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美援朝为什么用南方的第九兵团而不动用就近的东北部队?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担任东线的主战部队是三野的第九兵团。这支部队原本驻扎在华东沿海,被紧急调入朝鲜作战...
抗美援朝为什么用南方的第九兵团而不动用就近的东北部队?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担任东线的主战部队是三野的第九兵团。这支部队原本驻扎在华东沿海,被紧急调入朝鲜作战,后勤保障出现了问题。由于缺乏防寒经验和冬装,这支部队非战斗减员严重。为何不动用有严冬作战经验的东北部队,而要动用第九兵团呢?
一、抗美援朝战役爆发的仓促性。
朝鲜战争是在我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爆发的。当时我国还在准备解放台湾的战役,大批部队正在转业复原。金日成向我国索要了三个朝鲜师后,就积极进行备战。在没有通知我国的情况下,朝鲜战争爆发了。
我国对朝鲜战争是十分关注的,在战争爆发后,派出了观察员进行考察。在战争初期,北朝鲜军势如破竹,直逼釜山。可是我国参谋部则发现了胜利下存在的隐患。我国多次提醒朝鲜方面防备美军的偷袭,甚至指出了美军可能的登陆点就在仁川。可是朝鲜方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我方的警告置若罔闻。
我国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紧急调动部队,成立了东北边防军。但是在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急转直下。美军在大获全胜后骄狂至极,根本不理睬我国的反对他们越过三八线的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进入北朝鲜领土。
此时,是否参战成为我们面临的问题。苏联为了不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已经决定不出兵入朝。我军当时在武器装备和国内经济条件上,很难与美国抗衡。于是,在是否出兵问题上,我们内部进行了激烈争论。最终,毛主席拍板,彭老总挂帅,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由于北朝鲜军主力尽失,美韩军推进速度很快。我军入朝的时候,美韩军已经推进到了鸭绿江边的楚山,与我国隔江相望。这些美韩军对我国境内开枪开炮,肆意挑衅。我们可想而知,如果我国不出兵的话,我们东北边境将是什么景象。因此,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正确选择。
二、我军入朝的第一批军队主力就是东北部队。
我军的一贯传统是慎重初战,为了打好这场战役,我军第一批进入朝鲜作战的部队,当然要调动我军最精锐的部队。在当时,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当属第三、第四野战军。这两支部队在解放战争中打的大胜仗多,作战经验丰富,装备好,战斗力强。
再加上气候和地理环境原因,党中央首先考虑的是四野的部队。当时的军委战略机动兵团十三兵团,就承担了这个战略任务。这个兵团当时部署在河南,下辖第38、39、40军,在调到东北后,将驻守当地的第42军也划拨给了它,入朝后这支部队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来又加强了第50、66军,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全部兵力。
在第一次战役中,与敌人交手的还是第十三兵团的这几个军。这几个军是四野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是我军王牌中的王牌。在第二次战役中,这支部队主战西线,将美军一举打退到三八线附近。在这场战役中,第38军还打出了“万岁军”的名声。
三、调动第九兵团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调第九兵团入朝是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时的事。调这支部队入朝,主要是它当时没有战略任务,成为党中央手中的一张王牌。这支部队装备精良,人员配备充足,下辖第20、26、27军,每个军都下辖4个师,是我们准备用来解放台湾的部队。
但是当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公然干涉我国内政,派遣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用武力阻挠我国解放台湾。由于当时我们的海空军实力不强,解放台湾的作战就此搁浅下来。于是,党中央决定将这支战略机动部队调入朝鲜,给美韩军以沉重打击。
在当时的朝鲜战场上,由于有山脉阻隔,被分为东西两个战线。东线美韩军为美军第10军,下辖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美第3师,美第7师,南韩第1军团,下辖韩首都师、韩第3师,共计5个师的兵力。
我军的作战意图不仅仅是阻止这支美韩军的前进,保障西线我军的侧翼安全,还要准备在崇山峻岭中歼灭敌军,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打击。为了达成这个作战目的,我第九军团争分夺秒紧急入朝,未能换上高寒地带的冬装。
第九兵团的指战员们,在高寒地带穿着南方薄薄的衣衫,顶风冒雪跨越雪原。由于后勤补给无法及时到达,部队中出现了大批的非战斗减员。最终,第九兵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将美韩军赶下了大海。
至今还有老战士耿耿于怀,他们认为如果我军的后勤补给能够跟上,美国的王牌陆战1师将不复存在。那些经过这场战斗的美军也都魂飞魄散,他们逃出生天后,对中国军队恐惧万分,再也不敢原地抵抗,在摧毁了上十万吨的物资后,仓皇从海上逃走了。
结语: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党中央调第九兵团入朝参战,是因为原四野主力和东北的第42军都已入朝参战,而美军封锁台湾海峡,使得我们准备解放台湾的第九兵团处于无用武之地。因此,党中央调第九兵团入朝担负起第二次战役的东线作战任务,把美韩军赶下了大海。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抗美援朝为什么用南方的第九兵团而不动用就近的东北部队?
两个原因:
第一、国内情况
第四野战军(即东北野战军)共16个军,除了首批入朝参战的5个军外,其余11个军另有任务。
41军、43军、44军、45军、46军、48军、49军执行华南地区的剿匪、创建地方政权、解放南部沿海岛屿等任务,直到1951年年初才结束任务。47军随第二野战军经营西南,之后担负湘西剿匪的任务。51军、52军、53军、54军大部分是四野进军中南时改编的国军部队,当时还在改编整训中。
在剿匪、创建地方政权、改编起义部队的过程中,个别军一级部队根据实际需要也进行了精简与合并。比如45军158师于1950年4月改编为公安部队,49军于1950年1月一度撤销番号。
邻近东北的由军委直属的华北军区野战军只有一个第20兵团3个军,67、68军驻防整个华北,只有第66军是机动部队,最为首批入朝部队之一已经入朝参战。
第一野战军经营西北各省,其中第19兵团作为全军战略机动兵团,调入中原地区。
第二野战军全部经营西南各省。
第二、国内各兵团中第9兵团综合实力最强。
兵团一级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后期为了适应战场需要组建的战役单位,其主要作用在于打大仗。从1950年开始,随着全国大陆战事的逐渐沉寂,创建地方政权、发展经济成为头等任务,兵团一级部队显然已经不再适合。于是,从1950年开始,我军开始裁撤兵团一级编制,各军、师归各大军区各省军区直辖。
截止东北边防军组建,兵团一级部队只剩下第9、13、15、19、20兵团。东北边防军也就是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的5个军,都是来自第13、15兵团。第9兵团担负攻台战役的主力,从军一级到营的兵力兵器配置全部打破常规下三三制,改为四四制甚至四五制,总兵力达15万人,综合实力在国内各兵团中首屈一指!
因此,第9兵团理所应当作为参战部队的优先选项。
按照军委的部署,第9兵团于1950年10月下旬到达东北,计划先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换装苏式武器、补充御寒服装,然后再开赴前线作战。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第9兵团的换装工作还没来得及进行,第二次战役便打响了。23万“联合国军”兵分两路向北推进。以当时志愿军的力量,应对西线之敌。
而东线之敌7万余人,大部分是美军。其用意是自东向西迂回,与西线敌军配合作战,合围志愿军主力。
因此,东线战场对于我军来说,已经不能像第一次战役那样只用少数兵力牵制,而是以主力部队迎头而上,粉碎美军的图谋。
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彭德怀向毛主席请示调第9兵团提前参战!
于是,来自江南暖温带地区的第9兵团15万将士,几乎没有在东北停留便踏入了冰雪覆盖的长津湖。不仅要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搏斗,并且要抵制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
令人欣慰的是,15万将士以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在长津湖战役中大败美军,一口气将美军从鸭绿江畔赶下日本海,彻底稳定了东线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