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为什么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哥萨克骑兵11万人连8千日军都打不过还被日军全歼

    栏目: 知识 日期:2023-03-20 08:00:34 浏览量(来源:小马

    [摘要]为什么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哥萨克骑兵11万人连8千日军都打不过还被日军全歼?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在战场上绝对是一种大杀器。到了热兵器时代,骑兵因自身的一些因素,在和野...

    为什么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哥萨克骑兵11万人连8千日军都打不过还被日军全歼?

    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在战场上绝对是一种大杀器。到了热兵器时代,骑兵因自身的一些因素,在和野战军进行面对面的较量中,始终处于弱势。

    日俄战争期间,在所谓的黑沟台会战中,8000日本骑兵大败11万沙俄哥萨克骑兵之事,其实是一个误解。不可否认,在整个日俄战争中,日本骑兵的表现确实远远超过了沙俄的哥萨克骑兵,但黑沟台一战,日军也只是勉强获胜。

    更何况,当时11万俄军中,哥萨克骑兵仅有一万余人,而防守的8000多日军,也不全是骑兵,实际上是一支步骑混合的部队。因此,拿哥萨克骑兵与日军野战部队做比较是不合理的,只有比较哥萨克骑兵和日本骑兵之间的优劣才更加合理。

    哥萨克世世代代游牧于东欧大草原,从波罗的海到黑海都有他们的身影。哥萨克以英勇善战著称,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骑兵”。在俄罗斯的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是俄罗斯帝国的重要武力,被称为“沙皇的马鞭”。

    日俄战争时期,哥萨克骑兵一般是根据他们的出身地来进行编制,不同出身地的哥萨克骑兵,他们的军服和装备往往也有所差别。

    比如顿河哥萨克,他们的着装和其他俄军类似,而且配备有骑兵专用的卡宾枪。顿河哥萨克所用的军刀大多鱼龙混杂,要么是当时哥萨克流行的恰西克马刀,要么是自家祖传的军刀。

    库班哥萨克由于受到当地北高加索民族的影响,他们的着装基本是北高加索民族服饰的翻版。不同于顿河哥萨克的是,库班哥萨克更习惯使用步兵所用的栓动步枪,他们还善于使用长矛和恰西克马刀。

    日俄战争中,哥萨克骑兵中的库班哥萨克数量较少,因此他们的表现并不突出。但是他们在中亚地区的作战中,却表现的非常出色。鉴于此,俄国军方在日俄战争之后,以库班哥萨克骑兵为标准,对各地哥萨克骑兵的装备进行大规模更换。

    顿河哥萨克骑兵由于自身规模庞大,而且在哥萨克中颇具影响力,因此顿河哥萨克骑兵并没有进行大的改变,只是配备了步兵长枪,以及符合他们使用习惯的带有护手的恰西克马刀。

    日俄战争中,哥萨克骑兵中还有一支来自于阿穆尔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哥萨克,虽然他们人数众多,但是由于缺乏战争经验,在作战能力上远远不能与顿河哥萨克和库班哥萨克相比,他们的表现非常糟糕。

    阿穆尔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哥萨克骑兵和其他的哥萨克骑兵经常混编在一起,这样的编制彻底拉低了俄军哥萨克骑兵的整体战斗力。由于他们熟悉远东地区的地形,一般用他们来对付日军挺进队和东北本地的土匪,一些后勤工作也由他们来负责。

    日俄战争时期,当时阵地战的战术并不完善,再加上中国东北地区广袤旷野和大片森林草地的地貌特征,类似于东欧大草原,这就给了哥萨克骑兵极大的发挥空间。

    实际上,随着重机枪等新式武器的问世,日俄战争时期骑兵的作用,相对于过去已经出现了极大的改变。

    哥萨克的骑兵除了侦察敌情,以及对敌后的后勤和设施进行破坏外,还经常以草地和森林作为掩护,对日军进行偷袭,甚至对日军火力较为薄弱的阵地侧翼进行袭击。

    哥萨克骑兵还经常在俄军炮火的掩护下,对冲锋的日军步兵进行反冲锋。甚至有些勇敢的哥萨克骑兵,直接冲破了日军阵线。

    源自草原民族的哥萨克骑兵,人高马大,对马匹的控制和驾驭能力,使得农耕民族的日本骑兵无法望其项背。日本是一个没有骑兵传统的国家,想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并不那么容易。

    明治维新时,日本对传统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中陆军被划分为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五个兵种。从此,日本骑兵再次独立出来,成为了拥有独立建制的兵种。

    日本近代的骑兵之路并不顺畅,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马匹的育种。日本国内不产良马,为了解决战马的问题,早在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就从朝鲜大量引进朝鲜半岛和蒙古的马种,以改良本地马。但是由于东亚马种的身形本来就矮,再加上育种技术的原因,马种改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江户时代末期,当时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为了感谢德川幕府对法国养蚕业所提供的帮助,向日本赠送了26匹种马。从此,这些种马和它们的后代就成了日本马匹育种的根基。但是由于这些马匹近亲繁殖情况严重,这次的马匹育种计划还是没有成功,但是日本对获得良马的愿望却十分迫切。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以西方为师,各个方面都向西方学习,养马业同样没落下。随后,日本建立了第一家近代化的马匹育种机构,即三田育种场。同时,日本不惜血本从欧美地区引进马种和相关的育种技术,以改良本土马种。

    日俄战争前夕,日本培育出来的国产马身高已达147.6厘米,号称“东洋大马”,改良后的日本国产马主要有阿拉伯马、纯血马以及盎格鲁诺尔曼马等。

    虽然改良后的马匹和日本传统的本土马,甚至和当时东亚地区其他马种比起来,已经提高了很多,但是与当时哥萨克骑兵所用的马匹相比,无论是身高还是力量,差距仍然很大。

    明治维新时,日本在军事改革方面,主张全面以普鲁士为师,推崇普鲁士军制,对骑兵的建设引入德国式训练。但当时刚从法国留学归来,后来被誉为“日本骑兵之父”的秋山好古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秋山好古在法国军校学的就是骑兵,他认为当时德国的大建制骑兵军团,并不适用于日本骑兵发展的现状,应该学习法国的骑兵制。秋山好古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当时日本军方高层的认可。

    秋山好古

    甲午战争爆发后,战场上的日本骑兵由于规模较小,再加上缺乏火力掩护,在冲锋陷阵时表现平平。之后,随着日俄之间矛盾的不断升温,面对俄军强大的哥萨克骑兵,日本骑兵任重而道远。

    作为当时日本骑兵的最高指挥官,秋山好古先是将盎格鲁诺尔曼马作为骑兵的主要战马,然后结合当时欧洲骑兵的发展以及日本骑兵的现状,采用法国骑兵的骑兵剑以及相关训练,取代过去的德国式骑兵的装备和训练,对日本骑兵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秋山好古

    秋山好古把对日本骑兵的应用,从原来小规模搜侦查和包围追击等战术行为,上升到以搜索侦查、袭扰和战略防御为主的战略高度。

    为了给骑兵在冲锋陷阵时,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秋山好古在骑兵旅团的基础上,编入了步兵和工兵,还有炮兵,形成了以骑兵为主,步兵、工兵和炮兵协同的独立作战集团。如此一来,骑兵在进攻时,可以依托火炮、机枪等重武器的强劲火力做掩护,同时又具备很强的机动性。

    而俄国的哥萨克骑兵,还一直遵循着传统的理念,以骑在马上的轻骑兵为主,缺少重武器的火力配合,作战理念还是常规的突袭,冲锋和进攻,虽然机动性很强,但是火力却很弱。

    哥萨克骑兵的冲锋技术令日本骑兵钦佩,他们在阵前犹如老鹰的翅膀一样,突然向两翼展开,冲在最前面的骑兵一边突击,一边射击。这样的骑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当前排的哥萨克骑兵边冲锋边射击时,后排的俄军突击部队则高举长枪。

    为了应对哥萨克骑兵的冲锋,秋山好古也制定了相应的战术。他要求日本骑兵在面对哥萨克骑兵冲锋时,全部跳下马,放弃做骑兵,然后开始趴在地上射击,变身成为步兵。原本的步兵则熟练地分散开射击,炮兵则在后方发炮,三个兵种默契配合。

    哥萨克骑兵和日本骑兵的首次交战发生在1904年3月间的朝鲜北部重镇定州。当时日军由加濑倭武中佐率领近卫骑兵联队一部,再额外配属一个步兵大队,组成加濑支队先行前往定州。

    该支队当时又分为几个部分,其中加纳中男及长岗让全两名中尉分别带两个小队的骑兵,兵分两路前进,汇合之后进入定州,紧随其后的是由黑川敬藏大尉打前锋的联队主力,殿后的则是步兵大队。

    此时的日军并不知道定州城内还有俄军哥萨克骑兵的存在,两个小队的日本骑兵汇合之后进入定州城,支队的主力则绕过定州继续北上。就在此时,定州城内传出激烈的枪响。

    感觉不对的日军主力急忙回师,但此时入城的日军已经陷入俄军的重重包围。面对徒步的俄军哥萨克骑兵,日军骑兵也下马作战,试图击退对手。然而,俄军在准备充分且人数占优势的情况下,对猝不及防的日军进行沉重打击,一片混乱之中,日军中尉加纳中男首先中弹而死。

    随后日军的援军赶到,投入战斗。即便如此,日军也不过只有4个小分队,兵力不超过130人,而俄军仅一线就有3个连的骑兵,附近还有千人的援军正在赶来。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的濑倭武中佐决定对俄军发动白刃突击,没料想竟然暂时击退了俄军。

    日俄战争初期,俄军主要是由来自西伯利亚的民兵和哥萨克组成,甚至很多被流放的罪犯也混迹其中,而且他们的装备参差不齐。更何况,西伯利亚哥萨克是哥萨克骑兵中战斗力最弱的。

    而参与定州之战的日军,是日军精锐近卫师团的所属部队,战斗意志高昂,能击退俄军并不意外。之后,日军步兵大队赶到支援,于是俄军哥萨克骑兵北撤,日军攻克定州。

    定州之战中,日军战死九人,负伤十人,可以说战斗规模并不大。但是消息传回日本后,举国欢腾。此战可以说,打消了日本长期以来对俄国哥萨克骑兵的畏惧。在日本人看来,日军不但能在海上战胜俄国,同样在陆上用骑兵也可以战胜俄国的哥萨克骑兵。

    一时间,身穿肋排式军服的日本近卫骑兵,打败身穿毛皮大衣、手持长枪的俄军骑兵的画报风靡日本。尤其在青少年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尽管画风与事实不符。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国民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国家主义深入人心。日本的士兵深知自己的作战目的,并对自己的军队有很强的荣誉感,他们为了顾全大局会做出自我牺牲。因此,在日俄战争期间,日军中出现了众多的“军神”和“勇士”。

    俄军和日军相比,就是一支缺乏文化的军队。俄军虽然英勇善战,但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文盲率却非常高。再加上受到俄国体制的约束,使得俄国的士兵无论是从主观能动性还是拼死精神方面,都远不如日军。

    在黑沟台会战之前,日俄双方不约而同地派出骑兵部队,深入对方的大后方,双方骑兵部队实力不同,战略目标不同,最终结果的差异也很大。

    俄国的米希琴科中将,率领麾下一万多名来自高加索地区的哥萨克骑兵,深入敌后两百公里,其目的是袭击日军补给基地营口,并摧毁日军的粮草和军火。与此同时,日军的秋山好古则是派出多个骑兵侦查分队,深入俄军大后方进行搜索和扰乱。

    但是俄军的军纪和战术素养,无法和日军相提并论。米希琴科的一万多名哥萨克骑兵深入敌后一无所获,负责炸毁铁路的哥萨克骑兵支队,因炸药没有及时送到而耽误了时间;负责攻击营口的哥萨克骑兵部队因中了日军的埋伏,最终铩羽而归。

    俄军的哥萨克骑兵,没能炸掉关键的铁桥,也没有将海城、牛庄城和营口的日军兵营搅个天翻地覆,仅仅在进行了八天的机动作战之后,便结束战斗向北撤去。

    日军的骑兵则不同,为了刺探情报,以山内少尉和建川中尉为首的两支日军骑兵深入俄军腹地,历时23天,总行程1200多公里。他们从俄军右翼出发,然后横穿了整个俄军阵地后方,最终从俄军左翼复归日军。

    永沼秀文中佐率领麾下170名骑兵深入俄军大后方,两个月的时间里,行程达到了1600多公里。他们不但袭击了俄军营地的仓库,击退了规模数百倍于自己的哥萨克骑兵,还炸掉了新开河的铁桥。

    日军骑兵在俄军后方的一系列袭扰,不但令俄军惊慌失措,大挫俄军士气,还打乱了俄军的战略部署。俄军以为自己受到了日军的战略性进攻,为了回防后方,于是减少了前线俄军的配置。

    黑沟台会战中,俄军出动了126个步兵营和162个骑兵连共10万人,再加上439门炮,负责突击,俄军的首要任务是拿下奉天(今沈阳)西南约40公里的一个村庄沈旦堡(三叠铺)。在俄军看来,这个村庄是日军整个阵地的关键。

    驻守在沈旦堡方向的日军是秋山好古支队,总兵力只有8000人,其中包括22个骑兵中队、3个步兵大队、2个炮兵中队和11挺机关枪。秋山支队所要防守的区域约有40公里宽,兵力相对较为薄弱,这也是俄军选择重点攻击这里的原因。

    秋山好古让日军骑兵全部下马做步兵师使用,然后利用东北地区的屯、堡、台等作为四个大据点,每个据点外以村等小据点构成防御工事。秋山好古把重机枪分布在各个防御工事中,后方远处还有两门俄国野炮。

    日军藏在掩体中,用各种炮、重机枪和步枪等重型武器组成交叉火力,编织成了严密的火网,等着俄军哥萨克骑兵的进攻。当俄军哥萨克骑兵从正面冲向日军阵地时,日军由大炮和重机枪组成的强大火力密集发射,哥萨克骑兵纷纷倒在了阵地前。

    驻守阵地的8000日军,已经做好了全体玉碎的准备,他们全力以赴地防守,绝不后退。此时日军的各路支援部队,一路上都受到俄军的阻截,到达黑沟台时,已损伤过半。当日军已无力坚守准备全体玉碎之时,占据优势的俄军突然主动撤退,使得日军渡过了一次最大的危机。

    俄军之所以撤退,并不是因为秋山好古支队的火力强大,而是日军总部在双方战线的中间地带,发动了一次小规模的佯攻。这使得前线的俄军感到了危机,于是急忙从黑沟台撤军。

    如果战争再持续一天,俄国的十万大军就会突破黑沟台防线,深入日军后方,日俄战争的结果很可能会全面改写。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日俄战争期间,哥萨克骑兵的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之所以败给了日军骑兵,并不因为日军骑兵的强大,而是输在了战略、战术、精神和意志等方面。

    为什么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哥萨克骑兵11万人连8千日军都打不过还被日军全歼?

    哥萨克人的凶猛是欧洲闻名的,当年也曾经让大清军队闻风丧胆。

    当年拿破仑就说:假如我要是拥有哥萨克骑兵,我就能所向无敌,称霸世界。


    纳粹头子希特勒也对哥萨克人欣赏有加,他说过,一个哥萨克,相当于两个斯拉夫人。

    事实上,拿破仑跟哥萨克人无缘,希特勒队伍中却得到了不少哥萨克人。

    哥萨克人虽然凶残勇猛,但他们都是些没有什么底线的人。二战中他们出于对斯大林的恐惧和对希特勒的崇拜,纷纷倒戈加入到纳粹的阵营中去。

    希特勒甚至对他们非常信任,让他们组成了一支独立的部队——"哥萨克第一骑兵师"。


    包括13000名哥萨克人和4500名德国人,这支队伍一度让南斯拉夫30万游击队员心惊胆寒,控制了南斯拉夫三分之二的国土。

    哥萨克骑兵除了作战勇猛,还有个著名的特点就是凶残,对于反抗的南斯拉夫村民,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把整个村庄扫平,杀个片甲不留。

    其实哥萨克跟战斗民族一样,都是些欺软怕硬的家伙,遇到弱小的对手,他们神灵活现,威猛无比;遇到强大的对手,他们就像泄气的皮球。

    用国人的话说,就是见鬼弄,见神怂。

    再具体地说,当年的沙俄军人凶残吧?在大清国军队面前可以说是威风八面,但到了更凶残的日本军队跟前,就什么脾气也没有,只能是甘拜下风。


    换句话说,日本军队就是沙俄军队(也包括哥萨克人)的克星。

    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旅顺的203高地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争夺战,疯狂的战斗民族遇到了更疯狂的大和民族,被打得落花流水。

    在这个不到5平方千米的高地上,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仅日军就留下了6万多具尸体,俄罗斯军队全军覆没。

    战斗结束后,日军总指挥乃木希典受到天皇嘉奖,俄军总指挥斯捷塞尔被沙皇法庭判处死刑。而日俄战争,最终也以俄罗斯的惨败宣告结束。


    说到这里有人会不服,拿二战期间的诺门坎战役说事,其实诺门坎战役日本根本就没有拉开架势打,只算是一场局部冲突。

    第一,日本没有向苏联宣战,按照日本的做派,只要不是偷袭,肯定要宣战。日本军部并没有制定计划向苏开战。

    第二,战争是因为日军进攻蒙古,苏联出手,日军矛头并非单纯针对苏军。

    第三,日军参战是小股部队,在第一次冲突中一共投入了1056人。这是打大仗的节奏吗?

    第四,苏联很短的时间之内投入进了10万兵力,四个飞行团,上千辆坦克装甲车。日军实际出动的兵力只有2.5万人。

    第五,诺门坎战役,军部大本营根本就不同意,不愿意增兵。


    当关东军司令部调兵遣将向诺门坎前进,企图战胜苏军的时候,但在攻势发起前的9月3日被日军大本营阻止。军部的电报是"立即主动结束诺门坎战事,停止一切战斗行动"。

    第六、苏联方面派朱可夫指挥战斗,在此战中投下了相当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半数量的炸弹,总伤亡却超过日军一倍。

    诺门坎战役,日本的确是失败了,但是是失败在了战略上。从战役本身来看,苏军伤亡比日军惨重的多。

    二战中日军的战斗力和士气远远超过德军,但德国在苏德战争中的前期把苏联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如果不是美国援助,斯大林早就撑不下去了。日军如果认真地拉开架势去打,日本和德国能搞好配合(事实上却是互相添堵拆台),形成东西夹击之势,苏军基本不具备撑过去的可能性。

    日军跟哥萨克骑兵的较量发生在日俄战争期间,是奉天会战中的黑沟台日军防御战。

    说实话,当时那场战斗跟203高地争夺战相比,激烈程度差的太远。


    这场战役是日俄战争中少有的沙俄进攻、日军防守的战役之一,日军动用兵力54000人,沙俄投入兵力96000人,最后的结果是日军死伤9300人,沙俄死伤10600人,乍一看是基本打成了平手,然而事实上,日军前期对应庞大的沙俄军队的,不过只有8000兵力。沙俄军队则主要由哥萨克骑兵组成。

    当时日军摆出了死守的架势,在黑沟台一旦构筑了防御工事。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在战壕中配备了重机枪,大口径、远射程的加农炮。

    一般来说,防守部队就是可以以一敌三的,因此日军不需要投入跟对方一样的兵力,就能完成任务。

    而且,骑兵在这样的阵地战中是处于明显的劣势的,或者说是狡猾的日军巧妙地诱敌深入,抑制了哥萨克骑兵的长处。

    如果日军骑兵跟哥萨克骑兵在开阔地机动起来死磕,肯定是会吃亏的,因为对方人多势众。


    在10万哥萨克骑兵向黑沟台日军阵地挺近的时候,日军首先派出两个大队的骑兵,主动去挑战对方,而主力却在工事中按兵不动。

    就在哥萨克骑兵接近日军的时候,日本骑兵佯装打不过掉头就跑。对方兴奋不已,乘胜追击。

    哥萨克骑兵被"胜利"冲昏头脑长驱直入,刚好进入日军精心布置的伏击圈,进入日军射程之内。

    这时,日军战地炮声齐鸣,枪声大作,哥萨克骑兵措手不及、纷纷倒下,兵力损失很大。

    接下来的战斗过程不用多说,是标准的防御战,消耗战。

    以防御见长的日军,经过了精心准备,又来了4万多援兵,10万哥萨克骑兵始终没有突破他们的防线,只得铩羽而归。

    日军之所以取胜,主要是因为自己是防御战,占据主动,火力上也占据优势。

    哥萨克骑兵虽然人多,但他们的作战方式几近于冷兵器时代,更加喜欢近战。他们当然也都配有步枪,毕竟沙俄国力还是很强大的,但重武器相对不多。骑兵在行进中,步枪根本就没法顺手使用,所以只能被动挨打。


    把日本兵跟哥萨克骑兵掉个个儿,给哥萨克骑兵配备上先进的重机枪等武器,让日本人来放手进攻,这仗一样不好打,日本人一样会付出旅顺口那样的血的代价,跟勇猛不勇猛关系是有,但真的不大。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