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最怕穷?还是怕没信仰?人首先要解决吃饱饭,而后才能谈理想信仰。人不可能连吃饭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还高谈阔论,讲奉献、讲理想、讲信念、讲高尚。这里应该从两个角度谈...
人最怕穷?还是怕没信仰?
人首先要解决吃饱饭,而后才能谈理想信仰。人不可能连吃饭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还高谈阔论,讲奉献、讲理想、讲信念、讲高尚。
这里应该从两个角度谈起:一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二是索取与奉献的关系。
物质和精神
“穷富”指的是物质生活,“理想信仰”指的是精神生活。
“人最怕穷,还是怕没有信仰?”意思是问: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哪个更重要?
有人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虽然很穷,但是生活没有压力,人们有奔头,有信仰。这种说法无疑是说,物质生活可以不好,但不可以没有精神生活。
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错在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立起来。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失去存在的条件而不复存在。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活动,无论是个体生命的维持,还是人类生命的再生产,都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资料基础。也就是衣食住行。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没有物质生活,人就不可能生存,哪来精神生活?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没有食物填饱肚子,生命难以维持,哪来的崇高信念?
物质生活是第一位的,精神生活是第二位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精神生活会反作用物质生活,它为人们的物质生产提供动力、激发潜能,所以精神生活不是可有可无的。
索取与奉献
如果我们把吃饱饭看成是“索取”,把信仰看成是“奉献”,那么,没有索取就没有奉献,而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这是讲人生的价值。
人要生存,首先要满足生存的物质条件,衣食住行,这是前提。比如,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商人经商,都要从社会上索取一定的回报。无论是“名”还是“利”。
但是,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所以,如果单单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那么,人就和动物没有区别,“单从生物学意义上说,人远没有动物幸福”。所以,每个人都要为社会付出,奉献自己的劳动。
人最怕穷?还是怕没信仰?
人不怕穷,怕没有信仰,穷可以改变,没有信仰等于没有理想没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