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语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其中有什么生活窍门?先说“早不买猪肉”早买的都是昨天剩下的。过去生活条件都不太好,吃猪肉的机会很少,一般都是家里来客人了,或者...
俗语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其中有什么生活窍门?
先说“早不买猪肉”
早买的都是昨天剩下的。
过去生活条件都不太好,吃猪肉的机会很少,一般都是家里来客人了,或者是家里没有油吃了,才去买一回猪肉。
所以,猪肉摊的生意也不像现在这么好,当天的猪肉卖不完,剩下的明天再卖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
可是过去都没有冰箱,卖猪肉的老板也是一样。就算是用各种土办法来保存的猪肉,明天一早也没那么新鲜了。
老板就会先把昨天剩下的猪肉先拿出来卖掉,然后再卖当天的新鲜猪肉,反正也没有多少人能够鉴别。
就算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买猪肉吃很正常了,也经常会因为天气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卖不完。
每到周末,或者是一些大的节假日,猪肉摊老板也会多进货。因为当天的卖肉量,有可能是平时的一倍甚至是几倍。老板都想多进点货,多挣点钱,所以也就很有可能会剩下。
那些当天剩下的猪肉,老板会放进冰柜,明天再拿出来卖给一些生面孔,或者是不太懂的年轻人。可是冷藏过的肉,就算是不变质,口感也不如新鲜的猪肉好。
过去买肉,去早了的话,只能先买猪血脖,回家炼不出油,很不划算。
现在卖的猪肉都不见猪血脖了,可是过去卖猪肉的,都是带着的,并且要从猪血脖开始动刀卖。
可是那时候买肉,基本上都是为了买肥点的肉,炼出一部分猪大油留着炒菜吃,剩下的猪油渣包饺子或者是包大包子吃,很少人愿意买猪血脖,哪怕能便宜不少,也不舍得花那份钱。
如果去得早了,就只能割一块血脖肉回家了。其实猪血脖很香,也比猪肉便宜。小时候妈妈会偶尔买一回,剁碎了包大包子吃。
现在才知道,吃猪血脖不好,幸亏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太好,也不经常吃。
是因为价格高。
猪肉早上刚开始卖,很新鲜,价格也高。到了中午,甚至是下午了,好点的猪肉都卖得差不多了。
剩下那些零零碎碎的肉,没那么新鲜了,也不太好卖了,只要有人愿意买,老板就会打个折,便宜点卖了,也好早点收摊回家。
现在是因为猪肉买早了不香。
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买猪肉吃已经变得很平常了,可是人们又开始追求吃得健康了。
卖猪肉的老板,说猪肉买早了不香,经过排酸几个小时以后,再买的猪肉就好吃了。
我问他都是怎么排酸的,老板说,常温下多放置一会就行。
我说,那我们把猪肉买回去,放家里让它自己排酸不就行么。
老板说,完全可以,只要是早上买回去的肉不接着吃就行。
回家后我上网查了一下,根本就不是老板说得这么回事。
原来,我们平时所吃的鲜肉,很容易就能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而腐败变质。
但如果在猪被屠宰后及时进行冷却处理,让猪肉的温度在24小时内降到0℃—4℃,并在以后的一系列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个温度,就能够抑制肉中酶的活性和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肉的纤维结构发生变化,容易咀嚼和消化,营养的吸收利用率也高,口感更好。这才是猪肉的排酸过程。
再来说说“晚不买豆腐”
豆腐,是我们最常见的豆制品,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铁、镁、钾、烟酸、铜、钙、锌、磷、叶酸、维生素B1、蛋黄素和维生素B6等。
它的高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也让它成为我们比较喜欢的一道菜。其味甘,性凉,具有清热润燥、补血养颜、补脑健脑等功效。
豆腐有多种吃法,比如可以做成豆腐丸子,豆腐汤,炒豆腐,炖豆腐,油煎豆腐,臭豆腐等各种美味。
虽然豆腐好吃,可是在过去,却不好储存,因为都没有冰箱。
何况做豆腐的,都是半夜三更地起来干活,等到豆腐做完了,也不过天刚蒙蒙亮罢了。
早晨刚起来,就听到远远地传来几声,“豆腐,豆腐,买豆腐啦!”
那就赶紧出门喊住卖豆腐的,来上一块就着一碟韭菜花,或者是辣黄瓜之类的小咸菜,那真是满嘴鲜香。
如果到了下午,再听到卖豆腐的,除了冬天,基本上就不太敢买了。因为豆腐只要一上午卖不完,到了下午,肯定就不新鲜了。
特别是夏天的时候,那豆腐一凉透了,它就又开始变质了,根本就不用等到下午。所以只有早上刚出锅的那一阵,豆腐是新鲜的,可以放心去买。
所以我很少在下午买豆腐,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买到不新鲜的。虽然没变质,但是回家冲洗的时候,就发现已经有点粘手了,也就不敢再吃了。
总结:
“早不买肉,晚不买豆腐”,代表了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也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经验。
但是现在都有冰箱,所以什么时候买肉都可以了,特别是早上买的猪肉,感觉更新鲜一些。
但是“晚不买豆腐”这句话,放在现在却依然管用。因为,这是豆腐爱变质的特性决定的。
当然了,如果是去豆腐坊买的话,就没有这种烦恼了。以为豆腐坊随时都在做豆腐,基本上都是新鲜的!
俗语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其中有什么生活窍门?
“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第二句好像比较容易理解,那第一句“早不买猪肉”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下面就给大家说说“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到底有没有道理。
早不买猪肉
我们现在到市场买猪肉,就会发现猪肉都是按部位出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价格,人们根据个人喜好或者是需要来挑选。比如想包饺子,大人大多选择前槽部分,或者梅肉,因为这部分的肉香。如果是炖白菜、炖酸菜,就需要买五花肉,肥瘦相间,好吃。而饭店如果要做“软炸肉”,就要买里脊条。分部卖肉在现在非常的正常。
但是,别忘了,“早不买猪肉”这句话是早年留下来的,不是我们“今天”的产物。
在80年代以前,卖猪肉可不是分部出售的,人们杀完了猪,剃出去了骨头,就将半片子猪肉往肉案子上一摊,从血脖开始下刀。凡是买肉来得早的,买到的就是血脖部分,血脖那一部分,至少也有一尺来长,大猪可能会更长。
如果说猪身上哪一部分不好吃,猪血脖应该排在前面,所以过去人们买猪肉,都不希望买到血脖。
“老人儿” 们一定会记得这样的情形,在商店卖肉的案子前,如果是一片新剃好骨头的猪,一开始买肉的人很少,几乎没有。如果有人排队,排在前面的人,看到是新摆上来的猪肉,大多都“我再等一会儿”。让那些着急的人先买,等到血脖部分基本卖光了,才买自己满意的部分。
第二个原因,过去人们家里吃油,除了粮店供应的油,就是猪大油了。而粮店供应的油,平时是舍不得吃的,几乎都是攒着,留到春节炸丸子,过个好年。平时吃油,几乎都是猪大油。所以大家到商店买肉,都希望买到肥肉多的部分。
但是,如同上面所说的,过去卖肉,都是从血脖开始下刀,买肉的顾客没有选择的余地,大家也认为这是合理的,毕竟“先来后到”嘛。但是,一开始下刀的血脖部分,不仅不好吃(相对的),而且肥肉部分出油少,买回家炼不出来多少油,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买到猪血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杀猪的杀猪,基本上都是从猪脖子下刀放血,血脖部分“血胡溜啦”的,看起来给人的视觉感受不佳,很多人都很忌讳,不买这部分的肉。
要想避免买到猪血脖,那你就要晚一点去买肉,让着急需要买肉的把血脖部分买走。这就是“早不买猪肉”的原因。
晚不买豆腐
豆腐,在中国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非常喜欢吃的一种副食。不仅白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就算是大饭店,也都有很多豆腐做出来的美味佳肴,不分南北,人人爱吃。但是豆腐,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说爱酸。
豆腐因为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更是细菌滋生的好场所。豆腐的营养物质被细菌污染后,会分解成肽类、有机酸,这时候豆腐就会产生酸味。
一板豆腐,如果放置时间长了,就会被细菌感染,就有酸味了。酸了的豆腐,不仅口感很差,颜色也变得暗淡,人们吃这样的豆腐,非常容易吃出肠炎,损害身体的健康。
所以大家买豆腐,大多都是早上去买豆腐,尽量避免买到发酸的豆腐。如果买的时间比较晚,很多人就会凑近,用鼻子闻一闻,没有酸味,才放心买走。
上面就是“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的原因,你都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