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二战中领导英国取得胜利的功勋首相丘吉尔,为何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便黯然下台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1-14 18:00:42 浏览量(来源:小赵

    [摘要]二战中领导英国取得胜利的功勋首相丘吉尔,为何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便黯然下台?英国需要掌控中国,当文明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时,也需要变得更加无情。总有一天,世界将不再接受...

    二战中领导英国取得胜利的功勋首相丘吉尔,为何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便黯然下台?

    英国需要掌控中国,当文明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时,也需要变得更加无情。总有一天,世界将不再接受那些随时可能威胁文明国家的野蛮大国。

    这句非常刺耳的话,出自一名英国人之口,名字叫做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演说家,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功勋,他是叱咤风云的“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丘吉尔的光辉事迹和尊贵头衔虽然很多,但令中国民众更关注的却是如下标签。比如,他“草菅远征军队”、“支持西藏独立”、“拒绝归还香港”、“执意分裂中国”、“敌视中国崛起”……。一句话,他对于中国的态度极不友好!对此,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都曾经这样评价:

    丘吉尔在中国问题上有着至少40年的认知迟缓,这十分危险。

    丘吉尔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马尔巴罗家族第七代公爵的直系后裔。除了尊贵的王室以外,英国的公爵家族可谓是凤毛麟角,属于血统高贵的贵族阶层。

    自幼开始,丘吉尔便接受先进的文化教育和保守的思想教育。一方面,他虽然不喜欢数学,但对于历史、音乐、文学和美术都非常着迷,表现得非常进步;另一方面,他又是种族主义者,骨子里就瞧不起中国和所有的亚非拉国家,表现得非常反动。

    作为中国人,文史不假对于丘吉尔并无太多的好感。但是,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又不得不客观承认他的历史功绩,尤其是在二战期间的高光表现。

    问题来了,既然是二战中领导英国取得胜利的功勋首相,丘吉尔为何会在战争即将终结之际却黯然下台呢?换句话说,英国民众为何抛弃了带领他们赢得战争的功臣?

    本着实事求是和以史为鉴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详细讲述丘吉尔落选首相的前因后果。为了抵制原文抄袭和作品剽窃,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此声明只对文字拥有原创权。

    一战结束后,以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为首的协约国阵营战胜了以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经过长达6个月的艰苦谈判,参战各国大都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了合约。

    英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自身国力也损耗殆尽,再也不复当年“日不落帝国”的雄风。惨胜如败之下,它不得不发行国债进行筹钱,甚至还跟当年的“小弟”美国借钱度日。

    在这种背景下,已经灰头土脸的英国消停不少,上到政客下到平民都对和平充满了渴望。就在大家都认为波澜不惊之际,丘吉尔却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巨石,瞬间就打破了这种“和谐”。

    面对大幅裁军的呼声,作为自由党内阁陆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坚决反对,还积极主张干预俄国的内战,主张彻底扑灭布尔什维克。除此之外,他还认为英国应该联合法国继续打压德国,以保证自己欧洲霸主的地位不动摇。

    1921年,丘吉尔在巨大的压力下辞去陆军大臣一职,转任殖民地事务部大臣兼空军大臣。在他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与爱尔兰新芬党进行谈判,最终允许爱尔兰成为英帝国内部的一个自治领。

    1922年,自由党在大选中惨败,丘吉尔本人也在自己的选区中意外失利落选,丧失了议员的资格。由于一战后连年的经济停滞不前,越来越多的中下层选民开始“向左转”,纷纷抛弃自由党而支持工党。

    丘吉尔敏锐地意识到,属于自由党的辉煌已经不在,自己必须做出改变。于是,他逐渐向同属右翼阵营的保守党进行靠拢,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工党。

    1924年,随着工党政府的倒台,丘吉尔代表保守党参选并以高票当选,被首相斯坦利·鲍德温任命为财政大臣。不过,他对于财政事务几乎一窍不通,而且明显志不在此,依然格外关注着军事事务。

    1926年,英国工党领导全国工人发动大罢工,就薪资问题和福利问题向政府持续施压。期间,丘吉尔拒绝进行妥协,坚持采取强硬立场进行回击,甚至还建议内阁下令军队强行镇压。

    1929年5月,丘吉尔在大选中虽然再度当选议员,但作为右翼阵营的自由党和保守党却是大败,在议会的席位大幅缩水。由拉姆齐·麦克唐纳领导的工党重新执政后,他基本上沦为了议会的摆设,只能不疼不痒地抨击几声而已。

    1935年6月,由斯坦利·鲍德温领导的保守党终于再次上台执政,丘吉尔也被委任为国防委员会下属的空防委员会委员。很快,他就在许多问题上触怒了首相,尤其在“大幅裁减军费”和“优先发展空军”方面更是分歧甚大。

    当时,张伯伦担任着财政大臣,大肆鼓吹“经济困难时期已经过去”,鼓吹“伟大的新希望正在开始”,得到了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的认可。但是,丘吉尔却痛批对方不重视加强国防开支,痛批对方导致英国军备落后于德国。

    1936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德军已经重新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对于这一明目张胆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行为,英法两国竟然都未表示出强烈的反对,绥靖政策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只有丘吉尔多次警告这种危险的苗头。

    在议会辩论中,丘吉尔表示希特勒正在一步步撕毁《凡尔赛条约》,正在一步步谋求成为欧洲霸主。同时,他也指出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将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

    不过,英国上层大都认为丘吉尔纯属是在刷存在感,纯属就是杞人忧天。1937年5月,首相兼保守党领袖的鲍德温引退,张伯伦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并且继任成为内阁首相。

    1938年9月底,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竟然为了实现“祸水东引”的目的,秘密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订了协约,在当事国捷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意割让苏台德地区,史称“慕尼黑阴谋”。以此为标志,绥靖政策达到了最鼎盛时期,欧洲各国的互信机制彻底消失。

    “慕尼黑阴谋”后,英国国内竟然表现得如释重负,好像战争将从此远离自己。对此,只有丘吉尔等少数人进行了坚决的抨击,表示“我们国家遭受了一次完全的、彻底的失败”。

    由于丘吉尔一贯的反绥靖主义立场,甚至还遭到过保守党党部的弹劾动议。最终,他虽然勉强保住了议员的席位,但却从此坐上了冷板凳,成为了政坛的异类。

    1939年9月1日,以德国闪击波兰为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事实证明,丘吉尔曾经的观点是无比的正确,首相张伯伦只得紧急征召他加入战时内阁担任海军大臣。

    面对战场形势的一败再败,曾经鼓吹绥靖主义政策的张伯伦只得出面承担责任。1940年5月,他在重重压力下向国王提出辞呈,同时建议由丘吉尔组建战时内阁去应对战争。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第一次以首相的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最终,他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彻底赢得了全体议员的支持。引用讲话的部分内容: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用一个词来答复,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从此以后,丘吉尔标志性的“V ”手势和手中的雪茄,成为了英国民众取胜的信心所在。这种信心,即便是在法国投降以后,即便是在德国肆虐欧洲大陆之际,也没有发生过改变。

    1945年5月8日,在纳粹首领希特勒畏罪自杀后,威廉·凯特尔元帅代表德国政府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德国战败和二战欧洲战势的结束。紧接着,丘吉尔以内阁首相的身份向全体国民宣布,英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德国投降后,已经存续五年时间的英国战时内阁随即解散,即将迎来一次大选。当时,首相丘吉尔的声望可谓如日中天,可谓无人可敌。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还这样进行过评论:

    温斯顿·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更是我们坚强的领袖。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英国人外,就连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信任。

    丘吉尔宣布解散议会后,信心十足地同时宣布自己将参选下届议员。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重新当选议员,重新出任首相将是手拿把攥的事。

    对于这次大选,丘吉尔也表现得非常轻松,甚至都没有进行过多的宣传和拉票,径直就前往了德国的波茨坦去出席同盟国首脑会议。在会议的间隙期,他抽空回国参加投票并准备迎接自己的选举胜利,以至于将随身物品都留在了波茨坦以便返回会场后继续使用。

    结果!不出意外的事情,竟然就出了意外!

    随着7月26日公布大选结果,不光丘吉尔懵圈了,就连全世界都懵圈了。因为,他领导的保守党竟然以197票对393票的巨大劣势输了,艾德礼领导的工党成为了赢家并获得组阁权。

    成为当选首相后,艾德礼立即前往波茨坦参加余下的会议议程,还代表英国与美国、中国签署了《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原来,英国虽然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但自身的损失却非常严重。在外部,曾经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许多国家都脱离自己统治取得了独立;在内部,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战争债务已经导致国家濒临破产,民众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热。

    面对如此不堪的境况,上层的垄断资产阶级和下层的平民百姓都渴望改变。因此,由艾德礼领导的工党率先顺应民意,提出了一系列恢复民生和刺激经济的政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意外得知自己落败后,丘吉尔尽管非常失望,但还是非常绅士,祝贺艾德礼成功当选并搬出了唐宁街10号。之后,他还别有深意地引用古罗马作家普鲁塔克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对本民族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成熟的标志。

    卸任首相后,丘吉尔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但很快又开始活跃于政坛。1946年3月,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邀请下访问美国,还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围的人口,已经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

    自“铁幕演说”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格局。

    1951年,丘吉尔领导保守党卷土重来参加大选,终于以321票对295票赢得了下议院的多数席位,重新上台出任了首相。直到1955年4月,他才以80岁的高龄卸任了首相之职,最后一次发表了公开演讲:

    公平竞争、关爱世人、尊重自由和捍卫正义,终将带领苦难的我们挣脱丑恶,平静凯旋地奋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绝对不要退缩,绝对不要颓丧,绝对不要失望!

    退休以后,丘吉尔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德公园门的家中或者法国的里维埃拉度过。1965年1月24日,他在又一次中风后病逝,享年91岁。女王伊丽莎白这样评价:

    这个国家和英联邦的姐妹国家,在面临曾经最大威胁时的生存,将永远纪念他的领导,他的远见和不屈不挠的勇气。

    丘吉尔过世后,英国民众连续三天进行最后的悼念,共计有30多万人参加。在王室和政府安排下,他的葬礼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女王伊丽莎白也打破惯例亲自参加,这对于没有皇室血统的人来说是一种罕见的礼遇和殊荣。

    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选活动,丘吉尔力压布鲁内尔戴安娜达尔文莎士比亚牛顿等人,成功当选第一名。由此不难看出,他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文史不假

    二战中领导英国取得胜利的功勋首相丘吉尔,为何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便黯然下台?

    二战胜利后,丘吉尔一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殊荣,成为了拯救国家,甚至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为他在国际上赢得了极大地政治声望。然而,在国内,他却面临着当时他都没有料到的“政治滑铁卢”。这并不是说他本人的声望不够,一方面因为当时的丘吉尔组建的政府是一个战争期间的临时政府,解散进行选举是必然。另一方面可以说丘吉尔是被他背后的保守党拖累了。

    先来看英国的政治制度。简单来讲,在英国上议院更像是一个“退休基地”,议员大部分都是通过世袭或者是封爵的形式产生的,所以在英国真正能够代表议会的是通过普选产生的下议院。所以,政党只有在下议院选举中占多数才能够组阁上台执政,而内阁首相则是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的。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就实行了“竞选休战”,也就是说当时议会有哪些人哪些政党,就先用哪些,当时的英国基本上也就是各政党联合。但是战争结束后,这种联合政府的状况肯定会遭到反对,即便是普通民众也会要求再次形式选举权,而不是“内定”。

    其实再次选举的时候,无论是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还是他自己都是信心满满,毕竟丘吉尔算是带着国家走出困局,带着世界走出战争的人,简单来讲就是个绝对的大IP,他自身又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当时的保守党也是这么做的,各种宣传。结果却是连军队中都有人投票反对保守党。不论是丘吉尔本人还是国内外媒体都很震惊。

    但是这个结果其实也不难解读。对于战后急等着修复“重生”的英国民众来讲,工党的胜利意味着政府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改革上,而不是只顾着经济发展,还会兼顾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等等,保守党显然并不符合这方面的期待。丘吉尔算是比较冤,因为他虽然是保守党,但是更多的是名义上的,从个人主张来讲,反而更靠近民主党派的主张。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