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很难理解到这句话的分量。以孙中山先生为例,孙中山先生的父亲是个佃农,在他那个时代,种...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很难理解到这句话的分量。以孙中山先生为例,孙中山先生的父亲是个佃农,在他那个时代,种别人的田,自己只能拿到很少的收成,为了养家糊口,老先生晚上还要兼职打更人,辛辛苦苦一年,也不过200斤粮食的报酬。
按照现在二三块钱一斤的米价来算,一年200斤米的工资啥概念?不过几百块钱而已,还不够买个手机的钱。
但尽管如此,孙中山父亲这样的条件已经算很好了,在他家乡翠亨村六七十户人家中,仅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人拥有自己的土地,其余85%的土地都掌握在地主手中,普通人要想生存,要么外出谋生,要么给地主下苦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中若是突逢变故,急需用钱,就只有卖身给地主做奴隶了。
虽然有不少关于穿越题材的小说写主角到了古代之后多牛多牛,几乎就是手搓机甲,力战群雄,但实际上,真要是到了古代,大部分人第一天就想回家了。
这不是什么玩笑话,至少比穿越过去能手搓机甲要真的多,因为古代人的生活条件,也许该叫生存条件,比现代人差得多了。
当然,这些话说出来有些人的穿越梦还是不会幻灭,接下来就说一些客观的东西。
1、盛世的古代
我们都知道,生活条件这个东西,只有在盛世才能说好,乱世再怎么好都好不到哪去,所以就先说说一些盛世的生活条件。中国历史上公认有四个盛世:汉文景之治,唐开元盛世,明永宣盛世,清康乾盛世。
就先从汉朝的文景之治说起,此时的汉朝刚刚统一汉高祖刘邦选择了汉承秦制,汉承秦制的同时也继承了秦朝本身的一些制度遗留问题,例如盐铁专营问题,这个问题一直留到了汉武帝时期才被解决,而此前这个问题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社会贫富严重分化,盐商早在秦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而汉初汉承秦制盐商仍存在吃天下黎民百姓的肉,吸这个名为大汉的王朝的骨髓。
当时大概是这么个情况,汉朝政府允许这些盐铁业自由发展,不加以限制和控制,于是盐铁业的大户们纷纷搞起了商业垄断,把原本是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盐铁提高到了一个一定宰人一刀的价格,而这个价格无论是当时的政府还是平民都必须接受,因为这些东西的售卖权掌握在这些商人自己手中,而彼时平民大多也才从战争中缓过来,很多人因为天灾人祸,连吃都吃不饱,别说买盐的钱,粮食都不够吃的,整个大汉内忧外患,内有这些吸人血的商贾们,外有匈奴等外族的侵扰,百姓根本就别想好好过活,甚至当时的政府对匈奴都无比头疼。
百姓过不活,田地是要有人种的,要知道早期也没什么限制人口发展的政策,百姓想生多少就生多少,但偏偏又过得水深火热,自己都吃不饱,还要养孩子,没办法,最终只能用一些非常黑暗的手段来生存:弃婴、杀婴、易子相食。
文景之治的最大成绩就是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给百姓喘了一口气的机会,减少了赋税也好,让百姓自由开垦田地自由耕种也好,普通百姓终于有了生存下去的机会。
于是,百姓的生存率终于提高了那么一丢丢,当然,有一定地位和金钱的阶层们还是在考虑,怎么把日子过得开心,而不是像普通老百姓那样,考虑怎么才能活下去。
文景之治这个阶段中,百姓的生存率是在提高的,但怎么都到不了考虑生活水平的标准,等到文景之治进入后期,再迎来汉武帝时期各种政策逐渐成熟的时候,百姓的日子才进入到一个基本生存无忧的阶段,这时候,一部分人才能去考虑生活水平问题。
但无非也就是今天是吃细面还是野菜的问题,要是收成好可能还能弄点小酒来喝上两口。
大家都知道,生产力基本上都是跟着时代走的,所以时间越往后,生产力就越高,理论上百姓的生存条件也就越好,所以,现在我们再说后面。
唐开元盛世,那是一个很大一部分人都能小喝上两口的时代,民间自己家酿的酒和外面卖的酒不一样,做工粗糙一些,但度数也高一些,这跟生活条件当然是相关的,但讲这个就跑题了。
开元盛世的唐朝我们现在人人都知道,它的下一个爆发的就是安史之乱,尽管它即将爆发安史之乱,但它的繁华是无可否认的。
试想一下,这个时候一个老农,在田里安安心心地种田,秋收后虽然收成不是最好但却能管住一家人的口粮,交了税赋后甚至还能整俩小酒,和家里人一个两个地喝两杯,家里可能有那么一个想去读书的孩子,虽说全面支持不太行,但凑一凑还是能给他凑点路费出来,他自己能不能成器就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一群一年到头来辛苦耕种的农民,因为当地的百姓贪污,多收了几成税,农民们交不起,最终逃走逃去山野林间,隐姓埋名地过起了隐居的生活,第二年朝廷再查户口时候统计,竟然和去年的人数一模一样。
两边都是平民老百姓,有人已经开始初步有了能支撑生活条件的基础,有人却还困在生存这两个在我们看来无比简单的字之中。
然后,继这盛世以后,乱世又将来到。
安史之乱爆发后,黄巢起义接连爆发,两个时期接着开元盛世发生了相当多的惨案,积累在那个盛世的矛盾终于爆发,但最终遭罪的还是老百姓。
在经历过宋之后,明朝的科技点可谓是比汉唐高出了一大截,永宣盛世来到,这个时间段是汉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永宣盛世的时候的人们可谓生活比以前的人们多了许多,他们终于触摸到了生活条件这个词的门槛,但别高兴得太早。
在科技和生产力都进步一大截之后,人们无论是娱乐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有了更多的花样,种地的自己也能吃饱,但那是自己给自己种地的,而不是佃农。
佃农永远是吃不饱,但也不是那么容易饿得死的一批角色,普通的农民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也要被当地的地主欺占,土地兼并是古来就有的问题,并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有人试着去改变,但最终也是变法失败,这个问题就算皇帝来了也许也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因为要管理土地兼并这个问题的成本太高,对于当权者来说不如放任他们的收益高,这种结果当然也和古代君贵民贱的思想有关系。
于是,还是那么一小部分人,在享受着生活,去追寻更高的生活水平。
最终,我们将来到历史上表面数据最光彩的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的经济,粮食产量,轻工业发展水平,商业,人口,几乎都是世界之最,它的一切都看上去那么光鲜艳丽,几乎闪得让人忘记撑起康乾盛世那些衣衫褴褛的人们,因为在这耀眼的光下,他们的平凡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一个佃农,一个长工,一个农民,对他们来说这世道几乎没什么不同,因为他们都成了奴才,他们永远都是在为别人,为这个国家的少数人服务,那些人是高官,是地主,是土豪,甚至坐在那位置上的皇帝——天下的共主。
他们吃得多饱,撑到喂饱了自己就不会再想起底下那些身份低微的平民,便把自己吃剩下的扔掉也不会有他们分一杯羹的机会。
于是,一个许多人一年能吃饱半年甚至半年吃不饱,整年还会有那么几天会饿死的社会群体诞生了,这在过去的时代也兴盛,只是这个时代人口最多,便显得最盛。
什么叫一月的辛苦劳动连自己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都赚不到,什么叫遇到了官民就变成了奴才,什么叫洋老爷的一口剩饭都让穷人羡慕良久。
拳头都硬起来了,可在那个时代,就是难翻身,就是让人难过。
它表面有多么的庄严亮丽,内在就有多么的虚无空洞。
盛世之中,多少百姓却没有选择生存的权利,这就是那个最终的盛世。
2、乱世的生存
古代盛世便是如此糟糕的生活环境,乱世更是惨不忍睹,甚至乱世之中不只是出现英雄,还出现许多“新鲜词汇”,不过释义大多都不太好。
在古代的荒年,饿死人是常见的事情,一般要靠官府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当然也有官府不管百姓的,于是这些原本朴实的农民在知道官府甚至不给他们生存的选择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起义。
但每次起义其实都相当血腥,这一点不只是对于官府,对于那些没有参加起义的百姓也是一样,许多百姓在参加起义后,就变成了吃人的恶鬼。
这不是一个说法,他们真的会吃人,他们已经不再是那个淳朴的农民了,他们杀人放火,抢劫,还高举着正义的旗子,行着非人之事。
在这些年里,往往不只是这些起义的农民军作乱,还有官方的士兵作乱,然而无论是哪方作乱最终受害的还是那些朴实的老百姓。
虽然,这已经不是只发生在那些当兵的身上的事情了,在乱世在荒年,吃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所有人都是为了生存下来,而这时候更没办法谈什么生活水平的问题,所有行为都指向一件事——活下去。
当然,吃人这种事情也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更多情况下还是会发生古人吃着我们现代人看来根本不能吃的食物,什么吃土,吃草,吃树皮,好的几顿就是野菜能混两粒米的清汤,他们还叫做粥。
这样的天灾人祸,古人活下去就已经够困难了,何谈生活条件呢。
3、现代
时间来到近现代,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许多人都吃得起饭,过得活,只要有手几乎就是饿不死人,无论是国家的扶贫还是社会与时代的进步,我们都不再是古人那般为了生存问题而惆怅了,比起那个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或者随时可能就会死于天灾人祸时代,现在的时代才真正称得上是盛世。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有多苦?大概率上活三十到四十岁,你的寿命就到头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不都吃的是绿色无公害食物吗?又没有现如今的各种污染问题困扰,绿水青山间,袅袅一炊烟,才活这么短,不科学啊!
实际上,建国之初 我们国人平均寿命也就三十岁左右。有人会说,那是连年战乱导致的,和平年代寿命会长很多。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古人生活在一个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的年代,现在看来一些在医务室就能治疗的伤病,在当时就是要出人命的,比如外伤导致的破伤风败血症,古时就是纯粹撞大运的病,得了就得了 死了就死了。现代医学的发展,除了白血病癌症等绝症外,几乎很难有医学不能影响扭转的病了,而在当时拔颗牙都是要冒生命危险的。而疫苗的作用更明显,在疫苗普及之前,新生儿的死亡率经常高达百分之十几,而现在由于医学的进步疫苗的普及,新生儿死亡率普遍下降到了百分之一二以下,这就是巨大的进步。此外,古代虽说有华佗一类神医,但是普通人能轮上神医的机会有几何呢?大多数情况下会成为庸医或巫医的陪练吧。
其次,生态环境。古人的环境是绿水青山不假,但味道就最好别问了。笔者九十年代到山东农村去蹲点采访,一个几百年的老村子,村路还是民国时某大户捐粮修的呢,满地泥泞不说,夏天蚊蝇滋生,村中所有厕所都是旱厕,大多在猪圈边上,气味之丰富可尽情联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要还能始终捏着鼻子悠然自得地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老哥我不扶别人就扶你![赞]
第三,社会环境问题。大约十年前我和媳妇自驾到河北一温泉去玩,下了高速走了好长时间的荒无人烟的村道,当时就感慨说,这也就是在今天,在解放前,在古时候,这样人迹罕至的地方就是土匪乐园,不遇到土匪才怪。其实,古代就算为数不多的盛世,也到处盗匪横行,国家力量主要放在大城市和军事要地,广大的农村则只好实行乡村自治,而村与村之间则是伟大的三不管地带,前黑脸官吏宋江和他的一百多吃人肉兄弟的地盘。看看水浒里那些不问青红皂白就砍人头纳投名状的勾当,你就明白如今能单身出去旅游不怕掉脑袋不怕被扒裤子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了。
第四,文明程度。水电煤气暖气网线现代交通工具不说了,用水,照明 取暖,引火,通信这些,随便哪一样在古代都够折腾人大半天的,单说一个吃。不知多少人有冬储大白菜的记忆,现在人很难想象,那么长的时间里,一到冬天,白菜土豆萝卜 就成了锅里永恒的主题,什么澳洲牛肉,新西兰羊肉,挪威三文鱼,海南的香蕉,菲律宾的水果,在那物流不发达的年代什么都没有,但其实我们离那个时代也就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而已。而在古代 白菜土豆能管够那就叫物富民丰,老百姓是要给老爷们送万民伞的,现在的吃货们生活在那时只能用生不如死来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