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白起一生未曾有过一次战败?白起担任秦将近四十年,任职期间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如: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等,仅此四大战役,合计歼敌数量就超过...
为什么白起一生未曾有过一次战败?
白起担任秦将近四十年,任职期间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如: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等,仅此四大战役,合计歼敌数量就超过百万之众。而且平生大小70余战,未尝一败。那么白起一生为什么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呢?
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白起能征善战,也因此侍奉于秦昭襄王,从普通将领逐渐成为秦军主将,顺应战国时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白起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代表了战国时期的最高水准。
二是秦国国力强大,在白起出生的年代,能让秦国日益增强的商鞅变法已经实行了三代,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国力就已经十分强大,而强大的国力可以支撑秦国接下来规模越来越大的兼并战争,比如提供稳定的粮草、军械等物资供应,这也是秦国最终能赢得统一战争的根本。
三是秦军战斗力强悍,自秦孝公时期,商鞅确立了军功爵位制度之后,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就开始不断加强。在商鞅变法的“耕战策略”下,秦国百姓大多熟悉军事,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而且参军作战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因此秦军的战斗力要远胜当时的各国,只有经过胡服骑射(属于专门的军事改革)后的赵国,在军事上还能和秦国抗衡一下。
三者结合之下,最终造就了秦将武安君白起战无不胜、未曾一败的军事传奇。只要武将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不差,在秦国强大的国力和军事支撑下都不容易打败仗,起码不至于大败。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历时一百多年的统一战争中,秦军虽然也有战败,但失败的战役并不多,大多都是战争的胜利方,而胜利的背后得益于秦国的制度和强大的国力做支撑,最终为统一战争铺平了道路。
为什么白起一生未曾有过一次战败?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想要有所成就,首先自己要具备过硬的条件,自身不硬,又如何能打出坚硬的铁呢!白起一生未尝一败,首先是他自身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白起也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才逐渐成为秦国最为倚重的大将,在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还是四大名将之首。
《史记》记载:“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
白起是秦国郿县人,因善于用兵,事奉于秦昭襄王。那么白起为何善于用兵呢?这和白起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和周边的环境有关。白起的出生地郿县是秦国最大的兵源地,而郿县是“孟西白”三大部族的聚集地,三族都是勤耕善战的大部族,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生息,三族后人占据了大半个郿县,秦国骑士大多出自郿县。
白起可能就是孟西白三族中白氏一族的后人,白氏部族因农战皆精,比另外两族发展要好,到了秦孝公时期,便逐渐成为郿县第一大族,白起自幼就接触军事,加上家族良好的教育,善战也很正常。就算白起不是白氏部族的后人,在郿县这样的大环境下,想不熟悉军事都很难。
《史记》记载:“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从史料记载来看,白起第一次出现就被秦昭襄王任命为左庶长(职爵一体的官爵)一职,因攻取韩国新城有功,又晋升两级拜左更。接着就发生了“伊阙之战”,白起率军在伊阙大破二十四万魏韩联军,攻占伊阙,又乘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使韩、魏两国门户大开。
秦国通过此战彻底扫平了东进之路,伊阙之战也是白起的成名之战,因功官升国尉,于次年又晋升为秦国最高军功爵位大良造,接着攻取魏国大小六十一座城邑,为秦国东进中原奠定了基础。以此可见,白起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就从秦国一名普通将领一跃晋升到最高爵位。
从白起第一次就作为秦军主将攻打韩国新城来看,说明白起之前的表现应该是很出色的,不然也不会被秦昭襄王看中,任命为秦军主将。
《史记》记载:“昭襄王三年,王冠。四年,取蒲阪。六年,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七年,拔新城。八年,使将军芊戎攻楚,取新市。九年,奂攻楚,取八城,杀其将景快。”
秦昭襄王加冠亲政后,于次年秦国就开始对诸侯用兵,在白起成为秦军主将之前,出现最多的秦将是庶长奂,可能白起之前就是跟随庶长奂一起作战,因表现出色被秦昭襄王看中,再结合白起善于用兵的特点,之后就被秦昭襄王任命为秦军主将攻打韩国新城,开始了他战无不胜的传奇一生。
白起战无不胜和其作战特点有关
白起在双方开战之前首先会进行精确的战前料算,包括双方的军事力量、政治形势、国家态度,甚至来连第三方可能会采取支援的应对手段也会进行精确料算,因此白起在两军还未开战前就能预料胜败(在《战国策之中山策》中有白起对鄢郢之战、伊阙之战、邯郸之战的详细战前分析预料)。
其次白起重视野战筑垒工事,会提前在预期歼敌地区修筑军事工事为阻敌所用,然后佯败诱敌,使敌军脱离原先的堡垒阵地,接着在预期歼敌地区进行野战,利用事先修筑的工事防止敌军突围,这种辅助进攻手段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一种作战指导思想,比如长平之战就运用了这种作战方式。
《史记》记载:“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如果敌人败退,白起还强调追击战,对敌人进行穷追猛打,因此白起指挥的战役基本都是战必求歼,以大胜告终。太史公司马迁都对白起“预料敌情、出奇制胜”的作战特点多有称赞。
除了能征善战的原因外,白起战无不胜,还和秦国强大的国力以及秦军强悍的战斗力息息相关,三者缺一不可。
秦国自秦孝公时期实行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开始,国力就在不断上升,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升农业生产,以及废除秦国贵族一些的特权,比如旧世卿世禄制等,并奖励军功,颁布军功爵位制度等,因此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也在不断加强,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以及实力最强的国家。
《史记》记载:“秦攻赵,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就比如秦、赵长平之战,赵国的粮草供应就远不如秦国,而且秦国还是长途跋涉的远征方。在长平之战前的对峙阶段,赵国就因缺少粮食,曾向齐国请求支援些粟米,结果齐王建并没有答应。无奈之下,赵孝成王只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但廉颇坚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最终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了廉颇,反击秦军,结果被白起击败,四十五万赵军埋骨长平。
如果秦国没有强大的国力,那么长平之战很可能会被赵国拖垮,被逼撤军,即便白起有多么能征善战,也会因国力不支而失败,所以秦国强大的国力是白起战无不胜的强有力后盾。
秦军战斗力强悍,也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秦国自商鞅变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确立按军功赏赐爵位的“军功爵制”后,秦军的战斗力就开始不断增强,为此建立了一支战无不胜、横扫六国的强大铁军。
同时商鞅也为秦国制定了一个延续一百多年的国策:“耕战”,之后秦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耕田种地和练兵打仗,因为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而强悍的战斗力才能保证秦军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也是这项国策最终成就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抱负。
就拿秦、魏阴晋之战来说,在魏国占有河西地区后,秦国就一直想要收回,为此多次发兵进攻该地区,但都以失败告终。之后在公元前389年,秦国调集五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回西河郡,而魏国只有五万魏武卒迎战,两军兵力相差悬殊,按理说秦国获胜的可能非常高,结果被魏武卒反复冲杀多次击穿军阵,五十万大军被一举击溃。
秦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严重缺乏武装,而且又是临时召集,虽然人多势众,但却是一群乌合之众。而魏军兵力虽少,但却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重装步兵魏武卒,是当时军队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
如果白起率领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军,对上胡服骑射后的赵军,那么白起再怎么善于用兵,也会因秦军战斗力低下而失败,所以秦军强悍的战斗力也是白起战无不胜的根本。
结语:
白起一生亲自指挥大小七十余战,从未有过败绩,这和他优秀的实战指挥能力和独特的作战特点有着很大关系。但同样也离不开秦国强大的国力支撑,以及秦军强悍的战斗力作为根本,三者相辅相成,才成就了白起战无不胜的军事传奇。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白起一生未曾有过一次战败?
白起为何一生未曾有过一败?
其实他本来会有一次战役几乎可能失败了,但他提前判断出战败的结果,然后坚决拒绝了秦王让他带兵的命令,虽然保全了名声,但最终付出了生命。
白起不败,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白起会打仗,作为货真价实的名将,白起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军事战略大局观,以及具体战术的灵活运用,对敌我军心士气的判断与掌控,在当时那个时代堪称佼佼者。
↑白起的军事指挥能力堪称超一流
如果说秦兵强盛,白起只是躺赢,那司马错率领的十万秦军在重庆奉节附近被郑通,庄硚率领的九万楚军打的丢盔弃甲,十万陇西秦军烟消云散,一代名将司马错也极可能在此战中阵亡,再未出现在史书中,可白起为何就能够不败?
如果说白起是仗着秦兵强盛,众国积弱,那为何其他秦军将领未能抓住众国积弱取得辉煌战绩,唯独白起可以?况且白起一生之中并不乏以少打多的经典战役,绝不是只靠兵力碾压对手的所谓“名将”。
比如鄢郢之战,白起于公元前279年率领一万部队,长途直驱,杀奔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白起部队沿汉江东下,一路攻取沿河重镇,破釜沉舟,以壮决一死战的决心,就地实现补给,越战越勇,直接把楚国打到迁都为止。
在久攻鄢城不下的情况下,白起并没有被动专打围城战,毕竟是作客楚国战场,消耗战非常不明智。他利用蛮河河水的流向,在鄢城城西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筑长渠直抵鄢城,然后开渠灌城,一举攻下鄢城。
↑白起带兵,通常都会大量歼灭敌方有生力量
这其中涉及到的组织调用当地农民当苦力的组织能力,不惜物力人力坚决贯彻水淹战略的意志力,以及最后宁肯淹死全城百姓也要拿下城池的狠辣手段,无不是白起能够成为一代名将的重要原因。
再看长平之战中白起的表现,不管诱敌深入消耗赵军,还是派军突袭切断赵军粮道,还是派5000骑兵分割赵军主力,以及不断派轻量部队频繁侵扰赵军,处处都显示出比赵括高明得多的军事战术素养。而在赵军猛攻秦军阵营的时候,秦军营垒非常坚固,赵军无法攻破,此处可以看出白起也非常擅长打防守战。
至于长平之战后坑杀数十万赵军将士,只能说这是白起一贯以来军事战略的一次极端体现,两千年后,又有某位伟大政治家使用了这个战略——战争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纵观白起一生征战,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一直是他的作战风格,累计杀敌上百万的数量,也为他赢得了“杀神”的称号,六国闻其名无不丧胆。当然,这也与秦国当时的军功体系有很大关系。
但最终白起能够保住一生不败的战绩,还多亏他精准的战局分析能力。公元前260年9月,长平之战基本结束,白起几乎杀光赵军降卒,赵国全国震动,就在第二年,秦军再度出兵赵国,白起为统帅,他本打算趁这次机会灭亡赵国,但是秦昭襄王和范雎却做出错误判断,停止了这次攻击,白起为此对范雎大为恼火,认为错过这次机会,再灭赵国绝非易事。
结果秦昭襄王被赵国戏耍了一番,继而又准备出兵攻打赵国,他命令白起出兵,但白起坚决拒绝,白起向秦昭襄王分析的局势,认为秦军必败,果不其然,秦昭襄王派出王陵和王龁,郑安平先后攻打赵国,遭到惨败。
↑白起一生杀戮太多,虽不败,却损德
每当读史到这里,不由让人感喟,白起一生中唯一一次可能失败的战役,被他提前判断出战果后,他干脆就不去了,爱惜羽毛也好,存心和秦王赌气也好,事实证明,这场白起也没有把握打胜的战役,非但没有削弱白起的战绩,反而更加凸显了白起的精准判断力,如此冷静,理性,冷酷,精准,狠辣的军事眼光与手腕,白起当然配得上千古名将的称谓,他在中华军事史上也永远是一个闪耀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