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老人总是拿海鲜当作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吃海鲜)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1-17 11:00:34 浏览量(来源:小赵

    [摘要]老妈说70年代海里的小海鲜有的是,人们都不喜欢吃,是真的吗?确实是这样啊!辽宁省东港市的海鲜名声在外,我们就住在黄海岸边。当初还有生产队的时候,海鲜多了去了!我...

    老妈说70年代海里的小海鲜有的是,人们都不喜欢吃,是真的吗?

    确实是这样啊!辽宁省东港市的海鲜名声在外,我们就住在黄海岸边。当初还有生产队的时候,海鲜多了去了!我就盘点一下几种现在有名的吧!

    ‬东港大黄蚬子

    生产队经常去海边,集体拉满满一拖拉机的现在著名的东港大黄蚬子回来分。一水桶才两毛钱都没有人要,因为可以自己去海里扒,出点力就挑回来了!那时候还真的不知道可以做成蚬干。白蚬子和沙蚬子(杂色蛤)都不太受欢迎。肉相比黄蚬子要少。

    那时候钱可太金贵了,两毛钱可以打两瓶酱油呢!

    现在的东港大黄蚬子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0元一斤还买不到纯正的呢!大部分都是南方运过来,洗个黄海水澡冒充的。



    东港飞蟹

    记得有一次是当地驻扎的消防队帮忙从海边拉回来满满一解放车带籽的大螃蟹,也就是现在有名的东港飞蟹,家里烀了一锅。真的是吃一个再就不想吃了。那时候觉得海鲜哪里有肉好吃呢?

    有钱的人家才有肉吃。普通老百姓家也就是一年杀一头猪,或大或小。一年的油水全在这里。



    现在的螃蟹可就贵了。像今年螃蟹出产的比较多价格能有所下降。市场上20元到50元、60元、100元的不等。那也是因为产地不同,大小不一样,有的是边贸的,有的是南方的。和正宗本地产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当初自己家吃的螃蟹,是我们家的大哥和二哥扛着大推网走十多里路到海里去。在海里的潮水边或潮沟里“推大网”得来的。

    这是一个既辛苦又危险又需要技术的活。因为潮水很凶,站不稳就会摔倒被水吞没,出现危险。我二哥1米82的个子,经常会被水没到脖子上。

    也是一个力气活。海水里推大网主要是逆流的,阻力非常大。



    有的时候网内推到的东西太多,都擎不起来。各种各样的海鲜都有。

    这么大的网和收获所得的海鲜,想从海里靠人挑出来是不可能的!都是等着潮水上涨的时候,顺着潮水,人在后边推,用“飘箩”从海里飘上来。漂箩是用苇篾编成的筐状,里头是满满的战利品。

    在四角外边分别绑了一个干葫芦作为助力,葫芦里头也可以放一些吃的和随身穿的衣服。因为这个活儿太耗体力了,要随时补充能量。

    那时候家里有个自行车是非常罕见了。需要上岸后休息一会儿,然后扛着这些战利品和大网再走十多里路回到家。这绝对是不是谁都可以干的活。

    那时候有“赶社会主义大集”。有一年大哥琢磨着捕获的螃蟹太多了,就把螃蟹的大腿儿专门晒干,寻思着能去集市上换点儿钱,结果一个都没卖出去!

    ‬东港海蜇

    现在在饭店经常看到是水蜇。皮带点黑褐色的,那是池子里养的。而真正的海蜇,海蜇头是褐色或淡褐色,身子却是透明的!

    这你可得要注意区别清楚,味道是绝对不一样的,有的人是水蜇过敏,海蜇却不过敏的。




    一般来说,夏天我们家是不吃海蜇的,因为怕食物中毒。而白露以后就可以开始吃了,只要去海里捡就行了。

    去捡海蜇必须随身带有一样宝物,白矾。因为满海滩都是,实在太多。挑剔的人只把海蜇头取下来,洒上白矾就会缩水,这样就能挑得动,回家做海蜇皮出货率高。

    反正我们家一般都是把海蜇捡回来,现拌着吃。其实只是沾点儿酱油,倒点醋就可以了。现在的海蜇想吃只能去市场里买,也不敢这样吃了!

    ‬东港泥螺

    一般也就是嘴馋的时候去海滩上捡退潮后纷纷爬出来,铺满海滩的泥螺。夏天的时候很少有人去捡,因为嫌弃它太小。一般等到8月15中秋节之前才开始大批量地捡回来。撒上盐腌好一大缸。这是留着冬天的时候吃的。




    那时候冬天油水少,蔬菜也就是萝卜、白菜、土豆、酸菜,土豆都不多。怎么样才能让这些菜吃起来可口一些呢?

    这时候就该腌泥螺粉末登场大显身手了。在菜快好出锅的时候放入一勺黄已经腌出来了的泥螺,满锅的菜瞬时就变得鲜美了,根本不用放味精。再说味精那也得需要花钱的。

    腌泥螺也可以当作小菜,随时随地补充冬春时节的蔬菜短缺。

    东港海滩上的海鲜那时候是非常多的,还有胖头鱼,也就是学名虾虎鱼,晒制成的鱼干等等。靠水吃水,只要肯出力,一日三餐的菜海里就能得到。

    而现在的海滩都是由个人承包了。想下海去走一走还得征求人家的意见,否则是不允许的。海里的东西也少多了,像泥螺现在做成罐头食品已经几十块钱一小瓶了!

    老妈说70年代海里的小海鲜有的是,人们都不喜欢吃,是真的吗?

    真的这样。我73年,出生在渤海湾边的一个靠海的小渔镇,在这个小镇上度过了童年时光。

    小镇以渔业为主业,我家人亲戚都不是渔民,都在镇上的单位上班。记忆中,梭子蟹基本常年都吃,从秋季开海,一直吃到第二年春末禁渔期,禁渔期还有咸蟹子,蟹酱的海产品。那时国家还没规定禁渔期,这个禁渔期是渔民自发的,俗称“歇伏”。家家户户都有大缸,缸里腌的咸蟹子,咸鱼,能吃一冬天。其余的像渤海对虾,鲜虾秋天我都吃够了,只吃虾干。秋季开海,姥姥一般选择星期天,孩子们都在家,用和面的大盆盛上一盆蒸好的红通通的梭子蟹,一盆红通通的大虾,让我们几个孩子使劲造。我直接吃腻了,只掰螃蟹的大钳子抠里面的肉吃,直到现在我吃螃蟹也爱吃钳子,蟹腿。像毛蛤肉干,虾米,虾皮等小海鲜,家家户户常年有存货,这个不值啥钱。

    我妈妈在运输公司上班,就是从港口的船上往各仓库,冷藏厂,门市部运货的单位。我时常跟着妈妈去单位玩,有时妈妈在码头上忙,我们就在一边的海鲜加工厂玩,加工厂的空地上晒满了鱼,毛蛤肉,大对虾。日常玩的就是和小伙伴在虾皮山打滚,捉迷藏,就是晒虾皮,晒好了堆成山,又暄又厚,时常钻里边玩,不过被大人看见是要被骂的。

    我家附近有一条河,和海相连,到夏天这条河是两岸孩子们的乐园。下午放学后,涨潮的时候,孩子们弄个小渔网,别上几个螃蟹皮,蛤蜊肉,扔在河里,在一旁玩耍,过一会儿,把网子一提,巴掌长的小鱼活蹦乱跳,一会就能装满小桶,运气好的话,能捉到洄游的鲈鱼。不过这些鱼,我们是不吃的,都是回家喂鸭子和鸡,小镇上几乎家家户户养鸡鸭,我家的鸡都飘了,不稀得吃鱼,只捡米粒吃,鸭子吃得欢,很敬业,天天下蛋,有时还超额完成任务,下个双黄的。

    出牡蛎的季节,小河两边的河堤上,堆满了如山的牡蛎,那时的牡蛎又大又重,最小的也有鞋子般大,牡蛎肉是免费吃的,但得自己去开,镇上的药材公司和水泥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