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姜维的智谋连诸葛亮都惊叹,但他带兵打仗怎么总是输给邓艾?姜维的智谋连诸葛亮都惊叹,但为何他带兵打仗总输给邓艾?答案非常简单!姜维和邓艾事实上,关于“姜维带兵打仗...
姜维的智谋连诸葛亮都惊叹,但他带兵打仗怎么总是输给邓艾?
姜维的智谋连诸葛亮都惊叹,但为何他带兵打仗总输给邓艾?答案非常简单!
姜维和邓艾
事实上,关于“姜维带兵打仗总输给邓艾”的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诚然,姜维带兵,确实曾输给过邓艾,但总体而来,姜维的北伐是胜多败少!就综合能力来看,姜维一点也不输于邓艾,甚至于说,他比邓艾更加厉害!
在军事能力方面,姜维比邓艾略强!当时的天下形势是魏国强大,蜀汉弱小,两者国力差距巨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却数次主动北伐,令人称叹。而在姜维和邓艾的作战过程中,姜维一直是进攻方,邓艾是防守方,在当时那种战争条件下,进攻方其实非常吃亏。姜维必须得获得巨大的战功,才能堵住蜀汉众臣的嘴,但邓艾作为防守方,只要守住城池便是大功一件,所以相比于邓艾,姜维其实是非常吃亏的。
另外,姜维北伐,是劳师远征,而邓艾作战,乃是以逸待劳,很明显姜维更加吃亏。而且战场就在魏国境内,邓艾可以轻松地收集蜀军留下的首级,更加详实的统计战果,而姜维撤兵根本统计不到魏军战死的人数,也就是说,在战果统计上,姜维也是比不过邓艾的。
说白了,姜维和邓艾的作战过程中,姜维其实一直是非常吃亏的,然而即便在这种条件下,姜维仍然和邓艾打成了五五开,这就说明,姜维的军事能力,是比邓艾略强的!事实上,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大家也更加认可姜维的能力!
《三国志》:艾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
邓艾打进成都后,曾自我夸耀,说姜维比不上自己,结果遭到众人的耻笑。这个“有识者”,要不就是蜀汉旧臣,要不就是邓艾自己的手下,这两拨人都是姜维的敌人(姜维被逼得远离朝堂),敌人尚且不认同邓艾强于姜维,可见姜维是多么的厉害!
除了在军事能力上不如姜维,邓艾在政治能力上也比不过姜维!当年司马昭想要伐蜀,遭到众臣的反对,于是他去询问邓艾的意见,在司马昭看来,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人,他应该是司马家的忠臣,应该全力支持司马昭,结果邓艾却反对司马昭伐蜀,这其实就体现了邓艾这个人政治能力的低下。之后邓艾入蜀,又来了一波神操作,在不经过司马昭的允许下,他竟然大肆分封蜀汉旧臣,最终惹来杀身之祸,令人感叹……
从邓艾的这些处事行为来看,他的政治能力极其低下!相比于姜维,他差得远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姜维的能力比邓艾更强,且姜维北伐,也是胜多败少,那么为何在大众眼中,姜维带兵打仗却总输给邓艾呢?为何在大众心目中,姜维的能力是不如邓艾的呢?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以胜败论英雄的论调越来越多
在我们小的时候,经常被教育不要以胜败论英雄,不要唯结果论,但是当我们长大后,我们会逐渐忘掉了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对待许多事情,我们都变得唯结果论了。
典型的例子便是笑贫不笑娼。小的时候,大家对于娼是非常厌恶的,认为即便贫穷,也不能去做娼,但是长大以后,迫于经济压力,或者见识到了做娼所带来的高利润,高回报,大家的想法就逐渐改变了!当一个人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还不如人家一个晚上挣到的钱多,而且人家貌似还更加轻松,于是有些人心中的信念便被摧垮了。随着这种例子越来越多,很多人的观念都受到了影响,由原来的笑娼不笑贫,变成了笑贫不笑娼!
事实上,这种观念的转变,就是因为大家变得唯结果论了。大家只看重最终的成就,根本不管这人是如何获得这种成就的,于是许多令人奇怪的事情便发生了!姜维的综合实力绝对强于邓艾,且他北伐的战绩也是胜多败少,但在不少人眼中,姜维却比不上邓艾,这就是因为姜维最终败了,邓艾赢了!大家才不管曹魏的国力比蜀汉强多少,反正最终是姜维败了,蜀汉亡了,那么这就说明姜维不如邓艾!这就是典型的以成败来论英雄,典型的唯结果论!
二、不少人认为是姜维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无论是三国时期,还是现代社会,都有不少人认为,蜀汉的衰弱,就是因为姜维痴迷于北伐,若不是姜维数次北伐,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国力,蜀汉绝不至于这么早就灭亡了!事实上,当年姜维之所以会选择远走沓中,就是因为这种观点在蜀汉内部大行其道,迫使其不得不外出避祸!
“蜀汉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中的廖化,从蜀汉建立之初,活到了蜀汉灭亡,可谓是蜀汉元老战将,按道理说他应该继承刘备和诸葛亮的遗志,坚定的支持姜维北伐,但事实上,他却是蜀汉内部反对姜维的一大猛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深受蜀汉重恩,且作为诸葛亮的儿子,按道理他应该好好配合姜维,完成北伐大业,但是他却也是反对姜维北伐的代表人物,可见当时的蜀汉朝堂,对于姜维是多么的敌视!
而这些人之所以敌视姜维,反对姜维北伐,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姜维的北伐,将蜀汉带入了深渊,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国力!殊不知,要不是姜维连年征战,为蜀汉打造出一支精兵,蜀汉怎么可能挡得住曹魏的进攻?当邓艾杀入蜀汉腹地后,诸葛瞻倒是带领了军队前去迎敌,可这些疏于战阵的蜀军,哪里是魏军的对手?要是姜维不北伐,整个蜀军都变成诸葛瞻的手下那样,蜀汉将会是何种场景?
诚然,北伐耗费了巨大的钱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蜀汉的国力,但这并不是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蜀汉之所以灭亡,完全是因为内部的投降派太多,坐享安逸的人太多,要是多几个姜维这样的人,蜀汉怎么可能轻易灭亡!
司马昭伐蜀,虽然声势浩大,但姜维已经把钟会大军牢牢地挡在了剑阁,而且据史书记载,要是再攻不下剑阁,钟会极有可能退兵了。只要蜀汉君臣再坚持一会,蜀汉完全不会灭亡!但是面对邓艾的那点魏军,蜀汉君臣在有钱有粮有援军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投降,令人匪夷所思!只能说当时的蜀汉君臣都被腐化了,他们再也没有刘备诸葛亮时代的战斗意志了,是他们的无能将蜀汉带入了深渊!
同姜维类似,诸葛亮也是颇受质疑的!在不少人看来,诸葛亮的北伐也是劳师远征,空耗钱粮的,认为如果诸葛亮不执意北伐,好好发展内部,说不定蜀汉会更加强大。然而事实上,要不是诸葛亮执意北伐,蜀汉其实早就灭亡了。
一方面,蜀汉国力本来就弱于曹魏,论发展速度,蜀汉根本比不过曹魏。要是诸葛亮不北伐,给予曹魏充足的发展时间,那么要不了多少年,魏蜀两国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蜀汉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要是诸葛亮不北伐,蜀汉内部的矛盾,就足够大家喝一壶的了。说白了北伐既有打击曹魏的作用,也有转移内部矛盾的作用!
总的来说,众人之所以会认为姜维不如邓艾,乃是因为大家错误地认为姜维的北伐削弱了蜀汉的国力,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事实上,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恰恰是内部的那些投降派,要是姜维不北伐,蜀汉承平日久,内部的投降派将会更多,蜀汉将会更快灭亡!
三、标新立异,反对权威
现代社会的压力非常大,很多人喜欢上了反传统,反权威,只要是高高在上的人物,他们都想反对,在这种思潮下,姜维被贬低也就在所难免了。再加上新一代年轻人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传统上受到敬仰的姜维,自然会被拉下神坛,遭到大家的质疑!
结语
总的来说,正史中的姜维,其实比邓艾更加厉害!而之所以会出现姜维不如邓艾论调,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以成败论英雄的论调越来越多;二、不少人将蜀汉的灭亡归因于姜维;三、年轻人标新立异,反对权威。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姜维的智谋连诸葛亮都惊叹,但他带兵打仗怎么总是输给邓艾?
这个问题的核心之处,不是姜维为何总是输给邓艾,而是为何诸葛亮对姜维智谋的惊叹。
01
诸葛亮惊叹姜维的智谋,另有意图。
明白了诸葛亮为何惊叹,也就清楚了姜维为何总输给邓艾。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
第一,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维不得已投降了诸葛亮。此时,姜维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认为,姜维这么年轻就有非凡的谋略,为此惊叹。
第二,像姜维这样才能的人,在魏蜀边境重地仅仅是级别很低的带兵官吏,可见曹魏人才储备力量的强大,诸葛亮为此而惊叹。
第三,蜀汉官吏四万多人,居然没有几个具备姜维这样谋略的人。
第四,具备一定谋略而且年轻,特别是能够理解诸葛亮战略的人,蜀汉少之又少。
因为这几个因素的存在,诸葛亮对于姜维感到惊叹,并非仅仅是姜维绝对的军事谋略。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又升迁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从诸葛亮给蒋琬的信可以看出,诸葛亮指得是姜维有胆略,也就是胆子大。
诸葛亮发现姜维的智谋并加以培养,这没问题,但从对姜维的封赏看,存在很多的猫腻。
姜维是不得已投降了诸葛亮,但毫无寸功。诸葛亮居然直接封为当阳亭侯、加奉义将军。虽说是杂牌将军,也是很高的职位。遍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这也是罕见的事情。
一个降将,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该如此赏赐。关羽是杀了颜良,曹操为了笼络关羽,才封了一个汉寿亭侯。姜维啥功没有,为何就能封侯呢?这太儿戏了吧。
第一次北伐失败,那是诸葛亮的责任,马谡被杀了,赵云受到了处罚。诸葛亮自贬三级,这很难得,但诸葛亮并没有放弃权力。诸葛亮在乎的是权力,而不是爵位。
这次北伐,得到姜维是诸葛亮重大收获之一,他认为姜维是他唯一的衣钵继承人,其惊叹很大程度是在为姜维做广告,其实,诸葛亮也未必就认为姜维有多么超人的智谋。
02
蒋琬、费祎时期的姜维
诸葛亮病逝,蜀军撤回成都,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姜维的平襄侯是县侯,而蒋琬仅仅是亭侯,这差距可不小哦,可以说不可思议。
在整个诸葛亮北伐时期,姜维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功绩。如果没有诸葛亮临终给刘禅的建言,姜维不可能得到如此高的爵位。如此封赏,如何让别的臣属信服?
238年,利用司马懿率军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机会,刘禅诏令蒋琬率军进驻汉中,等待时机,与孙吴夹击魏国。蒋琬一呆就是六年,但并没有一次征伐曹魏。期间,蒋琬仅仅多次命令姜维率领偏师西进,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但收效不大。
这也看出,蒋琬不得不遵循诸葛亮北伐的遗愿,但也可以说阳奉阴违,就是做做样子而已。
246年,蒋琬病逝,费祎接替蒋琬出任大将军。
247年,姜维升迁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夷族叛乱,姜维率兵讨平。
249年,姜维假节,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自以为熟知西域风俗、文武双全,总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但每次想出兵,都遭到费祎制裁,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在蒋琬、费祎主政时期,并不积极贯彻诸葛亮持续北伐的战略,姜维也得不到重用。
在诸葛亮病逝二十年的时间里,蜀汉没有一次像样的北伐。
这就是诸葛亮为何对姜维青眼有加、极力吹捧的原因所在。因为在蜀汉内,他找不到能够坚定的执行他北伐战略的人。
因为除了姜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北伐的战略意图,这也是诸葛亮要把衣钵传给姜维的真正目的。这也未必说明姜维就是奇才,智谋高人一筹。
说到家,就是能听诸葛亮的话。
03
姜维北伐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魏国降人郭循刺杀,姜维独掌兵权。姜维大权在握,终于开始了诸葛亮之后停止了近二十年的北伐事业。
从253年到262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姜维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与曹魏将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最终取得大胜二次、小胜一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的战绩。
253年,姜维第一次北伐,就因为军粮耗尽而退兵。粮草不继,准备不足,打得啥仗,这不瞎折腾吗?
254年,姜维再次北伐,进围襄武,斩杀魏将徐质,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拔其县民还蜀。这算作是一次大胜吧。
不用再说了,熟悉诸葛亮北伐的友友,一定会看出,姜维是不是跟诸葛亮一个套路哦。除了粮草不继退军,就是攻陷了魏国的城池,把百姓强行迁移到蜀地。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收获,劳民伤财,就为了这个吗?
所谓的胜绩,也是跟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将领对阵,说明不了啥。
姜维与邓艾共有五次直接对战,无一胜绩,只有一次战平。还是邓艾坚守不出,姜维无奈退兵。跟你玩就把你打得大败,不想跟你玩,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邓艾面前,姜维除了有胆,啥谋略也没有。
256年,姜维升迁为大将军。姜维整顿兵马准备干票大的,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两路汇合进攻上邽。但胡济却没有来,姜维被邓艾击败,死伤众多。姜维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这真是诸葛亮的高足,连这个都是一个套路。官职可以降,但权力不能丢,这玩得是些啥?
262年,刘禅实在是受不了姜维这么折腾,也就不再支持他的北伐,不如听从宦官黄皓的话,享几天快活的日子。
姜维想杀黄皓不成,害怕被害,就跑到沓中种地去了。
263年,邓艾偷袭成都成功,刘禅举国投降,姜维假装投降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魏国,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而且写信给刘禅,说坚持几天,就能够复国。
简直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三国演义》坚持吹捧刘备、诸葛亮的事业,继而吹捧姜维北伐的行动。
其实,无论姜维的智谋、还是战绩,的确乏善可陈,几乎没有称道的地方。
作为蜀汉的大将军,十一次伐魏,有几次胜绩也难免,因为总能碰上几个菜鸟。
瞎猫也有碰上死耗子的时候,何况被诸葛亮称为奇才的姜维。
在豹眼看来,姜维并非因为智略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而是因为姜维能够坚定地执行诸葛亮北伐的战略,这才被诸葛亮青眼有加,选定为继承人。
诸葛亮没看错,姜维的确是毫不动摇地在执行诸葛亮的遗志,就算有点成绩,那也是对手太弱,遇到邓艾这样的名将,姜维也就啥也不是了。只有战胜名将,啃下硬骨头,才能称得上名将,经常侥幸抓住几个小喽啰,能算得上名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