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清朝灭亡后,清政府所欠的一屁股债最后怎么样了是还清了吗(清政府欠款)

    栏目: 房产 日期:2023-07-15 06:01:14 浏览量(来源:小潘

    [摘要]清朝灭亡后,清政府所欠的一屁股债最后怎么样了?是还清了吗?清朝灭亡后,清政府所欠的巨额债务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然而,清政府并没有完全偿还这些债务,而是经历了一...

    清朝灭亡后,清政府所欠的一屁股债最后怎么样了?是还清了吗?

    清朝灭亡后,清政府所欠的巨额债务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然而,清政府并没有完全偿还这些债务,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清朝政府所欠债务的规模。在清朝灭亡时,清政府债务总额约为4.4亿两白银,这个数字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些债务主要来自于清朝历代政府的军费开支、外交交涉以及国内治理等方面。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入侵等战争中,不得不借债以应对战争开支,导致了债务的进一步增加。


    清朝灭亡后,债务问题成为了新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新政府承认了部分清政府的债务,并承担了清政府一部分的债务偿还责任。然而,由于清政府的债务庞大且复杂,加之新政府内部的混乱和财政困难,使得债务问题的解决变得异常困难。


    在民国初期,新政府尽力追讨清政府的债务,但由于各种原因,追讨工作并未取得很大进展。政府部门的重组和重建、战乱和混乱的社会环境以及外国势力对债务问题的干预,都导致了债务追讨工作的困难。


    此外,新政府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外债问题。在清朝末期,清政府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向外国借贷了大量资金,这些外债也成为了新政府的压力之一。新政府试图通过与各国进行磋商和谈判,寻求外债减免或延期偿还的方案。然而,由于各国利益的复杂交织和影响力的不同,谈判进展缓慢,外债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期间,中国积极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并与盟国合作,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影响了债务问题的解决。在1943年,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的债务进行减免,为中国减轻了一部分债务负担。


    然而,尽管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致力于债务问题的解决,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清政府所欠债务并没有完全还清。这一问题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进行债务的清理和处理,并与各国进行谈判和磋商,以寻求解决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债务得到了清偿或减免,但仍有一部分债务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总的来说,清政府所欠债务并没有完全还清,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新政府在其成立初期努力追讨债务,但由于各种困难和复杂因素,债务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政府在债务问题上进行了一些努力和改革,但仍有一部分债务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新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清朝灭亡后,清政府所欠的一屁股债最后怎么样了?是还清了吗?

    清政府负债累累,直到满清灭亡时,还欠着列强7.3亿两白银,后来这一屁股债有人自愿替清政府扛了。


    1793年农历八月十三日,热河行宫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他们来自遥远的英国,在使团代表马嘎尔尼的带领下,正忐忑不安地等待中国皇帝的接见。


    在此之前,双方已因礼仪问题产生了巨大分歧。中方要求英国代表面见皇帝时,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但英方坚持行单膝跪地礼。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异,一是因为两国的国体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二者对此事的看法大相径庭。


    乾隆皇帝认为英国代表此次前来,是为了“进贡”和“祝寿”,以借机寻求大清王朝的庇护,但实际上呢?


    此时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非常符合英国的要求,所以,在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授意下,马嘎尔尼一行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希望两国之间能开展贸易,并允许英国人在广州沿海一带自由居住。


    面对英方的无理要求,乾隆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由,断绝拒绝。



    马嘎尔尼一行无功而返,但通过几天的所见所闻,他彻底扭转了对清王朝的看法,在日记中他这样失望地写道: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从后来的事实发展来看,马嘎尔尼这个外国人似乎比大清的执政者,看得更深刻。


    46年后,继位的道光皇帝正满足于“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的现状时,英国又一次将目光对准了中国。


    为了进入中国的市场,英国兜售鸦片不成,便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强行用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


    自此,大清王朝陷入了债务的泥沼之中,并一步步被带向了灭亡的深渊。



    清政府的巨额外债是怎么来的?


    自1840年与英国交手,清政府在与列强的多次交战中,由于指导不利、武器不良、训练不精,往往败多胜少,作为战败方,赔款那是少不了的。


    而在清政府的所有外债中,战败赔款的比例是最高的。


    这其中,尤以四次战争、五次条约的赔款为代表。


    第一次:中英《南京条约》赔款。


    当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打响时,英国外相巴麦尊就公开叫嚣,要“强迫中国政府给钱”。英国仗着船坚炮利,丝毫不将清朝守军和国际道义放在眼里,每到一地就肆意劫掠,枪杀无辜的平民。


    一年后,清政府节节败退,迫于压力,遂赶紧派钦差大臣琦善为代表,与英方和谈。最后双方签订《穿鼻草约》,条约规定中方赔偿给英国军费630万银元,约合白银404万两。


    但五天后,英方嫌赔偿金额过少,不仅拒不履行合约内容,反而出兵强占了香港,并继续带兵北上,炮轰南京城。


    面对英方的出尔反尔,清政府被逼宣战,但终因抵抗不力,道光皇帝只能再次选择和谈。



    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在这个条约里,中国对英国的赔偿不仅增加到了2100万银元,还割让了香港岛,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无比讽刺的是,这2100万银元里,不仅包括了英国的军需耗费1200万银元,还包括销毁的鸦片烟价600万银元、鸦片商户的欠款300万银元,总计约合白银1450万两。


    当然,这还不包括英国在东南沿海地区抢掠的财物,据记载,英国曾不止一次掠夺福建地区的官府库银,数目多达700多万两。


    另外,英军每攻克一地,就向清政府狮子大开口索要赎金,据清朝和谈大臣伊里布保守估计,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连赔款带赎金,至少赔出去2800万两白银。


    而英国发动这么一场战争,实际的军费开支只有119万两,可以说,英国借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英国又借机生事,强行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续约》,在此条约中,清政府对英国又追加了670万两白银的赔偿。


    清政府的步步退让,不仅没让英国适可而止,反而让它变得得寸进尺、变本加厉。


    更为可怕的是,英国的"暴富”, 让西方列强蠢蠢欲动、纷至沓来,人人都想在大清国土上分一杯羹。




    第二次: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赔款。


    1858年,英法联军在美、俄两国的支持下,攻陷大沽口炮台,眼看天津就要沦陷,清政府赶紧拿出杀手锏——派钦差大臣桂良出来和谈。


    和谈的结果就是,清政府“以一敌四”,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其中,清政府赔偿给英国400万两白银,赔给法国200万两白银。


    本以为列强拿到钱该消停了吧,谁知两年后,英法联军又组队杀回来了。


    1860年,正当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英法联军见有机可乘,遂以“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为借口,一起向清政府的首都北京发起了进攻。


    在位的咸丰皇帝闻讯,立即仓惶逃往热河,留下恭亲王奕䜣与洋人周旋和谈。


    英法联军像强盗一样,冲入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不仅将里面的贵重物品洗劫一空,还一把大火将其烧了个干干净净。



    事后,在俄国公使的调停下,中英、中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给英国 1300 万两白银,赔偿给法国 800 万两白银。


    除了赔款之外,清政府还把九龙半岛割让给了英国,并承认法国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权益。


    由于这次战争的形式和目的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如出一辙,所以史书将之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从明面上看,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背上了2700万两白银的外债。


    但实际上,清政府为此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于这个数。


    而英国作为战争的最大受益国,拿着清政府的赔款扩军备战,在海外大肆扩张殖民地,直到一战爆发前,英国已拥有殖民国家50多个,总面积超过本土面积的130多倍。


    自此,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然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继英、法、美、俄之后,中国曾经的藩属国日本,竟也成了大清王朝的债权国。



    第三次:中日《马关条约》赔款。


    1895年2月,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军惨败而告终。


    2个月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其中一条规定:清政府要赔偿给日本白银2亿两。


    面对巨额的赔款,日本尤不知足,又提出了三个苛刻的条件:


    其一,在付款方式上,清政府必须在签约的第一年,就将1亿300万两白银的赔款,付给日本,而当时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加起来,也不过只有8000万两,就是不吃不喝全赔进去也不够。


    怎么办?


    为了满足日本的条件,清政府只能背着高额息费,二次举债。


    其二,日本要求赔款白银的成色必须达到98.89%以上,但当时清政府的白银成色普遍只有93.54%,为了弥补成色的不足,日本在赔偿中又破天荒地追加了一项费用——“库平实足”。


    为此,清政府又多背了1325万两白银的库平银费用。


    《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 。


    其三,由于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损坏了俄国在中国的利益,所以,在俄、法、德三国的干涉下,日本愿主动归还辽东半岛,但需清政府支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自家领土被占领,要回来还得支付赎金,这么荒唐的事情,就这么在大清朝发生了!


    更奇葩的是,日本占领威海卫3年,反叫清政府为他们承担军费,但弱国无外交,战败国更是没有说“不”的资格,为此,清政府又额外支付了150万两白银的军需费用。


    总之,各种费用加起来,清政府实际上为甲午之战,背负了2亿5970万两白银的外债。


    这笔赔款相当于日本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日本拿着这笔钱,一方面加紧扩充战备,扩张海军和陆军,另一方面大肆封赏功臣,笼络了一大批效忠于天皇的势力。


    可以说,二战中日本的强势崛起和军事强国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次甲午赔款。


    如果说,《马关条约》让清政府的日子变得举步维艰,那么,接下来这个条约就直接成了清政府的催命符了。



    第四次:八国联军《辛丑条约》赔款。


    1900年,英、法、德、俄、美、意、日、奥等八个国家组成侵略战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北京城。


    实际执政的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一面马不停蹄跑到了西安,一面命李鸿章为北洋大臣,全权与洋人议和。


    经过讨价还价,清政府最终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赔偿给各位“受害国”白银共计4.5亿两。


    但考虑到清政府财政也很困难,西方列强很“贴心”地推出了分期政策:


    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合计为9亿8223万8150两白银。


    为了避免影响列强们的利息收入,条约中又另立一项:严禁中国政府提前还款。


    毫不夸张地说,只此一项,清政府的财政就被这些所谓的“债权国”盘剥到了极致。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72年时间里,清政府共签署了340份不平等条约,欠有外债208笔,外债总额高达13亿两白银。


    如果再加上列强从民间、官府、圆明园等处劫掠的财物,和他们在中国领土上攫取的利益, 那么清政府承担的损失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面对堆积如山的巨额债务,清政府会拿什么还债呢?



    清政府拿什么还外债?


    在常年的战争和数不胜数的赔款中,清政府的财政早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但即便如此,清王室仍然保持着一贯的奢靡生活,甲午之战打到关键时刻,慈禧太后仍然能挪用军费六十万两白银,只为操办自己的六十岁寿辰。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要还债,只能从别处想办法。


    1、拿盐税、厘金、铁路等国家权益做抵押,向列强借钱


    清政府想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借新还旧”,玩命的拆东墙补西墙。


    而列强开出的借款条件,就是清政府出让国内的各种权益。


    1911年,清政府为了偿还《辛丑条约》的赔款,只能向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借款600万英镑,并承诺40年内还清,为了顺利拿到贷款,清政府不惜用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的修筑权作为抵押。


    结果,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武昌新军主力开赴四川镇压,湖北兵力空虚,武昌起义由此打响了第一枪。


    由此可见,在没有造血能力的情况下,盲目“借新还旧”,无异于饮鸩止渴。



    2、转嫁给本国人民


    据统计,清朝后期,全国人口大约有4亿,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身上要背负3两多白银的债务。


    这对一个普通农民意味着什么呢?


    一个长工,在好年景,一年顶多能挣2两银子,勉强养活家里2口人,如果他再承担3两银子的外债,那这一家人只能勒紧腰带,出门喝西北风了。


    为了征收赔款,清政府想出了各种明目的税收,把农民压得喘不过来气,而工商界的税更是五花八门,整个大清国国民,全部成了西方列强的打工仔。


    好在,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清政府陆续偿还了不少欠款,其中1845年如期偿付了《南京条约》的赔款,1865年还清了《北京条约》的赔款,1898年还清了《马关条约》的赔款等等。


    但随着1912年清朝灭亡,赔款里最大的一笔,也就是《辛丑条约》的赔款也随之中止,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清政府灭亡后,剩下的债务是如何处理的?


    清朝灭亡后,近代中国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人民政府三个阶段,出于不同的目的,他们对清政府遗留的债务,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第一阶段:北洋政府全盘接收。


    1912年2月,统治中国长达296年的大清正式灭亡,北洋政府成立。


    为了争取西方列强的支持,不管是孙中山还是继任的袁世凯均表示,愿意继续承担清政府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清政府对外的所有欠款,中华民国会继续偿还。


    但随着一战的爆发,清政府留下的债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一,由于德国和奥匈帝国贸然挑起战端,所以,北洋政府义正严词拒绝向他们赔付欠款;


    其二,俄国国内发生了十月革命,为了争取中国的支持,他们暂缓5年向中国索要赔款;


    其三,在驻美大使梁诚的积极斡旋下,美国不仅取消了中国的欠款,还主动退回了虚报的1160万美元的赔款,但有一个条件,就是退回的款项只能用于教育事业,清华大学就是用这笔退回的赔款建成的。


    在美国的带头作用下,1920年,英国、法国、比利时也停止向中国索要赔款,并陆续退回了多要的款项。


    这一时期,北洋政府的还款压力大大减轻,但因为清政府遗留的债务基数太大,日本又一直索要赔款,所以,还是对新政府的财政带来了不少困难。


    第二阶段:国民政府先赔后停


    蒋介石上台后,依然延续了北洋政府的还款政策。


    据统计,从1902到1938年的37年里,在扣除一部分退款后,中国实际支付给列强的赔款数额依然有5.76亿两白银。


    但到了1939年,国民政府财政部突然发出公告要停止支付庚子赔款,特别是对日本的赔款。


    这主要是因为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再给他们继续赔款,就明摆着是老寿星上吊,嫌自己命长了。


    但和其他列强的表现不同,清政府遗留下来的欠款,日本自始至终都在向中国讨要。


    到了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关键时刻,中美英等盟国重新签订条约,废除了清政府签订的大部分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里有关赔款的事也就此作罢。


    第三阶段:新中国拒绝赔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根据国际法中“恶债不偿”的原则,对过往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不平等外债一律不认。


    毛主席曾形象地说:


    “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从内到外,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直到此时,中国人民才算甩掉了包袱,站直了腰杆,真正扬眉吐气起来,那些写满耻辱的老账单也终于被扫进历史的旧纸堆里了。



    总结:


    在所有的断代史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晚清史和近代史,因为太过屈辱。


    但不喜欢,不代表就能忘记。


    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晚清的历史告诫我们,落后岂止要挨打,更要挨宰。


    大清朝赔掉的岂止是数十亿两的白银,更有身为中国人的尊严和权利。


    列强仗着船坚利炮,可以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任意践踏中国的法律;

    可以在中国的领土上,肆意践踏国人的人格,大骂“狗和中国人不得入内”;

    可以在战胜后,任意修改条款,明目张胆瓜分中国的领土和一切财物……


    如今,屈辱的历史已成过去,大清朝的巨额赔款也永远成为了历史。


    但这段耻辱、这份罪证,我们身为中国人不应该忘记。


    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方能砥砺前行。


    但愿这样的屈辱,不会再发生在中华民族身上!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