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的王爷是如何消遣时间的?七皇叔载涛,不务正业,是玩主中的极品,却是位血性王爷,宁肯饿死不做卖国贼。因为酷爱马,他为抗美援朝立下大功,受到毛主 席亲自接待,死...
清朝的王爷是如何消遣时间的?
七皇叔载涛,不务正业,是玩主中的极品,却是位血性王爷,宁肯饿死不做卖国贼。因为酷爱马,他为抗美援朝立下大功,受到毛主 席亲自接待,死后还被葬入八宝山公墓。
载涛,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光绪帝的哥哥,按照排行和辈分,溥仪得恭恭敬敬叫他一声“七皇叔”。
这位含着金汤勺出身的王爷,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3岁被封二等镇国将军,成年后承袭郡王爵位,是清末有名的“闲散王爷”。
载涛除了忙于政务,其他时间都在玩中度过了。
提起这位爷的爱好,那可真的是太多了。
载涛爱好做饭,烧得一手好菜。在贝勒府里,载涛有自己专门的小厨房,没事的时候,他邀请了4位名厨,一头扎进厨房,和他们一起研究厨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载涛要是去做厨子,恐怕连御厨都得失业,他煎、炒、烹、炸样样粗通。
载涛最擅长的菜肴是西瓜肉。
每到盛夏炎炎,他便命人在院子里摆上案板,取来一只特大西瓜,掏出瓜瓤,而后把切佳的肉块、鸡块加香油、料酒、酱豆腐一齐搁进瓜壳里,在蒸笼上文火蒸上三四个小时,即可成功。吃起来肉质鲜美,芳香可口,绝不腻人,堪称一绝。
据说,慈禧太后每当食欲不振的时候,便让载涛进宫来为她露两手,可以说他是慈禧的半个厨子。
载涛年少时就痴迷京剧,不但爱听京剧,还拜京城名角张淇林为师,凡是张师傅教过的戏,只一遍,载涛就能学会。后来,他又拜名旦于宝琴为师,潜心钻研《贵妃醉酒》,开始进行反串角色的演绎。
载涛悟性高、天赋好,没多长时间,他就能反串青衣,出演杨贵妃一角了,他因杨贵妃一角一炮而红,被人称赞:
“涛贝勒能反串青衣,戏路很宽。”
要说载涛最大的爱好,那当属爱马。
载涛早年便留学法国学习骑兵作战,骑术精湛,但他最大的兴趣却不在骑马,而是相马、养马。
载涛的一大爱好就是寻找良驹,凡是他看过的马,只要看上一眼,载涛就能说出马的年龄和产地,更神奇的是他还能说出马的用途。
都说“玩物丧志”,可载涛这位王爷却是晚清皇室中难得的血性王爷。
随着清朝的灭亡,载涛这种养尊处优的日子也到了尽头。
1924年溥仪出走,《清室优待条件》成为废纸。
载涛和其他王爷一样,没了经济来源,可家里还有几十口子人等吃饭,他的生活可以说从云端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为了养家,载涛放下王爷的身段,只好变卖家产。
1919年,美国教会筹建燕京大学,载涛将自己的房产朗润园卖给了燕京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宿舍。
1925年,载涛又将位于西城区柳荫街的贝勒府,卖给了辅仁大学,现为北京十三中。
哪怕家大业大,可禁不住坐吃山空啊,后来实在没有值钱的东西可以卖了,为了生计,载涛也顾不得脸面,跑去德胜门摆地摊去了。
事实上,载涛的生活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吗?
并没有。
这期间,至少有3股势力在拉拢他,溥仪为首的投降派、土肥原为首的日本人、伪政府都来找过他。
土肥原来找载涛时,载涛义正言辞地说:我宁愿饿死也不做卖国贼,祖先的坟墓就在这儿,我死了正好可以去陪他们。
载涛王爷,真的是个硬骨头,宁可饿死,不做卖国贼。
解放后,周总 理打听清朝皇室的下路,听人说载涛在德胜门摆摊,找到他后把他举荐给了毛主 席。
毛主 席被他的爱国气节感动,又了解到他是相马养马的行家,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弼马温”的工作,任命载涛做中 国人 民解 放军马政局顾问,享受部长级待遇。
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解决后勤补给运输问题,中 央决定快速向朝鲜前线输送25000匹军马。
载涛接到这个任务后,与郑新潮率领工作组火速奔赴东北、内蒙古等地选购征集军马,最终如数将25000匹军马送过鸭绿江,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赢得了时间,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史上首次大规模运送军马出国的罕见壮举。
1970年,载涛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骨灰葬于八宝山公墓。
载涛王爷的一生,是清朝王爷生活的一个缩影,但因为其时代背景,却并不是全貌。
在清朝早期,爱新觉罗家族没有入关之前,清朝的王爷大都骁勇善战,属于在马背上长大的王爷,他们很少有消遣时间。
到了清朝中后期,有祖制规定,王爷不能离开京城。
即便在朝中任职,多数也不是要害部门,可以说清朝王爷手中有实权的不多。
因为残酷的夺嫡之争,皇子们也看透了皇室手足的薄情,很多人为了明哲保身,选择做个“闲散王爷”。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本身,清朝的王爷是如何消遣时间的?
载涛王爷喜欢骑术、爱好京剧,喜好做饭,虽然不是人人都如同他一样,但骑术、听戏,确实是王爷们消遣的一种方式。
乾隆的弟弟爱新觉罗弘昼,他的玩法就有点与众不同了,他喜欢玩“活人葬礼”。
据说,弘昼隔三差五就给自己办一次葬礼,还整得像模像样,就跟自己真的死了一样,大家要前来吊唁、祭拜、哀哭,他尤其喜欢看谁哭得声音大,别人哭得越是起劲他越是高兴。
奇葩的是,别人在下面哭得和孙子一样,他却坐在棺材上吃着别人来祭奠他的供品。
弘昼这个玩法,连乾隆都很无奈。
不知道的人,觉得弘昼这人真是无理取闹,甚至有人觉得他借机敛财,实际上,弘昼这是在保命。
《雍正王朝》中,弘昼曾经被哥哥弘时利用过一次,在弘时的忽悠下,他误传圣旨,差点酿成大错,还被雍正扇了一耳光。
也就是那一耳光,把他打醒了。
后来,弘昼的一系列看似“糊涂”的表现,实际上就是想说,看,我就想做个闲散王爷。可以说,弘昼知道自己越是荒唐,皇上对他越是放心。
装疯卖傻很多年后,晚年时候,弘昼还沉迷于书画研究,他的书法造诣,和乾隆的儿子,皇十一子永瑆,有得一比。
永瑆,是嘉庆同父异母的哥哥,他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备受乾隆赏识。
像永瑆这种沉迷书法的高雅玩法,也是清朝王爷消遣时间的一个好方式,可是龙生九子各不同,并不是每个王爷都有这样的雅兴。
有些王爷的消遣方式,真的登不了大雅之堂。
和载涛王爷同辈的载振,他的消遣方式就有点让亲爹头疼了。
载振,是庆亲王奕劻的儿子,40岁的庆亲王中年得子,而且还是他的第一个儿子,自然是宠爱得不得了。
但这个儿子却没有像名字中的“振”一样,成为庆亲王的骄傲,反而是一次次给他捅娄子。
载振有一大爱好,爱女色。
载振在女人身上栽过两次跟头,两次都是在天津。
载振做农工商部部长的时候,一次,在天津,有人请他吃饭,吃喝间还请来了天津第一名 妓谢珊珊,同时在场的还有农工商部副部长陈璧。几个人酒足饭饱,接着酒劲嬉笑间,谢珊珊把胭脂粉涂抹到了陈璧的脸上,这让载振醋意大起,吵吵着让谢珊珊给他掖涂胭脂。
胭脂粉的事情不胫而走,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但慈禧太后看在庆亲王的面子上,也只是警告了几句。
1907年,载振再次来到天津,老毛病又犯了,这次他看上的天津名角杨翠喜。
如果你没听说过杨翠喜,一定听说过李叔同吧,没错,她就是李叔同的最爱。
载振对杨翠喜的喜欢,有心人段芝贵看在了眼里。
段芝贵正想升官没门路呢,一看载振色眯眯的样子,立马就有了主意。段芝贵不惜花13000两的银子,将杨翠喜买了下来,又筹得100000两银子,一同送到了载振手里。
段芝贵这番操作后,连升三级。
这事情很快就被捅到了慈禧太后那里,我的天呢,这不是美色加金钱贿 赂吗?慈禧太后大怒,这一次可不是警告几句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庆亲王被骂得灰头土脸,载振也因此丢了官。
真的是色字头上一把刀啊。
清朝王爷的消遣方式,真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玩法啊,总结起来也就四个字:吃喝玩乐。只不过有的人玩归玩,但心却是和明镜一样,虽然“玩物”却不“丧志”,有的人就真的是玩着玩着就被自己给玩进去了。
关于清朝王爷的消遣方式,你还知道哪些?欢迎留言区讨论。
清朝的王爷是如何消遣时间的?
清朝王爷很有钱,比如亲王一年俸禄一万两银(相当于如今五百多万元),可却时常不够花,有时还得向别人借钱,因为他们生活太烧钱!
清朝王爷要么有权没钱,要么有钱没权力
满族入关之后创立了清朝,将皇族爵位分成12个等级,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同时,对八位战功赫赫,功勋最大的王爷进行封赏,俗称“铁帽子王”,他们的爵位可以代代相传,子孙爵位同级继承,这叫“世袭罔替”,以此表明铁帽子王对国家建立作出的极大贡献。
其他王爷的子孙在继承爵位时需要降级继承,但降到奉恩将军就不再降了,可以同级继承,这叫“降等承袭”,以此保证皇族血脉基本生活待遇。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守边将领战功赫赫,可以根据军功大小进行授封,进入到十二等级序列。
不过,经历了顺治、康熙、顺治数朝,“八大铁帽子王”已名存实亡。乾隆41年,因为王爵制度比较混乱,因此乾隆将王爵定为“军功”和“恩封”两种方式。凡获得战功所得的王爵,一律按照世袭罔替方式进行,凡子孙继承得到的爵位,一律按照降等承袭方式进行,由此让王爵等级更加清晰明确。
只要奉恩将军以上都可被称为王爷。
不过,顺治入关后意识到明朝建国后分封土地导致的政权变动,建国之初便规定:
留在京城的王爷,除了皇帝的手谕,不得擅自离京,方便接受监督。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王爷都不得担任重要职务,就算担任了重要职务,也不会给予很多的实权。王爷的亲兵人数不得超过36人,一旦超过,便按照死罪论处。那些在外镇守的王爷,不得轻易回城,否则也将处以重刑,由此杜绝王爷拥兵自重,篡夺王位的可能。所以王爷要么有权没有金钱没有自由(权力限定在京城之外),要么有钱有自由没钱(自由限定在京城之内)。
不同王爷的消遣方式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京城外的王爷光地方事务都处理不完,玩的时间比较有限。但京城内的王爷只剩下金钱和时间可以挥霍了,比如雍正皇帝第12子和亲王弘昼,就有一项特殊的爱好:活人葬礼。
弘昼特别喜欢给自己举行葬礼,每次举办“活人葬礼”,自己都坐在棺材供奉的位置上,声称“自己已经死了”,让家人们围着他祭奠、哀悼,谁哭的声音越大他就越高兴,同时还吃着别人给自己准备的祭品,以此为生活乐趣。
虽然这种方式相当滑稽,但却有一个重要目的:敛财。
作为王爷,去世不是小事,王公大臣必须要供奉重礼进行祭奠,礼品收完之后,弘昼立马会从死亡中“活过来”,死而复生更是十分值得庆祝的事情,因此王公大臣又要送上一笔价值不菲的贺礼,光这一死一生便能大捞两笔,而这种“活人葬礼”并不是一次就结束,而是隔三差五就来上这么一出,王宫大臣们有苦难言,而弘昼则十分开心,乐此不疲。他父亲雍正经常被气得七窍生烟,可却管不了,他哥哥乾隆更是懒得管,因此弘昼就这样一直嚣张下去。
其实,弘昼并不傻,他特别懂得明哲保身,早年间他曾被哥哥弘时摆了一道,为八弟做了伪证,让八弟接管了京城外两营的兵权,差点造成八王篡权。
当时感觉不对劲的弘昼将此事告诉了十三叔,十三叔立即夺回了兵权,使得八王议政失败。
雍正特意召见弘昼,问他“那天具体说了什么?”
弘昼装疯卖傻,说“记不清楚了”。
雍正又说“你不愿意说就算了,在所有孩子中你最像我了,当年九子夺嫡时我也是这样,一心向佛、不问政事”。
即使雍正把话都说成这样,弘昼还是什么都不说,继续装疯卖傻,明哲保身。正是因为打着迷信、好玩儿、敛财的名义,弘昼才让哥哥乾隆彻底放心,避免卷入皇位之争,晚年醉心于写字画画,不断地钻研学习、日渐精进,终成一代大家。这种影响爱好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子孙,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便是他的后代。
晚年弘昼过得十分潇洒,到60岁的时候病逝于北京,享尽了荣华富贵。
乾隆皇帝的十一子永瑆也是著名的乾隆四大家之一,他的字画得到很多文人士子的追捧,甚至达到了“士大夫的片纸只字重若珍宝”的程度,像他这样在文化领域有一定成就的王爷比比皆是。
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自王公至闲散宗室,文人代出,红兰主人、博问亭将军、塞晓亭侍郎等,皆见于王渔洋、沈确士诸著作。其后继起者,紫幢居士文昭为饶余亲王曾孙,著有《紫幢诗钞》。宗室敦成为英亲王五世孙,与弟敦敏齐名一时,诗宗晚唐,颇多逸趣,瞿仙将军永忠为恂勤郡王嫡孙,诗体秀逸,书法遒劲,颇有晋人风味。
还有一位“王爷中的清流”名为载涛,他是光绪的亲弟弟,从小就被父亲送到了法国索米骑兵学校,专修骑兵作战科目,回国之后潜心学习相马、养马。据说一匹马从他身边跑过,他便能辨别是欧洲马还是亚洲马,以及它的年龄和用途。载涛也是个文艺青年,京剧水平极高,同时又是运动健将,喜欢自行车、爱好骑行。更难得的是他还精通各种厨艺,时不时被慈禧叫到宫里做菜。
后来,日本人邀请他和溥仪到长春成立伪满洲国,他却严词拒绝,宁可摆摊当小贩、捡破烂、卖破烂,也没有同流合污,把房产都卖了过着简朴的日子,建国后还被毛主席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职位步步高升,善始善终,可谓颇有远见。
雍正皇帝的六子弘曕喜欢做生意,还是一名理财高手。在生活中他十分节俭,最大的爱好便是置办产业,开设了很多煤窑,还贩卖人参,开设衣局,为满朝官员提供朝衣,为王府制造衣物,蟒袍,时不时还倒腾些古玩字画,涉及面很广,这些产业让他结识很多人脉,打听很多消息,为自己稳固的地位打下良好基础。
照相在清朝绝对是一个新鲜玩意儿,从外国传入后京城曾有数家照相馆,但因成本太高,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王爷们便成为了照相馆的常客,他们还有自己的专职照相师,比如慈禧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就是一个资深拍照狂热者,每天乐此不疲,甚至还有上色照片。
不思进取的王爷们除了吃喝玩乐别无他事
除了这些王爷外,大部分王爷每天基本上就是吃喝玩乐。
满族是骑射民族,马上射箭、打猎是日常活动,也被乾隆定为国策,这些王爷从小就进行过相关训练,玩起来得心应手,既能强身健体还能打发时间,何乐而不为。
有些王爷喜欢吃喝,吃得饭菜无比奢侈。比如他们吃小鸡炖蘑菇用的就是冬虫夏草、人参这样的名贵食材当原料。还有一种名叫“猪背肉”的食品选用上等小猪,在猪活着的时候将其洗干净,用鞭子不停抽打其背部,使其疼痛,让血液聚集在脊柱处,然后在脊柱处割下手掌大小的一块肉来作为菜肴的原料,这样一道菜下来往往需要十几头这样的小猪,而其他的肉则被丢弃。
其他很多菜肴更是如此,比如蒸鹅掌、食驼峰等等,数不胜数,同时吃的饭菜要配上好的餐具,他们的餐具要么是玉,要么是水晶,绝对不会用竹筷子,那样用起来在他们看来太“丢份儿”。
有些王爷只喝龙西湖龙井,为了喝上最新鲜的茶,常会在产茶之地包上茶山,等茶叶成熟之后,带采茶师傅在王府里现场制作,冲茶的水来自北京颐和园西边玉泉山,此水专为皇室贵族提供,水质清澈,杂质最少,普通人想喝都喝不到,如此当然花销不少,但对于王爷来说都不是事儿。
有些王爷热衷于玩乐,经常出入风月场所,比如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便是戏子文人聚会的场所,里面唱戏、演出、评书、相声一应俱全,王爷们会约上三五好友,一同吟诗作赋,场面十分热闹,过后转个房间听听戏,看看哪个角唱的好,长得漂亮,就把她包下来,寻欢作乐也是常态。
有些无聊的王爷还会饲养、驯化宠物“海东青”。海东青在满语中是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据说10万只神鹰才能训练出一只海东青,因此也是满族最高精神的图腾。有“万鹰之神”,“最接近神的存在”,“神选中的子民”,“神的使者”等等称号。
还有种说法“贝勒爷有三宝:扳指、核桃、笼中鸟”。王府中有一帮专门的仆人伺候主人,时刻琢磨各种新鲜的玩乐点子,一旦王爷感兴趣便会立刻实行,反正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因此很多王爷玩着玩着钱就不够了,借钱也就理所当然。
李鸿章当年曾经孝敬亲王一个信封,里面装有4万两银票,这是清朝的重要税收收入,让王爷帮着活动买官,由此可知王爷们花销过大,为了敛财腐败到了何种境地。
结语: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大小官员,基本上都处于贪污腐败、贪图享乐的状态,极少有有识之士去想想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此时国家已经进入无法挽救的颓势状态,作为皇室中坚的清朝王爷纵情声色犬马,安于享乐,更不要提其他人了,因此清朝灭亡也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