登门拜访走亲戚,时间很紧迫,只好像赶场子一样才能每家每户都去拜年。这不是“赶场演戏”,的确是时间来不及,无奈之举。
2、在有些亲戚拜年是不会留下来吃饭。
一般母舅老表、七大姑八大姨的至亲,还有路途遥远的亲戚是会留下来吃饭。爷辈的亲戚,一般留下来吃饭。用句农村俗语概括“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了了”。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家人,都两三代了,亲戚关系稍微弱些,一般不会留下来吃饭,甚至有些年轻人都不去走亲戚,一是时间紧没这么多时间,还有就是几代人之后,亲戚关系淡了些。
3、现在农村交通方便,走亲戚不留宿不吃饭是很正常的现象。
在以前农村,到处是泥巴路,交通不便。小时候我就喜欢在舅舅和姑姑家留宿。那时交通不便,过年期间,又经常是雨雪天气。一般到姑姑家最少得住上两三天,住的时间越长,姑姑也更高兴。姑姑家住了几天又去舅舅家住,一直住到临近开学。那时的亲戚家最少会准备两三个客铺,专门提供给亲戚朋友留宿的。现在交通方便了,村村通了水泥路,很少人在走亲戚时留宿。现在很多人不但不住宿,留下来吃饭的人也很少了。
4、现在的亲情关系更淡了些。
现在很多人认为留宿、一起吃顿饭是麻烦亲戚朋友。其实在农村,很多人更愿意看到亲戚朋友留下来吃顿饭,留宿,认为是肯留下来吃饭是比较看重这份亲情。现在的亲情关系没有以前好,有些人走亲戚更像是完成任务。不走亲戚,别人会说不懂礼仪礼节。去走亲戚,就匆匆忙忙,茶水都没喝就走了。
结语:现在走亲戚,主要是假期时间短,时间紧迫,不得不“赶场子”走亲戚。还有现在的亲情关系,发生了变化,比以前更淡了。
以上是昕瑞生态的看法,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欢迎关注昕瑞生态,专注解答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