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东吴名将陆逊是谁的儿子(陆逊之后东吴还有什么能人)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0-30 20:00:30 浏览量(来源:小张

    [摘要]陆逊死后,东吴还有哪些拿得出手的大将?陆逊,是东吴的定海神针。然而,陆逊去世后,东吴继续屹立了35年。其间,东吴靠哪些大将维持局面呢?虎臣老将:丁奉早在东吴创业...

    陆逊死后,东吴还有哪些拿得出手的大将?

    陆逊,是东吴的定海神针。

    然而,陆逊去世后,东吴继续屹立了35年。

    其间,东吴靠哪些大将维持局面呢?

    虎臣老将:丁奉

    早在东吴创业时,就有了”江东十二虎臣“。

    陆逊去世时,“十二虎臣”多已凋零,只剩下丁奉。

    丁奉,这位最后的虎臣,一口气撑到了271年,也就是东吴灭亡前的9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丁奉,正是这样的“宝”。

    其实,早年间,丁奉虽然“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掣旗”,但其名声远在程普、甘宁等人之后,直到孙权去世前,他还只是偏将军。

    然而,到了晚年,丁奉却老当益壮,成为真正的大将。

    1、成名之战:雪中奋短兵。

    252年,孙权去世,魏国发兵攻吴。

    当时,魏国的司马师,也刚刚接父亲的班不久。

    因此,此战对司马师也十分重要。尽管魏军的企图只不过是要摧毁东吴在东兴修筑的堤坝,但司马师却将许昌、洛阳的大部中军带去,立求必胜!

    丁奉随诸葛恪抗击魏军。

    当时,吴军众将都低估了魏军的决心,表示:魏军听说太傅(诸葛恪)您到了,必然就要退军。

    唯丁奉头脑清醒:魏国搞出这么大动作,怎么可能轻易退兵?一定要作好血战的准备!

    吴军抵达后,丁奉与诸将率军再进。

    行动间,丁奉认为:太慢了!如果敌人抢先占据有利地形就麻烦了!

    于是,丁奉独自率领本部5000军马加速行军,占据了徐塘。

    此时,魏军前部抵达的兵马不多,丁奉大呼:立功的时候到了!

    于是,丁奉下令将士脱去铠甲头盔,只带短兵器,直奔魏军前部而去!

    当时,正值隆冬,魏军众将觉得丁奉这付模样应该最多就是来侦察一下,未作重视。

    结果,丁奉人狠话不多,率军冲入敌营,挥舞短兵器就砍杀,一举击破魏军前部营寨,打乱了魏军部署。

    此时,吕据等部抵达,见丁奉打开局面,遂一起杀上,大破魏军!

    如此,“雪夜奋短兵”,成了为三国时期又一个经典!

    此战后,魏国在很长时间内不敢再觊觎江东,江东得以获安。

    2、稳定皇权。

    东兴之战后,丁奉名声鹊起。此后,丁奉又多次对魏作战,数战有功。

    然而,对东吴来说,此时,最大的威胁,已经是内部问题了。

    当时,宗室孙綝已经把持大权,废黜天子,威胁皇权。

    丁奉坚定支持天子孙休。

    于是,丁奉献策,借口祭祀,于其间以亲兵诛杀了孙綝。

    其后,丁奉出示孙綝首级,赦免余众,平息混乱。

    当时,孙綝的党羽甚多,丁奉诛杀孙綝时,光在外的孙綝党羽就不下5000。

    丁奉敢于斩杀孙綝,靠的是他的胆略;丁奉能够使孙綝党羽放下武器,靠的是他的威名!

    孙綝曾屡屡发起血雨腥风的宫廷政变,害死了许多重臣良将。

    靠着丁奉的胆略和威名,东吴在没有消耗国力的情况下,铲除了权臣,使东吴的局势暂时安定了下来。

    3、意义非凡的离间计。

    随后几年,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蜀国,灭亡了。

    尽管丁奉曾奉命北伐寿春,企图吸引魏国回援,以此救援蜀国,但依然无力回天。

    此时,蜀国已经灭亡,而淮南三叛也已平息,东吴显然危在旦夕。

    此时,一辈子冲杀的丁奉,再施奇谋,为东吴续命。

    晋要攻吴,除益州外,以淮南为最紧要。

    当时,司马家委派了名将石苞坐镇淮南。

    石苞,出身寒微,是司马懿一手发掘、栽培的,本深得司马家信任。加之石苞的名望、才能,他必是东吴的心腹大患。

    然而,丁奉致书石苞,巧施离间计,使石苞受到了司马家的怀疑。

    最后,石苞被征还朝,险些遇害。

    此后,司马家长时间不敢再委派有才能的异姓将领来坐镇淮南,淮南方向对东吴的威胁,也因此缓解了许多。

    271年,丁奉去世。

    可以说,东吴能长时间维持东线的稳定,老将丁奉,居功至伟!

    定海神针:陆抗

    陆逊事业最主要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陆抗。

    不过,一来,陆逊去世时陆抗刚20岁,二来,陆逊去世前正受孙权猜忌责问,因此,陆逊去世后,陆抗只是继承了父亲的5000兵,尚未承担大任。

    陆抗为父亲辩白,又在一些军事行动中表现出卓越才能,因此,逐渐成为大将。

    259年,陆抗驻守西陵,负责从关羽濑到白帝城段的防御,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1、首战不利。

    不过,陆抗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却受挫。

    263年,蜀汉灭亡。蜀已灭亡,而由于邓艾、钟会之乱,魏也尚没有有效控制蜀地。

    因此,陆抗被东吴任命为益州牧,奉命进取蜀地。

    然而,蜀汉的亡国孤臣罗宪,在百帝坚决抵抗,陆抗攻六个月不能克,最后无奈退兵。

    2、扬名立万。

    272年,西陵督步阐降晋。

    西陵,被陆逊视为“国之藩表”,是东吴防线最重要的地方。

    一旦东吴不能立刻恢复此地,其防线将根本动摇,东吴政权必然危在旦夕!

    晋抓住时机,令荆州刺史杨肇支援西陵,令车骑将军羊祜率兵5万进攻江陵,令巴东徐胤进攻建平,迅速动员,志在必得!

    此时,东吴的情况十分棘手。

    内线,西陵既是东吴重点经营的关键城池,自然防备坚固,而步家世代驻守西陵,在这里基础雄厚。

    外线,江陵、建平,都是东吴防线的重要节点,同样不容有失!

    外面来了两桌子客人,家里一桌子菜被内鬼霸占了,情况十分危险!

    (1)、抓住关键,掌握主动。

    纷繁复杂的局势下,陆抗看出关键,始终以西陵为重点。他表示:只要西陵恢复,江陵即使丢了也能恢复!

    江陵方向,陆抗让人毁坏堰坝,使羊祜只得改由车运粮,迟缓了下来。

    建平方向,陆抗分水军抵御,阻敌顺流而下。

    同时,西陵方向,陆抗也没有急于攻坚,而是筑垒围困,并将重点放在打击晋将杨肇身上!

    陆抗的部署,四两拨千斤,使形势豁然开朗!

    陆抗清楚地认识到:此时,尽管晋强吴弱。但是,晋尚没有打造出强有力的水上力量。因此,在江陵决堤,在建平以水军抵御,基本可以化解外围威胁;同时,几年前的白帝城围攻战充分表明,东吴不善攻坚,强行攻坚没有把握;不过,西陵叛将所依仗的是外围援军,因此,只要击败已抵达附近的杨肇,东吴就能稳操胜券!

    能在纷繁复杂中把握住关键,化难题为易题,化被动为主动,这才是大将!

    (2)、将计就计,击破杨肇,击破西陵。

    然而,在与杨肇作战前,却又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吴将俞赞降敌。

    俞赞对吴军虚实十分了解,吴军众将十分紧张。

    陆抗却“将计就计”:俞赞知道我军虚实,必然引导晋军进攻我薄弱环节。我让部队换防,不正好是破敌的机会吗?

    果然,吴军换房,晋军一脚踢到钢板上,吴军趁势猛攻,大败晋军。

    杨肇计穷,担心自己被吃掉,连夜逃走!

    外援撤走,西陵叛军信心崩溃!

    此时,陆抗指挥奋力攻城,一举破城!

    一战之下,东吴转危为安!

    3、以“信义”对“信义”,粉碎晋军“软刀子”之策。

    西陵之战后,晋人意识到:东吴有良将护国,不能一举而破!

    于是,晋人转而采取“软刀子”之策。

    羊祜没有再组织对东吴的进攻,甚至与陆抗交好。

    表面上看起来,晋吴之间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藏杀机。

    羊祜令军士去吴境抢收粮食,却按价用絹偿还。

    羊祜令军士在边境打猎,但一旦禽兽是吴人先射中的,必然归还吴人。

    羊祜知陆抗生病,特意让人送药物来慰问。

    羊祜“仁义之风”,其用心比刀枪更为险恶!

    一来,晋大国,不“侵犯”吴,如果吴反而总是小规模出击,这会使渴望安定百姓认为战乱责任在吴不在晋,不再支持吴!

    二来,晋吴是敌对双方。依常理,晋“官方”与吴人“私下”“友好交往”,必然引起吴国统治者的猜忌、怀疑。

    然而,吴不能击败晋军,所有的猜忌、怀疑,必然只能放到吴边地的军队、人民上。

    当时,吴晋边境的东吴一侧,多为豪强将领所驻,所以,东吴如果猜忌边地军队、人民,必然要猜忌久驻边地的豪强将领!

    如果吴人因此猜忌边将,必然引起东吴内部混乱!

    陆抗识破此策,告诫诸将:他们施展仁义之策,如果我们施展暴力,是不战而自服!大家各守边境,不应求细利!

    吴主孙皓对此十分不满,责问陆抗。陆抗以“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为辞,使孙皓无言以对!

    如此,陆抗主持防御时期,东吴防线人心稳定,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叛逃、混乱事件,基本上粉碎了对手的“软刀子”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陆抗死后,孙皓放弃了陆抗的“以信义对信义”的策略,结果,将士人心离散,屡屡发生边地将士大规模投晋的事件,导致东吴江防空虚!

    后来,羊祜建议伐吴时,就分析到:“(吴人)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

    可见,晋人怀柔之策,其用心之险恶!

    如今,霸权主义者不也习惯用这种分化之策试图来瓦解我们吗?

    或许陆抗当年的从容应对心态,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舆论之战,道义之争,比的不是谁更能出于义愤而进行声讨、问责,比的是各自的定力和谋划!

    274年,陆抗去世。

    276年,意识到东吴已无良将,羊祜上书,主张立刻伐吴!

    最富争议的统帅:诸葛恪

    诸葛恪,是三国后期最富争议的统帅。

    1、治乱与强兵并举。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

    他早早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智商,如“诸葛恪得驴”等事迹,早已作为儿童经典故事流传千古。

    不过,他在军政界声名鹊起,则是其在平定山越中的杰出表现。

    丹阳地区的山越,长时间困扰东吴。

    诸葛恪敏锐地观察山越的地形、民情,以政治手段与军事威慑并重的方式,软硬兼施,收服山越。

    三年之间,收服山越十万余人,选得四万精锐,编入军队。

    要知道,东吴后期,总共在册的兵户只有23万!诸葛恪一举扩得4万,是对东吴国防力量的重大贡献!

    2、辅政重臣。

    如此,诸葛恪为孙权格外看中。

    陆逊去世后,诸葛恪为大将军,代替陆逊守荆州。

    孙权去世前,以他为辅政大臣,将除生杀大权外的一切事务都托付给了诸葛恪。

    如此,继诸葛亮之后,又一位诸葛家的人物成为托孤重臣!

    3、东兴拒敌,安定形势。

    东兴之战的事情,在此前丁奉的介绍中已经作了介绍。

    尽管丁奉的“雪夜奋短兵”足够精彩,但是,丁奉只是以先锋之任打乱敌人部署,真正统领诸军大破魏军的,还是统帅诸葛恪。

    无论如何,使东吴东线维持较长时间安定的东兴之战,是诸葛恪、丁奉共同为东吴立下的大功。

    4、最富争议的北伐。

    诸葛恪认为:魏国大吴国小,时间对吴国不利。应趁着魏国世兵青黄不接而吴国世兵正当壮年的机会(三国世兵,多为父死子继,因此有时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抓紧时间北伐!

    可以说,整个东吴历史上,诸葛恪是对北伐最积极的一个。

    然而,诸葛恪大举征发州郡20万,百姓骚动,诸葛恪开始失去人心。

    此后,北伐时,诸葛恪又顿兵新城之下!

    诸葛恪又轻率相信守将的鬼话,居然在关键时刻下令停止攻城,企图等待敌人按其归降,结果当然上当!

    兵疲气沮之下,敌援靠近,诸葛恪无奈退兵!

    此战,诸葛恪确实极为失策!

    合肥重镇,孙权当年数攻不克。甚至于,当年曹公大军远在汉中,孙权仍然拿不下合肥!

    此时,吴军要靠攻坚手段克城本就极为困难。

    何况,此时,魏人认为合肥还是不安全,遂北移筑新城,防守条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且,此时,司马家的军队要来救援也十分便利!

    诸葛恪大举征兵,透支国力和自己的威信,以不擅长攻坚的吴军,在不合适的时机强行攻坚一座坚城,确实失策!

    此战后,诸葛恪威信大损!

    不久,诸葛恪死于内斗斗争。

    锐意北伐的决心可嘉,然而,北伐的调度、指挥,又确实失败!

    有人因为诸葛恪北伐的决心和前期的聪明才智视其为杰出人物,有人因诸葛恪新城之战中拙劣的调度、指挥而视其为庸劣自大之徒!

    由此,诸葛恪成为三国后期最有争议的统帅。


    自东吴立国以来,其所仰仗的,一为长江之险,二为良将护国。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带着东吴成功“全据长江”,立国荆扬。

    丁奉、陆抗、诸葛恪,虽然名望不及前辈,但都是镇得住敌国的将帅,使东吴足以自保。

    陆抗之后,东吴虽仍有天险,但已无顶梁之柱,只能迅速亡国了!

    陆逊死后,东吴还有哪些拿得出手的大将?

    陆逊死后,东吴至少还有10个大将,分别是陆抗、丁奉、朱然、诸葛恪、孙峻、孙綝、吕岱、朱异、吕据、全琮。

    三国后期,晚年的孙权大帝逐渐变得不那么“聪明”了,对股肱之臣陆逊越来越不信任,还写信责备他,陆逊于公元245年郁郁而终。陆逊是东吴第四任大都督,在他去世的时候,周瑜、鲁肃吕蒙前三任大都督肯定早已不在人世了,太史慈这个东吴第一猛将死得更早(公元206年),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等十二虎臣大部分也去世了,似乎东吴便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将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本文根据《三国志》相关记载,看看陆逊死后,东吴还有哪些拿得出手的大将?至少还有以下10个大将。

    第一个:陆抗

    陆抗是陆逊的次子,与父亲陆逊齐名,被称为“逊抗”,都是东吴的中流砥柱,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名将。他在父亲陆逊死后,继承陆逊爵位和五千部众。但是陆抗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二世祖,而是一个有抱负、有志气、有本事的有志青年,官职节节高升。

    尤其是在公元272年,西陵都督步阐突然被吴帝征召,害怕有人陷害他,于是反叛,举城降晋。陆抗临危受命,带领吴兵讨伐叛将及魏国羊祜的援兵,经过一番苦战,成功击杀叛将步阐,击败晋兵,使吴国转危为安。

    陆抗最出名的是在襄阳坐镇时期,他和晋国大将羊祜对峙多年,不落下风,还促成了一段“陆羊之交”的美谈。

    第二个:丁奉

    丁奉,是最后一个去世的十二虎臣,也是陆逊死后唯一幸存的虎臣(于公元271年去世)。他一生侍奉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位吴国君主,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活化石,见证了三国时代的兴衰存亡。

    丁奉最著名的有两件事情,第一件是东兴之战“雪中奋短兵”。丁奉带领士兵脱去铠甲头盔,拿着短兵器,夜袭魏国先锋部队,杀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获得大捷。他也因功升为灭寇将军,都乡侯。第二件是设计斩杀权臣孙綝。

    当时孙綝掌权以后,诛杀敌对的大司马滕胤、骠骑将军吕据等重臣,又废黜皇帝孙亮,拥立琅琊王孙休当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威风不减之前的权臣诸葛恪。丁奉为了东吴江山社稷,定下计策,协助皇帝孙休,将孙綝捕杀,还政于吴帝,结束了吴国群臣掌权的时代。

    第三个:朱然

    朱然,是毗陵侯朱治的外甥兼义子,他最出名的战绩是防守江陵,抵御魏国曹真、夏侯尚、张郃等名将长达六个月之久,“名震敌国”。至于朱然被赵云一枪刺死,那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正史上并非如此。

    第四个:诸葛恪

    诸葛恪,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侄儿,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他是一个神童,从小便非常聪明,在长大成人后,受到孙权重用。孙权临终前,任命诸葛恪和孙峻为托孤大臣,其中诸葛恪是托孤大臣之首。

    诸葛恪最出名的战绩是东兴之战,这一战,虽然是丁奉立下大功,但总指挥却是诸葛恪。遗憾的是,诸葛恪在新城兵败后,为掩饰过错,独断专行,走上了权臣的不归路。

    公元253年,另一个托孤大臣孙峻暗中联合吴帝孙亮,在宴席之上将诸葛恪除掉,搞笑的是,吴帝孙休在除掉权臣孙綝掌权后,下诏为诸葛恪平反。

    第五个:孙峻

    孙峻在除掉诸葛恪后,没有将朝政大权还给皇帝孙亮,而是成为第二个“诸葛恪”。他比诸葛恪还过分,还心狠手辣,大肆残害宗亲,废太子孙和、公主孙鲁育、宣太子孙登之子孙英等人都遭了他的毒手。

    第六个:孙綝

    公元256年,孙峻死于北伐曹魏途中,将兵权交给年仅26岁的堂弟孙綝。孙綝掌权以后,也是大杀四方,先后诛杀滕胤、吕据、朱异等重臣,还和董卓一样废立皇帝,废黜孙亮,立孙休为帝。他的下场前文已经介绍了,死于非命。

    第七个:吕岱

    吕岱,在许多人短命的吴国来说,非常长寿,活了96岁。他善于开疆拓土和外交,曾多次派人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扶南、林邑、堂明等东南亚国家。

    第八个:朱异

    朱异,出生于吴郡朱氏,是青州牧朱桓之子,骠骑将军朱据之侄。他曾率吴军驰援淮南的诸葛诞,但是由于军中缺粮不得不撤退,被孙綝残忍杀害。

    第九个:吕据

    吕据,是大司马吕范次子,曾和滕胤密谋推翻孙綝,但是失败了,被灭三族。

    第十个:全琮

    全琮,娶了孙权长女孙鲁班为妻,是驸马。他曾参加石亭之战,与陆逊共同大败曹魏大司马曹休,立下大功。公元249年,全琮病逝后,他的儿子全怿不满权臣孙綝,于是出城降魏。

    结语

    东吴顶梁柱陆逊死后,东吴至少还有以上10员拿得出手的大将,他们分别是陆抗、丁奉、朱然、诸葛恪、孙峻、孙綝、吕岱、朱异、吕据、全琮。原来东吴还有这么多大将,怪不得能在蜀汉被灭后,坚持那么长时间。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