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感觉明朝爱好者不太相信《明史》?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16...
为什么感觉明朝爱好者不太相信《明史》?
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1645年,入关的清军继续南下,攻入了南京,将投降的朱由崧押送到北京处死,南明大臣随后迎鲁王朱以海于绍兴,邀请其监国。鲁王政权建立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凭借钱塘江和清朝对峙。
然而遗憾的是,因为鲁王和隆武一朝争夺皇统,势如水火,最终导致势力的崩溃,清军平定浙东之后,鲁王出逃,从此下落不明,而《明史》中如此写到,朱以海在顺治三年跑到了金门,也就是郑成功的地盘上,而当时的郑成功忠于隆武政权,起初对其十分恭敬,后来却又懈怠,为此引发朱以海的不满,于是打算悄悄前往南澳,结果被郑成功沉入海中。
这难免让人感到疑惑,作为抗清英雄的郑成功,真的会做出屠戮宗室的事情吗?《明史》作为中国古代史书上最严谨详细的史料之一,是否会有所谬误呢?
实际上,《明史本纪 卷二十四》另外一部分,就有了自相矛盾的话:“十二月,大清兵趋曹、濮,山东州县相继下,鲁王以海自杀。”这里又交代,朱以海是在根据地陷落之后,主动自杀的,究竟哪一段话属实呢,朱以海的墓找到后,却揭开了真相。
在金门城东的古岗湖旁边,有一座鲁王墓,这是清代兴泉永巡道周凯所认定的,为此后人又在此地修建了碑亭。
然而到了1959年,在金门构工部队于旧金城东炸山采石的时候,随着一处炸药爆炸,人们却吃惊的发现石头中竟然有着三合土堆砌成的遗迹,经过考古人员的挖掘,原来是一处长250厘米,宽140厘米的墓圹,它高出地面20cm,碑面上并没有刻任何的文字。
一直到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发现了“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八字及全文石碑,这些文物随后被交给迁徙到台湾的胡适进行研究,此时人们才明白,原来那块立在古岗湖旁的墓室,原来是一处假墓。
石碑内容难以置信,上面交代了朱以海生平,朱以海在浙东被攻陷之后,来到了舟山群岛,根据张名振的建议,打算以此作为据点,再联结日本朝鲜等国,意图复国,在此地,朱以海多少恢复了一些元气,通过水师对清军进行制衡,并且派出使节前往日本寻求援助。
不过在1651年,清军发动了对舟山的攻击,朱以海最终还是只能逃跑,从而前往厦门,投奔在此地的郑成功。
郑成功对于朱以海是反感的,在作为隆武政权支持者的他看来,大敌当前,名为监国的朱以海还在和隆武帝内斗,削弱了抗清力量,但是考虑到朱以海是明朝宗室,郑成功还是以礼相待,在1661年,随着永历帝朱由榔在云南遇害之后,朱以海凭借身份成为了呼声最高的明血统继承者,但是郑成功和儿子郑经并不同意,因此朱以海没有继承大统,而在郑成功去世之后,生活在金门的朱以海生活逐渐困顿。
1662年,康熙继位,此时的朱以海最终也病逝在了金门,随后被人埋葬,随着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投降清朝,朱以海的故事逐渐被人遗忘或者修改,从而有了《明史》两处自相矛盾的地方。
不难看出,郑成功在明史当中,定然是被冤枉的,至于冤枉的原因,究竟是无意疏漏还是刻意为之也就难以辨别,但是《明史》的谬误之处依然还有很多,明代官方史料曾经有1000多万份,但是到了乾隆手中只剩下3000多份,章太炎因此而大发牢骚:“东南大学中友人有发愿修《明史》者,仆谓此事甚难。因明人遗著十不存一也”,这样严重增加了考证明史的难度。
转来的,《清史》还有李自成杀福王的记载,但出土文物证明是福王守城战死后被李自成安葬
为什么感觉明朝爱好者不太相信《明史》?
事实上,最大的明粉群体就是清朝君臣。
1,参与编撰《明史》的多是明朝遗老,本来不敢把大明写得过于伟光正。
后来,康熙审阅《明史稿》,发觉其中对大明皇帝和许多大臣的指斥太多,非常不满意。
于是,康熙便下令纂修《明史》的大臣一定要严格掌握分寸。
《钦定明史》显然忠实地体现了康熙的意图,删改并掩饰的主要是明朝君臣的阴暗面。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其实就是清修《明史》编撰的基本基调。
治隆唐宋,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远迈汉唐,夸的是明成祖朱棣。
我相信,网络上的明粉们如果真的翻开清修《明史》,一定会相信并爱上《明史》的。
《明史·太祖纪》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明史·成祖纪》: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2,后世修史一定会抹黑前朝吗?不一定。
如果为了鉴于往事,那么修史确实会更多地揭露前朝的阴暗面,比如秦之于汉,隋之于唐。
如果是认为自己继承了前朝的法统,那么更多的则是掩盖前朝的阴暗面,前朝不正,继承前朝的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明之于清便是如此。
清朝以“为大明复仇”的名义入关,继承大明法统,抹黑明朝的意义何在?
如果你真的喜欢明朝,那么《明史》依然是最好的史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