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争中,是如何让士兵做到绝对服从命令的?战争中,是如何让士兵做到绝对服从命令的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但是被很多人回答得太复杂了而已。有时候事情的本质并没有很多...
战争中,是如何让士兵做到绝对服从命令的?
战争中,是如何让士兵做到绝对服从命令的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但是被很多人回答得太复杂了而已。有时候事情的本质并没有很多人说得那么高大上的,背后的操作有时候是让人有点无语的。
我就问大家一句:平时家里面儿子为什么大部分时间都要服从爸爸的命令呢 ?
其实无非三个原因:一是,爸爸负责养儿子,有经济大权;二是,长期受到的教育就是:儿子要服从老子;三是,如果儿子真的不服从爸爸的命令的话,往往会遭受到一顿暴打的。
我这么比如肯定有很多人觉得太粗俗了、太没有高大上的情怀了,其实问题的本质情况也差不多。
顺便说一句:战场上并不是每个士兵都会绝对服从命令的,任何战争过程中都会出现:逃兵、主动投降的或者不执行命令的等等。不过我们平时看到的当然是好的一面了,说不好的往往容易影响士气的。
我来跟大家简单地分析一下:战争中是如何让士兵做到服从命令的呢?其实主要有四个办法而已。
办法一:平时训练的时候、建立组织架构的时候就要刻意的打造服从命令的氛围
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叫做: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别管是什么命令、别管这命令是对的还是有问题的,军人都要服从。
反过来说的话就是:不服从命令的就不是军人了。这首先在对军人的定义上就把服从命令排在第一位了。
另外当过兵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事实:部队里面上级就是上级、下级见到上级一般都是要行礼的。部队里面也很少允许下级质疑上级的现象存在,等级制度还是比较森严的。这不是哪一个国家的特有现象,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军队里面都是这样的。
一般新兵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往往会刻意地把服从命令给融入进去的,例如:前面是水坑会让你跳、教官会发出一些符合常理的命令让你执行等等。有些时候还会出现:一人有问题罚全班、全排的现象,这也是借助周边的压力让你服从命令。
举个历史上的典型例子:当年冒顿单于(打败刘邦的那位匈奴首领),他在训练士兵服从命令的时候采取了一个好办法。
冒顿单于会命令士兵用箭射自己最爱的马,然后没有服从命令的士兵就杀掉;冒顿单于还让士兵用箭射自己最爱的妃子,没有射的士兵也会被杀掉。这样一来 ,冒顿单于最后让士兵拿箭射老单于——士兵当然是照射不误了。
总之一句话,一般为了让士兵上战场以后绝对服从命令,平时那都是有一套完整的训练和氛围打造的。
办法二:对士兵的思想进行教育,让士兵分不清好坏,只知道服从命令就行了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二战的时候哪个国家的士兵战斗意志力很强悍呢?其实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二战的时候日军的战斗意志力是无比强悍的。
在太平洋上的岛屿作战中,日军面对的是拥有火力优势、拥有后勤补给优势、拥有各种优势的美军。可是日军往往还是能给美军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损失,例如: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让美军的伤亡极其的惨重。
日军靠什么作战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日军坚决地执行了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战斗到底的命令。后期的日军往往组织起了各种敢死队、各种有去无回的特种作战等等。
那么很多日本士兵明明知道自己取胜无望、只能是死路一条了,为啥还执行上级的命令呢?这其中宣传或者说“洗脑”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了。
日本大本营在战前宣称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日军不是去侵略亚洲的而是帮助亚洲人打跑欧美侵略者,建立一个美好的亚洲的——东亚共荣圈大家都听过了。
日本高层除了美化自己的战争动机来欺骗日本基层士兵以外,还采用了神化天皇的办法。大家看过各种二战影视剧、各种关于二战书的都知道一个事实:日本士兵一般在最后必死无疑的时候,口中往往都会念叨一句为“天皇献身”——然后去赴死的。
总之一句话,要想让士兵在战争中绝对服从命令甚至是完全的不怕死,必要的宣传也是很重要的,例如:二战时候的日本。
办法三:督战队这个军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
二战苏德战争的前期,苏联士兵投降的人数巨多,而且很多都是成建制的投降了,例如:基辅战役的时候,苏军一下子就被俘了66万多人。
于是乎,在苏德战争关键的时候,苏联人就搞出来了一个新的兵种——督战队了。其实这个督战队的主要任务只有一个:对那些不服从命令、不往前冲的甚至是不断后退的士兵采取——就地枪决的办法。
这种督战队也并不是苏军首创的,历史曾经多次的出现。这样搞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士兵知道不服从命令的下场就是死亡而已。
当然了,军队里面还有各种各样惩罚不服从命令士兵的机构,例如:军法处、军事法院等等。这说白了就是让士兵知道:不服从命令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那还不如服从命令更好了,有可能还能立功受奖。
办法四:连坐法
这种让士兵在战场上服从命令的方式也比较简单直接,说白了就是:一个士兵不服从命令的话往往影响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古代的时候一个士兵如果在战场上不服从命令甚至是逃跑的话,那么不好意思了——家里面的父母、妻子、孩子甚至是一些直系亲属都是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的。
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让士兵们知道,不服从命令的后果不仅仅是处罚士兵本人还会连累家人的。
其实很多上过战场的老兵还回忆到了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当别人都在服从命令往前冲的时候,往往自己会变得热血沸腾不知道害怕了。于是乎,别人冲你也就跟着冲了,当时也不会想到那么多了。
很多士兵上了战场以后,在肾上腺素的刺激下,会丧失一定的思考能力,就是平常咱们说得吓傻了,手足无措——大家怎么办你也就只能怎么办了,反正跟着大家一起不会出错的。
当然了还有一个大家都见过的好办法,罚劣重奖优。这种办法说白了就是:严厉的处罚不服从命令的士兵,反过来重奖那些服从命令的士兵,这样就能起到一个巨大的榜样作用。这也告诉士兵们:服从命令有肉吃、不服从命令的只能吃枪子了。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让士兵上了战场做到绝对服从命令呢?无非是:
训练的时候要刻意训练士兵服从命令的意识;上了战场要在思想教育以及战争动机上给士兵换脑,有时候甚至要欺骗一下;
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士兵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对服从命令的士兵要进行奖赏,榜样的力量也很重要;还有利用“连坐法”逼着士兵必须服从命令等等。
不过我还是想说的是:士兵毕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不是机器,所以尽管很多国家想尽了一切办法让士兵绝对的服从命令,可是通过实际事实来看的话依然有很多士兵上了战场还是不服从命令的。
其实这个事情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情,不服从命令肯定不行,但是如果命令是错误的话,往往越服从这个命令,错误就会越大了,例如:二战时期的日军就是处于这种状态的。
我认为:要想让士兵上了战场绝对的服从命令的话,一定要让士兵知道为什么而战、保卫的到底是什么才行!时代不同了,往往一个人只有保卫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时候,战斗力才是最猛的,大家觉得呢?
战争中,是如何让士兵做到绝对服从命令的?
1948年12月5日上午11时,淮海战役总前委三名常委联名下达了对敌黄维兵团的总攻击令,由于军情紧急(华野既包围着杜聿明集团、还要阻击李延年等两兵团的援敌)和敌十二兵团顽抗程度较强,因此这道命令措辞非常严厉,在总的五条作战要求中有如下原文:“戊、对于临阵动摇贻误战机的分子,各兵团各纵队首长有执行严格纪律之权,不得姑息”!同时要求命令用口头直达连队一级。
而在之前东北野战军的锦州攻坚战中,由于八纵第68团疏于防范,已经攻克的紫荆山制高点得而复失,不仅司令员林彪大怒,甚至惊动了西柏坡(敌台有广播宣传)特别来电:“大军作战,军令应加严”。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亲往八纵司令部处置,我军仅用一小时就夺回了阵地,但是当事连长仍然被枪毙,纵队邱政委宣布:这次杀两条腿的,再出现严重问题就杀四条腿的(够级别乘马的干部)。
所以对我军来说,战士绝对服从命令一是靠思想教育,那就是为谁而战和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二是靠战场纪律约束,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见指挥员大吼要“执行战场纪律”,那就是对临阵畏缩、甚至逃跑或者拒不执行命令者,连以上指挥员有权执行最严格的惩罚(所以中野的命令要下达到连队),至于意味着什么大家肯定心里有数。
实际上,从红军时代的建军伊始,我军就已经开始就有严格的战场纪律。我军总部在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都颁发了纪律条令,奖惩条例中也都规定有战场纪律的内容,同时根据特殊的作战地区和作战目的,还有相应的补充纪律或者临时规定,比如如保护城市设施、名胜古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红军长征通过彝族地区时,为了贯彻民族政策,那怕是彝民开枪放箭,各部也接到严令不得开枪还击,《亮剑》李云龙对此也有过特别回忆嘛。
在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役中,为了保护这座当时亚洲最大的工商城市,总前委下令攻城部队不得动用重型火炮和炸药包,而敌人却可以无所顾忌轻重火力全开,为了执行这条铁的纪律,三野战士们只能用轻武器进行攻坚作战,许多战士因此牺牲在建国前夜。荣获“渡江第一船”称号的九纵一个班,就是这样全体牺牲在苏州河桥上,我军战士执行命令的坚决性,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之一。
当然,战争期间出现个别抗命或者动摇分子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第三条措施也包括惩罚办法,各野战军、各军区都设有专门的“军法处”,解放以后则设立专门的“军事法院”,这都是对军人犯法进行审判和处罚的机构。一般来说,对于严重违犯战场纪律构成犯罪的士兵,除对临阵叛变投敌分子阻止无效可就地果断处置外,其他均应交军法处以及后来的军事法院依法惩处,但是在战争年代,确实事急可以从权,不服从命令被枪毙的事件也有发生。
军纪严明是部队赢得民心和打胜仗的保证,所以哪怕你功劳再大,违纪或者抗命也要受到惩罚,《亮剑》里面副总指挥有句名言:“战场抗命这个毛病是惯不得的”,那么李云龙成功突围也得下放到被服厂绣花,之前过草地纵兵抢粮就被一撸到底背大锅,刀砍俘虏就得降职处理,这还是文学创作有演绎的成分,在真实的战史上,处罚和处理办法比这些严格得多。
而蒋军也在1925年就颁布了《国民革命军军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连坐法”,那就是一人抗命或者临阵退缩,全班跟着遭殃。连坐法的原文部分摘录如下:“现在军队,不知节制,所以上下不相连系,以致进前者徒死而无赏,虽欲赏之,无从查考;退后者偷生而无罚,虽欲罚之,亦无从查考。今定有节制矣!如一班同退,只杀班长;一排同退,只杀排长;一连同退,只杀连长;一营同退,只杀营长;一团同退只杀团长;一师同退,只杀师长,以上皆然。如此看之,所杀不过三五人,似与士兵无涉,还可退走”。
翻译过来,就是战场上情况混乱,只杀主官并不能彻底分清责任,于是正式推出连坐法:
一、班长同全班退,则杀班长。
二、排长同全排退,则杀排长。
三、连长同全连退,则杀连长。
四、营长同全营退,则杀营长。
五、团长同全团退,则杀团长。
六、师长同全师退,则杀师长。
七、军长亦如之。
八、军长不退,而全军官兵皆退,以致军长阵亡,则杀军长所属之师长。
九、师长不退,而全师官兵皆退,以致师长阵亡,则杀师长所属之团长。
十、团长不退,而全团官兵皆退,以致团长阵亡,则杀团长所属之营长。
十一、营长不退,而全营官兵皆退,以致营长阵亡,则杀营长所属之连长。
十二、连长不退,而全连官兵皆退,以致连长阵亡,则杀连长所属之排长。
十三、排长不退,而全排皆退,以致排长阵亡,则杀排长所属之班长。
十四、班长不退,而全班皆退,以致班长阵亡,则杀全班兵卒。
十五、各级党代表亦适用本连坐法。
如此森严的军纪,对北伐军在战争初期作战勇敢起到了重大作用,各级军官和士兵很少出现抗命情况,纷纷冒死冲锋,比如贺胜桥和汀泗桥等役,在气势上都彻底压垮了北洋军。然而随着军队不断膨胀,招降纳叛造成部队成分良莠不齐,以及建立南京政权以后的享乐思想,蒋军军纪逐渐松懈乃至于废驰,只要有靠山有银子,无论是战场抗命还是临阵脱逃,都可以不了了之,那么打败仗也就不稀奇了。
比如黄埔一期的“飞将军”孙元良,以及他那“千里驰援”的三期师弟李天霞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