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妹妹出嫁,姐姐不能去送亲,这是家中大忌;家里姑娘出嫁,应该是嫂子去送亲,这样...
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妹妹出嫁,姐姐不能去送亲,这是家中大忌;家里姑娘出嫁,应该是嫂子去送亲,这样后代才会更兴旺!这句话表达了一些地方的嫁娶风俗,把新娘送到男方家,送亲人员的组成禁忌。
各地不同的婚嫁习俗
古代农村的俗语很简短、很上口,也很有深意。
“姐”的谐音是“借”,送亲“借”是忌讳,不吉利。“姐送妹”意味着妹妹到婆家后,靠“借”柴米油盐和钱粮度日,日子会过得很苦;还有的人认为,姐姐已经嫁人(旧时农村规矩,家中的姐妹出嫁一般都按大小顺序),也就有了姐夫,姐夫的谐音为“借夫”,也不吉利。另外,姐姐嫁出去后就是别人家的人,总不能借别人家的人送亲,难道自家就没人了吗?“穷几辈”是夸张的说法,用警告的口语提醒你忌讳,不要这样做。
“嫂”的谐音是“扫”。民间相传新娘出嫁时,会有一些魑魅魍魉在路上打新娘的主意,祸害新娘。古楚大地很多女人出嫁时,在胸前挂一块镜子,就是为了驱邪。而姑娘出嫁时,有嫂嫂在身边,等于有一把扫帚在身边,可以扫除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而嫂(扫)送新娘到婆家,即“扫到家”,也可以扫掉婆家对新娘不利的东西,日后更好做人。另外的说法是,嫂子是代表新娘的的母亲(一是母亲不能送,二是有些新娘母亲已去世)去送新娘,这是积德孝顺的表现。
蔸是农村方言,树蔸包括树根和树的根部部分,民间习惯用树来比喻宗亲、家族关系。“蔸”是始祖,树枝树叶就是子孙后代。这种比喻,与我国民间族谱之中,在世系表的设置上如出一辙。“发大蔸”在农村老话中,用来比喻新娘到了婆家之后,子孙后代繁盛,就像一棵树一样,树蔸越大,树也就越高大,树上的枝叶也就越繁茂。按照旧时代农耕社会“多子多福”的封建观念,女人嫁进家门后,繁衍子孙后代越多,她的福气就越好。因此,过去农村民众认为,“发大蔸”的女人是福气很好的女人。
有些地方农村又有“送亲要小,接亲要老”的习俗,意思是说,送亲的人员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小孩子,也有的说小孩子越多越好,这样就比较吉利;而接亲的队伍之中,要多去几个熟练通达经世面的老人,以便随机应变处理接亲过程中的问题。
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说实话,这句话还真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没有听过农村的这句俗语。
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篼。
篼应该是背篼的意思,背篼在农村很常见的,城里人或者不知道,其实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对篼也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同样的汉字用在不同的句子中就会有它特定的含义。嫂送姑,发大篼,意思应该说是,姑送嫂的好处很多很多。大篼,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农村装东西的一种农具。
那么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根据我们现在的观察,现在农村嫁女儿,全家出动,图个喜庆,不会讲究这么多,当然我记得我姐姐出嫁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没有离开,在家里守候,也就是说以前嫁女儿的时候,父母是不出门的。当然现在的农村已经没有这个讲究了。
那么为什么说姐送妹,穷几辈呢?我想这句话在以前的农村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过我听过这样与之相似一句话,就是说农村人只要家里有男孩,即使再穷,以后也会越来越富有。而如果家里只有女孩,现在的日子也许很富有,但实际上是越来越穷。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以前的农村重男轻女。他们认为,虽然男孩子也花钱,比如花钱娶媳妇,盖房子生小孩等等,花的钱也是在自己家里,或者可以说是置家产,以后会越来越有的。而如果家里只有女孩的话,那么现在家里所有的一切,也会因为女子的出嫁而成为别人的,这是我当厨师的时候师傅告诉我的,当时听起来还感觉有道理。
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姐送妹穷几辈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了,这应该是家里只有姐姐和妹妹,没有男孩,姐姐应该是找了个上门女婿,或者说不打算出嫁,而唯一的妹妹也出嫁了,这时候就更显得这个家庭势单力薄,因此想要翻身就很难了。
另一句话,嫂送姑,发大篼。
姐姐和妹妹自然是亲姐妹一条心。但是嫂子和小姑子就不是一条心了,甚至经常发生争吵。一般情况下,小姑子的家庭地位是比嫂子要高的,或者说嫂子是怕小姑子的,而当小姑子出嫁了,对于这个当嫂子的来说,它就成了这个家的真正主人,或者说少了一个和她争吵的对象,这样的例子在农村也很常见,很多。当嫂子的是盼着小姑子早点嫁人。
显然,三个女人一台戏,嫂嫂送走了小姑子,这个家肯定就清闲多了。有句话叫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财源自然就来了,因此这就是一个好兆头。
当然这句俗语,现在很少听到,这也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现在这种现象很少了,即使小姑子没嫁人,也会分开住,最主要的女儿也是后传人,男女都一样。
我妈妈经常说姑嫂不跟,意思是姑嫂不和。现在你们那里还有这种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