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国产车质量上来了,现在的国产车质量能超过韩系车吗?现在的国产车,质量已经超过了韩系车。这是我开过二个车系之后各方面对比出来的。口说无凭,我就以国产的奇瑞瑞...
有人说国产车质量上来了,现在的国产车质量能超过韩系车吗?
现在的国产车,质量已经超过了韩系车。这是我开过二个车系之后各方面对比出来的。口说无凭,我就以国产的奇瑞瑞虎8 PLUS跟现代ix35二款车对比。瑞虎8plus全系指导价12.49~16.99万,现代ix35全系指导价12.98~15.58万,价格相近,拿来对比比较客观。
品牌力对比
韩系车作为合资品牌,理论来说品牌力应该比国产车强。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国产车的品牌力比韩系车强。
韩系车是合资品牌,曾经凭借着“韩流”火爆中国。“韩流”退去后,韩系车的光环也退去。很多人发现,韩系车的现代跟起亚,只是普通家用品牌。不像大众,丰田等合资家用品牌,身后还有奥迪,保时捷,雷克萨斯这些高端品牌提升品牌溢价。作为对比,国产车既有红旗这种生来豪华的国产豪华品牌,也有星途,wey,王朝系列,领克等国产豪华品牌,为自家的家用品牌提升品牌力。二相对比,韩系车的品牌力在国产车发展初期的时候,确实比国产车好。但是到了现在,已经比不过了。
关于这点,可以看看市占率数据。2021年国产车市占率在42%左右,韩系车是2.6%。2022年国产车市占率提高到了51%,韩系车已经跌破2%。如此悬殊的差距,可见韩系车已经不受国人待见。
但凡韩系车有些品牌力,也会像德系,日系那样,虽然价格高,但是有品牌力撑着,也能卖的不错。就是因为韩系车没有品牌力,车又比不过国产车,一无是处,被淘汰是必然的。
所以,现阶段韩系车的品牌力,在国内已经比不上国产车,韩系车已经是日薄西山的代名词,跟法系车一样。
外型对比
现代ix35使用大尺寸镀铬前脸,犀利大灯与中网融为一体,雾灯区域使用熏黑设计,搭配同样熏黑的下包围,前脸看起来年轻时尚。侧面腰线平直,C柱做了分割,整体的外形趋于年轻化。
瑞虎8plus使用点阵式镀铬中网前脸,矩阵式LED灯组与中网相连,与雾灯区域造型相互呼应,搭配熏黑下包围,看起来大气又犀利。侧面使用上扬的腰线,车顶镀铬条分割装饰,尾灯采用贯穿式尾灯,整体完成度很高。
从外型来说,瑞虎8plus明显好过于现代ix35,ix35对比一下看起来有些小家子气。其实,现在的韩系车跟国产车对比外型,国产车都处于优势地位,颜值更高。
内饰对比
现代ix35的内饰配色,以纯黑为主,看起来简洁明了。大尺寸的车机大屏,将大多数功能集成在其中,取消了绝大多数实体按键,科技感强,但是盲操比较困难。全液晶仪表盘更添一丝科技感。整体用料,以硬塑料为主,在手经常接触得地方是软质包裹,整体的观感及使用体验对得起价格。
瑞虎8plus的内饰,同样用纯黑配色,给人的感觉是在简洁明了的同时,用贯穿式出风口给人一种设计感,看起来是用心做的。一块双联排大屏科技感拉满,显示的内容以及清晰度非常不错。空调面板,也改成了液晶面板,将科技感贯彻到底。虽然取消了实体按键,但是瑞虎8plus有语音控制能力,开关空调,车窗,天窗等常用功能都能正常操作,弥补了盲操的不足。
用料以软塑料,皮质包裹,花纹饰板,亮面饰板有机搭配,有不错的高级感。
通过对比可知,国产车在内饰设计,用料,科技感,智能程度,操作便利度,内饰质感等方面,比韩系车强。只要拉出同价位的国产车跟韩系车对比,都是如此。
三大件对比
瑞虎8plus有二台发动机,中低配用1.6T 197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该发动机是奇瑞于2017年推出,采用奇瑞iHEC(智效)燃烧系统,鱼肚型进气道能提升低升程进气滚流比,将进气内能增加50%;采用侧置350Bar高压缸内直喷,汽油雾化更好,燃烧更充分,能够省油,提高动力,优化排放;使用缸盖集成排气歧管,能让燃烧更充分,并有效减少90%有害颗粒排放。使用可变排量机油泵,机油量随发动机负荷随时调节,保证发动机润滑需求,减低发动机磨损,延长发动机寿命。其热效率37%,最大扭矩390n/M,最大扭矩转速2000~4000转。
现代ix35也有二台发动机,中低配用2.0L 160马力自吸发动机。该发动机历史悠久,曾经搭载在10款的ix35上面。其技术老旧,最大扭矩193n/M,最大扭矩转速4500转。
瑞虎8plus中高配使用2.0T 254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采用了35MPa高压直喷、双涡管增压+电控泄压阀、可变排量油泵、双平衡轴以及缸盖集成排气歧管等主流新技术,燃烧模型也采用了高滚流模式,“鱼肚型”进气道、mask燃烧室、滚流保持型活塞等主流技术。最大扭矩390n/M 最大扭矩转速1750~4000转,热效率超过38%。
现代ix35中高配使用1.4T 140马力涡轮增压,使用铸铝缸体可以减轻自重;使用集成进气歧管,可以提高热机速度,减低排气温度;使用可变气门正时,电子节气门,博格华纳涡轮增压器,可以精准控制进气量,减低油耗,增加动力。其最大扭矩242n/M,最大扭矩转速1500~3200转,热效率不详,官方未公布。
这二台发动机,看参数,国产奇瑞的发动机动力比韩系车强一截,技术比韩系车更加主流,更先进。热效率也比韩系车高。
瑞虎8plus全系标配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1.6T发动机匹配格特拉克的7DCT变速箱。该变速箱是奇瑞与德国格特拉克联合研发,是奇瑞正向研发的变速箱,核心零部件由格特拉克,博世等品牌提供。2.0T发动机匹配柳州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开发的DCT 380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ix35的2.0L发动机匹配6AT变速箱,在10款车型上就是这台变速箱,技术比较老旧。1.4T 140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匹配七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该变速箱是现代集团自研自制,由摩比斯制造。
二车的变速箱从技术来说,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有变速箱油给变速箱润滑,散热,可以有效延长变速箱寿命。但凡价格贵点的车,都用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比如大众朗逸用七速干式双离合DQ200,大众帕萨特用七速湿式双离合DQ381。所以,ix35用技术老旧的6at,技术存在明显缺陷的七速干式双离合,质量堪忧。
据现代,起亚4s店售后爆料:很少有在12万公里没有出现故障的双离合车主。其故障现象千奇百怪,故障原因百分之90都指向干式双离合器片,百分之5指向电控离合器执行器,百分之2指向电控挂档执行机构,百分之1指向一轴油封漏油,百分之1指向分离轴承,百分之1指向机械啮合齿。普遍存在抖动或轻微抖动现象。
瑞虎8plus的底盘,来自于奇瑞自研的T1X平台。该底盘上可以生产瑞虎8,瑞虎7,瑞虎8plus等多种车型,有前驱,四驱可选,集成度高,技术理念先进,跟大众MQB,丰田TNAG,吉利CMA,长城柠檬等造车平台属于同一个理念下的产物,也是当前主流的造车平台。ix35的底盘,这么多年一直没变过,仅有前驱没有四驱,反而由于车价降低,用料也在精简。
所以,瑞虎8plus的底盘,比ix35的底盘更加先进,用料也更加厚实。
动力,油耗,驾驶感受对比
二台价格相同的车,动力表现区别明显。瑞虎8plus中低配用的1.6T发动机,搭配七速湿式双离合后,0~100加速成绩8.5S左右。2.0T 254马力发动机的0~100加速成绩为7.3S左右。ix35低配的2.0L 160马力自吸发动机,0~100加速11S左右。高配的1.4T 140马力涡轮发动机0~100加速9.1S左右。对比可知,ix35哪怕是顶配,动力还没有瑞虎8plus低配强。
说完动力,再看看油耗。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国产车是油耗高的代名词。刨除主观判断,以小熊油耗的众测数据对比,瑞虎8puls1.6T发动机的综合油耗为8.61L/100km,2.0T 254马力发动机的综合油耗为8.95l/100km。
ix35 2.0L发动机的综合油耗为9.15L/100km,1.4T 140马力涡轮发动机的综合油耗为7.99L/100km。对比可见,ix35的2.0L发动机由于技术落后并不省油,看似省油的自吸架构,马力也更小,油耗反而更高。主流的1.4T 涡轮发动机,技术跟上了,得益于小马力小排量的优势,比较省油。而瑞虎8plus多了57马力,重了近100kg,仅仅多了0.62L/100km,油耗表现令人称赞。
最后说说驾驶感受。瑞虎8plus开起来起步略微有点肉,只要转速一起来,动力就出来了,开起来有较好的推背感。转弯时指向精准,底盘扎实稳健,高速很稳,过弯时由于底盘悬挂偏硬,侧倾不大,操控较好。整个开起来,不像一台十来万的车,挺高级。
ix35开起来比瑞虎8plus要肉,加速时的推背感也比较弱,在起步,提速,超车,爬坡时的动力表现一般,只能说是够用。开起来感觉感觉跟瑞虎8plus差不多,底盘悬挂偏硬,滤震都一般。
空间对比
ix35长宽高分别为4500"1850"1710mm,轴距为2640mm。瑞虎8plus长宽高分别为4722"1860"1745mm,轴距为2710mm。只通过参数就知道,瑞虎8plus的空间比ix35强一截。坐在车里,瑞虎8plus的乘坐空间,坐姿,纵向空间,横向空间,头部空间全方面超越ix35.
后备箱也是一样,二款车都支持后备箱整体放倒,放倒后纯平。瑞虎8plus后排放倒后,形成了一个长宽高为1950"1340"800mm的后备箱空间。ix35放倒后,会得到一个长宽高为1730"1350"780mm的后备箱空间,对比之后,自然是瑞虎8plus的空间更大一些。
在空间这块,任何同价位的国产车对比韩系车,空间都会比韩系车大上不少。
安全性对比
汽车安全是重中之重,那么韩系车跟国产车安全性这块的质量对比又怎么样呢?先说瑞虎8plus这车,该车作为一台中型SUV,自重仅有1.5吨多点。之所以这么轻,是因为该车使用了大量的高强度钢材,白车身高强度钢材占重比为65%,配合上奇瑞的笼式车身,安全性经过了中保研的考验,在真实车祸里也证明了自己。曾经有一台瑞虎8系列SUV,被半挂车前后夹击,车主最后只是轻微受伤。
作为对比,ix35的安全性属于及格的水平,基本看不到韩系车在车祸中出现值得宣传安全性的报道。反而是现代的领动等车型,会出现安全气囊无法弹出的问题,安全性属实一般,连日系车都不如。日系车好歹是测试没输过,实战没赢过。韩系车是测试没有,实战没赢。
现阶段,同价位的国产车跟韩系车对比安全性,国产车舍得用料,安全性已经远超韩系车。
配置对比
国产车用配置制造卖点,当初是跟韩系车学的。那么,韩系车跟国产车同价位对比,配置这块到底谁输谁赢?我选取瑞虎8plus 13.99万的DCT豪享版跟ix35售价13.98万的GLS领先版对比。
通过对比可知,瑞虎8plus比ix35多了57马力,车道偏离预警,主动刹车,车道保持等L2辅助驾驶,360全景影像,全景天窗,电动后备箱,真皮方向盘,电子档把,方向盘换挡,全液晶仪表盘,内置新车记录仪,前排座椅加热,GPS导航,sony音响,多色氛围灯等三十多项配置,比ix35顶配的配置还高。所以,同价位对比,韩系车配置远不如国产车。
质量对比
韩系车顶着合资车的名头,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可以自研自制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大部分零部件。看似很强,技术底子后,但是造出来的车质量真的很好吗?其实,会造跟造的好,那是二码事。
在车质网的投诉榜单上,韩系车投诉的问题非常多,既有发动机拉缸,异响,抖动,变速箱顿挫,异响等大问题,也有生锈,转向卡滞,异响,部件开裂等小问题,质量问题何其多。
反观国产车,被投诉的质量问题常见于车机故障,服务态度等不涉及质量的问题。质量投诉也有,投诉点大多不涉及三大件,严重程度低得多。
所以,别看韩系车什么都会造,会造跟造的好,愿意给你好东西那是二码事。现阶段的韩系车,拿着过时的技术,过时的产品糊弄国人,偷工减料也玩的溜,质量已经比不过国产车了。
总结
最后,管中窥豹,国产车在内外型设计,三大件,动力,油耗,配置,空间,安全性等方面完成了对韩系车的反超。在全球禁售燃油车,发展电动车的大势下,韩系车已经彻底没机会了,国产车早已经把韩系车甩的很远。在未来的汽车市场,国产车能凭借新能源占据全球头把交椅,韩系车注定没落。
有人说国产车质量上来了,现在的国产车质量能超过韩系车吗?
拿韩系和国产车比,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如果用日系、德系、美系车来做比较,我觉得还可以接受,用韩系车来比,你是有多瞧不起我们的自主品牌?
一、汽车质量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们总说开不坏的丰田,以为日系车质量好,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惰性形成的刻板印象。其实从数据上看日系车的质量并不出色,甚至比之国产的一线品牌尚有不及!秉承这种思维的朋友,你们想一想,是什么决定了一台车的质量?
1、设计标准:这台车设计的时候,就按照10万公里的使用寿命设计的,你当祖宗供着它也跑不了50万公里。最典型的是CVT变速箱,很多设计寿命就只有30万公里而已,哪怕品控再严格,工艺再先进,材料的磨损是不可逆的,所以到了30万公里之后,故障率也会大幅度提升。
2、材料质量:简单说就是用料,拿泡沫做的和拿钢铁做的东西,使用寿命肯定不一样。
3、加工工艺:包括材料的冷加工、热加工,加工精度、装配工艺等等,简单理解,就是“活”好不好。
4、品控测试:车辆出厂之前,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包括碰撞测试、高温测试、低温测试、耐久测试等等等等,基本上我们日常用车的环境都要进行模拟,不断地调整,验证的,层层把关,最后把关越严格,质量自然就越稳定。
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逻辑:设计好(标准高)、用料好、活好、品控严格出来的东西必然好。
二、国产和合资的质量比较
设计标准我们先不谈,因为车企一般是不公开的,也很难比对。我们先说用料。国产和合资,谁的用料更加厚道一些呢?听说过减配吧?看见过帕萨特在中保研的碰撞测试吧?A柱90度弯折!后来为什么补考及格了?包括大众新款的速腾比老款的重了30公斤,这30公斤的料用在了什么地方?之前为什么不用?国产和合资,谁用料更加厚道,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接下来是加工工艺,大众鼓吹自己的空腔注蜡工艺如何如何——不锈钢盆都能做到不生锈,给汽车防锈很难吗?无非是成本问题。像是上汽、广汽,和国际品牌合资这么多年,很多车型甚至用的都是同一条生产线,工艺上有多大区别?人家大众丰田的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可是十万二十万的车,它会给你用吗?我们能造飞机,造卫星,造车的工艺有哪些是我们没有的?
国产车现在在创品牌阶段(玩资本割韭菜糊弄一个是一个的那种车企不算),而合资车则是收割阶段。两者谁更重视口碑和质量?说日系车质量好,它们玩的花样都绝了!碰撞测试因为一般只装主驾驶这一侧,所以就只加固左边。美国IIHS心血来潮,撞了一下副驾驶,结果原形毕露。这样的车企,它会多大程度上为自己的消费者负责?
造车,决定质量的不仅仅是工艺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良心!
从理论层面分析是如此,实际上,从投诉数据上反馈出来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车质网最近一年,所有车型的故障投诉中,前十名全都是合资!排名第一的是阿特兹,排名第二的是凯美瑞,投诉前50名,也只有8个是自主品牌。过去国产车质量不行,这个是事实,然而最近几年,国产车的质量和口碑都有了不可忽视的进步!
质量问题都有哪些?是如何造成的?
我们看车质网的投诉,问题是五花八门,什么问题是你能接受的?什么是坑?投诉和投诉也不一样。
比如说某车油耗表不准,有人就投诉了。可能其他车主根本就没有在意这个问题。再比如说,车灯不亮了,这的确是质量问题,但是解决起来也容易,无非就是换个灯泡而已。我们拿一些车辆的通病来说明:
比如烧机油,其实这属于设计缺陷。大部分车烧机油都和积碳有关,积碳目前看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活塞环堵死,就会造成烧机油。以前大众二代的发动机都有这样的问题,而三代发动机基本上就已经杜绝了。像是两田发动机的机油乳化,机油增多,其实也属于发动机的设计缺陷。在低温环境下短途行驶,这属于正常的用车环境。
再比如说日产的CVT变速箱打滑,时速,这里面当然有CVT变速箱的设计缺陷问题,因为无法承受大扭矩,不得已启用冷保护来避免钢带过度磨损。但钢带质量差才是核心问题。据说在14年前后,日产采用了加特可最为廉价的钢带,设计寿命只有10万公里,所以日产CVT的故障率奇高。
还有双离合,干式双离合就是设计缺陷,其实湿式双离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问题,但是一些厂商仍旧抱残守缺,为了低成本而不顾质量。
而车身生锈、异响则多属于加工工艺的问题……
所以,你看车质量如何,无需分什么国产合资,看看投诉,看看你心仪的那款车有没有类似的通病就好了。
国产车和韩系车的对比——全面碾压
韩系车在所有合资品牌里算是产品力、品牌力都比较弱的。向上竞争不过大众丰田,就只能降价,来和国产车争夺市场。看最近几年韩系车销量的萎缩就可以看出,韩系被国产打成什么样了。在13年到16年左右,受到“韩流”影响,北京现代在中国每年都能销售百万台以上,而现如今,2020年全年销量不过50万出头而已。这还是韩系车大幅度降价才争取到的结果。原来17万的ix35,现在只要12万左右,直接杀入国产车的价格区间。
韩系车不是就这点实力的,只是在国内市场中,并没有什么过硬的产品国产化。拿到国内的,都只是相对过时的一些产品。所以就更没办法和国产车竞争了。
以韩系销量最高的现代领动为例,10—14万的价格区间,正好是比亚迪秦Plus 超混的价格区间。两者相比,简直是惨不忍睹。不管是外观内饰,动力油耗,秦Plus都全年碾压同价位的领动,根本就不是一个维度的。其实不仅仅是韩系,这个价格区间,卡罗拉、速腾、宝来、思域、轩逸等一系列合资紧凑级轿车都将被降维打击。国产车的崛起其实已经发生了,2021年则是全面反击的时候。
写在最后:我们只说车,不用谈国家情怀。买车扯不了那么远。我推荐国产品牌不是因为爱国,你买国产品牌也别说自己是支持民族工业——就是因为现在国产品牌是在上升期,物美价廉!你能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产品,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