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明朝为什么有十三陵

    栏目: 知识 日期:2023-03-18 10:00:31 浏览量(来源:小史

    [摘要]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明朝历代帝王排序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受到追捧的一个朝代,前后一共有20位皇帝(包含南明四位皇帝)1、明太祖 朱元璋...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明朝历代帝王排序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受到追捧的一个朝代,前后一共有20位皇帝(包含南明四位皇帝)

    1、明太祖 朱元璋 号洪武(在位时间1368-1398)

    2、明惠宗 朱允炆 号建文(在位时间1398-1402)朱元璋嫡孙子,父亲为太子朱标,太子朱标早逝。

    3、明成祖 朱棣 号永乐(在位时间1402-14240)朱元璋第四子,朱允炆亲叔叔。

    4、明仁宗 朱高炽 号洪熙(在位时间1424-1425)朱棣长子。

    5、明宣宗 朱瞻基 号宣德(在位时间1425-1435)朱高炽长子。

    6、明英宗 朱祁镇 号正统/天顺(在位时间1435—1449/1457-1464)朱瞻基长子。

    7、明代宗 朱祁钰 号景泰(在位时间1449-1457)朱瞻基次子。

    8、明宪宗 朱见深 号成化(在位时间1464-1487)朱祁镇长子。

    9、明孝宗 朱佑樘 号弘治(在位时间1487-1505)朱见深第三子。

    10、明武宗 朱厚照 号正德(在位时间1505-1521)朱佑樘长子。

    11、明世宗 朱厚熜 号嘉靖(在位时间1521-1566)朱厚照堂弟。

    12、明穆宗 朱载坖 号隆庆(在位时间1566-1572)朱厚熜第三子。

    13、明神宗 朱翊钧 号万历(在位时间1572-1620)朱载坖第三子。

    14、明光宗 朱常洛 号泰昌(在位时间1620,29天)朱翊钧长子。

    15、明熹宗 朱由校 号天启(在位时间1620-1627)朱常洛长子。

    16、明思宗 朱由检 号崇祯(在位时间1627-1644)朱常洛第五子,朱由校异母弟。

    南明皇帝

    1、明安宗 朱由崧 号弘光(在位时间1644-1645)朱翊钧之孙,福忠王(明恭宗)朱常洵长子。

    2、明绍宗 朱聿键 号隆武(在位时间1645-1646)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

    3、明文宗 朱聿鐭 号绍武(在位时间1646-1647/40天)明绍宗之弟。

    4、明昭宗 朱由榔 号永历(在位时间1647-1662)明神宗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

    明十三陵

    名称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帝陵分布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 陪葬墓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共有8座,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监墓。

    分别是:

    东井、西井:一说是明成祖十六妃殉葬墓,一说是明成祖昭献贵妃王氏和昭顺贤妃喻氏的陪葬墓。

    万娘坟:即“万贵妃墓”,葬明宪宗皇贵妃万氏。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葬明世宗的皇贵妃沈氏、文贵妃、卢靖妃。

    世宗贤妃墓:即“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郑贤妃、皇贵妃阎氏、皇贵妃王氏、周贵妃、杨荣妃、马贞妃、哀冲太子、庄敬太子。

    郑贵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郑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顺妃、周端妃、刘昭妃(即宣懿太妃)。

    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王承恩。

  • 明十三陵中为什么会有一座太监墓?

    公元1644年,北京内城外响起了喊杀声,原来是李自成的军队已经攻了进来,在这个千钧一发的当口,还有一个太监在带领最后的亲兵在城墙杀敌,这个太监就是王承恩,据史书记载:“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说成白话文就是李自成的军队用云梯疯狂的进攻北京城的西直门,平则门,和德胜门,企图杀进紫禁城,王承恩临危不惧,指挥着禁军用火炮轰击乱匪,竟杀死数名叛军,然而寡不敌众,终于还是城破了。

    在三月十九日早上,禁军几乎都战死殆尽,崇祯皇帝拼命的在皇城内击钟,想着召唤文武大臣做最后的一搏,但此时来到崇祯皇帝眼前的却只有王承恩一人,大势已去,崇祯决定保持最后的名节,在杀死了后宫皇后嫔妃及女儿后,他跌跌撞撞的向煤山跑去,准备在一棵歪脖树下殉节,当他环顾四周,这时王承恩竟还陪伴左右,承恩哭着对崇祯说:老奴愿陪伴皇上。又一阵隆隆的炮声传来,叛贼又在攻城了,这时崇祯最后望了一眼眼前的紫禁城,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而王承恩也吊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之上。

    王承恩的死表现了其强烈的忠贞性格,外人闻之,无不赞赏其忠义悲壮,在李自成被清八旗赶出北京城后,新入主的清代皇帝顺治听闻此事后也对王承恩赞叹不已,于是下召把王承恩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死后也守护的主人崇祯。并给王承恩树碑立传,现在王承恩的墓碑依旧在崇祯思陵旁,依旧默默的守护着。。。

    除了王承恩之外,明十三陵还有一位陪葬太监。不过这位陪葬太监是谁,就不是很清楚了。但能陪葬帝陵,估计也是为国家为君主做出过大贡献,深受君主信任之辈。


    明思陵

    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贞忠殉主

    明思陵

  • 明朝陵墓

    名称 地点 地位

    明皇陵 安徽省凤阳县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

    明祖陵 江苏省盱眙县 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

    明孝陵 南京市玄武区 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明东陵 南京市玄武区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懿文皇太子、明兴宗康皇帝)的陵寝。

    明十三陵 北京市昌平区 明朝埋葬帝王最多的皇陵,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景泰陵 北京市海淀区 明英宗弟代宗朱祁钰之陵园。

    明显陵 湖北省钟祥市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

    我们接受了祖先留下的丰厚的遗产,这让中华辉煌了数千年!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学习历史,并从中找到故乡的真正意义,中华历史长河上下五千年,一个历史文明古国,让后代们了解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寻古人的文明与智慧!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明朝有276年,一共有16位皇帝,但是北京的明陵却叫“十三陵”,那么究竟是哪三位皇帝缺席了明陵,缺席的三位又葬在何处呢?


    第一位缺席者:朱元璋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北京明陵缺席的第一位竟然是老朱家的祖宗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因为志在推翻元朝,他给自己改名为“元璋”,“朱”的读音和“诛”一样,他是励志要成为推翻元朝的一件神兵利器。

    正所谓有心人天不负,朱元璋如愿以偿地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并且战胜了诸如陈友谅之类的各路人马,最终建立大明朝,并且选了风水好到不能再好的应天作为都城。

    朱元璋 画像

    朱元璋享年71岁,因病死于应天(就是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因此他被埋在了南京。很多人去南京旅游都要去南京明孝陵,这就是朱元璋的长眠之所。

    朱元璋虽然战力超群,但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情上却栽了跟头。最后的结果,咱们在书上都读到过,一场“靖难之役”,得到朱元璋传位的亲孙子朱允炆不知所踪,燕王朱棣登上了王座。

    朱棣多年镇守北地,知道边境安危对于大明朝的重要性,不能没人镇守。但是如果这块地方留给别人,那么很难以后不会有人效仿他,再来一次什么之役取而代之。所以最后他决定迁都北京,这可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所谓“天子守国门”,就是这么来的。

    朱棣迁都北京,可是并没有打算把他老爹的坟也迁过去。他死后葬在了北京,且他此后的历代君王都埋在了北京,这就是咱们今天说的“明十三陵”。

    南京明孝陵

    第二位缺席者:朱允炆

    既然是朱棣和他之后的皇帝葬在了十三陵,那么朱允炆作为朱棣之前的皇帝,肯定没这个资格。

    不过,他也没有埋葬在南京的皇陵里。

    建文帝的下落,在历史上是个未解之谜。反正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当年从大殿上被抬到朱棣面前那具烧焦了的尸体就是建文帝。

    建文帝 画像

    关于他,有很多猜测,有人说他出家为僧,有人说他诈死瞒名。这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文学素材,也成了一桩悬案。

    第三位缺席者: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是第三位缺席“明十三陵”的皇帝。

    缺席的原因很简单,他哥朱祁镇觉得他不够资格,把他埋在别的地方了。

    这件事情,在明朝的历史上那绝对是一件闹剧。

    其实最开始当皇帝的是朱祁镇。他也不知道抽什么风,非要去御驾亲征瓦剌。结果不但没打赢,自个儿还被人家瓦剌给俘虏了。这绝对是历史上最值钱的俘虏,瓦剌决定把他当成长期饭票,没事就拿他为理由,去明朝讹点金银珠宝,粮食绸缎什么的。

    但瓦剌没想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最狠的人,只有更狠的人。朱祁镇那满朝堂的文武百官才叫一个狠,他们听说皇帝被俘虏了,直接重新立了一个新皇帝。这个新皇帝,就是朱祁钰。

    虽然后来兵部侍郎于谦和瓦剌和谈,之后瓦剌便把没有任何用处的朱祁镇送回了大明,但这个时候刚刚坐上宝座的朱祁钰却已经不愿意起来了,理由很简单:当初不是我要当皇帝的,是你们这些个大臣哭着喊着让我当皇帝了。怎么着?皇帝是你们说让谁当就让谁当,不让谁当就不让谁当的了吗?这天下到底是姓朱还是跟你们姓?

    朱祁钰

    而且朱祁钰做得十分绝,不光自己当了皇帝,还直接把当时的太子,朱祁镇的儿子给废掉,立了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这意思非常清楚:我就是皇帝,谁来我也不让!

    对于朱祁镇来说,这可绝对是奇耻大辱。自己被俘虏了,自己的那帮子大臣不仅没有想着营救,甚至直接弃之如敝履。他对这帮子大臣和朱祁钰的恨,可以说是绝对深入骨髓了。所以虽然回到了大明,他却成了“太上皇”,天天在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的严密监视下过日子。

    据说朱祁钰对他的监视十分严密,不仅把他关在南宫,还把门锁都关上铅肚丝,天天从门洞里往里送吃的送喝的。先不说能不能憋死朱祁镇,就算是想饿死他都太简单了,只要坚持几天不给送吃的就行了。

    朱祁镇已经变成了笼中鸟,似乎在南宫等死就行了。没想到这个时候,年仅三十岁的朱祁钰病重了。而且出现了几个人,代表的一个是大将石头亨,一个是太监曹吉祥,他们决定趁机让朱祁镇复辟。

    他们联合了后宫的孙太后,策划了夺门之变,将朱祁镇从南宫救出来,并推上了宝座。大臣们发动这场“夺门之变”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在无形中成全了朱祁镇。

    朱祁镇复辟的时候,朱祁钰刚起床,还在洗刷。听到前面撞钟擂鼓,他还以为于谦谋反了。但听说是自己的哥哥复辟了之后。他先是惊讶的半天说不出话来,然后也不洗刷了,重新回到床上,面壁躺下睡觉去了。

    夺门之变后没多久,朱祁钰就一命呜呼了,也不过就是三十岁的光景。

    他死后,朱祁镇没有用皇帝的礼仪安葬他,也没有让他和历代皇帝安葬在一起,而是在北京西山,按照亲王的规格将他安葬。

    朱祁钰的墓地,景泰陵一隅

    明十三陵沉睡的皇帝,他们是明朝历史从辉煌到衰败的缩影。

    而十三陵外面埋葬的三位皇帝的身世,却让人觉得,在皇权面前,什么父子血脉,叔侄情谊,兄弟手足,都一文不值。他们活着的时候为权利而斗,其中一方不在人世了,另一个也不会善罢甘休。

    正所谓:

    洪武初建大明强,

    建文削藩惨遭殃。

    鸠占鹊巢明景帝,

    人心不足蛇吞象。

    这就是十三陵外的三位皇帝。

    上一页12下一页