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历史上有哪些被不看好的将领,靠着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2-10 08:00:47 浏览量(来源:小萧

    [摘要]历史上有哪些被不看好的将领,靠着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张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被所有人质疑,到大破安南(今越南)。朱棣为什么要远征安南?一个国家要对另一...

    历史上有哪些被不看好的将领,靠着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张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被所有人质疑,到大破安南(今越南)。


    朱棣为什么要远征安南?

    一个国家要对另一个国家出兵,影响到的并不是皇帝个人,还有数万万的百姓。

    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既然如此,为什么朱棣还要对安南出兵?

    要知道,安南仅仅只是明朝的属国,就算让它折腾,它也折腾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因为早在洪武年间,安南就已经多次对明朝出兵,不过由于国家太小,能力有限,始终都在广西一带瞎折腾。

    就连朱元璋都觉得没有必要对它出兵,只是拒绝了它来明朝朝贡。

    到了永乐初年,安南越来越过分,竟然敢公然占领明朝边境的村子,朱棣叫安南还回来,但安南却不肯还。

    除此之外,安南还经常欺负明朝的另一个属国占城。

    朱棣对此进行调停,但是安南的态度还是一贯的蛮横,大有一副你能拿我怎么样的样子。

    安南的行为已经触犯到明朝的国威,明朝出个数万大军,十万大军就已经足够将他教训一顿,但是当时明朝出了几万大军呢?

    整整三十万,这明显就是奔着灭国去的。难不成明朝就因为那么点破事就要灭了安南吗?明显不可能。

    真正令明朝动怒的是,安南境内发生的一场动乱。


    建文元年,安南发生了一起谋朝篡位事件,丞相胡一元杀掉国王陈日煃,夺取其王位,还将陈氏宗族成员残杀歹尽,拥立自己的儿子胡汉苍为国王。

    由于当时的明朝正处于靖难之役阶段,根本无暇他顾,再加上胡一元作了保密工作,明朝对此事一无所知。

    直到永乐元年安南使者来到明朝,祝贺朱棣登基称帝,朱棣才惊奇地发现,安南的国王从以前的陈氏变为现在的胡氏。

    朱棣明显不是那么好糊弄,他当即对这件事情提出了质疑。

    安南的使者守口如瓶,一口咬定胡汉苍(胡一元儿子)并不是自愿继位,而是因为陈氏无后,胡汉苍才勉强继位。

    要是一般的皇帝也就信了,但他碰到的偏偏是朱棣,朱棣还派了一名叫做杨渤的官员到安南考察。

    这个杨渤十有八九是收取了胡一元的贿赂,回来的说法与安南的使者说法的一模一样。朱棣因此犯了糊涂,亲自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这一切在永乐二年全部都被打破,因为有两个不速之客相继来到明朝,这两个不速之客分别是安南大臣裴伯耆以及陈日煃的弟弟陈天平(漏网之鱼)。

    虽然他们来的时间不同,悲伯耆相比陈天平多来几天,但是他们的说法却很一致,那就是胡汉苍谋朝篡位,请求明朝主持公道。

    裴伯耆朱棣是见过的,但是陈天平朱棣却没有见过。如果说这是他们俩合伙演的一出戏,到时候一出兵,面子就得丢尽。

    因此,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认他们的身份。

    每年的年底,明朝的各个属国都会来明朝朝贡,祝贺明朝来年风调雨顺。

    轮到安南朝贡的时候,朱棣将陈天平拉了出来,安南的使者当即就跪在了地上。

    这一跪,朱棣终于明白,安南国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人哪里最虚弱?就会拼尽全力的去掩盖哪里。

    朱棣本人是靠着造反起家,因此他对胡汉苍谋朝篡位一事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反应,怒斥其“鬼神不容”,以此彰显他不同于胡汉苍。


    事情已经败露,朱棣又大发雷霆,对于朱棣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胡汉苍也有过调查。

    还没有一个月的时间,安南的使者就到明朝谢罪,胡汉苍本人则表示愿意退位,但是朱棣却不相信。

    毕竟他当年为了这一张皇位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九死一生,只有他自己知道。要是说胡汉苍能够自愿退位,简直就是侮辱他的智商。

    但是大臣们却一个劲的说胡汉苍的话可信,因为在大臣们看来,胡汉苍没有任何的成本敢忽悠朱棣。但事实是,胡汉苍他就敢忽悠朱棣。

    朱棣知道其中的不安定因素太多,为了安全起见,特地派出广西左右副将军率领五千精兵前往护送。

    陈天平一行人刚进入安南境内,一切还风平浪静,但是当前行到芹站时,突然间有十几万大军将其包围,当着明军的面将陈天平杀掉,但是却不敢动明军临走前还特地解释:

    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而敢肆其巧伪,以惑圣德劳师旅,死有余责。今幸得而杀之,以谢天子,吾王即当上表待罪。天兵远临,小国贫乏,不足以久淹从者。”——《太宗实录》

    安南多次在明朝头上动土,明朝都忍了下来。

    但是现如今既然敢明摆着扇明朝一巴掌,明朝要是再忍,估计没过几年,明朝这个宗主国就名存实亡。

    既然如此,那就新账旧账一起算。


    临阵换将

    三十万大军出征,那可不是说着玩的,要是出现一个赵括,明朝就得元气大伤。因此,在选择统帅这个问题上,朱棣选择了朱能。

    朱能是什么来历呢?

    朱能早在朱棣当燕王期间就已经跟随在朱棣的身边,而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更是跟随朱棣南征北战,曾以数十人追着数万人打,还将数万人打到丢盔弃甲。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战马上度过,如果说要给靖难之役的武将排一个名,他绝对能够排进前三。

    统帅问题搞定,下一步就是副将问题。

    左副将是世守云南的沐氏宗族中的沐晟,右副将则是朱能老战友靖难之役第一大武将张玉之子张辅。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一对安南用兵,都是从云南、广西两路进军,这一次也不例外。

    由于沐晟原本就在云南,只要朱能一到,他即可出兵,但是他却没有等到朱能。

    因为朱能行军至龙州就因病死亡,统帅的位置则由张辅替代。


    有的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张辅,因为古代有以左为尊的传统,沐晟的地位比张辅高,统帅的位置不是应该有沐晟替代才对吗?

    按道理来说,应该是由沐晟替代,但要是真的由沐晟替代,那么沐晟的大军由谁来掌管呢?再者说,朱能虽然名义上是统帅,但实际上却管不了沐晟。

    第一、不但云南是沐晟说了算,就连云南的军队也是沐晟说了算;第二、沐晟的父亲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朱能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但是人家沐英是开国功臣,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为此,朱棣还特地警告沐晟,一定要听话。

    尔为副将总兵官,有所调遣相机审势,如无妨碍即须应调。或总兵官遥度,与尔处事有所妨,或正与贼相拒,或道路梗塞势难赴之即明白具报,不可故违以伤和气。——《太宗实录》

    张辅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因为老将都在,就算他想发挥,也没有发挥的机会。

    因此,他的大军都陷入了迷茫,当然不包括沐晟,沐晟不归他管。

    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单从眼神就可以看得出来,而当时张辅的部下正是用那种眼神看着张辅。

    张辅对此并没有做出辩解,而是用事实行动向他们证明自己有能力扛起这张大旗。


    势如破竹

    张辅虽然是新手统帅,但是他却仅仅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相继攻破安南外部防线的隘留、鸡陵、白鹤等要地,直接突到内地。

    这样一来,明朝的军心就能够得到很大的保证。如果他第一仗就打败,那估计他发出的每一道命令都会有人质疑,甚至阳奉阴违。

    作为安南内地重镇的多邦摆在张辅的面前。张辅如果被连续的胜利冲昏头脑,那么这个时候的他一定会发动大军直接猛攻,毕竟明军在人数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然而他却并没有那么做,足以证明他是一名成熟的军事家。他当时要是选择了那么做,明军一定会大败,因为多邦城内有一群大象。

    而这群大象就是专门为明军而准备,准备给明军来一个措手不及。

    多亏张辅在开战之前进行详细的打探,知道了城内有大象一事,还想出了解决方法——用狮子。毕竟要想以人力去与大象抗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象一条腿就能顶得上好几个人,况且皮糙肉厚,唯有狮子能够与其一战。

    当时的明朝并没有狮子,狮子在外国也是稀缺物种,张辅想用狮子攻城的方法没有任何的可能。但他还是想出了代替方案,那就是用画的狮子。

    大致的计划是将画好的狮子披在马的身上,等到城里的大象一放出来,就驱赶马往前冲,当然,事先会将马的眼睛蒙住,要不然马绝对不敢往前冲。

    以三十万大军攻打一座城,那可不是说着玩的,仅仅只用了一战,就将多邦的外城攻破。不出意外,城内的守军放出了大象。

    可惜的是,明朝对此有防备。

    假老虎一个劲的往大象的方向冲大象就已经吓得够呛,更何况明军还有火器。

    火器对于大象这种大型的动物虽然没有多大的杀伤力,但是火器发射的那个声音却足以威慑住大象。

    大象原本是往着明军的方向冲,但冲着冲着就转过头来,对着多邦的方向冲。


    多邦的守军根本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结局,你跑我也跑,明军不但一战攻克多邦的外城,还一战攻克多邦。

    多邦都抵挡不住明军的进攻,更何况其他地方。明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攻克安南全境,

    俘虏胡氏父子,将其押送到明朝,交由朱棣处死这对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父子。

    明朝虽然兴的是正义之师,但多多少少也有侵略性质,避免安南的百姓反抗,张辅在开战之前就向安南各地的百姓说明,明朝并不是要占领安南,而是为了拥立陈氏后人。

    后来明朝的所作所为也正如之前说的那样,在安南境内寻找陈氏后人,但是却一个也找不出来。

    最后,在一千多名安南地方上有威望的老人的建议下,明朝将安南纳入版图,称为“交阯”。

    上一次安南作为中原王朝版图的朝代还是唐朝,现如今经过四百年的时间,又再一次复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

    张辅不负厚望,大功告成,朱棣当然不会亏待他。

    原本他只是一个新城侯,朱棣大手一挥直接将他升为英国公,证明“父亲英雄儿好汉”这句话有的时候还是受用的。


    平定安南的张辅是何等的威武,但是到头来却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土木堡之变”。

    作为老将的他跟随朱祁镇御驾亲征,但是却没有话语权,话语权都在太监王振的手里。

    由于太监王振胡乱指挥,明朝惨遭大败,全国最精锐的二十万大军北京三大营全军覆没,而张辅则不知道死在哪个无名小卒的手中。

    历史上有哪些被不看好的将领,靠着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这样的将领有许多,远的不说,方城就讲一个红军将领的故事,我觉得他的经历更丰富、更曲折、更有现实意义。

    他就是开国上将周纯全。

    周纯全,湖北黄安人,出身贫苦。十二岁时,家里东挪西借,供他上学读书。读完初小,家里实在无力供他再读下去,十六岁的周纯全便到汉口一家纱厂打工,补贴家用。汉口,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周纯全由此开始成为了一名工人运动的骨干,“二七”大罢工时,周纯全被选为工厂支援“二七”大罢工后援会的会长。

    1926年,回到家乡的周纯全,加入了共产党。转年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不久便担任了信阳县委书记。

    1930年,鄂豫皖苏区成立,年轻有为,根正苗红的周纯全被选为特委常委。张国焘到达鄂豫皖根据地后,实行左倾路线,工人出身的周纯全被提拔为鄂豫皖苏区政治保卫局局长。不久,张国焘进行白雀园大肃反,冤杀了许多红军将士,身为政治保卫局局长的周纯全难咎其责。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时,周纯全先后担任红10师政委,红9军,红31军政委,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一跃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四号人物。

    1935年8月,在松潘县沙窝寨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为了团结红四方面军,促使张国焘率军北上,中央对张国焘做出了妥协与让步,红四方面军的几位主要领导干部进入到中央政治局,周纯全增选为政治局委员,并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张国焘南下失败后,不得不三过草地,北上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会合,周纯全进入抗大学习。

    人生有高潮,便有低潮。抗大毕业后,周纯全被分配到陕北公学任协理员,成为了一名营级干部。沉重的思想压力,巨大的心里落差,并没有使周纯全消沉下去。他任劳任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弥补过去自己给革命所造成的损失。

    二年后,周纯全被任命为抗大一分校副校长,校长,并率领一分校的全体师生东渡黄河,到晋东南、山东,开展敌后办学。抗战胜利前夕,周纯全任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行署副主任。

    抗战胜利后,周纯全随十万大军入东北,任本溪湖煤铁总公司总经理,一年后,任辽南行署主任。随着东北战事的升级,像周纯全这样革命意志坚定,斗争经验丰富的军地两用人才开始脱颖而出,不久他调任辽南省委副书记,之后又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东线战勤司令部司令员。

    林总手下无弱兵,周纯全因支援、保障前线工作有力,被任命为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第一副部长。全国解放后,任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部长,主抓海南岛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

    长期的辛劳工作,使周纯全在川陕根据地作战受伤的右眼完全失明,但他无怨无悔,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奋勇向前。

    抗美援朝开始后,原本到朝鲜前线了解战场后勤保障工作的周纯全,被彭总当即任命为志愿军后勤政委,配合他昔日的老部下,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的洪学智,主抓志愿军后勤保障工作。军令如山,周纯全甚至没来的及交接中南军区的工作,便投入到严酷而又紧张的工作中去。

    面对美军疯狂的“绞杀战”,周纯全千方百计,创造性的实施战场保障工作。如夜间行车、设置防空哨,重点路段设立对空作战部队,医院靠前设置等等。由于措施得当,保障有力,周纯全与洪学智所领导的志愿军后勤司令部,获得了彭总、中央军委的高度赞扬。

    三年的抗美援朝经历,无疑是周纯全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他以自己坚定而又卓越的领导能力,赢得了广大志愿军将士的尊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赞誉。

    抗美援朝停战协议签定后,周纯全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55大授衔时,周纯全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5年7月28日,周纯全上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