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孙传庭打败李自成(孙传庭手握10万精兵,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

    栏目: 房产 日期:2023-10-02 20:02:05 浏览量(来源:小周

    [摘要]孙传庭手握10万精兵,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指挥不当+军心涣散孙传庭手握10万精兵,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或许说的就是孙传庭这样...

    孙传庭手握10万精兵,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

    指挥不当+军心涣散

    孙传庭手握10万精兵,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或许说的就是孙传庭这样的人吧。

    孙传庭可谓是李自成的苦主。

    早先,孙传庭与洪承畴一道,几乎将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逼入绝境。

    李自成复振后,即便孙传庭所部训练不足,依然能在正面作战中击败李自成。

    然而,孙传庭部最终却被李自成全歼。

    将闯王逼入绝境的孙传庭

    孙传庭本来在京城做官,因为与吏部尚书不和,被“推荐”到陕西任巡抚,去镇压起义军。

    去陕西时,崇祯表示:措兵马难,筹饷更难。只答应给孙传庭六万饷银,让他自己去想办法。

    孙传庭到陕西后,立刻募得3000人,立刻投入与农民军作战。

    到任不到一个月,孙传庭就斩杀了商洛地区的农民军首领“张胖子”。

    随后,孙传庭又与“老闯王”高迎祥作战,“四日三捷”,擒拿了高迎祥,并招抚了众多起义军首领。

    上任仅半年多,关中地区的起义军就沉寂了下来。

    次年,孙传庭与洪承畴联手,一起与李自成等部起义军作战。

    孙传庭负责东面,洪承畴负责西面,强强联手,将起义军逼入了绝境。

    张献忠等部投降了大明,李自成部主力被歼,只带了18骑避入商洛山中。

    可以说,到此时,洪承畴与孙传庭已经基本上平定了起义军。

    形势大变

    就在孙传庭准备彻底解决起义军时,清军入塞,洪承畴、孙传庭奉命入京勤王。

    如此,李自成才喘过气了,好歹算是“留得青山在”。

    孙传庭勤王期间,与高起潜、杨嗣昌不和,卷入纷争,被锦衣卫拿下,入狱!

    这一关,就是三年!

    三年间,形势大变!

    洪承畴、孙传庭这样的能臣离开了陕西,他们的精兵劲卒悉数调去了辽东,原本只剩下一口气的起义军们迅速复苏。

    张献忠等人复叛,李自成也重新崛起!

    从挫折中走出的李自成,“开窍”了,他更成熟了。

    他吸纳了李岩、宋献策、牛金星等智谋之士,团队总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一时间,“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响彻中原,河南等地的农民纷纷加入起义军,李自成的实力迅速膨胀!

    很快,起义军攻占洛阳,煮掉了福王;又连续在项城、襄城、朱仙镇大败明军主力,并数次围攻开封!

    显然,此时的李自成,已不再是当年的“流贼”了,他已经是能够强攻大城,歼灭明军主力军军团,能与明“争天下”的强大势力了!

    大明已陷入几近绝望的态势。

    洪承畴等部已调往辽东,准备进行松锦决战;左良玉部被李自成打怕了,只顾自保,不再积极参战;其他各部,皆为自成手下败将,士气低落。

    崇祯,再次想起了监狱里的孙传庭。

    “与现实脱节”的君臣

    崇祯找孙传庭谈话。

    孙传庭答:只要5000精兵,我就能搞定李自成!

    看来,孙传庭对李自成的认识还停留在3年前。

    或许,在孙来看:当年,他白手起家,募3000兵,能够立下大功,如今,凭5000精兵,有何不可呢?

    只是,李自成早已不是当年的“流贼”,而是“号为百万”的“巨寇”。

    而与孙传庭配合的,也早已不是“家驹千里”的洪承畴和“阎王”卢象升,而是已被吓破胆的左良玉和不知兵要的陈永福。

    在监狱3年,信息脱节,情有可原。

    然而,崇祯居然信了!

    孙传庭依据过时印的豪言,给自己挖下了一个大坑!

    仓促出师

    孙传庭到任后,立刻以雷霆手段除掉了作战不力的贺人龙,“诸将莫不洒然动色”,“自是兵威遂振”。

    极短的时间内,孙传庭就使连败颓丧之师恢复了生气。

    然而,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孙传庭终于认识到:凭现在的力量,还真搞不过李自成!

    于是,他上书天子,提出:要再募二万兵!

    说好的五千,怎么变成二万了?崇祯大怒!不准!要求孙传庭立即出战。

    孙传庭增募无果,遂一边“悉力以缮甲士”,一边向崇祯讲明情况,“兵新募,不堪用”。

    崇祯哪里肯听,派来苏京督战,连番催促。

    无奈之下,孙传庭只得硬着头皮出战了。

    柿园之败

    本就是硬着头皮出战,天公又不相佑。

    出师后,连日大雨,粮食运不到,官军只得采青柿为食,又饿又冷,士气低落。

    然而,即便如此,在孙传庭的指挥下,依然险些击破李自成。

    十月中旬,孙传庭与李自成在郏县决战。

    孙传庭设三道埋伏后,以牛成虎前出诱敌。

    李自成正在连胜之势上,有些轻敌,一顿追击,落入孙传庭的伏击圈中。

    一时间,各路官军合力夹击,李自成被斩首千余,陷入混乱。

    李自成亲率亲兵出击,试图扭转局面。

    可是,李自成亲自出阵,不但没有挽回局势,反而使自己陷入危险中。

    李自成败走,坠落马下,换了他人的马,才率败兵狼狈撤离。

    起义军为延缓官军追击,将珠宝马匹丢弃于路。

    明军毕竟是新募之兵,在孙传庭的指挥下,尚能奋力一战。但毕竟缺乏整顿,对”意外“情况显然准备不足。

    于是,明军纷纷争抢物资,陷入混乱。

    正此时,罗汝才部赶到,自官军后方杀出。

    李自成见状,也挥军还击。

    官军阵势已乱,又因捡了大量珠宝而行动不便,”遂大败“。

    孙传庭只得收拾败兵,退回关中。

    此战,孙传庭虽败,但却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李自成自入河南以来,”未尝一败“,此次,“非汝才救至,竟歼矣”。如果不是罗汝才正好救来,李自成军有覆灭之危!

    此战,李自成“丧精锐八千人”,官军“覆军数千”,官军其实并不吃亏。

    只不过,由于将领们遇乱而散,才导致兵败。

    显然,孙传庭已作得足够出色了。如果稍多给一些时间,“新募之兵”整顿更好一些,战局必迥然不同!

    然而,天子的强令出战,使孙传庭吞下苦果。

    更可怕的是:更大的苦果,还在后面!

    独木难支

    李自成本已定下直入关中的计划。但柿园一战,自成知传庭不好惹,遂南下襄阳,建设政权,整顿军马。

    孙传庭也抓紧时间,“治军于陕”。

    孙传庭上书天子:现在兵久无斗志,贼势已大,要再出兵,“非数万人不可”,应该大行调募而训练,严肃军纪!

    崇祯同意,并赐尚方宝剑以加强孙的权重。

    于是,孙传庭立刻募兵,开屯田,修缮武器,收集粮草,并令每3家出1丁。

    很快,孙传庭就练得“步骑兵凡五六万人”。

    与此同时,孙传庭吸取柿园之战中运力不继的教训,开发并赶制了2万集后勤与火力于一体的“火车”,既能装在火炮、甲杖,又能在作战中“战则驱之以拒马,止则环之以自卫”,攻守一体。

    后来的事实也表明,经过整顿后,无论攻守,孙传庭均能克制李自成。

    然而,崇祯的失误,却使孙传庭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战略被动

    当时,大明只剩下3支能战之军:辽东吴三桂、武昌左良玉、关中孙传庭。

    然而,吴三桂军要在辽东防备清军,不可能调来;左良玉则已不敢与自成作战。

    对付李自成,崇祯只剩下孙传庭一支军队了。

    因此,孙传庭与李自成的对决,将是大明与李自成的战略决战!

    既然是战略决战,自然要慎之又慎,想方设法争取战略主动。

    当时,孙传庭在关中,李自成在襄阳,中间的河南等地因战略、灾害,已“赤地千里”,难以提供足够的就地补给。

    因此,主动进攻的一方,将必须拉长补给线,陷入被动,而防守的一方,将无需担心后勤,只要相持以待,就能找到机会击败对手。

    就地缘而言,形势对大明本是有利的。

    左良玉的20万军,正在武昌,本可以与孙传庭夹击自成。

    就时间而言,形势对大明也是有利的。

    孙传庭在关中的整顿卓有成效,实力在迅速发展。

    李自成部内部则出现了问题。李自成先是吞并了罗汝才所部,罗汝才部不愿跟随自成者都往投孙传庭。此后,李自成杀贺一龙、罗汝才,兼并刘希尧等部,一些义军远走浑南,革、左五营瓦解。

    因此,一些既熟悉自成情况,又与自成有深仇大恨的义军投靠孙传庭。

    孙传庭也采取了一些小规模的主动出击,取得了一些小胜。

    因此,如果崇祯能妥善部署,持重而行,是能够掌握主动的。

    然而,崇祯既对局势无比焦虑,又疑心传庭趁机割据,遂强令孙传庭出兵!

    如此,大明主动让出了对战略主动的争夺,以孙传庭孤注一掷!

    这又是一次“先战而后求胜”的作战!

    计划一开始就破产

    朝廷以孙传庭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命其总督陕西、山西、河南、四川、湖广、贵州及江南、江北军务,出潼关作战。

    八月,孙传庭率所练的马步军五六万人,加上所节制的其他兵马,“步骑各五万人”,约10万大军,出潼关进攻。

    孙传庭的计划是:先往洛阳与河南兵会合,调延绥军入陕西为后援,调甘肃军、四川军防商洛,另以左良玉北上。

    这个部署,既顾及到陕西,即防止起义军从商洛入陕,又防止自己后继无兵,还能南北夹击,使自成首尾难顾,其部署不可谓不精当。

    然而,从一开始就遇到了问题:左良玉根本不听调令,南北夹击的计划成了孙传庭孤军东进;而河南总兵也本是逃到黄河以北,只是在严格处分下才不情不愿参战,其战意极弱。

    左良玉不作夹击,李自成在湖北没有后顾之忧,遂安心采取诱敌深入的方略,在襄城、郏县之间,构筑土城20余座,以逸待劳,掌握主动。

    误判

    孙传庭一路持重而前,李自成后退决战,因此,明军很快进占了渑池、洛阳、龙门、汝州等地,逐渐深入。

    进占洛阳后,明军一度想要经营洛阳,然后再稳步前进。

    此时,仓促出战的后果暴露了出来:官军无粮。

    显然,由于崇祯的催战,孙传庭在准备未完成的情况下仓促出战,准备不足,而原定计划中,需要为明军准备部分粮草的陈永福部又长期“逍遥郭家滩”,使明军在河南的部分粮草任务也未按期进行,官军缺粮!

    同时,天公又不相佑,大雨四十日,“饷不继”。

    粮饷不继,孙传庭已无法持重缓进了。

    此时,孙传庭似乎找到了一个“因粮于敌”的办法。

    据起军叛将透露:起义军的精锐屯于襄城一带,而郏县的官员退至宝丰,主力的家属则在唐县。

    以常理而言,宝丰、唐县既是起义军驻官留家之处,必有大量的粮食军饷,正可补官军所需。

    因此,孙传庭决心“因粮于敌”,率军直攻宝丰、唐县。

    攻破宝丰,农民军许多官吏被杀;攻破唐县,农民军的家属遭屠。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两地并没有留下什么可资粮饷的物资!

    如此,孙传庭“因粮于敌”的计划未能实现,官军“士马俱饥,军中皆怨”,形势进一步被动。

    正面挫敌,却更加被动

    孙传庭随即决定:直接进攻义军重兵把守的要地郏县,“要当破一县就食耳”。

    孙传庭攻郏县,李自成率万余精骑来救,正面会战一触即发。

    孙传庭在陕西练军的效果展现,一战之下,义军大败,生擒了义军的果毅将军谢君友(五营主力中前营的第二号人物),并斩断义军大旗,险些活捉李自成。

    自成败走,官军趁胜攻取了郏县。

    然而,郏县“皆穷民”,官军仅得骡、羊200余只,“顷刻间分离食尽,不足给”。

    以此来看,孙传庭的指挥下,明军依然能在正面作战中占据优势,只是因仓促出击,准备不足,粮饷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才使传庭始终挣扎在危机边缘,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中。

    李自成正面失利,遂发兵袭扰官军补给线,使官军粮道断绝。

    传庭在郏县不得进,更加被动了。

    惨败

    此时,传庭仍有胜机。

    农民军虽断绝官军粮饷之道,但毕竟在战斗力上不及传庭军,官军要回师打通粮道,起义军是不可能阻挡的。

    传庭只要打通粮道,喘过气来,坚持不下的反而是“粮亦尽,势渐蹙”的起义军。

    因此,孙传庭做出部署:自率秦兵打通粮道,留豫兵守营。

    以秦兵接应粮草,是极为合适的。

    我们还记得,孙传庭打造了火车营。这些火车既能拉粮草物资,又能“战则驱之以拒马,止则环之以自卫”,是极适合这种打通、接应粮道任务的。

    可以说,随时在补给线漫长的情况下,发挥“火车”之能,孙传庭是有先见之明的。

    然而···

    秦兵出营后,豫兵以为孙传庭这是要抛弃自己,遂陷入混乱之中,陈永福无法制止,干脆撤走。

    李自成见机,立刻出动大军猛攻。

    混乱的豫兵又打乱了秦兵,“火车”翻到倾轧,塞满道路,明军全部乱套。

    自成亲自挥刀冲杀,起义军骑兵凌腾,步兵遮击,明军大部被歼。

    起义军直追400里至孟津,孙传庭单骑渡河,回到潼关,他苦心打造的军队损失殆尽!

    兵败身死

    孙传庭回到潼关时,收集的残兵尚有4万余人,看起来仍能凭险顽抗。

    然而,人心已散了。

    崇祯将兵败的责任推在传庭身上,免去他督师尚书之职,令他守潼关,戴罪立功。

    早先,传庭为了加紧练兵,法度严明,手下的跋扈将领们已不爽,只是慑于孙公威严,不敢不从。如今,孙公已是戴罪之身,且已被免职,自然都不服了。

    大将高杰公开指出:不要守潼关,回去守西安!尽管被传庭驳倒,但已无战心。

    不久,自成亲率大军西进,直趋潼关。

    自成派出部分军队,攀越山险,绕至潼关之后,夹击潼关。

    其实,能够攀越山险的,规模自然是不大的,明军如果协同一致,义军未必能得志。

    然而···人心散了。

    高杰“拥兵不顾”,率先逃跑,明军部署全乱,白广恩等部也只好逃走。

    高杰奔延安,白广恩奔固原,高汝利奔汉中,众将各自散去!

    孙传庭知大势已去,遂操刀上马,亲率亲丁数百人冲入阵中,当场战死!

    “传庭死而明亡”,大明最后的支柱,就这样倒下了。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说的就是孙传庭这样的人吧。

    作为“独木”,孙传庭显然是合格的。

    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极短的时间内,练成强军,使其能在正面交战中屡破自成。

    在军事指挥上,传庭或设伏用奇,或阵而后战,都能压制李自成。

    遗憾的是,“大厦将倾”。

    崇祯对战争全局的指导,使传庭始终在战略上处于被动。

    传庭或是只能带着“新募之兵”,或是在粮饷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出击,始终徘徊在危险边缘。

    尽管传庭在战术上作得比较出色,但由于战略上被动、冒险,始终风险极大!

    而大明已丧乱的组织,又使传庭这个兵部尚书根本无法控制风险。

    左良玉逗留不进,使传庭夹击部署无法实施;豫兵莫名其妙的混乱,使传庭自己操练的秦兵也陷入混乱、溃败···

    孙传庭,始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只是,站在即将倒塌的大厦之下,其悲惨的结局无法避免。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