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2-07 01:00:30 浏览量(来源:小贺

    [摘要]《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谢谢邀请。我从“优势互补,合竞共赢”的视角,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头条主页上,置顶的帖子,就是回...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谢谢邀请。我从“优势互补,合竞共赢”的视角,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头条主页上,置顶的帖子,就是回答网友的提问:如何用一句话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的回答是:优势互补,合竞共赢。帖子并没有对优势互补,合竞共赢的内涵给予详细展开。今天借回答道德经第27章的问题,对“优势互补、合竞共赢”的思想给予分析,与条友们一起分享

    “优势互补,合竞共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并通过学习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优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合作竞争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发挥优势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了好处,这就是优势互补,合竞并存,互利共赢。

    《道德经》第27章,总体可以分三部分,大部分是比较简单的,也是容易理解的。只是其中关键的几句话,不知道怎么解读,分歧比较大。因此,本文对容易理解部分给予简要概述,重点分析分歧比较大,难以理解的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讲,人各有自己的独特才能。用了五个排比句: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善行、善言、善数、善封、善结的五种人或行为。也就是说人各有优势,优势是互补的。

    第二部分讲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能,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这一部分的前面两段: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能”,不过是以圣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部分的最关键、最难理解、分歧最大的是最后一句话:是谓袭明。是谓袭明的字面解释,就是传承大道之明。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就要从如何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能”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可以从“优势互补、合竞共赢”的视角简单分析一下。有优势的人不仅要发挥优势,而且把他的优势和别人的优势进行交换。这样优势才能发挥下去,他才能生存下去。在两个人交换优势的过程中,他们是平等的,没有差异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也利了他人,这就是合竞共赢状态,也是道的状态,我在前面很多文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这个道的状态,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能”的状态。

    第三大部分谈了有才能的人与学习才能的人,如何相处的问题。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前两句话好理解,有能力的人是没有能力的老师。但后面两句难以理解,从字面理解,没有能力的人,会资助有能力的人。紧接着后面两句: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仍然谈论师与资的关系。其字面意思是既不能以师为贵,也不能偏爱资。有学者认为这里“师”是老师,而“资”是学生,讨论是师与生的关系。我们就以师生(资)关系为例,从“优势互补、合竞共赢”的视角简单分析一下。老师有老师的优势,学生有学生的优势,没有学生(资),老师也不能生存下去。没有老师教,学生也不能获取能力。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达到优势互补、合竞并存、互利共赢的状态,也就是道的状态。最后两句话,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就是描述而这种复杂而神秘的状态,其中充满了道的玄妙。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道德经》27章围绕一个主题:“优势互补、合竞共赢”。用三句话来表示:人各有优势;要人尽其才(优势),物尽其能(优势);复杂的师生关系也是如此。

    我头条号的主页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山村破旧道观瞌睡的老道士,给我演讲《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奥妙。不知他说的对不对,先分享出来。


    老朋友都还记得我在一个小山村偶遇到一个破道观的老道士。

    当时我独自去了一个小山村,走着走着就在一个地方看到一个木质结构的小道观,虽然很古旧,但是确实很荒凉。

    我走进去那里面。看起来至少都有100年历史了。几乎没有道士在里面,可能出去办事去了,香火也不旺,只点着一点点基本的香烛供奉着。

    我转着转着就到了太岁殿,太岁殿里面有一个老道士在那里睡觉打瞌睡,听到我来了,他睁开眼慵懒的说:拜太岁,8块钱一次。

    我说:无量天尊,老道长,大白天的你在这里打瞌睡,难怪你的香火不旺啊。

    他说:哈哈,你怎么知道我在打瞌睡?两个眼睛闭着就是打瞌睡吗?

    我一看他桌上有本《道德经》,这时一阵小风吹来,《道德经》自己翻开了。正好摊开在第27章。

    我说:道长,你给说说这27章的奥妙,如果说的好,我就把太岁给拜了。

    老道长开心地说:也好,也好,好几天没开张了。

    我先看看这27章是说啥的?

    我笑了,说:你都不知道27章说啥你还解释。

    老道长一本正经的坐起来,拿着《道德经》给我念说:我先给你念一遍27章的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分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个善行无辙啊,就是说呢,善于行走是不留痕迹的。

    我说这字面意思初中的人都能理解,还用你说吗?

    他说:你别急嘛,善言呢没有缺失。善数呢,也不用拿个算盘计算机来算。

    善于关闭守护的,根本不用搞门锁弄关卡修城堡。善于捆绑联系的也绝对不用绳索。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4个字叫做:大智善巧。

    为什么叫大智善巧呢?小智,是巧而不善,也就是说小聪明,是总盯着一些东西不放,只能看到一个小段位的事情。

    心智总是锁在某一个段位,你肯定就被这个段位反过来捆绑,这个段位的环境条件都是你的障碍。

    所以你看小聪明的人呢,喜欢拿计算机摁来摁去。他只在乎他这几块钱的输赢。

    小格局的人呢,干点什么事情都喜欢谋划,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天上的鸟飞行哪里有痕迹可言,随心随缘随风而飞,自在逍遥。

    你看我们乡下的房子常常夜不闭户。不怎么害怕别人闯进来,因为你放开了活着没人闯进来。你都不怕别人偷你东西,你为什么要关门呢?

    你看那些城市里面有些很贫穷的街道,越是穷的地方他越是把门关的很紧,生怕别人进去把他所剩无几的几百块钱偷干净了。

    一个人修行也是,心里面要修到清净无着,才有可能达到无损,因为你最厉害的守护就是抱一,抱一了,就是无抱无为无所守。无我了,还守个什么门?

    世界上的事事物物和人与人,都是互相联系的,懂的人,不必拿绳索去强行捆绑,可以善巧配伍,达成效果,比如中药方子,就是这样,药草的功效互相如何搭配,这都是天地万物联系的妙处。

    善于说话的人,几乎不怎么说话,为啥,因为语言总是有缺失的,他靠的是用整个人生行止来说话,行不言之教。只有不言之教,才是无瑕谪的善言。或者一个人总是说最谦虚的话,最低调的话,也行!

    所以说这个27章前面这5个善呢,就是讲的格局大小、大智才能善巧。

    格局怎么才叫大呢?我们道家讲的是自然。你能够做到道法自然,很多事情都能够随顺。那你这个格局就算很大了。

    你能够做到随顺。随缘应物。你就能够知道什么叫善行无辙。因为你没有固定的轨道,没有死规规死条条死框框来执着桎梏你。天下的一切都是你的痕迹,没有什么事情不是你的痕迹啊。

    这个道理呢和佛家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一样的,其实何止八万四千法门呢。应该说法门是无限的。你非执着这个不可,觉得其他都不灵,你就是小格局嘛!

    所以佛门人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又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最大的格局,最大的格局就是无极,往宏大没有尽头,往微细也没有尽头。

    佛家有一本经书叫《法华经》,里面讲了个故事,说文殊菩萨要善财童子去找药,善财童子呆了没办法找。问他他回答:天下无不是药啊。


    我们道家也是这样的认知。所以老子讲善行无辙。你天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拿来对治另一件事。每一条路都可以达到某种目的。

    你如果有一个比较透彻彻底的全局观。你就能在你遇到的每一件事都能善巧方便的去成就。一般人是看不到你痕迹的。你心里面也没有条条框框。这种操作就叫做道法自然。

    你看天地自然之法就是这样的,他是没有固定路线和痕迹可行的。当然你可以说他有一个额外的恒定的不变的路线,那就是循环往复的生生死死。

    所以南华真人讲,方生方死,就是这个意思。才生马上就死了。是这样吗?当然是这样。

    因为一个东西生了,必然还有一个东西会死,这世界就是这样对应的。在这个天地的平衡里面,没有一样东西是独自生出来或者独自死去的,它都是对应的。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你要是看到了这个自然的道法奥妙,你就能做到善行无辙,同时你也能够做到善数无筹。善啥都行。

    我说: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也是这样来推理吗?

    他说:这个又是另一个说法。你试着把这个话和佛家的《金刚经》来对应就明白了。

    佛说实无众生可度,但是他却兢兢业业的在度众生。为什么呢?因为普天之下,何人何物不是众生。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也是不着相度众生的意思。圣人不弃人。是因为无人可弃,为什么无人可替弃?因为平等嘛,不着相嘛。

    在圣人看来,没有一个人是比另一个人更值得拯救的。他不会因为这个人衣衫褴楼,贫穷肮脏就只是救这个人,而不救那些拿起屠刀作恶作非的人。

    在圣人眼里看来,世人皆可救度。大家都是可怜虫。无可抛弃,所以不用弃。这个弃呀,可以用选择来解释。就是说圣人干这个事情,他不会用分别心去选择。

    我们中医经常讲——医者父母心。和这个也差不多。到你这来看病的,无论他是好人坏人。是善是恶,是官是民,你都以父母心看待救治,这才是医者的平等良心。


    至于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呢,你可以这样理解。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用,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用的。

    一壶水看似没什么用,但是可以解渴,一把火看似只是一个灾祸,但是却可以煮熟饭。路上的一颗小石子,人人都不会在乎他,可是你捡起来可以在湖里打出一片涟漪。

    所以真正的物尽其用,其实是善巧方便的意思。

    不是说你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用到尽,而是说每一件东西对你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换句话讲,你能够了解和善用每一件事物的价值。

    我们道家很重视这个事情,你真正能做到这样是一种法术。能用某些事情东西配合达到某种目的,是一种法术。只不过你们看到一些道士玩这些法术觉得很小家子气,像是迷信。

    你试试往大的看,大的法术比比皆是,航天飞机往天上冲上去了,这是不是法术?

    高铁一天之间穿梭整个中国,这是不是法术?

    远隔天涯的人拿起手机能互相看见说话,这是不是法术?

    这些就是物尽其用,因为你有这种智慧去搞清楚了怎么用物理联系配合去达成目的?

    所以用这个道理你去想那句话,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资源是不能够互相利用的,就是垃圾也可以再回收。

    这就叫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就是说这就是内在的圆满无漏无遮的大智慧。袭击的袭就是圆满的意思就是周遍的意思。

    我听了大叫妙,妙妙。我又继续问:那么下面那些——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怎么解释呢?

    老道长说你给我8块钱,我给你上了一个大课了,还要继续给你上吗?

    我说那我就多给8块嘛

    他说:贫道也好久没有遇到如此大方的施主了,今天本想为了16块开开斋,继续讲一点,但是瞌睡来了,贫道要入梦了。施主扫码付款后自己游玩就好。

    (请勿抄袭搬运,谢谢)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