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勾践为什么要杀范蠡和文种(越王 范蠡 文种)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2-04 21:00:44 浏览量(来源:小雷

    [摘要]越王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范蠡?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亡吴国,进而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代霸主。而在整个灭吴的过程中,范蠡和文种这...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范蠡?

    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亡吴国,进而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代霸主。而在整个灭吴的过程中,范蠡和文种这两位大夫可以说立下了不世之功。可是在灭亡吴国之后,勾践却有意要杀二人,范蠡看清形势,留下一句千古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后,辞官隐居,飘然而去,泛舟江湖,从此经商,成为一代商圣。文种则执迷不悟,继续辅佐勾践,最后落得个赐剑自杀的悲剧下场。

    被赐剑自杀的文种

    那么越王勾践为什么要杀范蠡和文种这两位大功臣呢?

    君主要杀有功臣无非就是两点原因:1、君主自己品性有问题。2、君主感到了威胁。

    我们来看第一点,越王勾践的品性有没有问题。有,而且还很严重。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在给文种的信中就提到“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当然我们不能非要以貌取人,但是从勾践的作为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个事要做绝的狠角色。勾践的“卧薪尝胆”当然可以当做励志故事,同样也证明了他的执着。还有勾践能替吴王夫差尝粪,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两军阵前,让死囚集体自杀,可见凶狠至极。另外在复兴越国的过程中,他还曾驱赶寡妇上山,让男子随意游山,藉以增加人口,这就是没有底线了。一个没有底线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君主当然是可怕的。

    勾践的阵前死士

    我们再来看第二点,越王勾践到底是否感受到了来自范蠡和文种的威胁呢?感受到了。

    勾践感受到的威胁并不是范蠡和文种本人的威胁,而是他们俩的身份——大夫。尤其是像他们俩这样的功勋卓著的大夫。

    周朝时的大夫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

    为什么大夫这个身份会让勾践感到威胁呢?我们都知道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礼乐宗法制度。天子为最高级别,名义上拥有天下所有的土地和臣民,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下被分封为若干个诸侯国,诸侯国的首领叫国君。国君拥有实际的土地,人口和军队。诸侯国又被分封为若干个“家”,家的首领叫家君,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夫。大夫拥有自己“家”内的土地,人口和军队。因此大夫也是很有实力的。再往下就是士。士是没有土地的,只能为大夫服务。因此士忠于大夫,大夫忠于国君,国君忠于天子。

    春秋晚期,礼坏乐崩

    在礼乐制度的约束下,这个金字塔结构在西周时期,还是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到了东周时代,尤其到了春秋晚期,随着各个诸侯国的实力增长的不同,礼乐制度开始崩溃,就是孔子所说“礼崩乐坏”。也就是下级越来越不服从上级了。刚开始还是诸侯不拿天子当回事,不同的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大国吞并小国。到了春秋晚期,大国内部也出了问题,也就是大夫不拿国君当回事了。

    就在越王勾践复仇灭吴之前的几十年内,鲁国就发生了三桓之乱,三个大夫不把鲁国国君当回事,鲁国国君形同虚设。更可怕的是齐国发生了田齐代姜事件,也就是齐国最有势力的大夫——田氏一族取代了原有的齐国国君吕氏(姜子牙的后代)成为新一代国君。这就很严重了,因为国君的权势和地位直接受到了实力雄厚的大夫的威胁。

    田齐代姜,大夫推翻了国君

    作为越国国君的勾践当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前有车,后有辙。对于范蠡和文种这两个功勋卓著的大夫他又怎么能够不猜忌呢?即使他们都是忠心耿耿,但是他们所处的位置就是对勾践的极大威胁。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而且功勋卓著,威望极高,范蠡和文种在勾践灭吴之后一定会让勾践感觉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所以肯定会动杀心。只可惜文种大夫看不到这些,一心还要辅佐勾践,最后只能丢了性命。范蠡大夫就明智得多,他对当时的社会看得很透彻,也深知勾践的为人,并且他也很懂得钱的作用,因此才放弃了领地之实和大夫之尊,泛舟江湖,做起了大商人,最后在宋国陶丘善终,人称陶朱公。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范蠡?

    公元前472年,文种在越王勾践的逼迫下自杀。临死前,勾践对文种说,相国曾教寡人灭吴九术,寡人只用了三天就将吴国灭了,剩下的几条,烦请相国到黄泉用在吴国先王身上吧!

    文种身死之时,范蠡早已离开了越国,临走前,他给文种留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子何不去?

    其实,文种和自己的下场,范蠡早已预见。

    春秋中后期,周王室日渐衰微,中原各诸侯强国纷纷称霸,战乱频发。为了躲避战乱,中原百姓纷纷南迁,也将中原文化带入了吴越之地,地处南陲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

    可随着经济的发展,两个原本和平相处的国家却渐渐结下了仇恨。到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这一代,大有不死不休的势头。

    说起越王勾践,很多人都对他卧薪尝胆的故事并不陌生,作为越国的君主,会稽战败后,他被吴王夫差不断折辱,隐忍多年,最终大败夫差,为自己报仇雪恨。

    灭了吴国之后,勾践一路率军北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那么,勾践与夫差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仇恨?夫差为何厉兵秣马三年,打败勾践后不断折辱于他?勾践最终是如何翻身的,又为何要杀死与他共患难的范蠡和文种?

    这一切,还要从夫差与勾践的杀父之仇说起。

    01

    吴越之仇

    公元前497年,越国国君允常病逝,其子勾践继位。勾践继位的第二年,吴王阖闾趁越国局势不稳,权力交替之际,亲自率兵攻打越国,却反被勾践重伤,不治而亡。

    临死前,吴王阖闾将儿子夫差叫到了床前,用尽最后的力气,叮嘱他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说完就撒手人寰了。因此,夫差许下诺言,一定要勾践血债血偿。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槜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来,夫差厉兵秣马,时时刻刻都想找机会攻打越国。而勾践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不但处处和夫差过不去,还准备先下手为强。

    这一日,勾践在越王宫召见了范蠡,他跟范蠡说,既然夫差下定决心要攻打越国,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抢占先机。

    范蠡听完勾践的想法后,却劝阻道:“大王,吴国临近中原,这些年经济繁荣,夫差又日夜勤兵。如今,吴国怕是能同中原霸主齐国抗衡,以越国的实力,还不能与之抗衡。”

    可是,勾践没有采纳范蠡的建议,坚定地说:“越国如今已经今非昔比,况且,即便寡人不出兵,夫差也会主动来攻,既然这场仗非打不可,为何不夺个先机。”

    范蠡听了勾践的话,还想再劝,但是勾践已经下定了主意,不想再改,于是挥挥手,让范蠡退了出去。

    范蠡是越国大夫,虽出身微寒,却博学多才,高瞻远瞩,是治世能臣。若是勾践能听取范蠡的劝告,便不会落得入吴为奴的下场,可惜勾践固执己见,执意要出兵吴国。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被统称为吴越,楚之东,江之南,皆为吴越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江南地区。千年前,吴越并没有如今的繁盛,因地处中原以南,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史书才对吴越之地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据《吕氏春秋》中记载:

    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习俗同,言语通。

    到了春秋后期,因为中原文化的渗入,吴越两国先后崛起,有了称霸一方的野心。自此,两国之间摩擦不断,而吴王阖闾的死更是将两国矛盾迅速激化,战事一触即发。

    公元前494年,勾践举倾国之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也派出精锐部队迎战,两军于夫椒会战。夫差兵精粮足,准备充分,将越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只剩五千残余兵力退守会稽山。

    夫差趁此机会,迅速将勾践包围,退无可退之下,勾践只得再度求助于范蠡。

    越军的营帐中,勾践一见到范蠡便抱拳鞠躬,向范蠡道歉。范蠡见越王态度如此谦虚,大惊失色,只说:“大王这礼,臣不敢受。”

    勾践见状,痛心疾首地说道:“都怪寡人之前没有听从先生的意见,如今被吴军围困在此,事已至此,还请先生再出良策,解我越军之危。”

    此时情况十分紧急,范蠡见勾践态度诚恳,也没有了顾忌,说道:“吴楚两国之仇已非一日,大王想要保命,便只能受点委屈,派人带着重礼去向夫差称臣,若他还不答应,您便去亲自侍奉他,做他的仆人。”

    为了保住越国和自己的性命,勾践随即派遣大夫文种去向夫差求和,还称自己是亡国贱民,愿意成为夫差的奴仆,还要将自己的妻子献给夫差做侍妾。

    夫差听了勾践的这话后,顿时身心舒畅,他决定要好好折磨勾践一番。他直言道:“伍子胥说,越国是天帝赐给寡人的礼物,寡人怎可拒绝呢?”

    文种回国后,将夫差的话原封不动地传给了勾践。勾践听后,拔出宝剑,想要杀死妻女,而后自刎,他悲愤地说:“我早料到夫差不会放过我,我宁可自毁也不会让夫差羞辱。”

    范蠡见状,急忙阻止道:“大王且慢,此刻还未到山穷水尽之时。”

    原来,范蠡曾听文种说,吴国的太宰嚭为人贪财好色,夫差对他十分信任,如果让文种向他献上珍宝美女,说不定事情会有转机。

    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向其献上了价值连城的珍宝和美女,太宰嚭果然接受了勾践的贿赂,向夫差进言,越王已经臣服,与其杀了他,不如留在身边使唤,更能羞辱于勾践。

    夫差一听,便心动了,此刻要了勾践的性命确实太便宜他了,不如将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当牛做马来得痛快。

    勾践得知夫差愿意放自己一条生路后,欣喜若狂。他特意穿上的贫民的旧衣服,带着妻子和范蠡一起前往吴国,拜见了夫差,而文种则回到越国,帮勾践打理朝政。

    吴王宫的大殿上,勾践俯身跪下,对着夫差卑微地说道:“东海罪臣勾践,自不量力,得罪上过,承蒙大王厚恩,饶我性命,勾践感激涕零。”

    勾践不屑地说道:“我若想杀你,今日你岂能跪在这里,既然你有心赎罪,寡人自当成全。此后,你就去寡人父亲的墓前为奴还债吧,还清了,寡人便放你回去。”

    勾践也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说道:“大王的命令,我自当遵守,甚好,甚好!”

    之后,夫差在其父亲阖闾的墓前,用石头盖了几间屋子,给勾践和她的妻子,还有范蠡一起居住,环境十分艰苦,可是勾践却一一忍耐了下来。

    不仅如此,每逢吴王驾车出游的时候,勾践还要充当马夫。当夫差要上马时,勾践便跪在地上,让夫差踩着他的背上马,然而他再跑到前面,为夫差牵马。

    夫差出行,从不让百姓避讳,于是,众目睽睽之下,吴国的百姓都看到越王在为吴王牵马,有时候,人们还会对他指指点点,说尽羞辱的话。

    百姓的议论传到勾践的耳中,他便会羞耻地不敢抬头,每每这样,夫差便会开心地哈哈大笑。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勾践在吴国可谓是受尽折辱。

    因此,勾践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位为奴还债的君王,如此羞辱,自然让勾践恨得牙痒痒。而另一边,夫差因为勾践表现出的谦卑恭敬,也渐渐地放下了对他的防备。

    在吴国为奴的日子,每一天都是无比煎熬的。眼见三年过去了,夫差丝毫没有放他们回去的打算,勾践的心中越来越着急。

    他想,难道他要被困在这里一生吗?他不甘心,决不甘心!

    范蠡看出了勾践心中的焦急,劝说他道:“商汤曾被困夏台,周文王曾被困羑里,齐桓公也曾流落莒地,他们最终都称王称帝,焉知这不是大王的福分呢?”

    范蠡的话勾践并未听进去多少,他想要回越国的心十分迫切。当时,吴国的太宰嚭因为收了勾践的贿赂,时常来石室给勾践送吃的用的。

    一次,太宰嚭又来给勾践送吃的,勾践抓住机会,偷偷对太宰嚭说,如果他能让吴王夫差将他放回去,他就献上更多的珠宝美女。

    太宰嚭听了勾践的话喜不自胜,出了石室后,立马进宫请见了夫差,并向夫差进言,放了勾践。

    夫差思索片刻,觉得勾践已经被自己驱使了三年,这一身的傲气也被磋磨得差多了,况且,杀了勾践也会惹天下人的话柄,不如就将他放回去吧。

    从夫差对勾践的态度来看,他从未将勾践放在眼里。吴国国力强盛,他早已不愿被困在吴越之地,他想要的是同齐、晋、楚等强国争霸,以图问鼎中原。

    至于勾践,折磨了三年,为奴了三年,他觉得他的杀父之仇已经报了,可以放他回去了。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这对于勾践来说,这是一辈子不能忘记的耻辱,他定要报仇雪恨。

    02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1年,勾践带着妻子和范蠡终于回到了越国。回国后,他非但没有脱下为奴时的衣服,反而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他不能忘记会稽之耻,更不能忘记这三年的为奴之耻,而这也是典故卧薪尝胆的由来。

    勾践将苦胆放在座前,一旦困乏就仰头尝胆,不断激励自己。闲暇时,他还去田间劳作,穿的是粗布麻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他与百姓同劳同作,很快就赢得百姓的尊重。

    公元前490年,夫差派遣使者来到越国,要勾践送两名使臣去吴国,说得好听是在两国之间传递消息,说得不好听就是人质。

    正当勾践不知派谁前去的时候,得知消息的范蠡主动向勾践请奏,由他出使吴国。勾践对范蠡信任有加,更是将越国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不愿意放他离去。

    于是,范蠡劝说道:“大王还是答应臣的请求吧!虽然带兵打仗一事,大夫文种或许不如臣,但是处理政府,安抚百姓,文种却远超于臣。况且,大王将臣送去,也能显示诚意。”

    勾践见范蠡去意已决,不再挽留,勉强答应了范蠡的请求。

    范蠡离开越国不久后,大夫文种就向勾践献上了“伐吴九术”,意思是九条消灭吴国的计策,而其中,最有名也最狠毒的便是美人计。

    俗话说,温柔乡便是英雄冢,自古英雄遇见美人,再大的雄心壮志,也有被消磨殆尽的一天。

    于是,勾践精心挑选了越国最美貌的两个女人,西施和郑旦,将他们献给了夫差。这美人计果然奏效,不久后,夫差不仅消除了对勾践的疑心,还将范蠡放回了越国。

    范蠡回到越国后,连忙向勾践进言,希望可以重建都城。

    范蠡想要修建大小两座都城,一座是勾践小城,是越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要修得格外坚固。另一座是山阴大城,比小城大十倍,是普通百姓的居所。

    范蠡进谏的一系列措施很快就得到了实施,越国的百姓因此也迅速安定下来,经济和军事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终于,攻打吴国的机会终于来了。

    此时,吴国内局势动荡,夫差杀死了忠臣伍子胥,率举国之兵北上,将老弱妇孺留在了都城,这也恰恰给了勾践攻打吴国的机会。

    不久后,勾践派出四万士兵,六千禁卫军,两千水军攻打吴国。越国军队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直逼吴国都城,吴国太子为了守住都城,英勇战死。

    当消息传到夫差的耳中,他悲愤地说道:“寡人错了,不该放虎归山,反而害了我儿的性命。”

    可此时,夫差带着军队远在北方,根本无力返回吴国,于是他只能忍气吞声地向勾践求和。勾践也明白,自己不可能一战便灭了吴国,也见好就收,与夫差就此讲和。

    然而四年后,吴国的精锐部队在与齐、晋等国的交战中消耗殆尽,勾践再次抓住了机会,派兵攻打吴国,并将吴国都城围困了三年。

    夫差见吴国已陷入颓势,再也无法挽回,于是只能向当初的阶下囚俯首称臣。他以为,当年他了勾践一命,勾践念及当初的不杀之恩,也会饶他一条性命。

    可是,勾践深知放虎归山的危害,并没有想过要放过夫差,他想让夫差尝一尝,他当年所受的折辱。然而,夫差也是一位有血性的君王,为了保留最后的尊严,选择了自尽。

    夫差死后,吴国也跟着灭亡了,当勾践占领吴国后,第一个杀死的便是当初帮助过他的太宰嚭。勾践的举动范蠡都看在眼里,但是他什么也没有说。

    不久之后,他便主动向勾践请辞。但是勾践并不想放范蠡离开,还说愿意与范蠡共享吴国。而范蠡早就看出来勾践的本性,他自知留下来不会有好下场,还是坚决要离开。

    勾践几番挽留皆不奏效,最终只能接受了范蠡的请辞。范蠡离开越国后,泛舟五湖,隐世而居。

    而另一边,文种却将勾践共享越国的话当了真,并坦然接受了相国的职位。但是没过多久,两人就因为是继续北上称霸还是偏安一隅的问题上爆发了激烈的矛盾。

    之前,周天子派遣使者来越国赐胙,封勾践为华夏之伯,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得到如此荣耀之后,勾践的北上争霸的心思更是蠢蠢欲动。

    他认为,越国西邻楚国,背接鲁国,东靠东海,可谓是土地辽阔,国富民强。于是,他想效仿夫差,经吴国的邗沟,北渡淮水,与齐鲁等国诸侯会于徐州,一起致贡于周。

    可是,勾践的想法遭到了文种的反对,他认为夫差当时也是以为国富民强,有资格与其他诸侯强国争霸,亲率兵马北上,才导致吴国灭亡,勾践想要效仿夫差,这个决定太轻率了。

    当初,夫差折辱勾践的种种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夫差是阶下囚,是亡国之君,文种居然将他与夫差相提并论,勾践的心中十分不快。

    但是,作为一个卧薪尝胆了二十年的君王,勾践的优点就是十分能忍,所以面对文种的强势,勾践也是选择了忍耐。

    没过多久,勾践又与文种商量北上争霸的计划。当时,鲁国国君派遣使者来越国,希望勾践能帮他消灭三桓的势力,勾践便想趁此机会,让各国诸侯臣服于越国。

    可文种认为,越国虽然攻灭了吴国,但是吴国的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越国的士兵与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勾践既有霸主之名,列国定不敢来犯,不如趁此机会,发展内政。

    况且,鲁国一向附庸齐国,若是贸然插手别国内政,定会招致别国的不满,到时候,只怕越国又要干戈四起,这对国家和百姓都无利。

    文种再次拒绝了勾践的建议,勾践虽然已经极其不满,但他还是选择了忍耐,只说,这件事暂时先不讨论了。

    之后,勾践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与文种沟通北上的计划,但是都遭到了文种的强硬的拒绝。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勾践对文种起了杀心。

    此时的文种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他想起范蠡临行前留下的那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子何不去?

    意思是,越王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你也快点离开吧!

    自此,文种便开始闭门谢客,任凭勾践如何催促,他都坚持称病不朝。恰逢此时,有人向勾践进言,文种长时间在家不出门,是要准备谋反。

    勾践一听,大惊失色,随后就将自己的宝剑赐给了文种。当文种收到勾践的宝剑时,他瞬间明白了勾践的意思,当年,夫差就是用这种方式赐死了伍子胥的。

    跟随着宝剑来的,还有勾践的口谕,相国曾教寡人灭吴九术,寡人只用了三天就将吴国灭了,剩下的几条,烦请相国到黄泉用在吴国先王身上吧!

    最终,文种在勾践逼迫下自刎而死。

    03

    最后

    文种死后,勾践立刻实行了北上称霸的计划。

    他先是在徐州会见了齐、宋、晋、鲁等国的诸侯,将吴国之前侵占的土地还给了他们。之后,他帮助各诸侯平定国内的内乱,还通过无力维护了诸侯国的原有秩序。

    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之下,勾践威名大振,成为了春秋末期,最后一位霸主,称号“霸王”。

    勾践是夏禹的后代,因此司马迁曾评论勾践:

    有禹之遗烈焉。

    虽然,杀害文种成了勾践一生的污点,但是他能卧薪尝胆二十年,忍常人所不能忍,还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作为一个君王,他从未放弃臣民,从未放弃自己的国家,更是一个大丈夫。

    然而,勾践虽然搭上了春秋的末班车,但是他的霸主梦也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逐渐破灭。

    勾践延续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导致越国在政治制度和人才引进上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正因为如此,越国内部逐渐开始分化,内乱不断。

    勾践死后,越国迅速衰落,再也没能重下霸主的辉煌。但是,勾践虽死,他的故事却流传千年,不断激励世人,知耻后勇,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