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认为,纯音乐的本质是情绪,文学的本质是思想,那么绘画的本质是什么?一幅名画,在博物馆里挂了七十多年后,才被发现挂反了,原因在于:艺术有时只是一种感觉据报导,一...
我认为,纯音乐的本质是情绪,文学的本质是思想,那么绘画的本质是什么?
一幅名画,在博物馆里挂了七十多年后,才被发现挂反了,原因在于:
艺术有时只是一种感觉
据报导,一位艺术史学家发现,荷兰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一幅作品数十年前首度展出以来,在各间博物馆其实一直是倒挂的。
这幅创作于1941年的作品名为《纽约市1号》(New York City I),用红、黄、黑、蓝等四色胶带贴出复杂的交错网格,1945年首度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icon)展出。
1980年起一直挂在德国杜塞道夫的北莱茵-西伐利亚艺术品收藏馆(Kunstsammlung Nordrhein-Westfalen)。
根据报导,《纽约市1号》目前的悬挂方式显示在底部加厚的多彩线条。
但策展人梅耶-布瑟(Susanne Meyer-Büser)今年年初开始为这位荷兰前卫艺术家的新展览做研究时,意识到《纽约市1号》应该要倒过来放。
梅耶-布瑟告诉卫报,「加厚的网格应该是在顶部,像是一片漆黑的天空。当我跟其他策展人指出这点,我们就意识到这非常明显。我敢百分之百肯定,这幅画挂反了」。
一幅画,在被挂反了七十多年里,其中少不了有众多的艺术家欣赏过,竟然都一直没有被人发现。
只能说明,这些艺术家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感觉和画家本人创作时的感觉不一致。
美国ABC新闻网曾做了一期节目
将4岁孩子的三幅涂鸦作品和二幅艺术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然后邀请了几位艺术家来鉴别这组画,看看他们能不能区分出来大师和孩子的作品。
结果有不少艺术家判断错了,他们把孩子的作品认定为艺术家的作品了。
而其中一个孩子的作品是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
那位调皮的小女孩趁爸爸不注意,把剃须泡沫和颜料混合在一起,然后把画纸倒盖在泡沫上,就完成了这幅“大师之作”。
毕加索曾说:我花了4年学会像拉斐尔那样画画,但花了一生才学会像孩子一样画画。
一些著名画家的创作过程也令人惊叹。
荷兰画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新造型主义”绘画对后代的建筑、设计影响很大,他喜欢用各种格子和红黄蓝三原色来组成自己的画。
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代表作创作步骤:
用铅笔在纸上画出格子,并用胶带或者黑色画笔将格子的黑边加粗;
让孩子自由填色,或者裁剪不同大小的方格贴上去;
胡安.米罗(Joan Miró)是与毕加索、达利齐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像是孩子的信手涂鸦。线条是米罗的作品中重要的元素。
他在家里找出各种几何形状的物品,比如说七巧板,用笔围绕着七巧板,在纸上画出各种几何形状;然后在几何形状上进行自由上色就好啦。
波洛克是20世纪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他画画时,喜欢把画布铺在地上,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随意地在画布上滴洒颜料,画出各种各样的点和纵横交错的线。
绘画工具除了画笔外,他还用瓶子、玻璃、石头、树枝等。这种滴或者洒的作画方法,叫做滴画法。
它打破了用传统绘画工具作画的方式,并且不设置主题,这种画法非常适用小朋友进行创作;
巴尼特·纽曼(Barnett·Newman 1905年1月29日- 1970年7月4日)是一位美国艺术家。他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色彩领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纽曼把看画的人在当下的反应当成了他艺术品的一部分!他说:
“因为每个人在观看时都会对画产生不同的情绪,而不同的人碰上同样的画时,对画的不同诠释也随之产生。”
所以,绘画当时靠的是一种感觉,而欣赏时,也会产生某种感觉。至于欣赏者的感觉与画家创作时的感觉是否一致,那就难说了。
下面是蒙德里安的那幅画,只是转了几个方向,你说哪幅画是挂对的?
我认为,纯音乐的本质是情绪,文学的本质是思想,那么绘画的本质是什么?
所有本质都离不开生活,无一例外。生活提炼出方方面面的精华,又都还原于生活。不要盲目崇拜艺术,而要热爱、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