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每多读书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栏目: 房产 日期:2023-07-23 04:01:13 浏览量(来源:小袁

    [摘要]“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这是一句颇有争议的话。这句话出自明朝时期的《增广贤文》,是一本流传于民间的启蒙读物。这本书的作者和成书...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这是一句颇有争议的话。这句话出自明朝时期的《增广贤文》,是一本流传于民间的启蒙读物。这本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并不确定,但它在明代后期至清代初期广泛流传,对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公正的现象,例如官场腐败、豪门势力等。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职业,如屠狗辈、商贩等。这些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生活比较艰苦。

    在这个背景下,曹学佺写下了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看法和价值观念。他在宴会上听到人们谈论仗义和负心的故事后,感叹读书人往往容易背弃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做出背叛朋友、亲人等行为的事情。他认为这种现象与屠狗辈相比更加严重,因此用“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来形容这种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并不是说所有读书人都不负心,也不是说所有屠狗辈都仗义。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人们的价值观念。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的行为和品德不仅与职业有关,还与个人的性格、经历、教育等因素有关。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职业来判断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

    正面举例: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例如,中国明朝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王阳明,他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但他的品德和行为却备受赞誉。他主张“致良知”,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发扬自己的良知,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他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正义感和仗义精神,曾经多次为民除害,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一些职业人士。例如,医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疫情期间,许多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一线,为患者治疗、救治病患,展现了他们的仗义精神和医者仁心。


    最后,我们可以看看一些普通人。例如,一些志愿者、慈善家、救援队员等,他们在面对灾难和困境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行为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反面举例: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例如,中国明朝时期的官员魏忠贤,他是一个读书人出身,但他却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成为了清朝的权臣之一。他在政治上表现出了强烈的权力欲望和贪婪心理,不仅滥用职权,还对反对派进行残酷打压,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社会的动荡。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人物。例如,美国的商人、慈善家比尔·盖茨,他也是一个读书人出身,但他创办的微软公司却因为垄断行为而遭到了许多批评和抵制。此外,他在慈善事业上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的慈善行为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财富积累和个人形象宣传。

    最后,我们可以看看一些职业人士。例如,某些医生可能会因为利益驱动而开出不必要的药品或者过度治疗,导致患者的身体受到伤害。还有一些公务员可能会因为权力腐败而滥用职权,损害公共利益。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不仅与职业有关,还与个人的性格、经历、教育等因素有关。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职业来判断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答:中国历代的“名句”里,要论“骂读书人最狠”的一句,莫过于这声流传了数百年的“名对”: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

    那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其实,这句“名对”,本身就是加工版,其“原版”出自明末文学家曹学佺的《至屠夫徐五家见悬此联》一诗:蝇营狗苟贪妄欲,人猿如何再作揖, 仗义半从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

    身为明末读书人里的佼佼者,一生“著书千卷”的晚明大才子曹学佺,怎么会“记录”这么一句“抹黑读书人”的“名句”呢?清朝人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全编》的也有补充记录:当年曹学佺罢官回乡后,去拜访家乡一位叫徐五的屠户,却见徐五家的厅堂上赫然挂着这幅“名对”:仗义半从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联想到自己糟心的宦海浮沉,曹学佺自然“为之惊然”,不但与徐五“与定交”,更把对联记录下来。而后这段“名句”,又被人几经改造,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一直流传至今。

    那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其实,单是看看“记录人”曹学佺的人生,就知这句话“相当没道理”。曹学佺何止是晚明大才子?更是明末政坛上的杰出干臣,坎坷的宦海生涯里,他曾修治了四川的道路,严惩了广西的皇亲国戚,整顿了西南的钱币经济,不但政绩做了一箩筐,更在明末清初扛起了抗清的大旗,最终在南明亡国的烈火中慨然自尽,后被清王朝追谥为“忠节”。壮怀激烈的人生,既未“负心”,更不曾“负国”。

    但是,也正是在这山河变色的岁月里,堪称“读书人良心”的曹学佺,看透的却正是明末“读书人”们那触目惊心的堕落。以曹学佺自己的话说,当时的读书人何止“负心”?那简直是“博带儒冠, 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那真实历史上,明代的“知识阶层”真这么雷?其实更雷!

    就以最基本的“穿衣”来说,晚明的读书人们,那就“亮瞎”多少前辈的眼。明朝万历晚期时,一位担任浙江学道的老官员李乐,却记下了当地读书人的怪现象:这些饱读圣人诗书的“青年才俊”们,非但没半点读书人模样,反而各个浓妆艳抹,穿着女子的衣服放肆调笑打闹。气得吐血的李乐大人,愤然赋诗一首:“昨日到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其实,这种“伪娘风”,早已是当时明代“青年精英”们的流行时尚,任李老先生再怎么抹泪写诗也改变不了。但比“伪娘风”更严重的,却是一同到来的奢靡风。当时的年轻人,何止要穿得“妖艳”?更追求“穿得贵”:比如大明穷得叮当响的崇祯年间,秀才们的衣服,就是越穿越名贵,甚至还穿上了昂贵的“湖罗衫”,如果当时哪个秀才不穿湖罗衫?必然会被人嘲笑。

    这样追求奢华的风气下,读书人的首要追求,也就悄然变成了“钱”,连带着充满“一夜暴富”诱惑的“赌博业”,都成了深受读书人“热捧”的“朝阳产业”。明朝各个“一线城市”里的读书人,都是赌博成风。好些高官们更是在家里开设赌坊,晚上通宵豪赌。如此上梁不正,年轻秀才也自然跟风。明朝嘉靖年间时,“生员赌博”就成了常见现象。在广东一些城市,秀才们沉溺其中“便浪逐萍游”。杭州更发生过搞笑事,数十个秀才故意做局,诱骗一“富二代秀才”把小妾都输掉,气得按察使都下判词“一掷而输少艾”,简直捂脸。

    这样的“捂脸事”,也不止是秀才们的专利,就算是有了“功名”,踏入仕途的进士们,到了万历末年也是“以不工赌博为耻”。这样一群“赌棍”组成的朝廷,又有多少“含金量”?

    其实,所谓奢华,所谓赌博,都只是当时明朝士风败坏的冰山一角。更恶劣的现象,却是读书人争名逐利的风气。早在明朝中后期时,读书人的价值观就日渐扭曲,以《万历野获编》的记载,当时的读书人一旦高中,第一件事哪里是什么忧国忧民?反而是先给自己取个号,有了“号”就能在权力场刷声望。然后就是娶小妾,求田为舍。想尽办法追求财富。至于内忧外患的朝局?国家命运?那才懒得想。

    万历四十四年,山东诸城举人陈其猷进京赶考,一路惊见了山东农村灾荒的惨景。那饿殍遍野甚至“人相食”的一幕幕画面,让这位良知未泯的读书人很多天“恶状尤横胸臆间”。可进京才两三天不到,那些与他同行的“同学们”,却似乎忘了几天前的惨痛一幕,反而一个个成日花天酒地,“声歌诱耳,繁华夺目”。至于灾情如何,民生如何,除了这位陈其猷外,其他人“竟漠然不相关矣”,这,就是大明朝的“青年才俊”们。

    如此没心没肺的场面,可不止在这几位“青年才俊”身上。明末学者徐芳更提出了“士为盗贼”的结论。这些明末饱读圣贤书的“精英”们,却是“水旱频仍而不知恤,疮痍宛转而不知矜,坐糜廪食而不知羞,负赤子父母之望而不知省”。对于老百姓的寒苦,竟到了如此麻木的地步。这样一群“精英”,可不就是“与世盗贼等耳?”

    如此严重堕落的“精英盗贼”,既然对民生疾苦置若罔闻,他们又都关心什么?“格调”高一点的,就是忙着党争。为了争名逐利,纷纷投身于明末各个派系,比如号称“清流”的“东林复社”里,连他们自己的《复社纪略》都承认,这“清流团体”里充满了“嗜名躁进,逐臭慕膻之徒”。这帮人平日里充当打手,靠“骂战”博出位,私生活也丰富多彩。以至于明亡多年后,清朝诗人们还写诗表示羡慕:福慧几生修得到,家家夫婿是东林。

    拯救大明靠这些“好女婿”?显然不靠谱。

    更不靠谱的,还有大明官场上的各色“俊才”们,比如以“刚正”著称的言官们,到了明朝灭亡前,也是彻底没了底线。只要外地官员进京,这帮人就跑到人家住处,挨家挨户敲门索贿,只要谁不掏钱,第二天就是各种奏折砸来。吓得那些官员们甚至要卖衣袍凑钱行贿。两个多世纪前明太祖苦心设立的“言官制度”,这会却只养出一群“小流氓”。

    “小流氓”如此没品,“大流氓”们却还要秀:崇祯年间的大明朝堂上,看似官员们一个个很“端正”,甚至金银财宝都不敢收,但人家只是换了“玩法”,官场上往来交际,“送钱”都变得没文化,都要送奇珍异宝乃至古玩字画,美其名曰“雅贿”。重要的人事任命,基本都是“雅贿”开路。崇祯年间的一幅对联,就生动说明了这群“大流氓”的德行:好官昏夜考,美缺袖中商。

    当然,如果就此说明末读书人都“负心”,比如“记录”了“负心多是读书人”的曹学佺,乃至孙传庭卢象升刘宗周黄道周等杰出人物,都是明末读书人里的“良心”。但烂到家的明朝士风,外加崇祯帝昏聩的统治,让明朝权力场上演了一次次逆淘汰——最先被“淘汰”的,恰是这些“良心”。

    所以,也就有了明朝灭亡时,一幕幕的奇现象: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北京城大小官员们卖身投靠者四千多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文官精英”。比如慷慨劝说崇祯“殉国”的言官魏藻德,就带头给李自成卖命。昔日的江南清流领袖周钟,也成了“大顺朝”的重臣。至于崇祯生前无比信任的魏藻德陈演等重臣,那更是“做叛徒人家都不收”,先后被打的家破人亡。种种丑态,恰如明末文学家冯梦龙那声怒骂:“尚何面目偷息天地之间”。

    而等到清军南下,明朝“读书人”的不要脸表现也在继续:待到清军打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的大小官员纷纷出降,却是南京城里一位乞丐愤然自杀,留下一首打脸啪啪的绝命诗: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存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主题也很明白:我大明,怎么养了这么多“负心”的“白眼狼”。

    看过这一条条白眼狼,再看看为明朝殉国的曹学佺,就知那一声“负心多是读书人”,何止是痛苦的领悟,更藏着让人叹息的亡国反思——大明的衰败,就以读书人的堕落为缩影。

    参考资料: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商传《走进晚明》、王建辉《明朝生活图志》、蔡明伦《亡国之臣:崇祯朝言官述论》、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牛建强《明代中后期士风异动与士人社会责任感缺失》、郑克晟《明代政争探源》、刘士林《道德高于知识》、《楹联丛话全编》、李杜韩2006《人面何处?——明亡时的官、兵与民》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