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两个国家要打仗是否要等断绝外交关系各自接回驻外人员才能开战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2-06 03:00:51 浏览量(来源:小戚

    [摘要]两个国家要打仗是否要等断绝外交关系各自接回驻外人员才能开战?两国交战,不斩使者!这是国际通行的规矩。因此,当两个国家发生交火冲突时,并不一定非要撤离驻在国的外交...

    两个国家要打仗是否要等断绝外交关系各自接回驻外人员才能开战?

    两国交战,不斩使者!这是国际通行的规矩。

    因此,当两个国家发生交火冲突时,并不一定非要撤离驻在国的外交官,及其工作人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时期日本对美不宣而战,偷袭珍珠港的事件。

    早在1941年初,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就提出了偷袭美国珍珠港的作战方案,但是日本为了赢得对美战争,实现对美国海军重创的目的,在日美拥有广阔海洋距离的情况下,唯一的法子就是尽可能地保证偷袭珍珠港的突发性和隐蔽性。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突发性和隐蔽性呢?

    这个时候日本驻美大使就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山本五十六决定偷袭美国珍珠港的同时,日本的近卫文麿首相就任命了一位美国通野村吉三郎担任日本驻美大使,一方面日本报纸大力宣扬,野村是以推动日美友好关系的和平使者身份出使美国的;另一方面,日本要求野村在美国积极与白宫展开谈判,传达出日本想重新建立日美关系的观感。

    实际上,日本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通过野村大使来制造一种与美国和好的假象,从而起到麻痹美国的效果,最终日本成功实施了偷袭珍珠港的行动,而野村大使则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等到美国醒悟过来时,才知道日本所谓的外交谈判完全是“笑里藏刀”。出于愤怒之情,美国立即把日本驻美大使野村给软禁起来了,此时的美国根本不敢把野村怎么样,毕竟美国驻日本大使约瑟夫·格鲁还在日本手里。

    如果美国把野村大使给处决了,那么约瑟夫大使估计也活不了,最终两国的外交官安然无恙地交换回国。

    不得不说,日本这招确实太鸡贼了,以自己外交官的身家性命做赌注,来为不宣而战的军事行动保驾护航。

    当然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的交战行动,只是一种秘而不宣的形式,属于非正常的交战程序。如果按照两国关系一步步恶化,进而引发战事的情况,通常会给两国外交人员撤离的时间,并且安全也会非常有保障。

    这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后,俄乌两国外交官的撤离行动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当普大帝宣布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为独立国家时,乌克兰当即召回了驻俄罗斯临时代办,第二天俄罗斯驻乌克兰的外交官在乌克兰安保人员的保护下也撤离回国,第三天俄军对乌特别军事行动正式展开,乌克兰同时宣布与俄罗斯断交。

    所以,当俄罗斯与乌克兰双方正式开战时,两国的驻外人员基本都已经撤离完毕,不存在相互扣押对方外交人员的情况,这是两国从恶化到交战该有的正常外交步骤。

    不过,还存在第三种情况,那便是当两国处于冲突状态时,双边的外交关系并没有中断,甚至驻扎在彼此的外交官还正常处理业务,丝毫不受冲突影响。

    像这种斗而不破的关系往往用于局部冲突,而非两国之间的全面武装对抗,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边境交火就属于外交关系不受武装冲突影响的情形。

    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之间存在严重的边界争议,有约500公里的边界线没有划定,由于历史因素吉塔两国边境有很多飞地都处于对方境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格局,这种与本土不相邻的飞地自然会引起巨大的争议。

    只要对方做出一丁点出格的事,都有可能引发两国边境的交火事件,吉塔的边防部队经常动用机关枪、迫击炮打击对方。

    可吉塔两国的总统都不愿意出现边境冲突,毕竟中亚五国对外是一个整体的形象,扩大武装冲突只会有损两国睦邻友好。

    因此,每当两国边境出现武装冲突后,两位总统都会第一时间通气寻求解决方案,甚至还会要求驻在国大使积极磋商,找到结束冲突的方案。

    这个时候两国的驻外人员就充当了缓和局势的润滑剂,当两国关系的桥梁,确保边境的武装冲突不会演变成吉塔两国的全面对抗。

    所以说,当遇到两国关系从基本维系滑落到剑拔弩张的状态时,通常会先撤离驻外人员,然而再展开全面的军事较量;如果是出其不意的秘密宣战或意想不到的局部冲突引发的战事,与撤回驻外人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两个国家要打仗是否要等断绝外交关系各自接回驻外人员才能开战?

    我毕业于某部属高校,这方面的课程,还真接触过一些。

    题目中所说的驻外人员,应该指的是一国政府的驻外机构。主要包括大使馆、领事馆和代办处。

    (飘扬美国国旗的建筑为美驻德大使馆,不远处就是德国议会。可见两国关系的密切程度)

    大体上看,如果按照国际法和相关准则,战前,敌对国的外交人员是需要提前召回的,所在国家不得阻拦,必要时还得提供一定协助。毕竟,你的驻外工作人员在人家境内,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一般来讲,早在两国关系开始恶化的时候,作为施压和表示不满的一种方式,双方会提前着手互相驱逐外交人员。

    通常的流程是,先关闭一些领事馆,进而宣告断交,关闭大使馆,仅仅保留代办处,同时大批撤侨。这样一通操作下来,驻外团队的规模将不断缩小。

    比如,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开战前,两国就提前了一个多月互相撤离了驻对方国家的大使馆人员,同时宣布终止经贸协定,关闭边界。原俄罗斯驻格鲁吉亚大使馆,降级为了“代办处”。

    通常情况下,最后撤走的,往往也属于最为核心的团队。因而,这类重要的外交人员,多会通过本国的专用航线撤离,如果环境特别紧张的话,还有可能去寻求中立国的帮助。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些驻外人员撤走之前,他们会尽可能的抹掉一切工作痕迹。比如,将大量文件搅碎后焚烧,把所有无法带走的电子产品深度“格式化”或者直接毁掉,甚至连垃圾都不能留下,有特殊装置,专门用来集中搅拌溶解。

    要说是“一个渣都不能留下”,一点都不算夸张。

    当年,两德统一之时,克格勃从东德撤退前,因为烧的太猛、量太大,曾经直接累瘫了苏联驻东德大使馆的焚烧炉。

    以上列举的,都是正常流程下,关系严重恶化或者准备“正式交战”的双方的“官版”处理手段。类似的像两伊战争之前,伊拉克和伊朗;美伊战争前的美国和伊拉克等等。在外交上,都是走了这个“官版程序”。


    此外,还有第二种情形,没按常理出牌的典型——“不宣而战”。

    试想,打算发动“突袭战争”的话,必然要会“装样子”才行,不能提前撤走全部外交人员。否则,那不就等于在向世界宣布了自己即将“开打”某国的意图了吗?

    这方面,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典型的当属二战了。

    比如,二战初期,德国绕开了马奇诺防线,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哪会留给对方外交人员“走程序”的功夫?

    更有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框架下,携手瓜分波兰,进行“友好合作、互通有无”的纳粹德国和苏联,在开战前,一直保持着大使级别的外交关系。甚至到了1941年6月21日晚,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的前几个小时,德苏边境上仍然在正常通行火车,人员贸易往来一切照旧。

    (开战前夕,相谈甚欢的苏德两军坦克兵)

    另外,同年底的美日互相宣战,也是在“珍珠港事件”后,才突然公开敌对的。宣战时,双方都没有来得及完全撤走驻外人员。

    但即便如此,按照国际法规定,双方开战后,外交人员是享有“豁免权”的,敌对国家应充分保障外交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比如,得知被日本偷袭后,愤怒的美国老百姓曾经涌上街头,包围了日本驻美使馆,除了高声叫骂以外,还做出了诸多暴力袭击的举动,连日本外交人员的私宅也遭到了蓄意纵火和攻击。

    而此时的美国警察,却要分配大量警力来保护大使馆不受侵害,确保日本外交人员和其家属的安全。

    当然,这也只是保障安全,不危及其性命而已,驻外使馆的工作人员,一般会被所在的敌对国加以全天候监视,甚至直接丧失人身自由。像“珍珠港事件”后,美政府就恼羞成怒的扣押了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日本那边也很快以同样的方式拘禁了美国驻日大使。直到后来美日政府在红十字会和中立国的斡旋下,进行了人员的交换,这两人才得以返回自己的国家。


    第三种,是双方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武装冲突,并升级为了战争,但谁都没有正式提出过“宣战”的奇怪情形。

    比如,在1979年的短暂激烈交火后,中国同越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边境冲突的状态中,进行着拉锯战。

    但是,即便如此,两国依旧维持着大使级别的外交关系,也并未大规模撤回过外交人员。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战争正式结束,整个过程中,谁都没有向对方宣战或表示应战。

    这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情形当中——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中越双边外交状态一切正常;但边界却一直处于交火状态。

    如此惊奇的操作,现在回头来看,很大程度上,双方都是在“心照不宣”的规避苏联方面的压力。

    因为,根据1978年的《苏越条约》相关的军事合作条款规定:

    一方受到第三国攻击和入侵时,另一方将无条件提供军事援助

    显然,这种“攻守同盟”,给了苏联介入“第三方冲突”,干涉它国内政外交的正当理由。

    这样,中越一边打仗,一边还维持着大使级的外交。那么,在法理上看,两国间仍然处于和平关系,并不被认作正式的战争状态,苏联再着急,也没办法去直接上手。


    总之,撤离外交人员可以被认作是发生战争的前兆之一,但两者间也并非就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某些情形下,撤走驻外人员,多属于一种表示不满、制造紧张气氛和施压对方政府的举措;甚至,即便两国公开宣布彻底断交,也并不等于下一步就会爆发战争。比如,向来敌对的伊朗和以色列。

    而真正开打的战争双方,更不见得就已经正式断交和“宣战”了,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还可能会继续保留着大使级或者代办级的外交关系。

    更何况,在“核平衡”的制约下,已经掌握了互相摧毁能力的大国之间,像二战那样毅然断交、直接敌对宣战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的战争,多属于有第三方势力介入的局部战争和代理人战争,再加上某些宗教因素的影响,敌我关系往往非常复杂,很多时候,根本顾不上国际法框架下的“外交流程”,就开打了。

    所以,撤离外交人员和爆发战争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不能直接画上等号的。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