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都怎么处理呢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0-27 13:00:26 浏览量(来源:小姚

    [摘要]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都怎么处理呢?战争是残酷的,每一场恶战过后必定死伤无数,而处理阵地上的尸体方式有很多种,最后一种打死你也想不到,看完让人热泪盈眶。沪会...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都怎么处理呢?

    战争是残酷的,每一场恶战过后必定死伤无数,而处理阵地上的尸体方式有很多种,最后一种打死你也想不到,看完让人热泪盈眶。

    沪会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的战役之一,日本的炮火从海陆空三面覆盖,建筑被夷为平地,战壕被炸毁,整个战场宛如一个“吃人”地大熔炉,士兵尸体被堆成战壕,死者们的鲜血流满了大地。

    历时三个月的战斗,30万中国军人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染红了黄浦江,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着日军猛烈炮火,舍命卫国,粉碎了日本“三个月消灭中国”的妄想。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战争离我们非常遥远,或许我们还无法领悟到真实战争中的残酷,也无法体会那些战士们面对战友们遗体时的心情,如今我们能做的就是缅怀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英雄们,铭记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以此自省自立。

    每一场战争过后,战场受炮火“洗礼”后,势必是一片“血流成河”,双方阵地前也必定是死尸成山,那么这些在战场时战死的将士们遗骸该怎么处理呢?会有专门的人负责收殓他们的遗体吗?

    今天我们就怀着沉重和敬畏的心情来一起科普下这个话题,望吾辈能正视历史,勿忘历史,自信自强!

    一、游走在战场上的一种职业,虽不体面但却值得人尊敬。

    每次战争爆发后,避免不了会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这些死于战争炮火中的尸体要是不及时处理,就会爆发严重的瘟疫。

    于是一种依托于战乱而生的职业出现了,那就是收尸人。

    其实收尸人这种职业在古代就存在,有些像我们现在殡仪馆的入殓师,但不同的是,古代收尸人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因为在人们眼中死亡本就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而尸体更是让人觉得无比晦气和恐怖。

    普通老百姓更是对丧葬之事唯恐不及,能从事这一行当需要出苦力,所以大多是一些孤苦伶仃的人,这种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很多可能是无父无母、无妻儿的人,也有一部分可能是天生患有一些残疾的人,为了能吃口饱饭,所以当了收尸人,靠着收殓尸体的工作来混口饭吃。

    在古代,收尸人这种职业划分得更加详细,他们不但要负责清理战场上的尸体,甚至还要负责尸体修补和送尸体“落叶归根”。

    我们都知道古代战争比较多,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一旦上了战场能完好无损活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古代战争多以冷兵器为主,弓弩可谓是战场上最具杀伤性的武器之一,在战争开始后,成百上千支弓弩“万箭齐发”,漫天的箭雨同时落到不同的地点,躲避不了的士兵瞬间就会被射成马蜂窝。

    除了这些箭雨外,战场上横冲直撞的骑兵,上百斤的战马践踏而过,别说活着了,战争过后能留下个全尸都困难。一场大战过后,战场上只会有堆积如山的两军将士尸体,身首异处、残缺不堪的尸体更是多如牛毛。

    此时收尸人在收殓这些尸体时,如果是完整的尸体收敛起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拖走;但对于那些身首异处的尸体,为了能给家属们一个完整遗骨,收尸人们会用线将这些身体不完整地拼凑成一具完整的遗体,如果死亡人数非常多,收尸人在拼凑时也顾不上对照是否是同一具,胡乱拼凑成完整的人后就直接抬上车了。

    古代人也讲究落叶归根,人在外地死亡后需要回故土安葬,战争中牺牲的士兵不可能全都是本地的,对于一些外地战死的士兵,收尸人会把他们的遗骨或尸体背回家乡交给他们的父母,让他们入土为安,当然这种送尸体“落叶归根”并非免费的,家属们在接收士兵遗骨后,为表感谢,多少会给收尸人一些报酬。

    后来到了民国时期,收尸人的职业也变得更加专业了,除了清理战场上的士兵尸体外,他们会骑着一辆自制的拖车,车上载着装尸体的大箱子和草席走街串巷的收殓那些夭折的孩子。

    收尸人将尸体收集起来后,会运送到指定的地方进行埋葬,在战争年代,很多收尸人也是靠着这种工作来养活自己,虽然不体面,但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一种“高收入、低风险”,值得人尊敬的职业。

    二、在战场上,阵亡的尸体除了由收尸人来收拾,还由谁来负责?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繁,只要一打仗,必定是伤亡惨重,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战场上死亡的士兵根本无人殓尸,两军更不会派人去清理战场。

    在《左传·宣公十二年·卷七一·皇甫嵩传》曾记载:“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京观并非地名,而是古代战争胜利者为了展现自己的战功,故意收集敌军的尸首,堆砌在马路两边,美曰其名“京观”。

    要知道人死后尸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腐烂,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湿热的气候加快了尸体的腐烂,腐烂的尸体不但会散发出阵阵恶臭,还会招来大量的蝇蛆,尸体腐烂后渗出的液体流入水中会污染水源,流入土中则会污染土地,更重要的是这些尸体不去处理,就会导致传染病,引发可怕的瘟疫。

    也正因为人们对战场上尸体处理越来越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战场上负责收殓士兵尸体的组织也越来越多,除了上述中提到的收尸人这一职业外,战场上阵亡的尸体还由以下几个“组织”负责处理。

    1、双方军中专门负责清理战场的士兵。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军队中都会有负责战后清理战场的士兵,这些士兵可能是军中职位比较低下的,平时在军中也是负责处理一些杂活儿。

    当战争结束后,一线作战的士兵们回军营整顿休息,战场上的残骸就派这些士兵去打扫,把战死的将士尸骨收殓好并搜寻是否有生还者或“装死”的逃兵,同时这些专门负责清理战场的士兵除了收尸外,也会把战场上遗留的兵器、军需物资一并回收。

    当然一个战场上收尸的士兵不可能都是同一阵营的,其中也有敌军的士兵,但战场上也有规则,比如“双方交战,不斩来使”一样,双方士兵就算遇到了也不会打起来,各自回收好各自军队里的士兵遗体后就各自离去,不会二次开战。

    2、地方一些慈善、公益组织。

    我们都知道战场上有驻扎的战地记者,战地记者大多是来自第三国家,不属于任何一方,他们主要是报道真实的战场情况,一般来说双方交战都不会去主动伤害战地记者。

    而在战场上还有一个组织同样不会遭到两军的攻击,那就是一些慈善、公益组织,这些组织大多数都是由个人自发组织而成,也有一部分是由宗教徒组织而成,比如信佛的、信基督的,他们本着宗教理念,会在战后主动来善后这些士兵遗体。

    好比二战时,日本侵略者进入南京城后,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南京城内每天都上演着数不胜数的惨案,之后更是进行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活动,此次大屠杀中遇难的人数超过了30万。

    日军当时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想方设法的掩埋尸体,有很多尸体要么是直接被丢尽了河里,要么是直接焚烧殆尽,后因死去的人数量过多,日军担心国际舆论对自己不利和害怕疫情泛滥,于是批准南京当地的慈善救济组织和一些国际慈善组织来收尸,这些慈善组织成了专门的收尸队。

    3、生活在战场附近的普通老百姓。

    负责清理战场尸体的另一个“组织”就是居住在当地的老百姓。很多战争都是一边打一边撤退,或是一边打一边不断地换战场。

    有时候当这个战场快要结束时,军队为了追击敌人可能会马不停蹄地赶往另一个战场,这时战场上的士兵尸体来不及处理,就会通知居住在附近的普通百姓来帮着收尸。

    不过就算不通知附近百姓来收尸,这些老百姓们也会主动参与到打扫战场的行动中,毕竟尸体要是不及时处理,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导致疾病的爆发,对于这些普通百姓来说,脚下的土地都是生活一辈子的地方,不可能搬走,为了以后继续生活,重建家园,就算是害怕也得硬着头皮将这些尸体掩埋掉。

    当然对于这些清理战场的普通老百姓,敌军也不会为难他们。上文中我们提到了二战时,日军在南京大屠杀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让慈善组织组成收尸队来负责清理尸体,后来因为尸体数量太过庞大,一时半会儿难以处理完,日军就用刀枪强迫南京城中幸存的老百姓们处理城中的尸体,据说当时这些幸存者每天都需要掩埋上百具尸体,如果不能完成就会被当场强杀掉。

    日军为了不耽误收尸工作,还专门制作了一套特殊的衣服让南京城幸存的老百姓穿上,这些衣服背面用大字写着“不杀”,老百姓穿着这种衣服在城里收尸,日军看到就不会开枪。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回忆录》中曾记载,有些幸存者每天要处理几百具同胞的尸体,看着那些被折磨杀害,死状惨烈的尸体,让他们一生都备受折磨,活在战争恐惧的阴影里。

    4、战胜方负责来掩埋士兵尸体。

    在战争结束后,战败的一方会火速逃走,甚至连士兵的尸体都顾不上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战胜方赢得了战争并占领了战败方的领地,会在战场附近挖一个大坑,专门用来掩埋敌军尸体。

    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人道主义,人死后就不再分敌军还是我军了,一切都已“人死为大”;二也是害怕不去处理尸体会导致尸体腐烂,造成大规模的瘟疫。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国家士兵就多次帮着掩埋日军尸体,当时的八路军、新四军的部队里都有“妥善处理敌军尸体”这一纪律要求。

    5、一些流民、草寇趁着战乱“捡漏”。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古代,如果战争多,战争引发大量的流民、草寇,这些人四处为家,居无定所,特别是草寇,趁着战乱之际还会打家劫舍。

    这些人会在战后专门去战场上“捡漏”,比如把士兵身上的衣物扒下来换钱,也会去寻找一些武器,有用地拿着自己用,没用的直接去卖钱。

    这些流民和草寇在搜刮完士兵尸体后,有些心善的也会帮着把尸体掩埋处理,心狠的则会把尸体拖去乱葬岗仍由野生动物吃掉。

    三、如何处理战场上阵亡的尸体?

    1938年汉口大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叫做《日本兵的自白》的书,这本书里记载的全是对日本俘虏的采访,其中有一篇是针对淞沪会战时一个日军班长的战地日记,名为:敌军班长阵中日记。

    日记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10月27日,今天要处理昨天战死士兵的尸体,凄惨啊....因为我要负责保管死者的遗物。我把死者的手表、钱包与千里针拿到前进.....”

    “10月29日,早晨将三岛的骨灰埋葬(不允许马上寄回日本,等占领完某个地方后才寄回去),做了一个小坟墓,插上野花数朵,用木炭写“三岛战死地”五个字,然后我们流着泪离开,回到中队已经是下午3点....“

    淞沪会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的战役之一,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这为期3个月的战斗中,14位国军高级将领(战前少将以上级别,不含战后追授的)以身殉国,28位团长,44位营长慷慨赴死,国军参战80万人,伤亡了30万人。

    面对战争中死去的将士们,他们的尸体会被怎么处理呢?

    1、直接挖深坑进行集中掩埋。

    每一场战争都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在古代,交通运输不发达,只能依靠牛马之力,想要把战场上所有尸体全部运走难度很大,而且还要花费不少财力和精力。

    所以在古达大多数战场上对待阵亡的将士们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直接挖一个深坑进行集中掩埋。不过在掩埋时可能会挖两个深坑,一个用来掩埋我军士兵,一个则用来掩埋敌军士兵,同时在掩埋后可能还会做上一些标记。

    这种方式比较简单且省钱,既能让牺牲的士兵们入土为安,也能防止尸体腐烂变臭、滋生细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

    2、直接集中进行烧毁,集体火葬。

    瘟疫可以说在古代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只因为这个病毒的传染源不仅是正在患病的活人,也可能是病死者。

    《周礼》中记载,自先秦时期开始就有了对死去尸体的处理办法,官府组织人员处理因传染病死亡的尸体,以防止瘟疫的传播。比如在南朝梁武帝时,郢城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朝廷立刻派官员前往查看,为了防止瘟疫进一步扩散,官员们给当地死者肆棺器圣殓,一杜绝癌症慢慢恶化。

    那么为了防止战场上的尸体导致瘟疫,最好的办法是把尸体统一集中起来后进行烧毁,给他们举办一个集体火葬。

    而销毁尸体除了用火和油外,还会用到石灰,石灰所产生的大量热量不但能起到杀菌作用,还能直接把尸体烧毁,一举两得。

    3、会把遗体送去义庄或者寺院里,等待家属的到来。

    古代专门收尸的人多会生活在义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殡仪馆”,如果已经确定了是我军将士们的遗骨,这些收尸人会把将士遗体小心带到义庄暂时停放。

    有些则是在现场火化后,装点死者的骨灰,送到死者亲属手中留个念想,有些也会直接供奉在寺院,有些遗骨要是家属迟迟不来领取,那么就会把这尸体存至在义庄。

    4、当战争中缺乏物质时,战死的士兵们就成了果腹的食物。

    这种听上去十分的残忍和不人道,但是如今的战场跟以前古代的战场不同,现代的战场缺少什么物质了,后勤人员就会立刻投运这些物品,以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

    但是在古代,一旦粮草断了,士兵们的体力跟不上,哪还有力气去奋勇杀敌?所以在条件如此艰苦和苛责的情况下,士兵们可能会硬着头皮把刚刚阵亡的将士尸体吃掉,这样才能填饱肚子,去维持战斗力。

    去年上映的《长津湖》电影让人看完热泪盈眶,长津湖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零下40度的长津湖畔,中国士兵冻死、饿死3万余人。据长津湖战役的随军记者孙佑杰讲述,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天寒地冻,食物断绝,战士们为了活命,只能吞下敌军的尸体,可想而知当时的战场有多么的残酷。

    写到最后。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看似两方进行交战,实则最受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如今我们生活的和平年代是千千万万个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过上了先辈梦寐以求的生活,更应该要珍惜当下,爱好和平。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都怎么处理呢?

    衡阳保卫战打到1944年7月16日的时候,第十军已是死伤惨重:预备第10师伤亡90%、第3师伤亡70%、第190师只余400人,而配属给方先觉指挥的暂编第54师只剩下一个营的兵力。在正南和西南方向的山地上,日军虽然夺取了第一道阵地,却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用“尸横遍野”这个词毫不为过,而紧急撤至二线阵地的第十军各部,也无时间无可能带走战友们的遗体。


    第十军最有效果的战场发明就是“方先觉壕”,它的加强版是在阵地前的外壕中,自一半高的位置布下铁丝网并挂上铁刺猬,所以冲锋的日军一跳下去就被暗器所伤,又被铁丝网缠住无法隐蔽,而此时中国守军则摸近投弹,壕内日军大半被炸死。不过也有后遗症,就是日军的尸体会逐渐填满壕沟,成为后续部队逾越的通道,因此在激战时分,没有哪一方会考虑尸体的存在。


    日军冲上高地后会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垒建战斗工事,以防被第十军的机枪扫射和进行对射,而遗弃的守军尸体就成为最后的材料,第十军工兵营老兵梁岳昆在战后曾经回忆张家山的战斗:“子弹打在人身上的声音肯定是跟砖石不一样的,被打成蜂窝的尸体有战友的,也有鬼子的,但是还是战友的多”。


    抗日老兵梁岳昆说:“后来一想,就觉得对不起战友,人都死了,还要被打好多枪,一想到这事,眼泪就忍不住,但当时阵地上都是尸体,也找不到别的东西了,那年夏天的张家山,不敢想”。由于是鬼子进攻我军防守,阵地一点点被攻克和蚕食,第十军部队被迫一步步后撤,所以在这方面第十军确实比较吃亏。


    衡阳保卫战虽然历时47天,但并非天天都在打仗,由于需要补充弹药、物资和人员,期间日军实际上共发动了三次总攻击,前两次攻击失败后,都会停下来进行整补。比如第一次总攻是6月28日开始的,打到7月2日深夜只占领了少数外围阵地,伤亡却高达5000余人,平均每天损失1000人以上,并且炮弹也快打光了,于是第11军司令横山勇叫停了进攻。


    在停战间隙,日军就会派人去阵地前搬运尸体,以便弄回来集中火化,这些“搬运工”是不带武器的,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第十军自然也不会射击。同样,我方也会抓紧时间清理阵地上的战士遗体,鬼子也不会开枪开炮,毕竟他们的搬运工们仍然在我方的火力范围之内,这也是战场上的约定俗成,但是新的战斗一打响,所有这些事情又重新归零。


    主攻张家山阵地的是日军第116师团黑濑平一大佐的第133联队,这个甲级师团的三个步兵联队都被加强到4000人以上,黑濑联队在炮火的掩护下以中队级为单位轮番发起百人级冲锋,在“方先觉壕”之前弃尸累累。该联队先后有五任大队长、十一个中队长毙命阵前,打到最后衡阳城破时,第133联队残余官兵不足300人,基本就是被泰山军剔成一副猪骨架。


    每次阵地丢失,负责张家山防守的预备第10师都会出动部队在夜里反击,打到后来预10师已无兵可派,于是前文所述的军直属工兵营两个连奉命驰援,7月17日组织夜袭以恢复阵地。暗夜里山上伸手不见无指,双方士兵经常被脚下的尸体绊倒,工兵们只能靠摸军装来辨认敌我:棉布军装是自己人,卡其布就是鬼子,如此杀到天亮时分“伏尸没胫,阵地上已无可插足之处”。


    然而天亮也就意味着日军的空地火力继续来袭,所以是没有条件清理尸体的,工兵们必须隐蔽起来躲避火力杀伤,7月的衡阳酷热难耐,一些不及清理的尸体很快腐烂,对两军士兵的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纷纷称之为“灼热的地狱”。毫无人性的日军,因为久攻不克还曾经多次使用毒气,使战场上的情况更加惨不忍睹。


    其实城外鬼子的日子也不好过,当时中美联合航空团大致掌握了制空权,每天均以战机支援衡阳战场,所以在不发动进攻的时间里,日军士兵都得猫在交通壕或者洞穴里,黑濑大佐的隐蔽部下面,就有第十军来不及带走的战士尸体,日本人也仅仅是在上面铺了一层土。战争的残酷,远超我们今天的想像,日军在衡阳伤亡数万,第十军牺牲7000,战场上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第十军是虎头蛇尾,而最漂亮的防御作战其实是1941年底的长沙守城,当时的方先觉还是预10师师长,两天两夜硬顶日寇精锐第3师团,终于让敌人掉头而逃,尸体也来不及仔细处理。第十军转入追击后,薛岳和参谋长赵子立从岳麓山下来,乘车视察战场,在八角亭看见大批日军尸体,赵子立慨然:“不是万不得已,日军不会扔下尸体,都会聚在一地焚烧,可见逃得狼狈”!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