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出殡摔瓦盆没碎好不好(出殡时丧盆没摔碎好吗)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0-31 11:00:08 浏览量(来源:小昌

    [摘要]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在农村传统丧礼流程中,摔瓦盆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如此,这瓦盆什么时候摔,该由谁来摔,这些细节都是非常有...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在农村传统丧礼流程中,摔瓦盆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如此,这瓦盆什么时候摔,该由谁来摔,这些细节都是非常有讲究的。

    有什么讲究?为什么要讲究?现在即使是农村的老人,也很难有人说明白了,我也是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长期在村里做红白喜事主事的老爷子,从他的口中才知道这些的。

    有一年去北京郊区参加一场殡礼,去世的是主家的老爷子,老爷子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所以,白事儿是他的弟弟帮着给张罗的。

    殡礼一开始,就是主家,以及主家的本家近亲、朋友,挨个在灵台前做告别,长辈、平辈的鞠躬,晚辈们则跪下磕头。

    告别完,到了出殡的时辰后,只见主家的大女儿打着招魂幡直立在灵台前,小女儿端起一个灰瓦盆,举过头顶,“啪”的一声摔在了地上。

    紧接着,有人喊:“起幡”!而后,大女儿打着幡,小女儿抱着骨灰盒,后面紧跟着出殡的队伍。我站在原地,目送着他们浩浩荡荡地走向坟地。

    就在我看得出神的时候,听见旁边一个杵着拐杖的白胡子老头叹了一口气,“哎!时代变了啊!现在连闺女都能打幡、摔盆儿了!”

    我听完这句话后觉得很别扭,看了他一眼后,转头盯着送殡的队伍说:“您老爷子也真逗,他家就俩闺女,不用闺女用谁啊?”

    老爷子也看了我一眼,然后也目视着前方,用很平淡的语气说:“是啊!现在都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没那么多讲究了!这要是搁以前,让闺女打幡、摔盆,说闹笑话都是轻的,弄不好得干仗呢!

    听他说完,我就有点儿疑惑了,就问:“不至于吧?不就是打个招魂幡,摔个瓦盆儿吗?仪式而已,谁来不是来?做个样子而已,哪儿有您说得那么邪乎?”

    老爷子冲着我摇了摇手指,说:“嗯……可没有那么简单,传统白事儿的仪式,你说是习俗也好,讲究也罢,可不是你想的那样,只做做样子,这里面的学问可多着呢!”

    我平时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非常感兴趣,一听老爷子这么说,顿时就提起了兴趣,就附和老爷子说:“是吗?听您这么说,您对这些事儿很熟悉啊,我平常对这些挺感兴趣的,您要不嫌费口舌,不如跟我说道说道!”

    这时候,旁边另外一个老大爷插话说道:“这你可算是问着人了!我二爷可不是一般人,别看他住在村儿里,城里的老师都不一定比他读书多。他祖上可当过举人,我太爷那是这一带有名的先生,红白喜事儿该有啥讲究,他可是门儿清!以前村里谁家有事儿,都得请他做主事!”

    “是吗?”我惊愕道,“我说我听您说话怎么感觉跟别人不一样呢!”

    “别听他瞎咧咧,没他说得那么玄乎,我这老头子也就是运气好,生在了个读书的家庭,有个教书的爸爸,其他地方跟他们没啥区别,老农一个,顶多是比他们多看过几本书。”老爷子非常诚恳地说道。

    我说:“您老就别谦虚了,这摔瓦盆究竟有啥讲究啊?为什么不能是闺女摔?您就跟我说道说道吧!”

    老爷子冲着我微微一笑:“难得啊!这年头,啥都要简单直接,人家都嫌我事儿多,所以,红白喜事上正经请我做主事儿的人都不多了,像你这样还对这些事儿感兴趣的人,难得啊!”

    “其实,并不是我事儿多,是你想按照老传统办事儿,我就得按照老理儿来。你这不讲究,那也不讲究,那也没有必要请我啊!我知道,旧传统的仪式背后,很多都来自于老祖宗们的封建迷信,现代人相信科学,不信这个。所以,你不讲究传统,我也不说什么!但是,我就看不了那种按照统仪式办,仪式流程又漏洞百出的,完全是照猫画虎,瞎糊弄!”

    “怎么瞎糊弄呢?您能跟我详细说说吗?”我问道。

    老爷子喝了一口茶,说:“就拿这刷瓦盆为例吧,这在白事儿中,应该是出殡前的第一项仪式,通常在抬棺起杠时,杠头儿会高喊一声:‘本家大爷,请盆子!’”

    “本家大爷,也就是说,这瓦盆儿要由长子来请吧?”我问道。

    “对喽!不光是摔瓦盆,招魂幡也应该是长子来打。如果长子不在了,则应该是长孙,没有长孙,才由其他的儿子、孙子来做。摔瓦盆儿的时候,跪在棺材前的长子,会将一个提前准备好的瓦盆儿举过头顶,然后摔碎。”

    “出殡前,为啥要摔瓦盆儿啊?”我问道。

    “这个瓦盆儿,也叫“丧盆子”,过去,民间都叫它吉祥盆。”

    “吉祥盆?给死人摔的,怎么可以说它吉祥呢?”我疑惑地问。

    “那丧礼还叫白喜事儿呢!咱们古代人为了回避生死问题,都喜欢反话正说。其实在俗礼中,这个盆儿的正名,其实是叫‘阴阳盆’”。老爷子不紧不慢地说着。

    “为啥叫阴阳盆呢?据说这在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在咱们这边的说法是:死者到了阴曹地府中,先接受审判,生前造孽的下地狱,积德行善的则继续投胎转世。投胎前要经过奈何桥,在这桥边要喝下两碗汤。一碗是让人失去记忆的孟婆汤,另外一碗呢,则是神志不清,最后不得超生的‘迷魂汤’。熬“迷魂汤”的叫“王妈妈”,每位死者到了她那,都要被强迫喝下一碗汤。因此,为了让死者躲过‘迷魂汤’,死者的儿子在其出殡时,就必须要准备一个瓦盆儿,这个瓦盆儿的底部还得有个孔儿。这样一来,王妈妈的迷魂汤就会从盆底漏掉。为了彻底避免死者误饮,就得将盆摔碎。”

    “原来是这样啊!”我恍然大悟。

    老爷子来了兴致,接着说道:“这里面的讲究还多着呢!该怎么摔,由谁来摔,这都讲究着呢!”

    “这还有讲究?您快跟我讲讲!”我追问。

    “那可不!刚才那小闺女用双手摔,是不对的。丧父应该用左手来摔,丧母用右手摔。必须一次摔碎,如果一下摔不碎,则不能再摔二回,这都是忌讳。”

    “那摔盆子的人有啥讲究呢?”我问。

    “这是问题的关键。刚才那些讲究,其实都是封建迷信,唯有谁来摔盆儿这个问题,真真切切地关系到现实。”老爷子故弄玄虚地说道。

    我拿起茶壶给老爷子斟满了茶,恭恭敬敬地说道:“哦?那您可得好好地跟我讲讲!”

    老爷子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说道:“还记得刚才我说,这闺女打幡、摔盆儿,在过去肯定得闹笑话,甚至干架?”

    “您是说了,这怎么回事儿啊?”我问道。

    老爷子微微一笑,说道:“在过去,打幡、摔盆儿,不仅是一个仪式,它背后还关系到一个谁来当家的问题。过去的宗法社会中,长子、长孙这一支为大宗,继承大部分家产成为当家人。然后,如果长子、长孙不能担当,才是其他的子孙。”

    “那他家不是没有儿子吗?”我问道。

    “那也轮不到闺女啊!他好几个侄子呢!在过去,如果死者没有儿孙,那么,死者的侄儿就该承担摔盆的责任。当然,相应的,死者的家产也会由侄儿继承。过去,很多无子嗣,多侄子的人死去后,侄子们都会争为其打幡摔盆,有的还因此大打出手呢。这可不是因为侄儿们对死者多孝顺,那是为了争夺死者的遗产。”

    我还是不明白,问道:“为啥女儿不能摔盆儿啊?女儿是直系亲属,怎么能让家产给侄子继承了呢?”

    老爷子笑着说,“传统社会有一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宗族为大。李家的姑娘,嫁到了王家,就得改随夫姓,叫王李氏。你想想,姑娘都成为人王家的人了,再来分李家的家产,李家的其他人能同意吗?因此,在宗法社会中,女儿是没有继承权的。

    经过老爷子这么一提点,我后来回去查阅了很多资料,这才真正理解了为啥闺女不能摔瓦盆。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是个农耕帝国,中央的官僚、司法制度只延伸到县这一级,下面广大的乡土社会,则完全是由宗法秩序所主导的。

    正所谓是,“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民间社会,由乡绅、士绅们通过儒家伦理来维持秩序。

    中央政府将维护乡村社会内部秩序的权力,以及具体的组织工作,比如纳捐、纳税、治安,甚至一部分执法权,都交给了宗族领袖和士绅们负责。这样,中央政府节省了巨额的组织成本,自治的乡村宗法社会在面对中央政府的资源摄取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弹性。

    宗法秩序是如何运转的呢?

    简单来说,就是父权社会的大家长制,一切都由大家长(族长)说了算。自周代以来,中国历朝历代所施行的其实都是一套脱胎于宗法制的“家国同构”政治体制。在这套体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亲戚,也是君臣,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宗法制社会的大家庭。

    《礼记·大传》中记载:

    “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其中不但规定了大宗、小宗的继承规则。又说:

    “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

    意思是国君,也就是大宗,是有义务聚合族人宴饮,敦睦族谊的义务的。而族人们呢,却不可以自恃与国君有血缘关系,而以家人之礼对待他,而是要以君臣之礼相待,这是国君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

    所以说,国君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全天下老百姓的大家长,皇帝应该视老百姓为他的“子民”。

    再后来,儒家推出了那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更是巩固了宗法社会的“家国同构”观念。

    每个读书人都要以君子作为榜样,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如果你是一个大家族的族长,则更要在族人面前严格要求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感化身边的亲人。就这样,你感化了身边的亲人,他们就会再去感化他们身边的亲人。如此一来,君子之道就像水中的涟漪一样,从你这里慢慢地向四周扩散,直到抵达世界的边缘,实现天下大治。

    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逻辑,也是儒家的“家国同构”政治理念的实现方式。

    正所谓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宗法秩序与官僚政治,用的是同样一套儒家意识形态:皇家有宗庙,民间宗族则有祠堂,有家谱。老百姓们人人尊老敬祖,就相当于人人尊皇帝——皇帝是天子,老百姓都是他的臣子。

    在民间,家族领袖就是政治领袖,家规、族规几乎等同于王法。所以,在民间社会调解纠纷,解决问题时,靠的不是帝国制定的法律,而是家族伦理,因为“齐家”与“治国”是一脉相承的。

    说了这么多,跟闺女不能摔瓦盆有啥关系呢?

    有关系。《礼记》中有一句:

    “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意思是,确立度量的标准,制礼作乐,改变历法,改变服色,改变徽号,改换器械,改变衣服,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可以随着朝代的更迭而让百姓也跟着改变的。但是,也有些不能随着朝代的更迭而随意改变的,那就是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可不能因为朝代变了就让百姓也跟着变。

    看看吧!“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是最底层的宗族秩序。

    在宗族社会中,族长是族中的权威,家长是家里的权威,宗族利益大于家庭利益。而“男女有别”,意味着,在宗法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男女有别”其实是男权社会对女人的一种强制约束,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隐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我们现在说的PUA。

    女人从她出生时起,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环境,就会一以贯之的重男轻女,使女人从小就接受了自己是低男人一等的角色。

    在古代的男权社会,一个女人最大的意义就是生育,换句话说,就是为婆家传宗接代。而这有个前提,就是婚姻。结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非常残酷的,因为一旦结婚,她将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去到一个全新的家庭。从此以后,她将属于那个新的家族,连对外的称呼上都得将婆家的姓氏加在自己的前面(本来姓李,嫁给了赵家后,变成了赵李氏)。自然,在她死后,也将被安葬在另一个家族的祖坟中。

    这就是所谓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后,对于族人来说就是外姓人了。

    因此,在传统的宗法社会,一个家庭的所有财产,只能由男性子嗣继承,根本就没有女儿的份。原因很简单,不能让族产去壮大外姓宗族啊!所以,凡是敢和兄弟争遗产的女人,都是不安分的女人,没搞清自己的位置,要受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即使这个家里没有男丁可以继承家产,那也轮不到女儿来继承,而是由其堂兄弟继承,或者收归为族产。自然的,凡是没有儿子、侄子继承家产的人,在其死后,族中的同门也会出力,为其举办丧礼。

    到这里,你肯定明白了吧,为啥乡土社会的旧习俗中,一个无子的死者,在其出殡时,为其摔瓦盆儿的人应该是其侄子,不能是闺女?

    这是因为,侄子是死者的本族同门,而女儿虽与死者有血亲,但已经是外族人了。不能让一个外族人来打幡、摔瓦盆,不仅涉及到保护本族的财产,更是保卫家族的尊严,怎么着?欺负我们族里没男人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民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必再依赖于宗族,我们政府的法制也可以触达到乡村,传统的宗法秩序也就彻底解体了。于是,出殡摔瓦盆这些习俗,也就不再严格要求男女了。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办丧事为什么要摔瓦盆?

    摔瓦盆不只是农村的丧事上摔,城市里的丧事也会摔瓦盆,摔瓦盆作为丧事的一个环节,在很多地区都必不可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摔盆,而且有的地方的瓦盆盆底会有个洞,说法也不各不一样……)。



    摔瓦盆的操作

    一般摔盆前要在盆里烧纸钱,是由死者的长子来摔盆,长子不在,长子长孙代替;长子一支无人,则轮到次子,并以此类推。如果死者无儿无孙,则由同姓宗亲中血缘最近的子侄辈代劳。说白了就是摔盆的人属于“继承人”,按例就可以继承死者的大部分家产了。

    至于无子无侄之辈,死时则不能摔盆,属于不得善终之列。对于这一点到今时今日就不能这么说了,因为很多家庭是独生女,不能不摔盆吧,那就由女儿来摔盆。

    瓦盆摔得越碎越好,预示“碎碎(岁岁)平安”,说法也是,盆摔的越碎,死者越容易带走。发丧那天,只听得“噹啷”一声,瓦盆坠地,灵柩杠起,顿时间哀乐低回,哭声大作,出殡正式开始。 现在城市里是在死者遗体上灵车后摔盆,农村是在火化当天摔盆。



    摔瓦盆的来源

    说法一:

    按旧时说法,人死后的灵魂踏上黄泉路,途径一座奈何桥,过了桥到达望乡台,去世人会最后一次回首人间,滚滚红尘中那不尽的爱恨情仇,顷刻便将化作过眼云烟。思之及此,悲从中来,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到阴曹地府后,诸鬼魂依次接受九殿阎罗的盘查、审讯,最后根据他们各自生前的善行恶举,或坠入地狱,或投胎为人。

    离开阎罗大殿之后,便来到一个叫孟婆庄的地方,孟婆专司“由阴转阳”之事。投胎前让每个魂灵服下一碗孟婆汤,亦叫迷魂汤,这样便可把前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说到这或许就明白:之所以准备一个盆底带眼儿的瓦盆,就是为了把迷魂汤漏掉,以免死者误饮,忘掉阳间的亲人。



    说法二: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娶了一房媳妇生下一个男孩后不久因病去世。不久后这个读书人续娶了一房媳妇,这个媳妇待书生的孩子像亲生儿子,白天抱着夜里搂着。不成想孩子到了三岁,这读书人生病身亡了,撇下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有男人时家里就不宽裕,男人一死,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但即使这样这妇人对孩子也从没缺过一口吃的。

    在他家床头柜顶上有个盆,妇人买来的吃的都搁在里边,让孩子随便拿着吃。日子长了,孩子就习惯了,饿了就在盆里拿东西吃。孩子长大后也读书中了举人,成了出名的人物,还是经常到柜顶盆里拿东西吃。

    后来妇人操劳过度,一病不起,不到一个月就死了。秀才哭的死去活来,看见柜顶上那个盛东西吃的空盆,就想起娘来,止不住地哭。在场的人商量,想把盆摔了,省得他看着伤情。到第三天,金生头顶着盆跪在棺材前哭着:“娘,您好苦命啊!”哭着哭着就昏过去了。人们凑这个机会把盆给摔了。



    从这以后,谁家死了父母,儿子为表示孝心,也买个瓦盆,在里边烧箔化纸。到发丧这天,在大街当众摔了,叫摔盆。又因为摔时在孝子头顶一下子,所以又叫“顶盆”。

    当然还有不同版本的说法讲究为什么摔盆,到现在也都是各说各的,但摔盆在整个丧礼中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对于这样的仪式感,不应被淡化,被遗忘,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