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周平王为什么东迁

    栏目: 知识 日期:2023-03-20 02:00:26 浏览量(来源:小曹

    [摘要]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其实周平王迁都之前,周王室已经完蛋了,迁都也是一种逼不得已的行动,周平王接手的烂摊子和汉献帝差不多,无可救药...

    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其实周平王迁都之前,周王室已经完蛋了,迁都也是一种逼不得已的行动,周平王接手的烂摊子和汉献帝差不多,无可救药。

    周王室是怎么完蛋的呢?

    作为一个分封制的朝代,周王朝对于天下诸侯的威慑主要靠两样东西,一个是军队,另一个是地盘。

    但是到了周平王接手时,这两样东西都被他的前任周幽王玩儿完了。

    事实上,整个西周的衰落是一个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而周幽王被说成无道昏君这事儿也是不大准确的。

    西周原本有两支军队,分别是,宗周六师、成周八师,每个师的兵力为3000人。

    西周朝廷直属的军队最巅峰时,随着对外征战频率的增加,军队规模也一度达到22个师,约6.6万人。

    但到了第四代君主周昭王时,西周军队曾遭遇了一次全军覆没的致命打击。

    当时,南边的楚国虽然也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但由于楚国地处于蛮夷之地,所以一直不受中原诸侯以及周王室待见。

    历代楚王于是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使得楚国的国力蒸蒸日上,甚至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不仅不向天子上贡,还出兵攻占了铜绿山铜矿基地。

    在青铜器时代,铜矿对于一个王朝的命运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祭祀礼器、日常器物,还是兵器打造,都需要铜矿。

    因此,周昭王决定亲率王师,前后三次讨伐楚国。

    当时周王室的军事力量还是很强的,所以前两次都吊打楚国,谁知第三次讨伐楚国时,周王室的军队遭遇了一次致命性打击!

    由于周天子对军队的约束不给力,使得军队军纪败坏,骚扰百姓,因此江汉一带的百姓进献给王师的渡江船只都是有质量问题的。

    所以,当周天子率军渡江时,恰好遇到风浪,那些质量不好的船只根本经不起折腾,瞬间解体,周天子以及众多王公贵族全部葬身鱼腹。

    与此同时,楚国军队发起了反击,使得残存的周王室军队再度遭到致命的军事打击。

    此战,周昭王以及众多大臣、王公贵族集体团灭,周王室丧六师于汉水。

    至此,宗周六师全军覆没,周王室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

    而且,周昭王当政期间,醉心于搜集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宠信奸佞,导致周王室的国力开始急剧下滑,出现衰落之状。

    就这样,君主之位一直传到第十代,到了周厉王时代,西周的衰落之势已经十分严峻。

    也恰恰是这个时候出现了史上著名的“共和执政”事件。

    史书上说,周厉王是个昏君,上任之后胡作非为,导致国人不满,引发国人暴动,把他赶下岗之后,由辅政大臣共同执政。

    但事实上,是因为周厉王试图推行改革,以重振王室雄风,由于改革过于激进,加上他们推行的一些增加国库收入的政策不妥当,所以对百姓盘剥过度。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一方面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过度盘剥百姓,所以引起了旧贵族和百姓的联合反对,因此才会发生暴动,把周厉王赶下岗。

    周厉王死后,太子继位,是为周宣王。

    西周最后一次试图改革以实现中兴的努力便是发生在周宣王时代。

    周宣王吸取了周厉王改革过于激进的教训,没有采取过于激进的政策,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励精图治。

    在前中期,周宣王曾率军多次讨伐北方和西北方的戎人部族,均获得大胜,开拓了王室的疆土。

    一系列的军事成就,使得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望再度恢复。

    周宣王遂在洛阳会见诸侯,宣示王室的权威,一时间可谓是四夷臣服,诸侯来朝的局面,史称“宣王中兴”。

    然而,也正是因为周宣王的存在,导致了西周的没落。

    周宣王执政末期,多次发动对周边戎人部族的战争,对国力的消耗很大,但影响最大的还得是另外一件事。

    这期间,周边戎人部族也是处于国力上升阶段,实力强盛,秦国的前身秦邑就是在这期间曾被打灭国。

    而周宣王方面,不仅军事上频频战败,而且还干预鲁国内政,使得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政治威望下降。

    军事上,先在讨伐条戎的战争中战败,接着又在讨伐申戎的战争中遭到失败,周宣王差点被俘,好在掩父拼死保护才突出重围。

    至此,周宣王“尽丧南国之师”,周王室直属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而周宣王还不死心,还想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征集兵员,再次讨伐戎人,这么搞下去,百姓很明显是经不起这么折腾的。

    不久之后,周宣王迫于军队主力覆灭,国力严重下降,已经没有能力再对戎人发动军事打击,只好选择妥协。

    他决定和诸侯国申国联姻,申侯将女儿嫁给周宣王的儿子为妻,而周宣王的这个儿子便是后来的周幽王。

    这其实已经是当时比较好的一种局面了。

    申国地处西部,与戎人有接触,现在申国通过联姻将自己的血脉融入到了王室血脉,那么将来的天下之主将会同时具备周王室和申国血脉。

    申侯也十分乐意促成这件事,当然,条件就是申侯必须无条件支持周王室的正统,维护周王室对诸侯的统治,并且要帮助周王室抵御戎人。

    在周王室军队主力全军覆没的危险时刻,形成这样一个局面,正好给了周王室喘息之机,以重建军队和经济。

    但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犯了致命的错误,直接把西周这个大号玩废了。

    周幽王犯了什么错误呢?

    关于周幽王昏庸无道这事儿,还有什么烽火戏诸侯这事儿,其实如果不去看史记,而是去看看《竹书纪年》以及一些考古发现的话,周幽王也没那么不堪。

    而整个西周的最终败亡,是一场夺嫡之争引发的内乱,最终葬送了西周江山。

    原本,周幽王是立了申后的儿子宜臼为太子,可后来他十分宠爱另一个妃子褒姒,所以想把褒姒扶上后位,同时让褒姒的儿子做太子。

    这里面可能涉及了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一方面是周幽王和昔日周宣王留下的老臣之间是两个派系斗争,另一方面是申后和褒姒之间的夺嫡之争。

    反正政治斗争也好,夺嫡之争也罢,统统都不重要。

    最严重的问题是,周幽王最终决定废了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

    宜臼本来就是嫡长子,突然就被废了,他肯定是咽不下这口气的,而且如果继续留在王都,很可能会遭到褒姒的迫害。

    所以宜臼干脆秘密潜逃到外公申侯所在的申国寻求庇护。

    后世的封建时代里,皇子结交地方诸侯,是帝王最为忌惮的事情,因为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皇子本身在京城,又是皇帝的儿子,要是勾结地方势力,发动兵变,那是够喝一壶的。

    所以,周幽王也十分忌惮,他害怕申国扶植废太子宜臼发兵推翻自己,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率军先把申国给灭了,再逮捕宜臼回来。

    申国并不是楚国那种地方千里的大国、强国,根本抵挡不住周幽王的军队。

    周幽王很快就将申国的国都包围起来,但就在这时发生了意外。

    关键时刻,申国附近的缯国和申国是一伙的,眼见盟友抵挡不住,当即投降了犬戎,同时引犬戎大军突袭围城的周幽王军队。

    而此时的王师,已经和申国军队大战多次,终于围困了申国的国都,实际上是疲惫之师,加上王师精锐早在周宣王时代就已经覆灭了,所以战斗力也下降很多。

    围城的王师在犬戎军队的突袭下,猝不及防,瞬间溃败,只好往东边王都方向撤兵,但申国和犬戎联军并不打算就此止步。

    申国、缯国、犬戎联军一路紧追不舍,最后攻破西周王都镐京,周幽王一路连续溃败,最终在骊山脚下被敌军追上。

    联军毫不客气地对王师展开了致命性打击。

    此战,周幽王战死,周宣王玩废的西周王师,仅存的一点军队也全军覆没。

    犬戎军队攻下不少西周地盘后,在诸侯援兵赶来之前,把镐京洗劫一空之后,俘虏褒姒扬长而去。

    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清华简.系年》(出土的战国竹简)

    虽然周幽王死了,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天子战死了,总得有个人继承王位吧,刚刚经历战火的烂摊子总得收拾吧。

    谁知却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周幽王死后,按理说周平王带着申国、犬戎联军攻杀了周幽王,应该会顺利夺取王位才对,但现实情况是,周平王阻力是很大的。

    因为申国作为臣子,却带着异族军队攻灭了周幽王,这属于谋逆,是大逆不道的罪名,西周是讲究礼仪的朝代,这显然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相违背。

    而周平王作为儿子,竟然也参与到弑君谋反的军事行动中,这是不可饶恕的大罪。

    所以,有不少诸侯并不承认周平王有王位继承权。

    不久之后,东边的一些诸侯国决定让周幽王的弟弟来继承王位,在诸侯国西虢国君虢虢公翰的主持下,周幽王的弟弟被立为天子,是为周携王。

    而另一边,以晋文侯为首的诸侯,拥立废太子宜臼为天子,并将其迎回王都镐京,是为周平王。

    于是,周王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天有二日,国有二君的局面。

    十一年后,晋文侯发兵进攻虢国,砍死了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然而,此时西周王室已有大片地盘沦陷异族之手,军队也没了,王都镐京也被洗劫,破败不堪。

    这种局势下,周边的戎人部族趁机频繁进犯,随时兵临镐京城下,周王室却无力阻挡,镐京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危险。

    为了避免被戎人部族团灭整个周王室,再度发生灭国危机,周平王遂决定将都城迁往东都洛邑(今洛阳一带)。

    也正是此时,周平王才发现自己十分尴尬!

    作为天子,他要迁都到洛邑,手下却没有一支像样的军队护送,而周王室直属的王师,早在周幽王时就已经全军覆没,眼下手里一兵一卒都没有。

    无奈之下,只好向诸侯求助。

    除了晋文侯以外,还有秦襄公、郑武公决定率军护送天子东行。

    在几个诸侯的护送下,周平王最终成功抵达东都,东周至此诞生。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清华简.系年》

    然而,此时的周王朝,西部的地盘全部沦陷于戎人之手,东部的一些地盘被诸侯分走一部分,剩下的王畿之地不过方圆六百里而已。

    600里大约是300公里的直径,这么点地盘,跟一个中小型诸侯国差不多大。

    那些地方千里的大型诸侯国,他们的地盘可比周王室大太多了,军队也比周王室强悍,这也是他们瞧不上周王室的原因。

    想想看,周王室昔日庞大的地盘没有了,军队也基本覆灭了,天子几乎跟一个光杆司令差不多,谁还鸟他?

    当抵达洛邑后,到了该赏赐那些护送自己的诸侯时,周平王甚至尴尬到根本拿不出什么东西来赏赐,因为他的腰包实在是羞涩得很。

    无奈之下,为了感谢秦襄公的护送,周平王干脆将秦襄公正式封为诸侯,同时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给秦国作为封地。

    这里面最尴尬的地方在于,岐山以西,包括岐山以东的部分地盘,早就被戎人攻占了。

    把这些地盘封给秦国,跟空头支票差不多,周平王只能尴尬地表示,只要秦国能夺回那些沦陷的土地,那么岐山以西全部赐给秦国,岐山以东则归王室所有。

    后来,秦国军民与戎人进行了上百年的血战,不仅夺回了岐山以西的土地,还收复了岐山以东被戎人攻占的地盘。

    秦国信守承诺,将岐山以东的地盘归还给周天子,而岐山以西则归秦国所有。

    这些地盘原本就是西周王朝的龙兴之地,也是周王室的王畿之地,是昔日的核心地盘,现在全部被纳入秦国版图。

    昔日周王室的地盘、人口、资源全部充实了秦国,是秦国最终崛起的基石。

    这个问题总结下来,就三点:

    其一,西周王朝在周平王迁都之前就已经灭亡了。

    引起西周灭亡的原因,是历代累积下来的结果,先是周昭王讨伐楚国,结果战败,致使宗周六师覆灭,再到周厉王改革失败,引发国人暴动。

    周宣王吸取周厉王的教训,实现短暂的中兴,但执政后期连续对外征战失败,尽丧南国之师,以至于周王室仅剩的直属精锐军队也丧失殆尽。

    周宣王死后,周幽王接手的实在是个烂摊子,还真不好打理。

    周幽王显然不具备帝王之才,忍不下一时的不快,对废黜太子这件事会导致的严重后果预估不足,也低估了申国反抗的决心。

    他如果能忍下一时之不快,哪怕再不喜欢申后,也坚持立宜臼为太子,以图内外环境的稳定,再集中精力重建军队和经济,西周兴许还有得救。

    但周幽王终究还是废掉了宜臼,还亲自讨伐申国,最终在申国、缯国、犬戎联军的进攻下,连最后仅存的王师也覆灭,整个西周王朝也被颠覆。

    到周平王继位时,周王室已经没得玩了,啥都没有。

    其二,周平王迁都后被人吊打,没有军队是核心原因之一。

    要知道,周王室直属的王师在周宣王时代就已经覆灭了,周幽王接手的时候也仅剩那么一点军队,再和申国、犬戎、缯国联军一战,直接连最后的军事力量也没了。

    一个没有军队做后盾的周王室,跟吉祥物有啥区别?

    其三,周平王迁都后,地盘也没了,这是被吊打的核心原因之二。

    要是昔日的千里地盘还在,那么可以休养生息后,借助于庞大地盘下的人口、资源优势,重建军队和经济,恢复国力,重新号令诸侯。

    但现在棘手的是,周王室的西部地盘几乎全部被犬戎攻占,人家随时能把军队拉到周王室的都城镐京恐吓一下周王室。

    此时的局面,周王室就是戎人部族嘴里的肉,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能攻进镐京,团灭周王室。

    所以,迁都是不得已,实际上迁不迁都,周王室的地盘都已经缩水大半,没有军队做后盾,他也无法重建经济和军队,只能迁都。

    迁都之后,稳定下来时,周王室的王畿之地也仅剩方圆600里了,这么点地盘,人口少,资源少,军队没有,十分尴尬。

    这样的情况,不被吊打还真就奇怪了。

    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周平王迁都洛阳的时候,保护他的军队都是各路诸侯的军队,而属于周王室的军队,在申国和犬戎联军进攻镐京的时候,为了保护周王室就已经全军覆没了,周幽王败光了最后的家底,所以东周王室的弱势,根子就在于没有军事底蕴。

    在周文王时期,周作为商朝的诸侯国,其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无法回避,也难以短时间内解决,那便是“小邦”的问题。

    所谓小邦,便是指周这个国家的“规格”已经被限制得死死的了,规格包含了周国国君的爵位,军队的数量,拥有领土的数量。

    可问题是在商朝末年,商朝统治者又需要边陲的周国捍卫边境,所以对于周国的限制,不可能按照“常规”来办,于是周国开始了“超常”的发挥,周国国君几代人都在周国进行改革、强军,最终让周国的力量强大至当世一流,而周文王的“悲剧”也是来自于此。

    周文王时期,小邦周和大邑商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纣王笃定周国会反,周国也坚信纣王不会放过他们,所以到了周武王时期,便有了“孟津观兵”,周国在寻找“合法”的名义讨伐商朝,既然自己的兵马太多,看起来不“合法”,那么他就召集天下诸侯,联合起来推翻商朝。

    这一招可谓是极妙,让周国名正言顺地取代了商,于是周武王成为天下共主,建立周朝,而周王室此时的武装力量,乃是最强大的,名义上的小邦周,也成为了过去。

    周武王之后,周朝迎来一个历史性的人物,那就是周公旦,虽然周公只是摄政,可天下也是他父兄打下来的,所以周公一心为了周王室长存,于是为了避免“周灭商”的历史再度发生,他重新定义了“礼”,其中有一条关键的,就是对天下诸侯的“军队规格”有所限制: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在《周礼》中,明确规定了周天子恒常拥有六个“军”的兵力,而一军之数乃是“一万两千五百人”,这就等于是周王室坐拥七万五千的常备军,至于其他的诸侯,不能比周天子多,就算是最大的“公爵”(公国、大国),也只能拥有三个军的兵力,以此类推,中间层次的诸侯国只能有两个军的兵力,小国仅有一个。

    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个数量规定,那么周天子就可以“召集诸侯”,天下共击之,除非有一种情况能够推翻周天子的统治,那就是最强的几个大国联合起来,但问题是,西周最强的几个大国,一开始都是周天子的亲戚和心腹功臣,根本就不可能造反。

    所以“周礼”让周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吊打”天下,镇压诸侯。

    周王室的“家底”是如何败光的?

    周王室确实强,而且不是一般的强,不然也不可能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朝最后的倚仗,更不可能统领天下诸侯,可惜这种强大并不会永久,也终有衰退的一天,同样的道理,天下诸侯也不可能一直弱势,终有崛起的时候。

    在这种此消彼长的规律下,周天子的“底蕴”,渐渐就被败光了。

    西周之初,周天子拥有最精锐的两支部队:

    成周八师(殷八师)、宗周六师。

    第一支军队成周八师,乃是在“三监之乱”爆发的时候,周公旦将周天子最精锐的士兵组成八个师(大约24000人)前去平定叛乱,最终三监之乱被镇压,又因为三监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商纣王之子武庚,所以成周八师又被称为“殷八师”。

    第二支军队宗周六师,可以说是周天子最早的禁卫军,建立可以追溯到周朝诞生前,而宗周六师一直是周国君主最核心的力量,不管是守卫国都还是天子亲征,宗周六师都是寸步不离的。

    可这两支让周天子可以傲视天下诸侯的军队,确实渐渐地被“败掉”,甚至于他们的败落轨迹,跟周王室衰落的轨迹,是重叠的。

    第一次败掉家底的,乃是“周昭王”。

    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位君主,周昭王承接了父祖所开辟的“成康之治”,继续扩大盛世的成果,而他的具体方法就是,通过政法来继续开辟自己的领土,这个时候的周王室,还是那个能够亲征出马征战天下的周王室。

    其实周昭王的战略是好的,他向东征战,讨伐东夷,而后又南征荆楚、扬越等部族,他的这两个征战方向,一旦得手,那么就会为周王室赢得更广袤的宜居领土,只可惜周昭王自己的行动太过急切了,形成了一个“穷兵黩武”的局面。

    周昭王十六年,宗周六师跟随天子南征伐楚,这一战大胜而归,而且周天子发现了伐楚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能得到大量的青铜器,这就导致周昭王十九年,他又迫不及待开始了第二次南征。

    也是第二次南征,让宗周六师,几乎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昭王南征,其实也还是顺利,结果也是胜利的,可谁知道就在班师回朝,军队渡过“汉水”的时候,忽然发生了天气灾害,根据《竹书纪年》的说法,就是宗周六师在过汉水的时候,雷雨交加,大河泛滥,最终在水上埋葬了这支强军。

    “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宗周六师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汉水,而根据后世的考古发现,可能宗周六师这一次并没有全军覆没,因为在五年后,周昭王开始了第三次“南征”,这一次南征,才是宗周六师彻底被覆灭的远征,因为这一次出征,连周昭王自己都没有回来,成为了西周历史上身份最大的“失踪人口”: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只是史书给了一个好听的说法,叫做“南巡不返”。

    雄心壮志的周昭王把自己都丢在了南方回不来了,而宗周六师的结果自然是不用说了,周昭王把宗周六师给折腾没了之后,他的儿子周穆王就不敢再随便对外开战了,而是开始整顿内部矛盾,正是因为周天子的实力衰弱,加上最初坚定支持周王室的大国已经经历了几代人,和周天子的感情都淡了,纷纷都对周天子有了想法。

    所以周昭王是周王室的第一个转折点。

    而真正让周王室走向灭亡的,乃是周王室最强军“成周八师”的陷落,要说起这回事,又得把目光看向西周的末期君主周宣王,也就是周幽王的父亲。

    周宣王这个人和他的先祖周昭王很像,内心里一样有雄心大志,只是和周昭王处境不同的是,周昭王是在盛世之时穷兵黩武,有家底可以败,而周宣王穷兵黩武,则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周厉王时期,爆发过“国人暴动”),所以周宣王时期,周王室其实已经是“苟延残喘”了。

    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兵攻打在山西的戎部落,这一战大败而归,具体的损失没有记载,而这个时候起,周王室的衰落加剧。

    在五年之后,周宣王还不死心,继续派出精锐大军讨伐山西的戎部族“条戎”、“奔戎”,而这一战,不仅没有一雪前耻,还让周王室的精锐“成周八师”损失惨重,周王室对天下的威慑力越来越小了。

    本以为周宣王自此开始就会老老实实的了,可谁知道,又在三年后,也就是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发动对姜戎的讨伐,史称“千亩大战”,这一战,让周王室得以镇压天下的“底蕴”成周八师也覆灭了,周王室自此进入了“混吃等死”的阶段。

    而周宣王在位时期,虽然也缔造了“宣王中兴”的局面,可这个盛世却不是全面的,只是片面的,加上周宣王后期的大败,留给周幽王的只是一个烂摊子,从客观角度来讲,周幽王一上位就昏庸无比,未必不和当时的局面几乎没有翻身的余地有关。

    周平王东迁:本质上“诸侯”挟天子。

    周王室东迁洛邑(洛阳),这不是周平王一时兴起的,早在西周建立之初,周王室一直都有这个想法,因为镐京所在的位置确实是太“危险”了,可因为三监之乱和周昭王南征的巨大损失,西周在初期也失去了敢随便迁都的勇气。

    当犬戎入侵镐京时,周平王就已经被一股力量“保护”着离开了都城,这也是周平王没有被犬戎所杀的根源,而从客观角度来说,周平王被保全,乃是一场诸侯们的“预谋”。

    因为史料的缺乏,天下诸侯们在犬戎准备进攻的事前究竟知不知道这种情况,后人不得而知,而到底天下诸侯们到底能不能“救援”镐京,驱逐犬戎,这也是一件不好判断的事情,所以周平王被提前转移离开,其背后是巧合还是阴谋,很难定义。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周幽王之薨,周王室的军事力量已经荡然无存了,若要说还剩下一点,那也是属于“周携王”的。

    周携王乃是另外一股诸侯势力扶持起来的君王,他的身份乃是周宣王的另一个儿子,周幽王的弟弟,因为周携王很巧合地继承了周幽王所在的镐京,所以周携王名正言顺地继承了西周最后一点家底,至于周平王,那真的是几乎一点遗产都没带走。

    可即便如此,周携王后来还是被晋文侯给灭了,这就意味着,西周所剩下的遗产,根本就不够和一个诸侯国打了,此时的周王室,或许真正的实力都已经比不过一个稍微强一点的男爵了。

    从一点可以看出,周平王东迁,本质就是一场“挟持”。

    诸侯们带着周平王去洛阳,不是为了保护周平王,也不是为了让他东山再起,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周平王,用这种方法慢慢消磨掉“礼法”,所以为什么后来的孔子悲呼“礼崩乐坏”,这种局面,就是诸侯们想要的。

    礼不崩,乐不坏,诸侯们永远只能是诸侯。

    而周平王东迁,带给诸侯们最典型的一个“好处”:就是以前周王室的“领土”,只能由诸侯们去“打回来”,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夺回领土了。

    比如护送周平王去洛阳的秦襄公“有功”,周平王正式封秦襄公为“诸侯”,秦国自此不再是一个边陲的“军镇”编制,他们开始成为了国家(在秦襄公之前,秦只是“大夫”之职位,职责是为周王室抵御西边的入侵,并不是诸侯之列,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诸侯国)。

    不过周平王对秦国的“赏赐”却有点寒酸,因为这种赏赐乃是需要秦襄公自己去争取得来,周平王分封岐山以西的土地给秦襄公,可这块土地还被西戎占领着,周平王的行为根本就是在“画大饼”,但问题是,即便是如此,对于秦襄公来说就已经是足够了。

    所有诸侯们要的就是这么一个“机会”,即便这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去争取,那都无妨,这是打破周天子“先天优势”的最基本的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东周的时代巨变:诸侯们纷纷变法强国。

    除了大量的领土遗失,周王室无力夺回,只能让诸侯们自己动手以外,周平王东迁还造成了一个时代的巨变,那就是在诸侯们对“周天子”看得死死的情况下,他们纷纷变法强国,变法,乃是彻底扭转诸侯国和周天子的实力的一个根源。

    国家变法,这是诸侯们很早之前就明白的道理。

    可那时候的周天子强势,你一个诸侯国超过了自己的礼法规格无缘无故变强,那是会引来周天子的讨伐的,所以诸侯们的破局就在于周天子的衰落,只有周天子变弱了,所有的诸侯才有机会。

    于是东周便有一个这样奇怪的局面:周天子没有太多的实际控制领土和资源用来恢复实力,而诸侯们则是各自“收复”周天子丢掉的领土,各自吸纳变强,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渐渐地,诸侯国们互相混战,周天子也只能是在一旁观战,一言都不能发,一旦发了言,只怕引火上身。

    这也是“春秋”的意义,春秋乃是指“各诸侯国”的春秋岁月,他们终于可以拥有高度自主的历史,不用再笼罩在周天子的阴影之下,这种历史隐隐以各个诸侯国为主角,这是一个让他们自己都十分骄傲的时代。

    而战国乃是“春秋”的加剧,诸侯们不再讲究虚伪的“礼让”,开始赤裸裸地暴露自己想要“一统天下”的野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战国时代就是彻底宣告周天子威严灭亡的开始,这已经不是周王室被吊打的问题了,而是周天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周天子名存实亡。

    结语:

    秦灭六国,最终成为时代的赢家,在一开始,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

    可是秦国的崛起,也是很典型周平王东迁之后带来的“松动”,这种松动给予了诸侯国机会,可以想象,假如周平王仍旧强势,秦国也不可能被升格为诸侯国,那么也就不会有秦国后来的变法,甚至是僭越称王。

    对于秦国而言是机会,对诸侯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是最后这个机会被秦国牢牢地攥住了。

    也许周天子在周幽王被杀之后,就应该消失在历史中了,可诸侯们却心有不甘,都想通过“裹挟”周天子来改变自己的“先天地位”,于是这才有了周天子又长达数百年的“苟延残喘”,对于周天子而言,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无奈的好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上一页12下一页

    MySQL Query : INSERT INTO `qq2008`.`qxc_zhizhu`(`data`,`url`,`lx`,`ip`) VALUES ('2024-04-19 17:46:10','http://www.qq2008.com/detail/show-16-89415.html','mozilla/5.0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ompatible; claudebot/1.0; +claudebot@anthropic.com)','112.82.213.22')
    MySQL Error : The MySQL server is running with the LOCK_WRITE_GROWTH option so it cannot execute this statement
    MySQL Errno : 1290
    Message : The MySQL server is running with the LOCK_WRITE_GROWTH option so it cannot execute this statement
    Need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