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拿破仑横扫欧洲时,两次战败都是流放,欧洲人为何不选择处死他呢?拿破仑绝对不能处死,倒不是法国人民保护拿破仑,恰恰相反的是大家都很难相信周边的几个列强竟然也不希望...
拿破仑横扫欧洲时,两次战败都是流放,欧洲人为何不选择处死他呢?
拿破仑绝对不能处死,倒不是法国人民保护拿破仑,恰恰相反的是大家都很难相信周边的几个列强竟然也不希望拿破仑死去。
这件事情诡异就诡异,在拿破仑通过发起一系列的战争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
而周边的这些帝国也只是趁乱来获取自己个人权益的最大化,因为这场战争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残酷一些。
第1点,拿破仑第1次退位。
在拿破仑第1次退位的时候,周边的一些列强就准备把拿破仑给灭口。
毕竟拿破仑这样一个战争贩子想要打一场战争实在是太容易了,更可怕的是拿破仑超乎常人的战争感召能力,动不动就能够发起一场超越规模的战争,甚至把整个欧洲都搅得不得安生。
当然拿破仑有这么强大的能力,和当时的法国以及周边国家的具体背景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这些咱们先不用分析了,大家只需要记住一点,这个时候的拿破仑战争感召能力几乎是说一不二的。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法国只是暂时妥协,明白暂时妥协意味着什么吗?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分析,当时把拿破仑推翻下去之后,扶持了一个所谓的路易18,而这个路易18也仅仅是反法联军推上去的临时统治者,但是他的地位压根不稳固,根基也不牢靠。
如果这个时候突然之间消灭拿破仑,那么整个法国将会发动一场动乱。
再者来说,都有了第1个拿破仑了,就很容易出现第2个拿破仑或者第3个拿破仑。
与其如此倒不如先让这个拿破仑活着,毕竟只要他活着,法国就有利于保证内部的稳定团结,最起码不会再一次陷入到内战当中。
而且拿破仑当时手底下还是有着一些人的,再加上拿破仑周边有很多的追随者或者服从者这些人,别的人的话都不听,就听拿破仑的话。
如果拿破仑突然之间被灭口,那么法兰西新一轮内战就会再一次点燃整个欧洲战场,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隐秘因素参与其中。
其一,拿破仑被梵蒂冈教皇封为了神罗皇帝。
换句话来说,这个时候的梵蒂冈已经承认了拿破仑,在当时教皇方面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地位,已经称之为国际上面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了。
如果这个时候突然之间消灭拿破仑,那既是打法国人民的脸也是打梵蒂冈的脸。
而梵蒂冈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历史状态以及所存在的重要节点意义,我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查一下。
其二,欧洲各皇室贵族也害怕自己受到牵连。
毕竟突然之间消灭一个皇室,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这件事情真的顺风顺水了,干起来的时候也都熟练了,那么再接下来会不会消灭下一个拿破仑。
可法国只有一个拿破仑,没有关系,欧洲王室不是多的是吗?随便找过一两个领头人来把他咔叽一下子灭口了,不就跟玩一样了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整个欧洲的王室则人人自危。
毕竟当时欧洲各个地方的王氏贵族,有一个算一个,哪一个是干净的,基本上都是半斤八两。
唯一的区别在于拿破仑失败了,而梵蒂冈他们赢得了胜利,尤其是代表国家的利益集团赢得了胜利,就这么点区别而已。
第2点,拿破仑的第2次退位。
相比于拿破仑的第1次退位是干净利落的退位而言,拿破仑的第2次退位更加特殊。
因为这个时候拿破仑所谓的被封为神罗皇帝好像已经不太管用了,当时拿破仑的厌战情绪已经席卷整个欧洲,所以这一次才是拿破仑最为危机的时候。
但是这一次更多的势力参与到了博弈,在拿破仑战争失败之后,法国就直接切换了,另外一副面孔。
换句话来说,法国政府一直有两副牌,如果拿破仑这次战争能够胜利,那么咱们尽最大可能获得所有的战争胜利果实,但如果拿破仑这次战争失败,那我们就把拿破仑给卖掉。
所以当拿破仑战败的消息传来之后,法国政府立刻组成了一套新的班子。
而且这套班子直接拼了命地压制拿破仑这套班子就是所谓的新政府,而且在新政府成立之后,人家那边直接说了拿破仑现在立刻马上必须退位。
也就是说在拿破仑战败之后,为拿破仑的合理合法退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当时拿破仑退位之后,他留下了一个伏笔,他就是告诉法国政府,如果想让自己退位也行,可是你们必须得保证护送我到国外,且保护我的人身安全。
为什么拿破仑已经战败了,还能够提出这样的诉求来呢?
主要原因在于拿破仑的忠实粉丝太多,而且当时拿破仑只是失去了一场战争的主动决策权,仅此而已。
当时拿破仑身边就有好多的将军他们劝告拿破仑,不行的话还能够卷土重来。
但拿破仑也意识到这一次战争是由自己而起的,而且自己对社会战争负全部责任,所以他并没有发动政变的企图或者野心
如果我们把上一段话了解一下,就能够明白此时的拿破仑,如果继续和法国新政府做斗争的话,仍然有一定概率重新掌控法国。
如果真的把拿破仑逼到死胡同的话,那么法国究竟是谁的法国不得而知,法国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内战,在一轮内战之后又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欧洲,而欧洲在经过拿破仑多次战争的冲刷之下,已经经不起太多折腾了。
与此同时,英国内部也产生了分裂,英国内部一些人认为应该处死拿破仑,因为拿破仑给整个法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而英国内部的另外一些人明确表示不应该处死拿破仑,如果拿破仑死了,那么拿破仑就会扰到整个欧洲不得安生。
英国是需要和欧洲做生意的,如果欧洲变成这个样子,将会极大地阻止英国的发展,对于英国在全球布局来说是一次战略的极大损失。
为此当时的威灵顿将军表示如果杀了拿破仑,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将会留下邪恶的污点,后代子孙将不会承认我们是拿破仑的征服者。
这样一段话大家如果去查的话能够查到原文,但是和我说的话有所差距,但是这句话的确说过。
而这样的一句话让当时支持威灵顿将军的人占据了绝大多数,并且威灵顿所代表的英国政府又明确表示了必须要保住拿破仑,一左一右之下,拿破仑就这样阴差阳错之间活了下去。
那拿破仑他为什么能活呢?主要是英国政府的态度,英国政府为什么会给法国新政府施加压力呢?是因为英国要搞自己的搅屎棍了。
如果我们实际整个英国发展历史就会发现英国一直是欧洲的搅屎棍,主要原因在于英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你说它是欧洲国家,的确人家就在欧洲大陆板块上,但你说它是欧洲内部核心国家又不是。
因为英国和欧洲之间隔着一条海峡隔着这个海峡做生意就有点困难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期英国的海军发展非常厉害。
因为英国想要和欧洲大陆做生意,就得航海,一来二去自己的船只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巨无霸存在。
而当时英国也明白,如果欧洲大陆上多了一个拿破仑或者少了一个拿破仑,对于自己都非常不利。
英国所需要做到的就是欧洲这些国家基本上处在一个势均力敌的状态,而不是由某一个人单独统治。
如果真的有某一个人单独统治那对于整个欧洲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也可能是一场励志逆袭。
但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绝对不是英国本土国家能够承担得起损失。
这就意味着英国需要面对一个强悍的欧洲,欧洲一旦某一个国家一枝独秀,并且进一步统治或者控制整个欧洲的话,英国将无法从中占到任何便宜。
也正因如此,英国决定不可以灭掉拿破仑,要给拿破仑活下去的机会。
当然咱们现在说的简单,但当时的真实情况要远比我们说的更复杂一些。
因为拿破仑能活着是整个欧亚大陆,主要是以欧洲大陆板块为主的博弈结果。
而这个结果对于英国来说是最为有利的,对于拿破仑来说也是最为有利的,对于当时的法国新政府来说也是特别有利的,至于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那就无所谓了。
虽然拿破仑发动了如此多的战争,给如此多百姓带来了生灵涂炭,但是欧洲战场上的几个老牌国家已经发话了,其他国家也只能是有苦咽到肚子里。
小伙伴们,你们如何看待拿破仑横扫欧洲两次战败,都是流放,欧洲人却不选择杀害他这件事情呢?
拿破仑横扫欧洲时,两次战败都是流放,欧洲人为何不选择处死他呢?
第一次是大家都不敢。
第二次是英国不同意。
拿破仑第一次宣布退位时,身边还有大概十多万军队,并且法国各地也还有很多愿意效忠于他的老百姓。
而拿破仑在法国人心里是什么地位,应该不用多介绍。从后来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就不难看出,哪怕是个狗屁不通的庸才,只要他叫拿破仑,法国人民也会泪眼汪汪的拥戴他为皇帝。
既然如此,当然就不能杀拿破仑了。如果反法联军杀了法国人民心中的拿皇,后果会非常严重。
大概就相当于,麦克阿瑟杀了日本天皇。
一旦这么干,法国的民族主义者,大概率会因为拿皇之死而点燃复仇之火。跟反法联军和法国王室来个鱼死网破。
如果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那法兰西就会变成欧洲最大的火药桶。
周边一圈国家再也别想安宁。
所以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只是被流放,而不是被杀。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他那时积累的个人威望太吓人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算欧洲各国王室不承认拿破仑是皇帝。可不管怎么说,拿破仑也是梵蒂冈教皇封的神罗皇帝。
如果把他杀了,影响太坏。
毕竟,当时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有一个算一个,都没少做见不得人的勾当。屁股都不干净。他们也怕遭报应。
尤其是路易十八。他作为被反法联军扶持上位的新任统治者,地位不稳固。他并不希望因为杀拿破仑,而激怒法国人民和那些拥护拿破仑的将领,导致法国再次陷入内战中。
相比于第一次,拿破仑第二次退位时,形势就相对复杂一些了。
当时,依然有很多人主张不杀拿破仑,但主张杀拿破仑的人也有很多。拿破仑最后能全身而退,是各方博弈的结果。
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
听闻滑铁卢战役的结果后,法国的资产阶级立即以议会投票的形式建立新政府,并威逼拿破仑退位。毫无节操般地把拿破仑卖了。
听闻资产阶级要投降,拿破仑身边不少人都劝他发动政变。
当时,反法联军还没有进巴黎。拿破仑是有机会发动支持他的人,推翻新政府,与反法联军战斗到底的。
但是拿破仑不想这么做,便拒绝了身边人的好意。并对外宣布了自己退位的消息。
不过,拿破仑也不是无条件退位。他在退位前也提了条件,那就是法国新政府要护送他去国外。如果新政府不答应,他就不退位了。
对于这个条件,新政府满口答应。然后,新政府派人与英军主帅威灵顿和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斡旋——表示我们的拿皇已经退位了,你们能否就此停战?反法联军能否不进巴黎?我们的拿皇想退隐美国,你们联军在这方面能否给予安全保障和通行许可?
在听到法国新政府的条件后,威灵顿和布吕歇尔均表示不能接受。
威灵顿说,英国政府并未给自己授权如何处理拿破仑。现在自己无权放走拿破仑,也无权接受法国新政府以拿破仑退位为由,要求就此停战的提议。自己现在只能视拿破仑为战俘。至于拿破仑能不能去美国,自己要等英国政府的回信。
而布吕歇尔的态度更直接,他不仅果断拒绝了法国新政府的停战请求,而且偷偷下令,命普军继续前进,赶在英军之前,杀进巴黎。抓住并处决拿破仑!
后来,布吕歇尔的企图被威灵顿知道了。
对此,威灵顿表示强烈反对。因为这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如果拿破仑死了,法国因此而天下大乱,对英国的利益会造成极大损害。
眼见威灵顿反对,布吕歇尔只好作罢。但复仇的欲望让他不能就此罢休。
于是,他就又想出了一招,那就是威胁法国新政府——普鲁士军队可以不进巴黎。但法国新政府必须交出拿破仑。无论死活都可以。
布吕歇尔这招,意图太明显了。拿破仑如果死了,那正中其下怀。而如果是活着交给他手上,最后也估计是难逃一死。
而至于拿破仑死后,法国会如何,会不会天下大乱,会不会损害英国的利益,他才不操心呢。他现在只想让拿破仑死。
对此,英国方面自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当普鲁士人的新招被威灵顿知道后,他再次对布吕歇尔表示了自己的强烈反对。
眼见英国和普鲁士在杀不杀拿破仑的问题上有闹掰的趋势,各国不得不纷纷表态。有的支持英国,有的支持普鲁士。
为了笼络人心,威灵顿当时说了一句很感性的话:“杀了拿破仑,将使我们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罪恶的污点,后人将会说我们不配成为拿破仑的征服者。”
最后,支持威灵顿意见的国家占多数。
于是反法联军也就决定不处决拿破仑。
当然,了解欧洲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
威灵顿代表英国政府力保拿破仑,主要原因不是什么害怕在历史上留下污点,被后人指指点点。
真正的主因,是英国要保证欧洲大陆的均势局面,不能让欧洲大陆崛起任何能挑战英国的强国。
而法国的实力,因为资本主义繁荣,当时紧跟英国之后,明显强出普鲁士、奥地利、沙俄等国一大截。
如果拿破仑死了,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重新坐稳了王位,那想必法国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又会复兴,变成英国的新威胁。
所以,英国需要搅屎,需要在法国布局。
而不杀拿破仑,把拿破仑关押在英国领地圣赫勒拿岛上,牢牢得控制住,就是英国对法国最大的牵制。
也就是说,英国不杀拿破仑,选择囚禁。可以把拿破仑当作牵制路易十八的筹码。
如果路易十八听话,英国就囚禁拿破仑。
如果路易十八不听话,敢于英国为敌,英国就把拿破仑再放回来。
这一招,明摆着是“阳谋”。英国就是明摆着告诉法国王室,你们别轻举妄动。
事实上,拿破仑为什么在1821年被毒杀。
就有人怀疑与法国王储贝利于1820年被刺杀有关系。
贝利公爵遇刺身亡后,英国趁机操控法国极右王党掌权。在这帮混蛋的治理下,当英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工业革命时,法国却在搞封建复辟。而当法国被搞得一团糟后。其实力与英国也就拉开了差距。
既然法国已经不成器了,那此时此刻,英国已就不需要拿破仑这张筹码了。
既然用不着拿破仑制衡法国王室了,那还留着他有何用呢?干脆毒死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