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明朝朱瞻基皇后是谁(明朝朱瞻基皇后是谁)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2-21 06:00:24 浏览量(来源:小姚

    [摘要]“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朱瞻墡,是仁宗第五个儿子,嫡出。素有“贤”名,历经七朝,由于其嫡出的身份以及其贤的名望,先后三次在国无长君的情况下,而...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朱瞻墡,是仁宗第五个儿子,嫡出。素有“贤”名,历经七朝,由于其嫡出的身份以及其贤的名望,先后三次在国无长君的情况下,而被强行议储。身处风波中,仍能守住本心,小心应对,遵礼法,远嫌疑,赢得皇室的尊敬。故也是明代最后一个能对朝政具有有效影响力的藩王,可以称得上是“最牛皇叔”。他历经七朝而不衰,三次与皇位失之交臂,不但没引起新皇猜忌,反而享受藩王最高礼遇,以73岁高龄善终,成为朱棣最长寿的孙子。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朱瞻墡虽然没有建立丰功伟业,却能在数次流言蜚语,以及争夺皇位的血腥厮杀中保全自己,不得不称之为高人。

    其实,所谓的三次与皇位失之交臂,也可以称之为,三次飞来横祸,因为当皇帝并不是他的本意,但造化弄人,每一次他都被推倒风口浪尖,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他的一生可谓如履薄冰,除了依靠装怂、示弱等基本操作之外,他还有着逆天的政治谋略,高深的政治眼光,以及劝皇帝挖绝户坟、敲寡妇门等下三滥手段。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他这三次飞来横祸,全面解读一下朱瞻墡这个人,当然了在说这些之前,我们还要先说一下他的基本情况。

    01朱瞻墡其人

    朱瞻墡(后来的襄宪王)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个皇子,出生于1404年4月4日(永乐四年),当时他的爷爷朱棣已经在四年前登基为帝。

    而朱瞻墡的母亲是朱高炽的正妃张氏(后来的皇后),张氏一生共为朱高炽生下三个儿子,也就是嫡子,分别是大儿子朱瞻基(后来的明宣宗),三儿子朱瞻墉(后来的越王),五儿子朱瞻墡。

    所以朱瞻墡属于嫡子,而嫡子在理论上,是拥有皇位继承权的,之所以我们要说这一点,是因为后面的事情,都与朱瞻墡嫡子的身份有关。

    不过,朱瞻墡虽然有嫡子的身份,在最开始却没有任何机会,因为他的大哥嫡长子朱瞻基,实在太优秀了,朱瞻基的璀璨光芒,碾压了他的所有弟弟。

    就连朱棣都格外喜欢朱瞻基,某种意义上讲,朱棣能选择朱高炽作为皇位继承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瞻基这个“好圣孙”。

    事实上朱瞻基也确实是个好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他为大明江山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也是继朱元璋、朱棣之后,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只不过相对短命,也因此引发了后来的混乱局面。

    那我们接着说朱瞻墡,正因为有了朱瞻基这样的哥哥,所以朱瞻墡压根就没有争夺皇位的心,一直想做一个逍遥王爷。

    虽然朱棣夺权以后,明朝的王爷没有了军权,但物质生活还是非常丰富的,可谓地位尊崇,生活无忧无虑,所以后世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时,有一条就是被宗室拖垮的。

    时间来到公元1424年8月12日(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好圣孙”朱瞻基自然被封为太子,而朱瞻墡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了襄王,虽然此时他已经21岁,却没有去封地,继续在京城闲逛。

    但朱高炽却没那么好运,当了皇上不足十个月后,就在公元1425年5月29日(洪熙元年)去世了,年仅48岁。

    这时候皇位自然是太子朱瞻基的,但由于之前南京频发地震,所以朱高炽就派身为太子的朱瞻基坐镇南京。

    这也就导致了,朱高炽病亡时,朱瞻基并没有赶回北京城,但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张太后密令朱瞻墡监国。

    虽然有着短暂的权力巅峰,但包括朱瞻墡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他只不过是在替朱瞻基看家,时间到了还得物归原主,所以这一次监国并没有什么。

    也正是因为朱瞻墡对权力的无所谓,所以一年后的1426年(宣德元年),当他的叔叔朱高煦谋反,朱瞻基率军亲征时,命令朱瞻墡监国,朱瞻墡也光荣的完成了这次任务。

    随后朱瞻墡又在北京城里闲逛了三年,时间来到公元1429年(宣德四年),朱瞻墡终于前往了自己的封地长沙,这一年他26岁,在长沙过起了他潇洒王爷的生活。

    02第一次飞来横祸

    本来,朱瞻墡在自己封地玩得挺好的,并且贤名在外,也算是名利双收,可就在他到达长沙封地的第六年,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把他卷入了风口浪尖。

    那是公元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朱瞻基突然去世,年仅38岁,本来这也没什么,可关键的是,朱瞻基的子嗣很少,只有两个儿子,并且年龄偏小。

    皇长子也就是太子朱祁镇,当时只有9岁,皇二子朱祁钰更是只有8岁,正常情况下,太子朱祁镇继位没有任何疑问。

    但这时候,不知道是谁放出了风声,说主少国疑,必生事端,毕竟朱棣当年欺负朱允炆的靖难之役,还历历在目,谁也不想再发生一次这样的事情。

    那谁最合适呢?这时候大家就想到了朱瞻墡,因为朱瞻墡是朱高炽的嫡子,并且刚刚32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候,而且他还有贤王的美称。

    所以,一时之间所有流言蜚语都出来了,朱瞻墡远在封地,竟然在京都被传得沸沸扬扬的,这绝对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不过还好,此时太皇太后张氏这根定海神针站了出来,她召集群臣入殿后,当众称呼朱祁镇为新皇帝,有了张氏的呼声,群臣立即下跪,三拜九叩,算是承认了朱祁镇这个新帝。

    至于朱瞻墡,为什么会被传为皇储热门人选,有人说,是张氏想让自己的儿子朱瞻墡登基,所以事先放出消息,看群臣的反应。

    还有人说,朱瞻墡本身就有当皇帝的野心,这才特意放出消息,让张氏以及群臣知道,进而试探各方的反应。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次危机算是被张氏给化解了,如果说这一次,朱瞻墡有母亲的庇佑,那他的第二次危机,只能独立面对了,并且他还要做出选择。

    03第二次飞来横祸

    时间来到十四年后,在公元1449年9月1日(正统十四年),朱祁镇被瓦剌军队俘虏,一时之间,朝野震动,人心惶惶。

    为了防止明朝被瓦剌所要挟,所以朝臣一致决定,拥立新君,那此时的太子朱见深刚刚2岁,所以又遇到了主少国疑的问题。

    并且这一次,要比上一次更严重,因为大明急需一位明主站出来,解决眼前的困境,于是关于皇位继承人,又出现了两个候选人。

    一个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朱祁钰此时正在监国,自然是有力的竞争对手;另一个就是朱瞻墡,之所以又把他提了出来,主要是因为孙太后的私心。

    此时朱瞻墡的母亲,太皇太后张氏已经去世多年,所以后宫的事情,由孙太后主事,而朱祁钰并不是孙太后的亲生儿子,并且朱祁钰的生母还在。

    所以,如果选择朱祁钰登基为帝,那孙太后的地位很可能不保,所以孙太后就想到了自己这个小叔子,连忙宣召小叔子进京。

    朱瞻墡接到宣召之后,可是吓得不轻,因为一个处理不好,就容易惹来杀身之祸,那两个人,一个是朱祁镇的儿子,一个是朱祁镇的弟弟,哪个都比自己有资格。

    加上朱瞻墡无意争夺皇位,所以他根本不想趟这次浑水,但孙太后发来宣召,他又不得不有所表示,于是思来想去,他给孙太后写了一封回信。

    在信中,他首先表达了自己无意争夺皇储之心,同时他还建议由太子朱见深继位,朱祁钰继续监国,然后立即派人想方设法营救朱祁镇。

    可以说,这封回信滴水不漏,也正是这封信救了他,因为还没等他的信到达京都,朱祁钰就已经登基为帝了。

    原来,孙太后在给朱瞻墡发出宣召不久,再次跟群臣商量,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由朱祁钰继位,于是孙太后与朱祁钰约法三章之后,就让朱祁钰继位了。

    话说,这个孙太后真的很坑小叔子,如果朱瞻墡兴奋的来到京都,那他绝对摊上大事了,很难独善其身。

    不过这一次朱瞻墡,还是凭借政治智慧,躲过了这个坑,如果说这个危机,需要朱瞻墡选择的话,那接下来的第三个坑,更是凶险异常,因为是直接要命的。

    04第三次飞来横祸

    这一次,时间来到了八年后,公元1457年(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朝臣们又开始讨论起继承人问题,这一次更尴尬了。

    我们之前说过,朱祁钰在登基时,与孙太后约法三章,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深继续担任太子,将来的皇位,还要回到朱见深手中。

    虽然,在登基前朱祁钰答应得好好的,可真等到当了皇帝,他却不这么想了,毕竟如果最后自己的儿子不能当皇帝,自己只相当于帮哥哥朱祁镇看家。

    加上在朱祁钰登基的第二年,朱祁镇就被瓦剌放了回来,而朱祁镇被放回后,并没有享受到太上皇的待遇,反而直接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之中。

    这绝对是一种大仇,如果将来朱祁镇的儿子登基了,那自己的后人必然遭到报复,所以朱祁钰在登基三年后,就废掉了朱见深太子的身份,而是立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朱祁钰这次改立太子,时任皇后汪皇后站出来反对,但是朱祁钰已经铁了心,直接废了汪皇后,立朱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

    可朱见济明显没有太子命,当了太子一年后,就早夭去世了,从那以后朱祁钰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再也没有生出儿子,因此等他病重后,自然也就没有了继承人。

    那朱祁钰没有后人,自然只能从别的宗亲中选择,如果选择朱祁镇,那这些当初拥护朱祁钰的臣子,势必会遭到清算,如果选择朱见深,那效果也差不多。

    所以,当时有一些臣子决定拥护朱瞻墡,但要在这里说明的是,朱瞻墡并没有参与其中,也没有深处京中。

    就在众臣子犹豫不决时,朱祁镇在石亨等人的拥护下,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又重新继位当了皇帝,那当了皇帝后的朱祁镇自然要进行清算。

    要知道他在被朱祁钰囚禁起来的这七年,过得是相当悲惨,所以他很快就把朱祁钰的帝号给废了,朱祁钰降为郕王,随后朱祁钰就离奇病亡了,朱祁钰的众多妃子,除了被废的汪皇后外,都被勒令殉葬。

    而朱见济的生母,杭皇后由于已经死了,所以算是暂时逃过一劫,否则朱祁镇绝对会把杭皇后挫骨扬灰,因为毕竟她的儿子,顶替了自己的儿子做太子。

    那收拾完了朱祁钰和他的后宫,朱祁镇自然要开始收拾朱祁钰的那些宠臣了,首当其冲的就是于谦、王文,他俩很快就被处死了,处死的理由之一,就是意图迎接外藩之子入嗣。

    而这个外藩指的就是朱瞻墡,那么此时朱瞻墡也面临他人生中的最大危机,但好就好在,朱瞻墡这个人非常圆滑,在朱祁镇被囚禁期间。

    他曾多次上书给朱祁钰,请求朱祁钰善待朱祁镇,这不禁给朱祁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同时在当年朱祁镇被俘后,他还坚决推辞了继承皇位的建议,并力主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帝。

    所以两样加了起来,朱祁镇并没有立即发作,而朱瞻墡随后在按照朱祁镇的要求,进京面圣后,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建议朱祁镇毁掉杭皇后的寿陵。

    对杭皇后恨之入骨的朱祁镇,正有此意,只是无法开口,见朱瞻墡主动建议了,非常满意,立即派兵毁掉了寿陵,而杭皇后一生只有朱见济一个儿子,还早夭了,这次被毁陵也就相当于挖绝户坟。

    那朱瞻墡也因为这一系列的操作,并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优待,朱瞻墡在长沙的封地,被改到了襄阳,就这样朱瞻墡继续潇洒的过起了王爷生活。

    时间来到七年后,公元1464年2月23日(天顺八年),再次登基为帝的朱祁镇去世了,这次继承皇位的,就是当年被朱祁钰废了的太子朱见深,不过此时朱见深已经改名为朱见濡。

    此时,对于朱瞻墡来讲,危机又来了,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朱祁镇对他礼遇有加,但朱见濡到底会怎样,他也不清楚。

    于是,他连忙向朱见濡表忠心,在他看来朱见濡肯定也对朱祁钰恨之入骨,可朱祁钰已经被朱祁镇打压得差不多了,他就在唯一活着的朱祁钰废皇后汪氏身上打起了主意。

    他建议朱见濡,将已经降为郕王妃的汪氏,以及汪氏的女儿,进行治罪,把她们俩撵出郕王府,这个主意非常损,所以也叫敲寡妇门。

    可朱见濡是一个性格宽厚的皇帝,所以他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让朱瞻墡放心下来,既然朱见濡对敌人都如此宽和,那自己肯定能安度晚年。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朱瞻墡此后非常平稳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最终在公元1478年2月18日(成化十四年)去世,称得上寿终正寝。最牛皇叔不是开玩笑的,朱瞻墡,一辈子没当过皇帝,但却干了不少皇帝干的事情,在他的晚年,明英宗礼遇有加,就连明英宗都不再自持皇帝的身份,而是以侄子的身份面对朱瞻墡。

    朱瞻墡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弟弟,不是什么同父异母,就是一个母亲生的,生母乃是明仁宗的张皇后。

    在朱棣驾崩之际,天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荡,朱棣之子朱高煦、朱高燧蠢蠢欲动,想要夺皇位。

    明仁宗残病之身,为了主脉和儿子们不被“虐待”,毅然登基,明仁宗的登基,只是稳定了一定时期的大明,在几个月后他驾崩、大明再次处于混乱。

    所幸的是,明仁宗的儿子们都成长起来了。

    首先是太子朱瞻基,随军过北伐,又有监国的经验,在乱局中有着能力即位。

    不过光是朱瞻基还不够,公元1425年,苟延残喘的明仁宗龙驭宾天,他的兄弟朱高煦、朱高燧因为他的仁慈之心仍旧势力强大,贼心不死,朱瞻基面临着皇位被夺的危机。

    所以这个时候,朱瞻墡就被派上了用场。

    在明仁宗驾崩之前,便提前发了命令让朱瞻基从南京返回北京,明仁宗时期,他想要一改父亲迁移国都到北京的举措,将大明首都继续搬迁回南京,因此让朱瞻基在南京监国。

    不过在朱瞻基返回北京之际,困难重重,一不小心,就有难以预料的事情会发生,所以北京也同样需要有人监国。

    对于张太后而言,朱瞻基是自己的儿子,朱瞻墡也是,所以让朱瞻墡在北京监国,这算是做了两手准备。

    在大明初,说是监国,权力实则远超太子,朱标当年监国、朱高炽当年监国,权力都不下于一位皇帝,所以朱瞻墡一监国的时候,整个朝堂自动转换成辅佐皇帝的模式,也是这个监国的经历,给朱瞻墡人生里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不久之后,朱瞻基安全归来,朱瞻基和朱瞻墡兄弟二人感情很好,而朱瞻墡不是什么野心家,他有着很高的政治能力,却没有想过争权夺利,这就好比当年唐玄宗与其兄长李成器一般的关系,兄友弟恭。

    朱瞻墡等同于朱瞻基的一道防线,朱瞻基登基数年后,才把朱瞻墡安排到湖南长沙就藩,一开始时局不稳,朱瞻基很需要人才,所以把朱瞻墡留在身边,由此也反映了朱瞻墡是具备一定的能力的。

    在朱瞻基去世后,朱瞻基长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朱瞻墡也因此升格为“皇叔”,乃是当今天子的叔叔。

    朱祁镇第一次登基时,做人做事较为稚嫩,其中就有因为宦官玩乐导致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也是大明的转折点,明英宗朱祁镇被擒,北方草原以皇帝为人质逼迫大明,大明顿时乱成一锅粥。

    要人稳定大局,这是必然的。

    于谦再厉害,他也只是臣子,皇帝这东西,只能朱家人来做,在一开始,孙太后还没有想到让朱祁钰来做这个皇帝,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当年监过国的老皇叔:朱瞻墡。

    危难之下,朱瞻墡自然要进京帮助家人渡过难关。

    这位皇叔当时的号召力很强,因为人缘好,脾气好,朱瞻墡有着“贤明”的称呼,换个角度来说,孙太后想要朱瞻墡来当这个皇帝,不仅仅是适合,也是当时的人心所向,比起朱祁钰,朱瞻墡显然稳重多了。

    不过于谦当时支持的是朱祁钰,于谦站在礼法的角度来看,如果立了朱瞻墡,那么麻烦事未来将会很多,而且于谦需要的就是一个态度,他不在乎皇帝是不是强大,他需要的是有一个皇帝在明面上,然后自己力挽狂澜。

    幸好朱瞻墡也是看明白了这个问题,没有顺着大家的意思走,不然大明将会产生分裂。于是乎,朱瞻墡建议孙太后听于谦的,把朱祁钰立为皇帝,以此来打消草原对大明的威胁,而自己则是能帮就帮,不能帮就回家待着。

    就这样,朱祁钰登基,帮助大明做过渡阶段,而朱瞻墡,虽然历史没有明确记载,但这个时候的他在京城帮助朱祁钰处理了一系列事务,当年监过国的实力就展现出来了,再之后,便是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解除了国家的危机。

    北京保卫战后,便是明英宗回归之事务,草原看拿大明无果,而中原王朝恢复力惊人,若是全力恢复,很快就会以明英宗为理由杀上草原。所以出于阳谋和外交,瓦剌向大明表示,要把大明的太上皇朱祁镇送回北京。

    瓦剌此举的意义很明显,他们知道中原王朝讲道德礼法,把朱祁镇送回来,中原王朝不可能拒绝,而朱祁镇可不是省油的灯,回来之后,不可能真的闲着,要做的事情,首先肯定是夺回皇位。

    事实也是如此,很多事情,都如瓦剌所想。

    所以在明英宗回来后,朱瞻墡多次向朱祁钰表示,要对太上皇礼待,千万不要在道德上遭受骂名。

    言外之意其实就是,让朱祁钰用人性化的方法善待朱祁镇,不要闹出内部斗争,若是争权夺利,大明就会虚弱,就会中了瓦剌的下怀。可惜朱祁钰没有听,而且还一步步地想把自己的长子立为太子,本来说好的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做储君被违背了。

    久而久之,被“囚禁”的朱祁镇愤怒无比,对于弟弟朱祁钰,他没有了感情,随后便是一系列支持明英宗之人,一同发动了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处死,朱祁钰卧在病榻,也将要死去,大明的变故来得很快,让人没反应过来。

    夺门之变是幸也是不幸,幸运的便是速度很快,没有拖泥带水,瓦剌没有机会趁虚而入,不幸运的是,朱祁镇开始改变,做人开始冷血。

    这场政变,也成为了明英宗滥杀的乐园,百般猜忌的他还对自己的皇叔朱瞻墡产生了怀疑和怨恨,原因无他,朱瞻墡当年就是支持朱祁钰登基的主要人物。而且朱祁镇还听说当年朱瞻墡差点登基,于是乎他也想着对自己的皇叔出手。

    可一次偶然让明英宗知道了当年朱瞻墡是主动拒绝皇位,这件事情才让明英宗知道错怪了皇叔,便设宴款待皇叔。朱瞻墡面对明英宗的邀请,自然是欣然前往,其实叔侄到了这个地步,也该见一面,看看以后的关系该怎么走了。

    朱瞻墡依旧是那么会做人,该遵守的礼法还是遵守,没有逾越,明英宗看得出自己的这个皇叔为人克制,没有因为自己的示好而飘飘然,也是这种状态,让明英宗彻底认同了这位皇叔,在和朱瞻墡对谈时,明英宗表示他只是侄子,不是皇帝。

    而朱瞻墡也没有虚伪,该给朱祁镇的建议还是给,朱祁镇也很给面子,一一都听了进去。从此之后,朱瞻墡经常被朱祁镇请到北京吃宴席,每每结束,朱祁镇都要亲自送朱瞻墡到城外,在这件事上,可以看得出朱祁镇对这位皇叔的确是真心的,偶尔回想,这位皇叔的人生经历也是足够精彩,让人不禁回味。

    被称为最强皇叔,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在朱棣进行了大肆的削藩之后,大明亲王几乎成了吉祥物,而像朱瞻墡一样数次问鼎大明权力顶峰的王爷可是少之又少,最重要的是,他还忍得住,没有逾越界限。

    所以这位皇叔在大明乃是传奇,也是宗室们膜拜的榜样,最强皇叔可能在历史的对比下并不强,但做人那是真的很睿智。

    综上所述,朱瞻墡一生共经历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七朝,并且在其间还三次卷入皇位争夺之中,能够独善其身,绝对有着特殊的本领,所以才称之为明朝最牛皇叔。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他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的亲弟弟,是明朝最会自保的人。他3次被推上皇位,3次全身而退,历经7朝,享藩王的最高礼遇,高寿而终。他曾提议掘皇后坟,当朝皇帝拍手叫好:“好,挖!”



    他就是朱瞻墡,又被称为明朝“最牛皇叔”。


    他是朱棣的孙子,父亲是朱高炽,母亲是张皇后,在家中兄弟排行中,他排第五。


    1424年,18岁的朱瞻墡,被爷爷朱棣册封为襄王。此时,朱棣钦定的太子,是父亲朱高炽,而朱棣中意的皇位继承人,是哥哥朱瞻基。


    朱瞻基是皇太孙,自小备受宠爱。


    朱瞻墡也受宠,但从排行来看,皇位似乎与他没有半点关系。


    可命运就是眷顾他,给了他无数次当皇帝的机会,但朱瞻墡不仅一次都没争取,反而跑得特别快,好像皇位是烫手的山芋一样。




    临危受命,2次监国


    按照明朝的规矩,非储君不可监国。


    朱棣很喜欢皇太孙朱瞻基,便时常让他监国。而对于朱瞻墡而言,哥哥地位稳固,自己只要当个安稳的藩王,过逍遥日子即可。


    但变故总是来得很突然。




    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登基,立儿子朱瞻基为太子。


    之前,朱棣为了守国门,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但南京还有很多遗留问题,比如,中央机构突然搬迁,南方权贵和地方豪强都需要安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朱高炽不顾大臣劝阻,执意把太子朱瞻基派去了南京监国。


    在朱高炽的计划内,他希望儿子在外建立功勋,回来后就能稳坐皇位。


    但他低估了自己的身体,称帝不到1年,他就重病不起,突然去世。


    此时,朱瞻基还在南京,收到消息,火急火燎往回赶。但此时,汉王朱高煦想要夺位,预谋半路截杀朱瞻基,自己当皇帝。


    而更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国不可一日无君。


    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没回来,此时,国家朝政,谁来处理?




    荣登为太后的张皇后,当机立断,定下了自己的五儿子,也就是本文的男主人公——襄王朱瞻墡。


    大学士杨士奇记载:“仁宗宾天,夏忠靖公受顾命。时宣宗为皇太子,监国南京,中外汹汹,有汉庶人之忧。太后以公东宫旧辅,凡军国事悉命公裁处。公密谋急迎驾还京。驾将至,群臣出迎,太后密命公留佐襄王监国。


    为了稳固朝堂,张太后做了2件事:


  • 第一,封锁朱高炽的死讯,暗中通知太子朱瞻基回北京。


  • 第二,授意襄王朱瞻墡监国,处理国家朝政。


    张皇后有3个亲儿子,当时,除了朱瞻墡,还有三儿子朱瞻墉也在京城。但太后没有选择朱瞻墉,可见,襄王朱瞻墡应该有过人之处。


    不过,说实话,张太后的处理方式,并不高明。




    在明朝,“监国”非储君不可为,此外,藩王有自己的领地,若是再监国,极有可能威胁皇位。


    另外,此举极容易引起朱瞻墡兄弟不和。


    不过,事急从权,当时可能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不久,朱瞻基逃过汉王追杀,回到北平登基称帝,而朱瞻墡则退回藩王的位置,开开心心当自己的逍遥王爷。


    朱瞻基没有对五弟表示任何怀疑,甚至非常信任他。


    后来,朱瞻基决定平定汉王之乱,再次任命朱瞻墡监国。




    朱瞻墡恪守本分,遇到机密的事,都会快马加鞭,请示朱瞻基,只有最着急的事情,需要马上做出决断的时候,他才会表达自己的态度。


    《明史》宣德元年八月,宣宗平汉,命郑、襄二王居守。


    朱瞻基大胜归来,将2岁的长子朱祁镇立为太子,并将弟弟朱瞻墡的封地改为长沙,自此,藩王各就各位。


    按照历史的发展,朱瞻墡的一生,应当和皇位无缘。


    但事实上,他却实打实卷进皇位风波整整3次。


    按理说,卷进皇位风波,要么功成名就,要么舍身成仁,但朱瞻墡每一次都安稳下床,保住了一生的荣华富贵。


    他是怎么办到的?




    第一次皇位之战,上奏表示自己“无德无能”


    公元1435年,朱瞻基突然驾崩,年仅38岁,此时,太子朱祁镇只有9岁,还是个智力、身体的发展都略慢于同龄人的孩子。


    这样黄口小儿,要怎么当皇帝,治理国家?


    就在这特殊时期,有人提出,应当采取“兄终弟及”的方式,让湘王朱瞻墡登基为帝。甚至有传言,这是张太后的意思,毕竟,襄王朱瞻墡可是她的亲儿子,文才武略不输朱瞻基。


    一时之间,大臣们诚惶诚恐,也不拥立太子了,而是明哲保身,等着太后发话。




    此时,只要张太后有意拥立儿子朱瞻墡,这皇帝之位,大概率就要落到朱瞻墡的身上。


    但最后,张太后诏令群臣,直接指着朱祁镇说:“这就是大明的新天子!”朱祁镇这才坐上的皇位。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而远在长沙的朱瞻墡,也听闻这一风波,他连忙上奏,表示自己无德无能,不敢觊觎皇位。


    等他的诏书送达京城时,朱祁镇早已登基。


    虽然叔叔没有觊觎皇位,但朱祁镇还是有所怀疑,便下令,将他的封地从长沙,改为襄阳。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太皇太后张氏下的命令,毕竟,她活着时,军政大权都把握在自己手里,一直到张氏去世,明英宗朱祁镇才掌控皇权。


    对于迁移的安排,朱瞻墡没有丝毫怨言,乖乖去了封地,并且尽可能少参与朝政,关起门来,依旧过着逍遥王爷的生活。




    第二次皇位风波,滴水不漏,不得罪任何人


    自从太皇太后去世,朱祁镇就仿佛脱缰的野马。


    他想当战神,一心效仿太爷爷朱棣、父亲朱瞻基北征。结果,这一北征,就在土木堡一战中被瓦刺俘虏走。




    堂堂大明朝的皇帝,居然成了瓦刺的人俘虏,这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当时,瓦剌太师也先,想要用朱祁镇的性命要挟大明朝给钱赎人。但孙太后(朱祁镇的亲生母亲)一口回绝:“别想威胁我大明!”


    此后,孙太后带着群臣,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商议另立新帝。


    那么,到底拥立谁当皇帝呢?




    此时,已经成为皇叔的朱瞻墡,再一次被推了出来。


    他是先皇朱瞻基的胞弟,也是正统嫡出,素来有贤德的名声,在宗室之中也有很高的威望,是成为新皇帝的最好人选。


    这是朱瞻墡距离皇位最近的一次,但得知消息,朱瞻墡吓得魂都没了。


    他连忙上奏:“英宗有儿子、有弟弟,立我与礼不合,不如立皇长子为皇帝,让朱祁钰来监国,然后请有勇有谋的人,去救英宗回来。”


    《明史》英宗北狩,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不果召。瞻墡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




    皇叔就是皇叔,这奏折写得滴水不漏,没有得罪任何一方,还表达出自己无心皇位的意思。


    你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监国,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当太子。


    这样,两不得罪,也不会招致明英宗朱祁镇的怨怼。


    而事实上,最终,孙太后又答应于谦,把郕王朱祁玉立为了皇帝,即明景帝。


    这一次夺位风波,朱瞻墡靠着写奏折,把自己择得干干净净,保住了荣华。




    第三次皇位风波,靠掘皇后墓,保住性命


    朱祁玉即位后,瓦刺太师见占不到便宜,把朱祁镇带回蒙古。


    由于也先的母亲是汉人,是被也先父亲虏来的女子,后来,也先争气成了首领,她也就成了瓦剌地位最高的女人。


    当她得知,儿子居然把明朝皇帝抓了,当即要死要活,要和朱祁镇同生共死。


    也先没办法,只能好吃好喝供着朱祁镇,后来,他干脆把朱祁镇给放了回去。




    但在蒙古没受虐待的朱祁镇,一回大明,就遭到了弟弟朱祁钰的折磨。


    他被尊为太上皇,但实际上被朱祁钰软禁了起来。


    当年,朱祁钰称帝时,答应孙太后,绝对不动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可最终,他还是改立了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很可惜,朱见济寿命太短,早早夭折。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依旧没有合适的皇储,但他又不愿意让哥哥的儿子朱见深当太子。


    这一次,皇叔朱瞻墡再次成为皇位的候选人。


    甚至,朱祁钰直接放出话,要把皇位传给皇叔朱瞻墡。




    被软禁的朱祁镇,彻底被激怒了:“你都没有儿子了,居然还不把皇位传给我儿子!”


    这一年,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从太上皇变为了皇帝,成功再度坐上皇位。


    他登基后,把朱祁钰的一干心腹大臣全部下狱,而无端被卷入皇位之争的朱瞻墡,也受到了怀疑。


    《明史》英宗复辟,石亨等诬于谦、王文有迎立外籓语,帝颇疑瞻墡。




    朱瞻墡知道,这一次,可能和以前任何时候都不同了。


    朱祁镇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又在南宫被囚禁了好几年,早就已经是惊弓之鸟,宁可错杀,不愿放过。


    为了保命,朱瞻墡开始了神操作。


  • 一方面,他派人把以前写的折子找出来,让朱祁镇看见,自己曾经拥立过他的儿子为皇帝;


  • 另一方面,他开始上奏,称明景帝朱祁钰的杭皇后,墓葬规模太过,有违祖制,应当被处理掉。


    《明英宗实录》:(襄)王还,上章言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况景陵明楼未建,其越礼犯分乃如是,臣不胜愤悼!




    杭皇后,是《女医明妃传》中谈允贤的原型,也是明景帝朱祁钰的第二任皇后。


    早夭的太子朱见济就是她的儿子。


    她是民间女子,几年时间,就成了皇后,生下的儿子也被册封为太子。她去世时,明景帝破例让她先入太庙,为她修建规模庞大的“寿陵”。




    本来,明英宗朱祁镇犯不着和女人过不去。


    但杭皇后的儿子朱见济,抢了他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就算朱见济早夭,朱祁镇心中这口气也没消。


    为了给朱祁镇消气,朱瞻墡便想了这么个阴损的招数。


    果然,看了朱瞻墡的上奏,朱祁镇下令,废掉杭皇后“肃孝皇后”的谥号,毁掉杭皇后的陵墓。可怜的杭皇后,不仅陵墓被毁,就连尸骨都找不到了。而在史书中,她的皇后地位也不复存在。




    打扰一个死人,终究不是什么高明的法子。


    但朱瞻墡此举,彻底让朱祁镇相信他是自己人,相信他对皇位没有心思,自此对他信任有加,几度重用。


    临别之时,皇叔朱瞻墡嘱咐朱祁镇,希望他“少刑狱,少税敛”。


    其实,在皇叔朱瞻墡心中,当不当皇帝,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是不是过得好,国家是不是长治久安。


    公元1478年,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已经当皇帝14年,朱瞻墡去世,享年73岁。




    【写在最后】


    在朱家的血脉中,皇叔朱瞻墡是罕见高寿之人。


    他的父亲朱高炽,48岁去世;他的大哥朱瞻基,36岁去世;他的三哥朱瞻墉,35岁去世;他的四哥朱瞻垠,15岁去世;他的六弟朱瞻堈,47岁去世;他的七弟朱瞻墺,37岁去世,他的八弟朱瞻垲16岁去世,九弟朱瞻垍30岁病逝,十弟朱瞻埏22岁去世……


    两个侄子朱祁镇、朱祁钰也都没活过他,朱祁镇37岁去世,朱祁钰29岁去世。


    或许,他长寿的秘诀,就在于心平气和守规矩,从未妄想皇位。


    史书对他的评价很高:


    “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取自《明宪宗实录》)


    不存非分之想,安安心当个闲散王爷,谨守立法,这或许是朱瞻墡的保命法则吧。


    安安分分当个闲散王爷,富贵荣华,衣食无忧,也未必比当皇帝差。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