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2-10 17:00:31 浏览量(来源:小苏

    [摘要]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王朗跟诸葛亮辩论,这个战略就选错了,所以王朗哪怕水平再高一些,诸葛亮水平再低一些,王朗也是必败的局面...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王朗跟诸葛亮辩论,这个战略就选错了,所以王朗哪怕水平再高一些,诸葛亮水平再低一些,王朗也是必败的局面,只不过看输的有多难看而已。

    汉朝历经两汉四百年,这个王朝足够优秀,哪怕放到5000年历史中,也是最让国人引以为傲的朝代。汉朝的灭亡确实是气数尽了,因为再优秀的朝代,四百年时间太长,固有矛盾积累太多,确实难以维持了。

    二人的辩论核心就是汉朝与曹魏的正统问题,这基本上就没法辩论了,因为曹魏跟汉朝比,王朗代表魏、诸葛亮代表汉,怎么辩天平都是向汉朝倾斜。

    假如王朗是黄巾军出身,代表的是普通农民的利益去跟诸葛亮辩论,那还是有胜算的,因为王朝到了这个份上,农民是有发言权和推倒汉朝的正当性的。而诸葛亮虽然不是豪门大族,但起码也是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者。

    但偏偏王朗是世家大族出身,而且是孝廉出身,汉朝的太守,两千石高官。可以说王朗这个身份不仅是汉朝的既得利益者,某种程度可以说是汉朝统治阶级的代表之一。

    而诸葛亮的叔父也只是个太守,诸葛亮最多算个小地主,官僚子弟。

    偏偏王朗在曹魏篡汉的时候动作积极,是逼汉献帝退位的急先锋。而诸葛亮在大汉皇叔的空头支票下兢兢业业,愣是凭空三分天下有其一,在西川延续了大汉的香火。

    所以在这个场景下,王朗面对诸葛亮,天然的理亏气短,而诸葛亮自然理直气壮。王朗找诸葛亮辩论,那是背着鼓去找锤,拿自己最大的短板去挑战人家最大的优势。

    王朗能拿得出手的论点就是诸葛亮你是对的,我也特别佩服你,但识时务者为俊杰,天下大势已定,为了老百姓免遭苦难,你别折腾了。

    王朗说这番话唯一有效的场景就是诸葛亮已经沦为阶下囚,为了维护天下人心不得不收复诸葛亮这样的人。

    但此时是双方两阵对圆,并且是诸葛亮连胜数次,接连击败韩德、夏侯懋、杨陵、崔谅和马尊,收服姜维,可以说气势正旺,大汉恢复中原指日可待。

    这个时候王朗也好,曹魏也好,正确的做法就是深沟高垒,划地而守,等待蜀汉锐气耗尽。这种做法就是我确实没有你有道理,但是我比你实力强,我就玩硬实力耗死你。

    实际上后面司马懿就是玩儿的这套,因为你是篡逆的曹魏,人家是代表正统的蜀汉,两阵对圆士气都天然不足,更别说骂战了。

    只能说王朗在曹魏权大而位尊,平时都是别人吹捧他,自己也认为在曹魏篡汉时立有大功,过于飘飘然了,毕竟在曹魏没人敢拿曹丕篡汉的正当性做文章。

    而诸葛亮把王朗的老底揭穿的时候,王朗突然发现自己年轻的时候追逐更大的权益忽略了太多,但到了这个年龄该入土了,无论是要见列祖列宗还是要入史册,自己的行为都是不堪入目的。

    毕竟你一个时代的大汉王朝既得利益者,还是两千石的高官,不仅没有力挽狂澜,反而助纣为虐,与其说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不如说是羞愧而死的。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诸葛亮骂死王司徒,可跟他之前在江东舌战群儒有的一比,都充分体现出了诸葛亮卓越的口才和机智的反应,这一段如教科书般的对话,现在读起来依然是令人激情澎湃。


    先附上诸葛亮与王朗王司徒两军阵前精彩的对话,也可以说这一场对话是字字搓心的骂战:



    王: (两军阵前,拱手)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扶扇拱手)正是。

    王: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 疆界?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曹真在旁点头)

    诸葛:(羽扇遥指)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 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 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 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 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 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狂笑数声,扶扇而答)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 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 ,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 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 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王: (手指诸葛亮)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愤而站立)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手捂胸口,颤声)我、我、我……

    诸葛:(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 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这一段精彩的阵前对话发生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刚刚收降姜维,攻取了天水、上邽和冀城三郡,风头正盛。魏明帝曹睿以曹爽为大都督,郭淮做副手,王朗为军师,起兵二十万抵御蜀军。王朗此时已经七十六岁高龄,仍不辞劳苦随军出征,两军阵前亦欲言语逼迫诸葛亮投降,却反被诸葛亮各种羞辱,最后词穷暴亡,这一场如教科书般的经典“骂战”,可跟诸葛亮之前在江东舌战群儒有的一比,不仅精彩,而且结果出人意料。



    王朗以“王师”之威,欲使诸葛亮望风投降,其实所言不无道理。自桓帝、灵帝以来,天下混沌无序,战乱无休,百姓生灵涂炭,魏武帝曹操以其英明神武,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一统北方。从王朗的角度来看,汉室已衰,改朝换代乃是大势所趋,顺应天命,而不做逆天之事,可谓天下苍生之所大愿。如今曹魏承汉之正统,九州占过半,甲士拥百万,占有绝对的优势。

    王朗从汉入魏,得到魏国三代皇帝的重用,因此他才在阵前如此不遗余力的舌战诸葛亮,以他渊博的才识,这一段对话其实也说到了重点,那就是顺天应命,不做无谓的抵抗,这是从历史的大局观出发,曹魏已经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所以王朗才如此自信,希望诸葛亮能识时务归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两军阵前,各为其主。针对王朗的高谈阔论,诸葛亮的反驳可谓是铿锵有力,字字搓心。首先,诸葛亮质疑王朗的为人,直接揭王朗的老底,王朗举孝廉入仕,却不思匡君辅国,安汉兴刘,反而助逆乱国,同谋篡位!王朗是汉朝旧臣,所谓食君俸禄,尽臣之事,王朗背主而投,显然人品是很有问题的。

    诸葛亮还重点指出了汉朝的正统性,献帝虽横遭不测,但昭烈皇帝继承汉朝正统,诸葛亮是兴王师而讨逆贼,这直接把曹魏的法统性贬到一文不值,蜀军是以王师讨伐篡逆之乱臣贼子,道义乎,公义乎,曹魏皆无,国难之际,王朗不思尽忠报国,反助逆为猖,是典型的乱臣竖子。

    最后一段话,估计是诸葛亮情绪太过激动,言语实在是过激,竟活活把王司徒骂死了。

    这一段经典的骂战其实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杜撰的,王朗与诸葛亮根本都没见过面。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王朗早在曹魏太和二年(228年)就已经去世了,而彼时的诸葛亮,正经历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北伐功败垂成的失望惋惜。而且王朗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德高望重,以他的为人,是不会与诸葛亮争一时口舌之快的,而且王朗是寿终正寝,死后得到了优越的礼葬,他还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曾外祖父,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嫁给了晋文帝司马昭。

    这可能是王朗被黑的最惨的一次,罗贯中脑洞大开安排了这么一个桥段,让七十六岁的王朗以这种不堪的方式死去,《三国演义》这本书,总是觉得缺乏中肯性,过分强调蜀汉的正统,却极力的去弱化曹魏和东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比如像王朗、周瑜,就严重不尊重历史。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